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
【古典舞发展年表】 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

【古典舞发展年表】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中国古典舞50多年的发展主要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初创期”◆主要是对中国戏曲舞蹈的模仿、移植、提炼、整理,借用“戏曲动作”、“戏曲身段组合”、“戏曲行当表演片段”。
◆创编以戏曲题材、文学、历史题材和动作特点的表演作品。
◆创建形成培养职业舞蹈者的教学训练课程与教材,主要依靠提炼中国戏曲、武术的动作技法,技巧特征,借鉴芭蕾舞的训练程序与方法。
◆依靠舞蹈教育,培养新中国第一代专业舞蹈艺术家,教育家。
2、20世纪70年代“停滞期”历时10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3、20世纪80年代“发展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十年政治封闭和文化动荡之后,80年进入政治开放,社会变革,文化复兴的新时代。
中国古典舞面临再次建设和选择的机遇。
针对十年政治动乱,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对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唤醒了民族主体的强烈意识,确立并完善中国古典舞独立价值与功能的责任。
由于社会体制的开放,思想的自由,激发起全国舞蹈的大发展。
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以北京舞蹈学院提升为本科大学建制的契机,通过新的教育观念和措施推动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教学创新,对如何振兴古典舞,把关注点置于民族性的弘扬,民族主体审美的确立,关注被忽视和搁置的人体语言的探索与运用上。
发展的重点:在北京舞蹈学院,由李正一教授、唐满城教授创建了《身韵》课,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戏曲舞蹈的模式,形成了古典舞自身的动作审美特性和风格,身体训练功能,以致影响和带动教学体系与创作的发展。
在“身韵”动作审美统领下,出现了“古典文化精神复兴”的作品。
●在全国出现大批“古代乐舞复兴”的创作●以文学推动的“历史复兴”的舞剧题材80年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振兴,在全国艺术院团的舞台创作上得以繁荣,呈现出迅速、活跃、开放、繁荣的发展态势,使之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自身的成熟。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再发展期”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中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这种开放带来国际间频繁的交流和世界文化的竞争,面临探寻传统的母体文化与激活现代化发展活力的异体文化,在相互交融与促进中,如何建设新文化,如何坚守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自立成为核心问题。
古代舞蹈的舞蹈形式演变

古代舞蹈的舞蹈形式演变舞蹈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舞蹈的形式也经历了演变。
本文将探讨古代舞蹈的舞蹈形式演变,并介绍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1. 早期原始舞蹈在古代,早期原始舞蹈是舞蹈形式的最初表现。
原始舞蹈通常与宗教、祭祀和生活活动紧密相连。
这些舞蹈以简单的动作和韵律为特点,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神秘力量的崇拜。
这些原始舞蹈形式在古代的部落社会中被广泛传承。
2. 宫廷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廷舞蹈逐渐兴起,并在古代的王室和贵族阶层中流行。
宫廷舞蹈通常以优雅、高贵的动作为特点,强调舞者的姿态和舞蹈的舞台表现力。
宫廷舞蹈形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如中国的宫廷舞蹈以屈膝、扇动衣袖等特殊动作为特点,而欧洲的宫廷舞蹈则强调双人舞和舞伴之间的互动。
3. 民间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的民间舞蹈逐渐形成。
民间舞蹈是从普通人民中源于生活、劳动和传统习俗的舞蹈形式。
这些舞蹈通常具有节奏感强、欢快活泼的特点,并通过舞蹈来表达人们对团结、庆祝和祈福的情感。
民间舞蹈形式广泛传承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并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舞蹈风格和动作。
4. 宗教舞蹈宗教舞蹈在古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于表达对神灵和宗教仪式的崇敬。
不同的宗教舞蹈形式在各个宗教中发展出来,如印度的卡塔克舞、日本的雅乐舞等。
宗教舞蹈通常具有宗教仪式化的特点,舞者通过特定的动作和韵律向神灵表达敬意和祈祷。
5. 战争舞蹈在古代战争中,战争舞蹈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表达,被用来鼓舞士气和展示勇武。
这些舞蹈形式通常以激烈的动作和节奏为特点,舞者通过舞蹈来模拟战斗场景和英勇的战士形象。
战争舞蹈在古代的各个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如古希腊的斗兽舞和中国的舞剑。
6. 仪式舞蹈古代的仪式舞蹈是为了庆祝特殊场合或节日而表演的舞蹈形式。
这些舞蹈通常具有庄重、庆典性的特点,舞者通过舞蹈来传达欢乐、庆祝和祝福的情感。
仪式舞蹈形式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各个文化中,如埃及的祭司舞、波利尼西亚的火舞等。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第一章原始舞蹈一、崖画舞蹈1、图腾舞蹈图腾: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起,每个氏族就采取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
人们相信图腾就是本氏族的祖先或是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并能予以福佑的保护神。
图腾舞蹈的类别(1)、动物图腾舞蹈:飞禽、走兽、水族,模仿动物的动作。
(2)、植物图腾舞蹈:仅次于动物图腾的第二生命体,特别是长年生长的木本植物。
(3)、无生物图腾:日、月、山、川、水、火、土等。
2、祭祀舞蹈通过祭祀活动,舞蹈逐渐变成一种风俗。
3、求偶舞4、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5、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二、部落舞蹈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到各时期部落的氏族首领,都有自己的乐舞。
例如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教民渔猎的功绩;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的功绩。
下面摘要了几个远古部落的乐舞。
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纪功舞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舞蹈(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1、黄帝的乐舞相传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或《咸池》。
歌颂黄帝聚众万民,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
同时,此乐舞还有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
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
2、尧的乐舞《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
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
3、舜的乐舞禹的乐舞叫《大韶》简称《韶》《九韶》、《萧韶》等,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
《史记》记载到: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4、禹的乐舞《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
三、原始舞蹈的特征1、强烈的功利目的2、澎湃的生命激情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
中国舞蹈历史和种类介绍

中国舞蹈历史和种类介绍中国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和社会生活之中。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之后,中国舞蹈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流派和种类,并且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中国舞蹈的历史和种类。
中国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
在商代和周代,以歌舞形式进行的祭祀活动使用了象征性的动作和姿势,这些形式在后来的舞蹈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文明的进步,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流派纷纷出现。
汉代是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被记录下来的舞蹈有《鼓舞》、《歌舞》、《劝学舞》等。
这些汉代的舞蹈作品在后来的舞蹈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是中国舞蹈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舞蹈艺术的一个高峰期。
在隋唐时期,舞台舞蹈的表演更加成熟,各种舞蹈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舞马》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及精神力量的崇高。
另外,大唐舞蹈也是隋唐时期的一种重要舞蹈形式,它以优美的舞姿、精湛的技巧和高度的艺术表达形式,描绘出了大唐盛世的辉煌和繁荣。
宋代以后,中国舞蹈进入了一个相对衰落的时期,但仍然保留了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
元代的《太平乐舞》、明代的《金莲开扇》等都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舞蹈作品。
清朝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中国舞蹈也得以复苏和发展。
清代的舞蹈以《龙凤呈祥》、《历代女子图》等为代表,它们表达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进入近代,中国舞蹈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
在中国舞蹈与西方舞蹈的交流中,中国的现代舞蹈逐渐崭露头角。
现代舞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舞者。
同时,各个地区的舞蹈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如云南的彝族花灯舞、内蒙古的专门舞蹈等。
总结起来,中国舞蹈历史悠久、形态多样。
从古代祭祀活动的舞蹈到现代舞蹈的创新,中国舞蹈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舞蹈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一种以身体语言为表达形式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围绕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展开探讨。
一、古代舞蹈艺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商周时期,舞蹈艺术就已经得到了发展。
据《尚书》记载,周公旦在治理西周时,曾采用天文知识、音乐舞蹈等多种方式来调节社会秩序。
到了唐宋时期,舞蹈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唐代的舞蹈艺术更是达到了巅峰,其中“十二钗”、“飞天”等舞蹈被誉为中国舞蹈的经典之作。
二、民间舞蹈的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舞蹈艺术开始向民间延伸。
民间舞蹈不仅广泛流传于各地,而且在表演形式和主题上也与宫廷舞蹈有所不同。
民间舞蹈主要表达普通百姓的欢乐、悲伤、生活等方面的情感和生活哲学。
如今,民间舞蹈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大量的舞蹈种类和舞蹈形式,形成了地域性特色和民族特色。
三、现代舞蹈的诞生和发展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舞蹈艺术也出现了新的进步和变化。
自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舞蹈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现代舞蹈以其自由、开放、富有创新性的表现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同时,现代舞蹈的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表演空间和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中国舞蹈。
四、海外传播和影响中国传统舞蹈艺术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舞蹈家和团体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展现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使者。
像“中国舞蹈家协会艺术团”、“天津杂技团”、“希望中国民族舞蹈团”等团体和个人,已经在国际舞蹈界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总之,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
从古代传统到现代舞蹈,从宫廷舞蹈到民间舞蹈,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创新,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智慧。
该艺术形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创新和发展的精神和力量。
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发展历史系列

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发展历史系列中国古典音乐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以独特的节奏、优美的舞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发展历史。
一、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音乐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
最初,人们通过舞蹈来祈求丰收、祭奠神灵以及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随着时代的演变,音乐舞蹈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宫廷和寺庙中得到广泛推广。
尤其是唐朝和宋朝时期,中国古典音乐舞蹈达到了巅峰。
二、唐朝音乐舞蹈的繁荣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的鼎盛时期。
皇家宴会上常常有宫廷歌舞表演,而一些著名的舞蹈家也受到皇帝的赏识和保护。
唐代的音乐舞蹈主题多样,既有描绘山水田园景色的《广陵散》,也有描述战争场景的《大风歌》等。
唐朝的音乐舞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基础。
三、宋朝音乐舞蹈的精彩继承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对音乐舞蹈的热爱达到了高潮。
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融入到音乐舞蹈中,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作品。
例如,《梅花三弄》就是宋代音乐家刘仲甫用琵琶演奏的一首优美的曲子,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四、元朝音乐舞蹈的汇聚与变革元朝(1271年-1368年)的音乐舞蹈充满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蒙古人带来了独特的音乐舞蹈风格,融合了草原民族的奔放与中原文化的典雅。
元代的音乐舞蹈更加注重舞蹈的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通过多样的动作和节奏展现了戏剧性的效果。
五、明清时期音乐舞蹈的改革与传承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1年)时期,中国古典音乐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明清皇帝重视对音乐舞蹈的保护和发扬。
许多有才华的音乐家和舞蹈家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创作了许多耳熟能详的音乐和舞蹈作品,例如《瑞鹤仙舞》和《如梦令》等。
六、当代古典音乐舞蹈的复兴近代以来,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汉代舞蹈知识点总结大全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舞蹈艺术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
以下是关于汉代舞蹈知识点的总结。
一、汉代舞蹈背景汉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汉代,舞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宫廷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也是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在汉代,舞蹈广泛流传于社会各个阶层,对后世的舞蹈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代舞蹈形式1. 宫廷舞蹈汉代宫廷舞蹈是以宫廷为场所,以宫廷宴会、祭祀仪式、宫廷节日等为活动载体的舞蹈形式。
它的舞曲旋律优美,舞姿优雅,表达着宫廷文化的尊贵和华丽。
宫廷舞蹈在汉代宫廷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间舞蹈汉代民间舞蹈是以庙会、喜庆活动、丰收节日等为场所和载体的舞蹈形式。
它的舞曲朴实活泼,舞姿豪放自然,表达着人们对丰收、祈福、庆祝等情感和愿望。
汉代民间舞蹈是汉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汉代舞蹈特点1. 舞蹈服饰汉代舞蹈服饰以华美、大气为特点。
宫廷舞蹈服饰多采用丝绸、金银线等贵重材料,色彩绚丽,款式繁复,体现出汉代宫廷文化的奢华和富丽。
而民间舞蹈服饰朴实大方,多使用棉麻布料,色彩简单明快,体现出汉代民间文化的朴素和真挚。
2. 舞蹈内容汉代舞蹈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宫廷舞蹈表现皇室尊贵、祭祀崇敬等主题,也有民间舞蹈表现丰收喜庆、祈福庆祝等主题。
宫廷舞蹈注重表现舞蹈者的高贵和华丽,以舞姿优美、动作繁复为特点;而民间舞蹈注重表现人们的朴素和真挚,以舞姿豪放、动作简单为特点。
3. 舞蹈形式汉代舞蹈形式多样,有舞曲、舞蹈、舞剧等。
其中舞曲是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它以旋律明快、节奏活泼为特点,适合宫廷和民间舞蹈演出。
而舞蹈则是以舞姿、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蹈形式,它注重形式感和美学效果。
舞剧则是以舞蹈为表现手段,辅以音乐、戏曲等元素,注重叙事性和戏剧性。
1. 传承汉代舞蹈在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后世的舞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也为后世舞蹈家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代表作品是和。
2、从周代开始,雅乐体系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格局,并且使得“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
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三部分。
4、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最早的审美风格,其是一种以拧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其中女性舞者具备有轻盈、飘逸、柔曼审美特征。
5、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时期,其舞蹈具有、的特点,就是这类舞蹈中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舞蹈。
6、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分类方法。
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等等。
7、唐代舞蹈主要的发展趋势分为、和。
8、从唐以后,古人对所有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的统称均为“”。
9、唐代刻画仙女形象的着名代表作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
10、、的抒情性,是部分唐代舞蹈的特色。
11、宋代城市固定表演场所、的建立,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和融合。
12、元代民间娱乐、欣赏的主要艺术形式是,而明代的戏曲也同样盛行。
另外明代着名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首创“舞学”,编制拟古舞谱,在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
二、名词解释1、百戏:“百戏”原又称“角抵”,是一种集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乐器演奏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于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节目而被称为“百戏”,其是汉代流传最广的,也是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2、歌舞戏:歌舞戏由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而成,以歌唱、说白、滑稽表演兼具舞蹈动作等手段表现特定内容,反映一定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关系等。
在歌舞戏中,戏的成分比较重,歌舞是为戏服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汉魏六朝时期乐舞探微
一、总论秦朝末年,战乱迭起,民不聊生。
新政权建立之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国家由大乱走向大治,乐舞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雅俗共赏、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它既有汉代俗乐舞高度发展的丰硕成果,同时,又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交流溶合了其他多个民族、地域的乐舞文化,为隋唐乐舞达到空前盛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从汉魏六朝舞蹈发展的一般状况、乐舞艺人身份等级的区划以及对文献资料和古代绘画、雕塑、建筑文物中记载的乐舞艺术的考证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查论证。
二、汉魏六朝舞蹈发展的一般状况汉代以前,先秦时代宫廷舞蹈,主要是《六代乐舞》的各种形式,没有超出雅乐舞的范围。
汉代时期,国家取得空前统一繁荣,除官方认定的雅乐内容外,俗乐舞受到重视,全国各地的舞蹈被征调到京师专门演出各种乐舞百戏的地方集中表演,这使得被采集来的舞蹈得到集中、提炼和升华。
汉代“百戏”庞杂,各种舞蹈技艺精湛,“女乐”队伍扩大及专业舞人技巧高超,日常生活中自舞成风,乐舞文化交流全面展开,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汉代舞蹈蓬勃向上的泱泱大国气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舞蹈,对汉代俗乐舞有很好的保留和继承,各民族、各地区乐舞文化得到广泛交流融合,特别是该时期统治阶级崇尚佛教,宗教舞蹈乘势而兴,凡此种种,已经酝酿着舞蹈艺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乐舞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舞蹈独立化表演性的发展端倪,预示着古代舞蹈发展将走向顶峰。
三、汉魏六朝女乐艺人身份等级区划这一时期,女乐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普及,上至宫廷朝野,下至市井巷陌,都能看到女乐歌舞的踪影,因而在当时有了一支数量相当庞大的女乐队伍。
一般的说,女乐艺人被分为三类:一种是“倡”,——奴隶身分的职业性的伎人;另一种是“舞姬”——家属中的善舞者;还有一种是“歌舞者”——介乎“倡”与“姬”二者之间的歌舞专业艺人。
这三种人虽然身分不同,但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统治阶级用世俗的方法对女乐艺人进行身份区划,虽然是为了一己私欲的需要,但它在客观上起到了巩固乐舞艺人队伍,提升乐舞艺人的表演技能和表演水平的作用。
使不同身份的舞伎成为统治者联系该阶层的纽带和通道。
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乐舞艺术的发展,使有些乐舞得以代代相传。
四、对汉魏六朝时期著名舞蹈及舞蹈风格的考证为了更充分地阐述该时期乐舞艺术在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再分别通过对当时文学作品以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古代文物中对乐舞艺术的有关记载,进行分析,加以佐证。
(一)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乐舞1、傅毅的《舞赋》对《盘鼓舞》的描述2、文学作品中对(白经舞》的描述3、文学作品中对《鹤鹤舞》的描述
(二)汉画像石及其它文物中保存的女乐舞形象从汉画像石及其它文物来看,女乐舞形象主要是以手、袖为容,加上细腰的曲折,舞人穿薄如蝉翼的长袖舞衣,腰肢纤细,舞动起来轻盈舒展,其主要的舞蹈有《长袖舞》,《对舞》,《建鼓舞》,《磐舞》,《盘鼓舞》(又名《七盘舞》),《相和大曲》等。
(三)石窟、雕塑、壁画中的佛教乐舞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思想的迅速发展,宗教舞蹈广为流传。
在当时开凿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和敦煌北魏洞窟中留下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舞蹈形象。
这些形象表明,当时的佛教舞蹈主要传达一种宁静祥和的情绪,同时也在服饰、舞姿造型及舞蹈道具方面,突出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民族迁徙、交往、融合的历史现实。
五、结语通过这些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的佐证,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汉魏六朝时期的舞蹈对其它艺术门类的巨大影响力,同时,这些姊妹艺术所记录下的舞蹈艺术痕迹,也帮助我们分析考证了这一历史阶段的舞蹈风格和审美特征,总结概括如下: 1、转变先秦时期配合礼制、宣扬文德武功的政治目的为娱乐目的,舞蹈具有开放气息。
各种舞蹈风格同时并存,相得益彰。
尤其是胡舞的盛行,彻底改变了舞蹈发展的总体风貌。
2、乐舞内容涉及天上人间、自然宇宙,不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
当时的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以及宗教对乐舞有一定影响,使一些乐舞具有神秘感。
3、舞蹈追求趣味性、娱乐性,突出浪漫主义的幻想,道具的运用以及大量的拟兽舞蹈,使其体现出巧拙、刚柔、美丑统一的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走向独立和表演性的舞蹈发展道路。
4、由于受“百戏”影响,舞蹈注重技艺结合,炫技往往是舞蹈的一部分,加之“女乐”舞蹈中运用眉目传情和飘逸轻盈的神态及体态,使其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审美特征。
5、舞蹈趋向追求形式和细部的美感,注重精雕细琢,并且工于技巧,服饰华丽,舞风柔曼,缠绵婉转。
6、追求个人情感的宣泄。
舞蹈审美取向是“任情态意”无遮无掩地表达思想感情,否定儒家“乐而不
淫,哀而不伤”的传统乐舞审美标准。
综上所述,通过对汉魏六朝时期乐舞文化的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