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照明技术电视剧的布光方法
三点布光法的原理

三点布光法的原理三点布光法是一种常用于摄影和电影拍摄中的照明技术,它通过合理安放三个光源来达到理想的照明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使被摄体光线均匀分布,增强画面层次感,突出主题,提高照片或影片的质量。
我们需要了解三点布光法的基本原理。
三点布光法主要由主光源、辅助光源和背景光源组成。
主光源是最重要的光源,它通常是最亮的光源,用来照亮被摄体的主要部分。
辅助光源用来补充主光源的不足,使画面更加明亮,也可以用来调整光线的方向和角度。
背景光源则用来照亮背景,营造氛围和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被摄体的特点和拍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光源。
主光源通常采用硬光源,如闪光灯或聚光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强烈的光线,突出被摄体的轮廓和细节。
辅助光源可以选择柔光源,如反光板或软光箱,使光线更加柔和,避免产生过多的阴影。
背景光源可以选择背景灯或特殊灯光效果,如彩色滤光片,以增加背景的层次感和艺术效果。
三点布光法的布置也需要考虑光源的位置和角度。
主光源通常放置在被摄体的一侧,以45度角照射,这样可以产生明暗交替的效果,突出被摄体的轮廓。
辅助光源可以放置在被摄体的另一侧,以补充主光源的不足。
背景光源则可以放置在被摄体的背后,以照亮背景并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三点布光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适用于静态照片拍摄,也适用于动态影片拍摄。
在人像摄影中,三点布光法可以突出人物的轮廓和表情,使照片更具有艺术感和立体感。
在产品摄影中,三点布光法可以突出产品的细节和质感,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电影拍摄中,三点布光法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情绪,增加场景的真实感和戏剧性。
除了三点布光法,还有其他布光方法,如一点布光法、两点布光法和多点布光法。
每种布光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效果,摄影师或导演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布光方法。
三点布光法是一种常用的照明技术,通过合理安放三个光源来达到理想的照明效果。
它可以使被摄体光线均匀分布,增强画面层次感,突出主题,提高照片或影片的质量。
影视照明专业布光

场景氛围。
服装道具在照明设计中作用
服装色彩与灯光搭配
01
根据服装的颜色和质地,选择合适的灯光进行搭配,以展现服
装的最佳效果。
道具光影效果
02
运用灯光为道具打造独特的光影效果,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和叙
事功能。
场景氛围营造
03
通过灯光与服装道具的有机结合,共同营造出符合剧情需要的
场景氛围。
实例分析:经典角色塑造照明设计
STEP 02
STEP 03
特效光应用
根据需要,运用特效灯光 设备如激光灯、染色灯等, 打造特殊光影效果。
STEP 01
背景光设置
根据场景需要,设置背景 光源以突出背景元素或营 造特定氛围。
补光运用
使用补光灯等设备对场景 中的阴影部分进行补光, 提高画面整体亮度。
实例分析:不同类型场景布光实践
室内场景布光
补光和背景光等技巧。
室外场景布光
分析室外场景的布光特点,探讨如 何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源进行补光 和造型。
特殊场景布光
针对特殊拍摄场景如夜景、水下等, 分享专业布光技巧和经验。
Part
03
人物角色塑造与照明设计
Part
03
人物角色塑造与照明设计
人物面部特征分析及照明需求
面部轮廓塑造
通过侧光、逆光等手法,强化面 部轮廓,突出角色的立体感。
肤色还原与美化
选择合适的灯光色温和照度,真 实还原肤色,同时根据角色需要
适当美化。
表情细节展现
运用局部照明或特写照明,凸显 角色表情变化,传递情感信息。
人物面部特征分析及照明需求
面部轮廓塑造
通过侧光、逆光等手法,强化面 部轮廓,突出角色的立体感。
理想的光影效果,影室布光五大技巧和要领

理想的光影效果,影室布光五大技巧和要领为了取得理想的光影效果,影室布光要特别注意掌握以下这些技巧和要领。
1.控制好光源面积和扩散程度光源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光源的发光性质,而光源的发光性质又影响到被摄体的明暗反差。
因此,控制好光源面积和光源的扩散程度就可较好地控制被摄体的明暗反差效果。
需要低反差时,光源面积大,并且扩散程度也大,使光的覆盖面超过被摄体;需要高反差时,光源面积要小,并且扩散程度也小,光具有方向性。
2.保证足够的照明亮度足够的照明亮度可使我们自如地通过光圈来控制所需的景深。
虽然在照明亮度不够时可采用延长曝光时间或进行多次曝光的方法来解决,但这两种方法都会给拍摄带来下方便。
延长曝光时间容易引起曝光互易律失效,从而导致胶片的颗粒变粗,反差降低,色彩出现偏差;而采用多次曝光则要求被摄体和照相机的位置在曝光期间纹丝不动,并且曝光量的计算也较为复杂,拍摄的难度大为增大。
3.选择合适的灯距首先,灯距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被摄体的受光强度,被摄体的受光强度是按灯距的平方倒数变化的,光强随灯距的变化非常大。
此外,灯距的大小还会影响被摄体的明暗反差效果。
当灯距很小,并且光源面积小于被摄体时,光源可看作点光源,被摄体的反差较大;反之,当灯距很大时,光源可看作面光源,被摄体的反差较小。
4.适量的闪光灯布光中,并不是灯用得越多越好,使用灯数量过多,不仅使布光显得复杂,而且会带来杂乱无章的投影,而这些投影的消除往往又比较困难,因此,比较标准的影棚配置3~5盏灯为宜。
5.恰当的光比控制布光中的光比控制牵涉到被摄体自身的反差以及画面中主体、陪体和背景三者之间的明暗对比,同时也决定着整个画面的影调和被摄体的质感及细节表现。
布光中的光比控制一般以真实表现被摄体本身固有的表面亮度、质感和色彩为原则,如对白色的主体要表现出它的素雅和洁净,主体宜处理成高调对黑色的主体要表现出它的深沉和凝重,主体宜处理成低调。
当然,在不违背广告创意的前提下,摄影师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创造性地控制光比,以求得布光上的新意。
这个被称为演播室灯光核心原理的布光方式,让你轻松掌握棚内用光

这个被称为演播室灯光核心原理的布光方式,让你轻松掌握棚内用光一、什么是三点布光三点布光是一种最基本的多灯布光法,被称为传统布光,一般用在较小范围的场景里。
摄影就是将三维空间压缩在二维里面,而灯光就起到了减弱压缩感,还原立体感的作用。
三点布光法的布光原则就是让被摄体在二维屏幕上具备纵深感、质感、立体感、透视感以及空间感。
为什么叫三点布光呢?就是因为它一般有三盏灯,分别为主光、辅助光、轮廓光。
1.主光:就是画面中的主要光线,用来照亮画面中的主要对象以及它的周围区域,并且决定着画面的明暗关系以及投影的方向。
也就是决定着画面的造型作用。
它可以由一盏或多盏来完成(多盏关乎于三点布光的衍生用法,在下文讲述);灯位一般在被摄体的正前方弧形位置上,也就是相机与被摄体连接线的左侧或右侧40度~60度的夹角范围中(在一些特殊灯光效果下位于90度~120度都是可以的);它是最亮的一盏灯,需要在场景中照射出明显的明暗关系,以及明显的投影方向,所以我一般用聚光灯作为主光,并且将其亮度调整为240左右,在被摄体的斜上45度打下去。
2.辅助光:就是补光,用来补充主光源的,让明暗分明的主光源交界线柔和、让光亮部分变柔且延伸开、也让画面中更多部分有光亮,奠定画面的基调,让明暗有层次有景深。
它一般为散射光源、柔和、非直射性且均匀,所以它一般是由一个聚光灯照射扇形反射面而形成的,光亮程度弱于主光。
3.轮廓光:其实就是逆光,主要作用是让被摄体与背景分离,勾勒被摄体边缘凸显其形状,提升画面的纵深感,比如说,当我们用黑色背景拍摄黑头发的人时,没有轮廓光任何背景就会融为一体,而轮廓光能够让人物与黑色背景分离,也让画面更有层次感。
它一般是硬光,在被摄体的背后对着照相机照射的光线。
二、三个光源之间的关系1.位置关系:它们在光亮程度上是互相制约的,当主光强时辅光就弱、当主光高时辅光就低、当主光在左时辅光就在右;而主光和辅光的位置又决定着轮廓光的正侧与高低。
三点布光的方法和特点

三点布光的方法与特点三点布光法就是电影、电视拍摄场景时,运用主光、辅光、轮廓光三种基本光进行照明布置,能将三维物体的立体感、质感、与纵深感的基本造型呈现在二维电视屏幕上。
三点布光法就是保证人物基本造型的程式化照明方法,能够更好地营造出电视画面的空间感、透视感、立体感。
主光。
即一个画面的主要光线,它主要形成骨架作用与造型作用,它的灯位在人物正前方呈弧型排列,从水平上瞧,主光应在人物与摄像机连线的左侧或右侧40度~60度的夹角范围之中,高度垂直与人物连线即离地面一般在2、3~3、1m,离人物3m左右。
这种光生成物体的主要光亮部分,并确定光照的主要角度。
主光通常比照明物体的其她光要亮些,而且往往在场景中投射出最深、最清晰的阴影。
一般主光就是在摄像机后30度或40度位置直照物体,使物体有个照射效果还有阴影,光强度要稍微高,强度越高阴影越明显,通常用它来照亮场景中主要对象与周围区域,并承担给主体对象投影的功能。
主要的明暗关系有主光决定,包括投影的方向。
主光的光质一般相对辅光可以硬一些,主光的光位就是根据被摄者的表现需要、画面艺术气氛塑造的要求以及画面影调表现等因素来灵活决定,主光的强度一般在画面中相对来说就是较强的,可以根据画面的实际曝光量、主辅光之间的光比、数码相机的感光度等因素来决定的。
辅助光。
又称为补光,这种光使主光形成的光亮部分变柔并延伸开,使物体的更多部分可见。
辅助光可以模拟场景中反射光源或次要光源的效果。
一般为散射光,用一个聚光灯照射扇形反射面,以形成一种均匀的、非直射性的柔与光源,,用它来填充阴影区以及被主体光遗漏的场景区域、调与明暗区域之间的反差,同时能形成景深与层次,而且这种广泛均匀布光的特性使它为场景打一层底色,定义了场景的基调。
由于要达到柔与照明的效果,通常辅助光的亮度只有主体光的50%-80%,它决定画面的反差,消除主光投射下的阴影,补充照明、强调层次部分,一般辅助光位在连线人物左或右10度~20度夹角的范围内,高度与水平夹角15度即离地面约2m,离人物2.5m,但我们应注意光比的关系,辅助光与主光比应为1:2。
影视照明教学课件:第三章 影视布光

灯光的控制
亮度的控制:
❖ 选用不同的灯泡瓦数。功率越大,亮度越大。 ❖ 改变灯具到被摄物的距离。距离越远,亮度越小,
照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在灯具前加网罩或柔光纸等,使光线照度减小。 ❖ 调整聚光型灯具的会聚与发散,使亮度增减。 ❖ 调整调光设备改变灯光亮度 ❖ 把光源直接照射,改变间接照射,可使照度降低。
侧光照明
❖主光与辅助光的光比 不小于2:1。
❖背景光与辅助光光比 为1:2或1:1。
❖轮廓光灯的位置一般 在主光灯所对应的那 个角度上。
❖背景灯要根据主体亮 度变化而变化。
侧光照明
❖特点是: 画面有明显的明
暗配置,人物立体感 强,明暗反差适中, 整个画面的调子明快、 有活力。
三 电视布光的常见方案
❖轮廓光可由主、辅光的位置决定其高低。
KFB
❖Key Light ❖Fill Light ❖Back Light
规律
❖要使胖脸变瘦,则光位的水平角、垂直角 都大一些。主、辅光的光比大一些。
❖要使瘦脸变胖一些,光位与之相反,即水 平角正一些,垂直角低一些,光比小一些。
规律
❖女性肖像,一般多采用软光正面照射。 ❖如果主光过于陡斜,眼窝就会变黑,眼睛
动态人物布光
将物体活动划分为一系列
重点区和瞬间区。
分
物体在重点区的活动时间
区
和相对静止时间较长,需要有
布 光
好的布光效果,物体在瞬时区 很快就通过了,只需适当照明,
影调反差与重点区相差不大即
可。
动态人物布光
按照物体活动的路线环
分 区 布 光
境及在每一相对位置的活动 范围利用三点布光法进行连 续布光,使物体运动方向发 生变化时,主光、辅光和逆
浅谈影视灯光照明的设计原则及布光技巧

浅谈影视灯光照明的设计原则及布光技巧影视灯光大致分为电影灯光照明和电视节目灯光照明,其特点是多讲求还原客观自然光效,多追求光效真实性、合理性,布光时多考虑摄录设备与光源的协调性。
1.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灯光照明分为外景灯光照明和室内灯光照明。
外景灯光照明一般要尊重自然光线的规律,尽量重现或适度补充自然光效;室内灯光照明则要求充分考虑感光材料的特性,依据胶片种类和感光度的不同使用照度和色温适度的灯具。
所选用的灯具以传统灯具为主,但功率相对较大,光源色温较高。
同时还要注意感光材料的宽容度,严格控制光比。
2.电视节目灯光照明电视节目灯光照明主要分为影视剧照明、演播室照明和电视新闻外景照明等方面。
(1)影视剧照明影视剧照明同电影灯光照明比较接近,不同的是摄像机对于照度的适应范围要弱,但对色温的适应性要比胶片好一些(2)演播室照明演播室照明作为特殊的塑型光效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即在确定布光方案前,要详细了解所用摄录设备的性能特点,并对播音员的面部特征作分析研究,同时还要考虑其他造型手段(如发式、服装面料和颜色等)对人物造型的影响,以便通过布光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
背景光的亮度要低于人物光,与人物光的比例宜在1:1.5至1:2之间。
在布光时要尽可能减少阴影,把多余的光控制在播音员背后。
在色彩运用上不要过深、过杂,宜用浅色调或中性色,色彩过重会影响播音员的服饰和形象,造成喧宾夺主。
还要根据男女播音员的脸部特征,确定主光灯位。
若两人的脸型差异较大,需分别设定主光,灯位的高低、角度要依人物脸型确定。
主光是人物造型的主要光源,是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轮廓和肤色气质的光,灯的方位角度要依据人物的面向和脸部特征而定。
一般情况下,主光灯在播音员面向一边。
布光中女播音员的灯位不宜过高或过侧,主光的位置一般在平行度的30°~50°,高度以坐姿时鼻影再偏下一点为佳。
一般辅助光的影子不要过鼻梁,避免蝴蝶型鼻影,亮度与主光亮度的比例以2:1至2:1.5为宜。
三灯布光法的布光方法

三灯布光法的布光方法一、三灯布光法的基础认知。
1.1 三灯布光法呢,可是摄影和影视拍摄里相当经典的布光手段。
这就好比是做菜时的三种基本调料,搭配好了就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主光、辅光和轮廓光,这三盏灯各有各的妙处。
1.2 主光啊,那可是老大,是整个画面的主要光源。
就像一个团队里的主心骨,大部分的光线都是它提供的。
它决定了画面的基本影调,是明亮欢快的,还是暗淡忧郁的,主光的位置和强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比如说拍一个人物肖像,主光从人物的正面偏左或者偏右打过来,人物的半边脸就亮起来了,整个画面就有了明暗的对比,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了。
二、主光的讲究。
2.1 主光的位置很有门道。
如果把主光放得太高,那人物的眼睛下面就会有很深的阴影,看起来就像被人揍了一拳似的,鼻影也会特别重,整个脸就像个鬼脸,这可不行。
要是放得太低呢,又会让人物看起来很诡异,就像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一样。
一般来说,把主光放在人物眼睛斜上方45度角左右的位置是比较理想的。
2.2 主光的强度也不能乱来。
太强了,画面就会曝光过度,白花花的一片,什么细节都没了,这就叫做“过犹不及”。
太弱了呢,画面又黑乎乎的,像在黑夜里捉迷藏似的,观众什么都看不清楚。
所以要根据拍摄的场景和想要的效果来调整主光的强度。
2.3 主光的颜色也有讲究。
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白色的主光比较自然,适合大多数的拍摄场景。
但有时候,想要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就可以使用暖黄色的主光,就像夕阳下的余晖洒在人身上,感觉特别舒服。
要是想表现冷酷、神秘的感觉,蓝色的主光可能就派上用场了,那感觉就像走进了冰窖一样。
三、辅光的作用。
3.1 辅光呢,就像是主光的小跟班,它的任务就是把主光留下的阴影给填补一下。
主光打过来,人物的一边脸亮了,另一边脸可能就有阴影,这时候辅光就该上场了。
如果没有辅光,那阴影部分就黑乎乎的,像个黑洞一样。
辅光可以让画面的明暗过渡更加自然,就像给画面做了个柔和的按摩,让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