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翻译硕士_MTI_课程设置与解析_白婧婷
《2024年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研究》范文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冬奥会作为国际体育盛事,其宣传片的翻译质量对于推广和传播相关赛事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视角,深入探讨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策略和效果。
首先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背景及理论依据,接着阐述了冬奥会宣传片翻译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概述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学、符号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多种符号资源(如语言、图像、声音等)在特定语境中共同构建意义的过程。
在冬奥会宣传片的翻译中,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宣传片的意义,并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之传达给目标观众。
三、冬奥会宣传片的特点及翻译要求冬奥会宣传片具有文化内涵丰富、视觉冲击力强、情感表达直接等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 准确传达原宣传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2. 充分考虑目标观众的认知特点和语言习惯;3. 注重视觉元素的翻译,保持原宣传片的视觉效果;4. 保持多模态元素的协调一致,实现跨文化传播。
四、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冬奥会宣传片翻译策略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我们提出以下翻译策略:1. 语言翻译:注重语言的选词、句式和语气的翻译,使目标语言与原宣传片保持一致;2. 图像翻译:通过图像的重新构图、色彩调整等方式,使目标观众更好地理解原宣传片的视觉信息;3. 声音翻译:关注配音、音乐等声音元素的翻译,使目标观众在听觉上获得良好的体验;4. 跨文化传播策略:结合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特点,采用适当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增强宣传片的吸引力。
五、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以某届冬奥会宣传片为例,我们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原宣传片及其翻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收集观众反馈和数据统计,我们发现:1. 恰当的翻译策略能够准确传达原宣传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2. 充分考虑目标观众的认知特点和语言习惯,有助于提高观众的接受度和满意度;3. 注重视觉和声音元素的翻译,可以保持原宣传片的视觉效果和听觉体验;4. 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应用,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传播,增强宣传片的国际影响力。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人类已经进入多媒体时代,语言作为一种单模态的表达手段已经不能理想的表达出交际的意义,因此人们需要利用另外一些模态,例如声音、图像、色彩等来强化、补充,从而尽量充分表达意义,达到交际的目的。
所以多模态这一概念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兴趣与关注,大家对多模态话语分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
通过探讨电影《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字幕翻译中多模态的运用,可以为话语分析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标签:多模态话语分析;哈利波特;字幕翻译2014 — 01 — 22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翻译研究。
一、多模态话语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单一的语言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语言也不是唯一的表达意义的方式,图像符号、声音、色彩、构图与布局等都能够成为表达的手段,共同构建意义。
20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开始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慢慢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兴趣,一度成为热点话题。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国外的Kress& van Leeuwen(2001)的多模态交际理论主要集中在交际的符号资源及其使用上,他们认为多模态性(Multimodality)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篇的一大特色,在数字化时代,这些不同的模态在意义再现层面上起着同样的作用(Kress &Van Leeuwen,2001:2)。
国内张德禄教授发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
张德禄教授指出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但多模态话语分析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只是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当中,有些语言学家才注意到多模态,并且开始从非语言特征和伴随语言特征的角度去研究它,但是也只是作为一种语言的辅助表达系统来研究,还没有作为意义表达模态。
助力中国政治话语国际传播的多模态翻译方法探析

助力中国政治话语国际传播的多模态翻译方法探析一、多模态翻译方法的意义多模态翻译方法是指以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进行翻译的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语言文字翻译,多模态翻译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增强受众的感知和理解。
在国际传播领域,多模态翻译方法能够帮助中国政治话语更好地被国际社会接受和理解,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话语权。
多模态翻译方法也能够丰富翻译形式,提升传播效果。
通过将语言文字与图像、声音相结合,翻译作品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原文意义,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兴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尤其是在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中,多模态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传播习惯和接受需求,提高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1. 图像翻译图像翻译是多模态翻译方法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政治话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图像,如国家元首的演讲、重要会议的场景、政策决策的过程等。
图像翻译可以将这些图像与语言文字相结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国际受众,增强其对政治话语的理解和认同。
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中国政治领导人的演讲视频,并配以英文翻译字幕,就可以更好地传达中国政治话语的内涵和重要性。
2. 声音翻译3. 多媒介翻译在实际应用多模态翻译方法助力中国政治话语国际传播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策略和实践:1. 选用合适的翻译工具和平台。
在进行多模态翻译时,需要选用合适的翻译工具和平台,如翻译软件、多媒体编辑软件等。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传播渠道和受众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如国际社交媒体、新闻媒体、官方网站等。
2. 注重翻译质量和效果。
在进行多模态翻译时,需要注重翻译质量和效果,确保翻译内容准确、流畅、地道。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文化背景和传播习惯进行翻译调整,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多模态翻译方法在助力中国政治话语国际传播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际社会的翻译机构、媒体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多模态隐喻 翻译

多模态隐喻翻译篇一:多模态隐喻是指在不同感官模态下,通过比喻和隐喻的方式来传达意义和理解。
它结合了多种感官体验,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将它们与概念、情感和经验相联系,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和深层次的意义。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文学、视觉艺术、音乐和电影等。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运用多模态隐喻来丰富作品的表达效果。
例如,通过描绘色彩鲜艳的画面、描述特定的声音和气味,作者可以创造出更加生动和具体的场景,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
在视觉艺术中,多模态隐喻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手法。
画家可以通过用颜色和线条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例如,使用暗色调和扭曲的线条可以表达出悲伤和痛苦,而明亮的色彩和平滑的线条则可以传递出喜悦和舒适。
音乐也是多模态隐喻的重要载体之一。
音乐通过声音的变化、节奏的起伏和音色的改变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不同的音乐元素可以与不同的情绪和经验相联系,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听觉体验。
电影是一种多模态艺术形式,融合了视觉、听觉和情感体验。
电影通过画面的构图、音效的运用和角色的表演来传达意义和情感。
通过多模态隐喻的运用,电影可以创造出更加深入人心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使观众产生共鸣。
总之,多模态隐喻是一种创造性和表达性强的艺术形式,通过多种感官模态的结合,传达更加丰富和深层次的意义和理解。
它在文学、视觉艺术、音乐和电影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和影响,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思维方式。
篇二:多模态隐喻是指在语言表达中同时运用多种感官的隐喻手法。
隐喻是一种非字面的表达方式,通过比喻和类比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多模态隐喻则进一步拓展了隐喻的表达方式,将多个感官进行结合,使得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多模态隐喻可以通过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传达丰富的意象。
例如,我们可以用色彩来描述音乐的情感色彩,用声音来表达一幅画作的氛围,用味道来描绘一种情感的味道等等。
这种多模态的隐喻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常见,也广泛应用于广告、电影等多种领域。
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

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多模态隐喻成为了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多模态隐喻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模态来表达的隐喻。
绘本作为一种集图像、文字、色彩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儿童文学形式,其多模态隐喻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从视觉语法的视角出发,探讨绘本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
本文将首先介绍视觉语法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观点,为后续分析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提供理论基础。
随后,本文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绘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绘本中的图像、文字等符号元素,揭示绘本中多模态隐喻的生成机制和表达形式。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绘本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分析读者如何通过解读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来理解绘本的主题和情感。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理解,也有助于拓展语言学在多模态隐喻领域的研究视野。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绘本创作和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促进绘本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二、文献综述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多模态隐喻不仅存在于纯文本中,也广泛存在于图像、色彩、形状等多种模态中。
绘本作为包含文字与图像两种模态的文本,其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的语篇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得到了新的解读。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分析绘本中的图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他们认为,图像同样可以传递信息,构建意义,与文字模态一样具有语法结构。
在此基础上,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进一步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理论,将隐喻的研究范围从纯文本扩展到了多模态领域。
绘本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既涉及文字模态,也涉及图像模态。
文字模态的隐喻研究主要关注词汇、句式等语言层面的隐喻表达。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纪录片字幕翻译策略探究--以《出彩河南》为例

[作者简介]黄辉辉(1979-),女,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134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 35卷
越便捷,正在成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 的典故,也大概其由来。但是,受众者的母语费汉语,
道枢纽,“买全球、卖全球”正在成为现实。
《出彩河南》是 2018年 4月 13日由中国外交部 发布的一个关于河南的纪录片,时长约 8分钟。全称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携手 让河南出彩》(简称《出 彩河南》),从名称可以看出,该纪录片作为外交部省 区市全球推介活动的第一枪,具有重要的意 义。因 此,针对该纪录片所做的汉译英研究,在一定程度上 对类似的纪录片字幕翻译具有参考价值。
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依据,从文化 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进行研究,希望 通过对该纪借鉴。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上世纪 90年代,语言学界兴起了对多模态的研 究。多模态本质上是属于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但后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在翻译研究中,借助现代化技 术的多模态翻译,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深化和拓宽对翻 译的认识和研究。 最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结合翻译的 多模态特征,采用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方法深入探 究翻译活动、翻译产品和翻译教学等,多模态翻译研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文化作为重
要的一部分,也迈入了全球化的新阶段。特别是近些 年来,在文化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做一 个文化强国的口号,鼓励文化走出去。文化外译成为 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是典籍翻译和影视作品的翻译。相较于典籍 翻译而言,影视作品具有耗时短、易传播和通俗易懂 的特点,因此,影视作品做为一个良好的传播媒介,是 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步,特别是有关中国国情和优秀 文化的纪录片的发行。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分析——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分析——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分析——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电影作品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电影字幕翻译作为电影国际传播的重要环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译,还需要将电影中的多模态话语进行有效地传达和呈现。
本文以目前备受瞩目的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对其字幕翻译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多模态话语。
多模态话语即通过不同的模态手段,例如音频、视觉、语言、姿态等方式来表达信息。
在电影中,音频和视觉是最主要的模态。
电影配乐、音效以及演员的语言表达都对电影的情感表达和信息传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电影字幕翻译时,除了注重语言层面的翻译准确度,还需要考虑音频和视觉与文字的呼应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以中国神话为背景的动画电影,讲述了哪吒从一个难缠的恶魔成长为能够拯救大家的英雄的故事。
在电影中,音效和配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与画面的荧幕碰撞相得益彰,展现了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因此,字幕翻译在传达这种冲击力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对原片的画面与音效产生冲突。
其次,字幕翻译需要兼顾观众的理解和审美需求。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通过字幕翻译来了解和理解电影中的对白和情节。
因此,字幕中的翻译应该准确传达原意,同时也要符合观众的审美趣味。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观众的理解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一幕,哪吒成功地抓住了一个从天而降的招牌。
在这一场景中,音效和画面呈现出如漫画般的夸张效果,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字幕翻译在这个场景中要善于利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也不能破坏原本的画面效果。
另外,字幕翻译还需要关注文化的传递和改编。
《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一部中国电影,其文化元素在电影中得到了较为完美的展现。
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

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隐喻是一个广泛存在于语言中的概念,它通过以一种方式暗示另一种意义,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对隐喻的认知和理解并不能只与语言单独存在,多模态语境对于隐喻的解析和意义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特别关注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的整合。
隐喻在传统语境中主要通过文字的暗示和隐晦表达。
而多模态语境则将多种感官信息融合,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对于隐喻的理解产生了新的影响。
多模态转喻是指通过两种或多种感官模态的转换来进行隐喻表达。
在多模态转喻中,不同的感官模态在表达隐喻时存在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
例如,在一幅画中,作者通过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将某个概念或情感以隐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转换不仅增强了隐喻的表达力,也为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提供了新的认知方式。
除了多模态转喻,隐喻互动也是构建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关键要素。
隐喻互动是指在一个语境中多个隐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多模态语境中,不同的感官模态可以同时激活隐喻元素,通过相互作用产生新的隐喻意义。
例如,在一场音乐会上,一段激昂的音乐配以精彩的舞蹈表演,观众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自由、激情或欢快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构建正是通过音乐和舞蹈这两个感官模态的互动来实现的。
隐喻互动使得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在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构建过程中,认知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在认知隐喻时往往依赖于大脑中的认知处理系统,这一系统是一个包括感知、记忆、语言理解等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体。
当我们面对多模态隐喻时,大脑需要调动各种认知资源来理解并构建意义。
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的整合使得认知机制进一步复杂化和丰富化,使我们能够以多种感官模态的融合方式来理解和解读隐喻。
在多模态隐喻中,每个感官模态都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构建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6期(总第19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No.6,2013Total No.19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翻译硕士(MTI )课程设置与解析白婧婷,张长颉,马恒芬(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00)[摘要]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隐喻化的活动,伴随隐喻研究发展的多模态性,翻译本身也呈现出多模态发展趋势,尤其是本地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下的翻译硕士(MTI )学科的设立与发展,对于译者在翻译产业链条中多模态能力的要求可见一斑。
文章通过引入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概念,提出多模态性对于译者多元能力培养的重要指示意义,通过进一步解析国内外部分院校构建翻译硕士(MTI )专业的特点和成绩,逐步呈现并发掘多模态化理念对于各类高校进行MTI 学科建设在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航标性与创新性,力争培养具有高校品牌专业特色的高层次翻译人才。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翻译;翻译硕士;翻译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6-0195-05[收稿日期]2013-09-06[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第二语言多模态隐喻实证研究”(TJWY12-064)[作者简介]白婧婷,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张长颉,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商务英语;马恒芬,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有关语言的产生、发展及后期演变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修辞学、语言学、哲学等层出不穷的学科纷纷延续着语言发掘的魅力(李毅、石磊,2010)。
同时,语言也伴随着不同语言学流派的研究被语言学家们重新诠释和完善着。
20世纪上半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对于语言的定义开始了现代语言学研究时代,而索绪尔的伟大之处更在于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伴随计算机语言、网络语言等多种非文本新生语言的出现,索绪尔的诠释从一定意义上预示了:语言本身正在既定情境中融入更多的其他因素提升为多元有机体,并呈现出多模态的发展趋势。
同时,语言本身的隐喻性也决定了,对于隐喻学的研究也由原来单模态的以文学和修辞学为基础的传统隐喻修辞观,转向以认知语言学为导向的思维性多模态化的认知观。
在这种转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有Lakeoff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了揭示思维规律的层面;而传媒研究学者Charles Forceville 在其《广告中的图片隐喻》中从视觉层面探讨了广告中的图片隐喻,使得隐喻研究从此突破了文字隐喻的限制,跨学科多触角地将隐喻理论应用到理解和体验视觉形象上,通过多种渠道和模态进行信息互动,并开始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新篇章(冯德正,2011)。
隐喻研究发展的多模态性,也决定了单一的本体对于客体的认知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在认知速度与广度上的要求,社会对于语言类人才,尤其是翻译人才的需要也由单模态性走向多模态化的发展趋势。
翻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本地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下的翻译硕士(MTI )学科建设的根源就在于翻译本身的性质。
正如George Lakoff 等人认为的那样“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产物,是人类利用某一特定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活动”,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就是一种跨域映射活动。
译者阅读的是原语文本,通过隐喻化活动产生译入语文本。
译者要在做隐喻化的过程中产出译本,并使其具有解释性和创新性(张蓊荟,2006)。
由此可见,翻译是一种隐喻化的活动,其多模态化培养趋势可见一斑。
因此本文中,笔者将通过介绍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多重维度,力求清晰地构建翻译硕士专业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各个环节,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争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
二、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基础(一)隐喻研究呈多模态化发展的根源西方世界对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述至古希腊罗马时期修辞学中关于诗学的研究,随后经历了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代的过渡阶段,并逐步迈入了20世纪上半叶以语言学研究发展为依托的系统的独立的研究阶段。
而西方对于人类语言的研究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语法研究、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过渡阶段直至20世纪最终确定语言学为独立的研究学科的岁月洗礼的过程。
发展历程历史性的同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语言天生就是具有隐喻性的。
语言的隐喻性决定了语言的多模态发展趋势势必影响隐喻研究的发展模式。
早在20世纪上半叶,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在1916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就明确指出:“实际使用中的话语才是语言学真正需要的,从文本出发对于语言形式和结构的研究只是权宜之计,时空上的限制使得文本不可能总是出现在话语发生的第一现场。
”这种对于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时预示了20世纪下半叶认知语言学中超脱语篇研究桎梏总体把握语言研究的多模态性,隐喻研究也从传统的仅限于语言隐喻的修辞观走入非语言模态(如手势、表情、图画、音乐等)即认知观多模态发展领域(李毅、石磊,2010)。
(二)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维度在阐述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维度之前,要首先对模态、单模态与多模态的定义做出清晰的判定。
模态即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其中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朱永生,2007)。
在这其中,单模态隐喻的定义结合引言中认知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的诠释及福科尔尼和特纳的合成空间理论(顾征,2012),可以总结为:始源域与目标域出现在同一模态之中,如在语言中、图画中、或电影中等;与之相反,多模态隐喻定义为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出现在不同的模态之中(Forceville,2006)。
“人们在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对周围世界进行概念化的同时,隐喻无处不在”(Lakeoff&Johnson,1980),通过单一隐喻模式或者组合两种或更多的单一隐喻模式进行多模态隐喻式的交流,并且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
隐喻多模态化的发展趋势,推进着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系统化,这从某种程度上勾勒了研究多模态隐喻的几个维度,Simpson(2004)指出,多模态化研究主要包括多模态化和媒介、多模态化在教育与学术中的应用、多模态化在具体识读过程中的应用、多模态化语料库的建立、多模态化与类型学、多模态化话语分析理论与实践(吴恩梅,2012)。
以下基于多模态隐喻研究维度,重点剖析翻译硕士(MTI)译者能力多元培养模式,在总结和梳理前人优秀研究经验的同时,力求发掘课程设置在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教学创新点,为培养具有各高校专业品牌特色的翻译硕士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多模态隐喻维度下MTI翻译能力多元化构建(一)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目标定位———翻译能力多元化在引言中笔者提到了翻译硕士(MTI)专业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相应的人才需求种类,即新时代本地化行业的蓬勃发展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地化行业需要的是具备出色翻译技能和特定专业知识,熟练使用辅助翻译工具,具有一定项目管理经验的实用型翻译人才(王传英,2010)。
针对关于翻译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众多新开设MTI专业的高校应首先对于如何提高翻译能力,即课程设置最终达到的目标进行清晰而明确的定位。
回顾引言中笔者对于翻译进行的隐喻化的定义可以得出隐喻的多模态性也决定了翻译的多模态性。
同时翻译的目的性与复杂性构成了翻译能力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能力,这其中涉及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协调应用,语言能力只是翻译能力的基础,不足以概括翻译能力的构成(苗菊,2007)。
翻译能力从早期单一的双语能力逐步延伸到由多种技能机制和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的动态能力综合体。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小组PACET通过大规模的翻译能力培训项目和实证研究,将翻译能力界定为翻译所需的内在知识和技能体系,并建立了一套翻译能力模式(PACET,2003)(如图1)。
PACET将语言外能力、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纳入译者的翻译能力范畴,对于日新月异的职业翻译时代,尤其是各高校确定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目标定位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图1翻译能力模型(二)教学媒介多模态———工具能力开发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听觉、视觉、手势、空间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意义的表达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全球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由此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全新的多模态与新媒介时代(葛俊丽、罗晓燕,2010)。
相应的,对于翻译硕士课程的开发重点在于针对译者多元识读能力的全面开发。
Multiliteracies这个由新伦敦团体首创的单词,国内不同学者对它的翻译不尽相同。
胡壮麟(2007)称之为“多模态识读能力”或“多元识读能力”,他认为识读能力有两层意思,即文化识读能力和技术识读能力,而后者就是多模态识读能力。
新伦敦团体针对当今世界通信渠道的多重性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而提出的Multiliteracies,笔者用来引出新媒介时代翻译硕士工具能力开发即技术识读能力开发的趋势及必要性,在课程设置方面集中表现为对“翻译技术”的系统学习。
翻译技术(translationtechnologies)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术语,Quah(2008:8-19)认为“翻译技术”主要包括机器译(machine translation,MT)、人助机译(human-aided machine translation,HAMT)、机助人译mchine-aided human translation,MAHT)和本地化(lo-calization)(张霄军,2010)。
应用于高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方面,笔者认为翻译技术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机助人译也就是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ssist-edtranslation,CAT);二是本地化产业模式教学开发。
在翻译技术教学方面,英国高校是居于前列的(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SDLTrados的总部就设在伦敦郊区的Maidenhead镇)。
截至2010年,在英国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高校有四所: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斯旺西大学(University of Swansea)、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of London)和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张霄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