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工程

环境生态工程
环境生态工程

第一章导论

一.我国生态与环境的现状

答:生态恶化形势严峻、环境污染触目惊心、环境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全球变暖加剧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气体气溶胶等排放居高不下。

二.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挑战

答:(1)人口、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2)城镇化将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压力;(3)农村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三.生态工程的定义、内涵、应用和遵循原则。

答:(1)定义:生态工程是指应用自然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同自然环境合作,进行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双方都有利的复合生态系统设计的科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体系。

(2)生态工程的主要内涵:①生态工程是基于生态学等理论;②生态工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与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潜在人类活动;③包括工程设计的概念与含义;④存在一个潜在的价值体系。

(3)应用:①生态环境工程;②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缓解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恢复;③人工生态系统;4)生态产业。

(4)遵循原则:①协调与平衡;②减少地貌改变;③增加绿带面积;④增加蓝带面积;⑤多孔性结构物;⑥使用天然材料。

四.生态工程与传统工程的区别。

答:

五.

答:

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的最大区别在于:生态工程考虑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特点,是有利于人类和自然两者的设计。而环境工程则是利用一系列科学原理,去净化或防治环境污染。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六.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

答:(1)研究对象的扩大、理论的进一步充实;(2)生态工程的方法论与技术手段尺度进一步扩展:①从物理过程的量化走向生态过程的序化;②从工程结构的优化走向生态格局的进化;③多学科、多技术结合调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全生态过程;④环境保护与生产和消费结合,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结合;(3)生态工程生产出的生态产品功能化、保健化和高效化。

第二章生态工程原理

一.生态工程的原理有哪些?

答:(1)自组织原理;(2)正负反馈调节原理;(3)共生原理;(4)正常立地理论;(5)局部控制与全局调节原理;(6)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相互作用的原理;(7)生产功能与保护功能耦合的原理;(8)物质循环,能量分级,多层利用的原理;(9)仿生原理。

二.自组织原理?

1.自组织的定义

在系统实现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依靠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内部由无序变为有序,这种系统称之为自组织。

2.自组织的结果

自然生态系统自组织的结果,是在具体的生境,在光、热、水、气等因素作用下,生物个体和种群抢占和适应各种生态位,组成了生物群落和食物链网络,是一个叠加在周围环境之上适应环境的生态系统,这也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

3.自然生态系统特点

它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对化学元素的循环利用,具有少消耗、高生产率又无废物的生产过程,是任何人工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三.正负反馈调节原理?

1.因果关系

系统内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之间,总是具有因果关系的。为了解系统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将复杂的整体通过因果关系加以分解,借以简化。

2.反馈关系

(3)正反馈环:当因果反馈环中的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通过环中各组分间依次发生的连锁反应,使变量的变化增强,这种自我强化的因果反馈环称为正反馈环。最后使系统远离初始状态。

(4)负反馈环:当因果反馈环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通过环中各组分间依次发生的连锁反应,使变量的变化减弱,最后引起变化趋于稳定,系统保持其初始状态,不使变动过大,所以负反馈环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

(5)正反馈环与负反馈环的相互作用:当负反馈环自我调节作用强于正反馈环的自我强化作用时,系统就呈现出趋于稳定的行为;但当正反馈环的自我强化作用胜于负反馈环的自我调节作用时,系统就出现无限增长或急剧衰减的行为。正是正反馈环与负反馈环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系统的行为。

3.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利用正负反馈的耦合关系,根据系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正反馈环的自我增强作用和负反馈环的自我调节作用的加强和减弱,可以控制系统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这就是反馈调节。

四.共生原理

1.共生的定义: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

2.丸山孙郎:最有生命力的不是最强壮的,而是最共生的。

五.正常立地理论

1.立地的定义:影响树木或林木的生长发育、形态和生理活动的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各种外部环境条件的总和,称为立地。构成立地的各个因子,即立地条件。

2.正常立地的定义:正常立地也称标准立地,是指在生态序列处于正常位置的立地。所谓正常位置,是那些能反映大气候的水、热条件的平坦部位,在这样的部位上才能发育与大气候相适应的土壤和生长与大气候相一致的植被。

3.近正常立地的定义:近正常立地在地形垂直分化系列中处于正常立地附近的位置,但与正常立地有一定偏离:比正常立地稍热,或稍冷;比正常立地稍湿,或稍干。引起土壤类型和土种的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的偏离

4.超常立地的定义:超常立地在地形气候和气候水文特征方面同正常立地有极大的偏离,因而引起土类和植被群、系、纲发生变化。

5.异常立地的定义:异常立地在地形分化系列中,占据着极端的位置,处于一个地域中的最高或最低、最干或最湿的地方。土壤和植被与大气候都不适应。

6.标准立地理论在生态工程中的作用?

答:标准立地理论对生态工程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它可以把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联结起来,尤其对研究生态系统的空间相互作用与时间演替具有认识论意义。(2)标准立地理论对于正确认识顶极群落及生态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3)更为重要的是认识了标准立地,就有可能通过人类与自然界合作共同创造与自然规律相符合的新自然环境、新的生态系统。

六.局部控制与全局调节原理

1.整体与部分

整个生物圈是一个多级层次系统的有序整体,每一个高级层次系统都是由具有自己特征的低级层次系统所组成,细胞组成有机体,有机体组成种群,不同种群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又与景观生态系统一起组成总人类生态系统。因此每一个等级既有独立性又有从属性。不存在绝对的部分和绝对的整体。

2.生物圈的等级组织原理

(1)生态系统等级树

整个生物圈是一个多重的等级组织,从生物个体到种群,从生物种群到生物群落,从生物群落到生态系统,从不同等级的生态系统到整个生物圈组成一个多级有序整体。自然界的等级组织不是线性的等级系统,而是树枝状的等级系统。

(2)局地等级

生态系统的局地等级有生态元、生态段和生态链。

①生态元定义:生态元是生态系统的最小单元,它是地球表层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都一致的地段。相同的立地条件和生物群落,是同质单元。

②生态段的定义:生态段是不同的生态元有规律的结合体。受地形形态制约。

③生态链的定义:生态链是一些在地域分布上和发生上有生态联系的生态段的有规律的组合,每一个生态链都有自己的一系列相互更替并有物质与能量联系的生态段。

(3)地域等级

①景观定义:指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等所构成的综合体,区别于风景、景色。

②生态地带定义:生态地带是在标准立地上发育与大气候的水、热条件相适应的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总和,它具有随大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呈带状分布的特点。

七.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相互作用的原理

1.生态结构

(1)生态结构定义:生态结构是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或生态系统各生态元的分布格局及各生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2)生态系统结构的分类

生态元一生态段一生态链一景观一地带一带一生物圈通过能流、物流、物种流和信息流组成了一级比一级高的等级结构。等级越高其联系越差,结合力越弱。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信息反馈结构。

①垂直结构: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组成物质形态不同、性质各异但又互相联系的“千层饼”构型,如生态系统中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地下层。

②水平结构:生态系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格局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了水平结构。生态系统是分等级的,因此水平结构也具有等级性。等级越高,结构越复杂

③信息反馈结构:信息反馈结构是生态系统各种反馈环的组成和各反馈环之间的相互联系性质,如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因果反馈的结构图即反映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信息往复联系。

④时间结构:在时间轴上生态系统随时间的节律变化(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生物成员的活动表现出昼夜的周期性)而构成的一系列状态的组合,如萌发、出叶、开花、结果、成熟、落叶等。这种时间结构是生物与周围环境节律相匹配的结果,只有时间结构配置好,才能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土等资源。

(1)生态功能定义

指有特定生态结构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流在与内部及外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功能与保护功能。生产功能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从土壤和空气中吸收的养分、水分和CO2制造成有机物的功能。保护功能是生态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自我施肥、自我调节、自我稳定机制的作用,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功能。

(2)生态功能的分类

生态功能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的供给功能、生态系统的处置功能、生态系统的抵制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保存功能。

①生态系统的供给功能是生态系统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能量、信息和物种供给系统运转,保持系统稳定状态最低需要的能力。

②生态系统的处置功能是将供给功能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处理,或将它们转移,或将它们排除。

③生态系统的抵制功能是防止物质、能量、信息和物种,从周围环境进人系统内部,以保持系统不超过它的最大忍耐限度。生态系统的抵制功能,是从选择和调节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当污染及有毒物质等进入系统太多时,为了保持给定水平的保护力,它通过抵制功能控制它的周围环境。

④生态系统的保存功能是把从周围环境输入到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信息和物种存储在系统内部的能力。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不能存储从外界进入的物质、能量、信息及物种,只是稍一过境,便很快失去,这就称为流失。

(3)四种损伤类型

①进料不足:系统作为汇从环境中获得的输入太少,它不能从周围环境得到更多的物质和能量,不能保证稳定状态的最低需要,也就不能在给定水平上保持其本身的保护力。

②阻塞:系统作为实际的源对其周围环境输出的太少,它的无用能及废物不能及时地排出去而呈滞留状态,系统会因超过它的最大忍受力而遭到损伤。

③进料过多:系统作为潜在的“汇”,从周围环境得到太多的能量和物质,尤其是从“源”中得来的污染物或废弃物太多、或水分太多如暴雨等,造成滞留状态,系统也因超过其最大的忍耐力而受到损伤。

④泄漏:系统作为潜在的源,因对周围环境输出过多的能量和物质致使系统满足不了其最小需求的能力,系统也会受到损伤。

3.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结构,功能就无法得到实现,因此结构决定功能,没有良好的结构,难以完成健全的功能。但生态功能是生态结构在生态流作用下,在与内外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可以说功能是结构的表现。人们认识生态结构,为的是充分利用其功能,为人类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又不破坏生物圈的组织原则;人们根据自然界自组织原理调整结构,为的是改善系统功能,使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有益处;人们按自然规律建造新的生态结构,为的是获得新的功能,使系统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八.生产功能与保护功能耦合的原理

一个生态系统既要生产,又要保护自身的稳定性和周围的环境,以便持久地利用自然,就必须将生产功能与保护功能结合起来。

九.物质循环,能量分级,多层利用

物质在生物圈中循环往复,始终处于循环利用之中,充分利用;能量在生物圈中多次转化,合理流通,使得生物圈的资源虽然有限,但不发生资源危机;能量虽然主要是来自太阳能,但利用起来最为合理。

十.仿生原理

(1)仿生定义:仿生主要是模仿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行为。在生态工程中,仿生物行为能改善状态不佳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完善其功能,使其以最小的物质能量消耗,维系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较高的物质产出,创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系统。

(2)仿植物的相生相克行为

相生相克现象是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物的现象。释放的大部分克生化合物都对他种植物起作用,克生化合物具有选择性、专一性的特点。它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或伸长,引起根细胞膜去极化,使阴离子、阳离子的透性增加,改变植物体内水分状况,改变激素水平或影响激素平衡等状况。

(3)仿动物的利他行为

所谓利他行为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现象。利他行为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第二“互惠利他”即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第三“纯粹利他”,即利他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

十一.系统工程学理论

1.系统的定义:系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以来、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具有特定功能、想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2.系统原则(系统本身具有特点):1)系统的整体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相关性原则:研究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3)系统的自组织、自设计原则;4)系统的方向性原则:系统通过反馈、适应环境、保持稳态,从而达到其活动的方向性、目的性、有序性;5)系统优化原则:通过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是系统在一定环境下达到最接的结构、发挥最好的功能。

3.系统工程方法:系统工程具有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

十二.生态位定义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每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和营养位置。

十三.混沌

1.混沌定义

混沌不是纯粹的无序、混乱、模糊,而是具有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

2.自然界物质运动三种形式:1) 严格确定性的运动;2) 彻底随机混乱的运动;3) 就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混沌运动,被严格限制在稳定范围之内的混乱运动。

3.混沌现象的基本特点:1)具有不可预言性;2)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

十四.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的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在时间上、空间上的有序状态.成为耗散结构的四个条件: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随机性。

十五.生态学系统理论

限制性因子原理: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能量和养分的转移:食物链、食物网(生物多样性的安全性)。

4.生态系统特征总结

①生态系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构造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其次为群落、族群以及个体。②生态系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的构造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亦越强,而物种组成的变化、环境因索的改变、信息系统的破坏常是导致生态系自我调节失效的3个主要原因。③生态系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3大功能,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了营养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而由这些信息构成了信息网。④生态系中营养阶层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⑤生态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第三章生态工程的设计

一.生态工程的设计原则

答:(1)尽可能维持块区(patch)的完整;(2)必要时设置块区屏障;(3)加强边界生态结构的多样性;(4)边界尽可能设计为指状交合形式;(5)建立有效的生态廊道。

二.生态工程设计的目标——系统的持续性

1.系统持续性定义

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某一生态系统可以持久无限的维持或支持下去的能力。生态工程的作用就是对生态系统加以调控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化。

2.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测度框架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由生态整合性、自维持活力、自调节力和自组织力所构成的一个四维能力体系。

三.生态工程的技术体系

1.生态分析技术

(1)生态调查

生态调查主要是对某一生态系统环境或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环境应该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两个部分。生态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①气候资源;②水文资源;③土地资源;④生物资源;⑤社会经济资源。

(2)系统诊断

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进行系统诊断,系统诊断也是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包括:①摸清环境系统所包含的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合理利用限度;②分析环境对系统的限制、约束的因素和程度,预测环境的发展变化;③找出造成系统现实状态、功能和理想状态、功能之间差距及其原因,提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问题的范围,初步提出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模型与数据库技术

(1)模型的作用

描述和预测生态系统的行为。通过模型的运算,评价所选择的分析手段与数据集是否合适,然后借助系统的关联分析和状态分析,通过模型的仿真分析,找出关键组分和关键因子。结合评价系统分析和系统的正负反馈机制,进行综合分析。

(2)模型的分类:

模型包括:概念(文字)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分室模型、能量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模型。

①概念模型是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编程的起点;②物理模型可将本来纷繁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简化;③能量模型将所有物质形态包含的能量标准化,将热值、电能、化学能等形式的能量均转换为太阳能,并提出了统一的能量符号——能值,在区域生态经济工程规划设计、生态示范区、可持续的发展评价上应用广泛;④数学模型具有真实性、精确性和普适性,但不易同时满足;⑤分室模型通常用来代表营养物质或者能量的储存库,是分室内多种种群及其复杂生态过程的外在体现和简化,因此通过分室模型将生态系统组分之间的关系大大简化,便于对它进行计算分析和人为的调控,通过参数的估算为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四.生态工程的设计内容

生态工程的设计基本包括:生物种群的选择、生物群落结构设计、人工环境设计、节律匹配设计、人工食物链设计和加工链设计六个部分。

(1)生物种群的设计

生物种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建设、调控、改造、治理生态系统的基本材料。选择适宜的生物种群是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的关键。

①物种群选择的依据:第一,工程实施对象(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第二,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第三,要考虑市场对该种生物种群经济产品的需求情况;第四,要考虑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第五,要考虑生物种群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②物种群选择的内容

一般包括:生物种群的调查、收集、引进,适应性培植(养殖)实验,比较选择三个部分。

(2)生物群落结构设计

①设计内容:种群组成数量计算设计、群落的平面布局设计、生物群落的垂直设计。

②设计的基本原理:生物群落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生物之间共生互生原理、景观布局原理、生物群落对环境保护和改造功能来考虑。

③生物群落设计过程包括:植物与植被、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

(3)人工环境设计

人工环境包括:水环境、土壤环境、光热环境、大气和微生物环境等。人工环境设计的目的是要解决人工生物群落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保证人工生态系统建设的成功。

(4)节律匹配设计

节律匹配设计是在生物机能节律的基础上,设计组成生物群落的生物种群机能节律配合,形成人工生态系统的人工生物群落的机能节律,然后再与工程所在区域环境的时间节律进行选择和匹配,构成人工生态系统机能节律与环境时间节律的最佳配置。在设计过程中,不

(5)人工食物链设计

包括:食物链的“加环”设计(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食物链的“解链”设计、“加工环”的设计等三个大的范畴。食物链加工环的设计是根据营养级原理,以资源类型和数量选定加环食物链的种群类型和种群数量。

①食物链生产环的设计

是生态工程中重要的工艺过程。是利用人类不能直接利用或利用价值不高的生物产品为资源,通过加入一个新的生物种群进行物质、能量的再转化过程。

②食物链增益环的设计

食物链的增益环主要是针对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来讲的。废物中仍然含有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属于资源,根据这些资源的特征选定适应的生物种群,通过种群对它们进行转化和物质能量的富集。产品可供给食物链的生产环,作为补充资源,增加生产效益。

③食物链减耗环的设计

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过程中由于一些有害虫、兽会造成生物产量损失,甚至会生态系统的崩溃。这些有害的生物种群称为食物链的耗损环。利用生物措施进行害虫害兽的防治,抑制耗损环的生物种群称为食物链的减耗环。

减耗环的设计包括:(a)查清当地主要生产型生物种群的对抗性生物类群(耗损环),并研究解析这些对抗性种群的发生发展规律;(b)选择对耗损环生物种群具有拮抗、捕食、寄生等作用,但对其他生物种群无害的生物种群;(c)建立耗损环生物种群的保护、放养与人工繁殖的工艺技术体系;(d)根据耗损环的种群数量与发生规律,来确定减耗环生物种群的数量配比。

④食物链的解环设计

利用食物链的解链技术,使有害物质降解或脱离与人类相联系的食物链。

食物链的解链设计一般包括:(a)在生态工程设计过程中,把生态工程的产品改变用途,使它们脱离与人类食物相连的食物链,切断污染物进入人体途径;(b)改变生态工程人工种群的类型,使它们的产品不可进入人体;(c)加入一个或几个生物种群,使那些对人类有害的物质降解,或者对有害的物质不吸收、不富集。

食物链的解链重要的是选择最佳的解链部位和方法:则什么时间、哪个环节解链损失最小,怎样做到既达到了解链的目的又可以增加收益。

⑤食物链的复合环选择与设计

自然界中有一种生物,不但可以作生态工程的减耗环,同时它又是人类所需要的经济产品,称为复合环。如稻田养鱼,杂草为饵料,鱼粪为肥料。

⑥加工链的设计

生态工程产品的加工,是提高工程效益的有效途径。这种加工链与食物链有极其相似的意义。加工链的设计与生产环的设计基本相同,只是加入的食物链种群不是一般的生物,而是以人类这个特殊的生物种群来替代。

五.生态工程的分类

(1)以产业类型划分:农业生态工程、种植业的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畜牧与水产养殖生态工程、污染生态工程、农村庭院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工程。

(2)以区域类型划分:山地生态工程、水体生态工程、湿地生态工程、滩涂生态工程、草原生态工程、盐碱地生态工程、沙漠生态工程、过渡地带生态工程、环境脆弱地带生态工程等。

(3)可再生能源问题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利用工程、生物能利用工程、太阳能利用工程、风能利用工程、潮汐能利用工程、地热能利用工程等。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基本潜力包括: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六.生态工程的设计方法

生态工程的设计方法包括:斑块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稳定性分析、生态演替促进法、外来种的引进与控制方法、生态恢复方法、结构调整的方法、功能完善的方法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调整方法。

1.斑块潜力评价

(1)斑块定义和评价标准

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斑块尺度的生态设计应根据各斑块类型的潜力评价,寻求自然原型中的适宜部分。评价标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否令人满意。

(2)土地潜力评价方法

根据坡度、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和肥力、气候和径流、土地侵蚀方式和程度、土地利用现状等一系列指标来衡量,每一指标根据适宜性而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等级给予一定分数,根据各项指标的总积分,可评定土地的潜力等级。分为7个等级:1级──最适于农作物生长,在利用上很少或没有自然局限性;2级──较适于农作物生长,土地在作物选择范围和阻碍耕作方面,局限性很小;3级──在作物选择范围和要求细致管理上,有中等程度的局限性;4级──在作物选择范围和要求细致管理上,有严重的局限性;5级──利用范围限于放牧、林业或旅游业;6级──利用范围限于粗放的放牧、林业或旅游业;7级──土地的局限性非常严重,很难整治。

(3)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区域尺度生态工程设计

①因果关系分析;②设计流图和程序:选择评价系统功能的指标;积累变量的选择;非积累变量的选择;流图的构建;程序设计;结果讨论。

2.适宜性评价

(1)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程度的过程。通过分析某块土地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放肆是否适宜或适宜程度,从而作出适宜登记的评定。

(2)《土地评价纲要》

《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单元四个层次。

①土地适宜纲: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经济原因居多,土地的适宜或不适宜即以这些原则划分。“S 纲”表明土地质量能充分或基本满足某种特定用途的需要,该用途产生的效益足以抵偿投入的消耗,而且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性。“N 纲”表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某用途的需要,如土地质量太差、经济效益过低或该用途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恶化等。

在不适宜纲内通常分为两级:当前不适宜类(N1)和永久不适宜类(N2)。当前不适宜类(N1):当前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永久不适宜类 (N2):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②土地适宜级反映适宜性的程度,可按照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一般分三级:S1、S2、S3。S1级是高度适宜;S2级是中等适宜;S3级是临界(勉强)适宜。

③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级用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的方法来表示,如S2m 。S1级无适宜亚级。

④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级的续分,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都有差别。适宜单元的划分对于农场一级的土地规划很有意义。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如S2e-1、S2e-2。

3.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是指系统对于干扰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在干扰发生时,系统的保存功能不被破坏,系统输出保持基本恒定。

(1)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分为自然因素指标和人为因素指标,人为因素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水平,用生物量表示;自然因素是自然过程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评价指标:地形地貌、生物量、土壤退化。为反映各指标及其所含因子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贡献大小与隶属程度,用指标的权重系数和因子的稳定隶属度来表示。指标权重采用特尔非法确定,地形和地貌(C 1)、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水平(C 2)、沙碱化程度(C 3)三项指标的权重值W 1、W 2、W 3分别为0.264、0.396和0.340。

(2)景观稳定性分析

以生态建设为目的景观稳定性评价,应包括三个主要部分:斑块的稳定性分析、干扰在景观中传播能力分析和景观整体的稳定性分析。

1)斑块的稳定性评价

斑块的稳定性评价指标为斑块生物量物种多度:①生物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在严重干扰发生、种群密度降至低水平时,多数物种具有更强的繁殖和扩散能力。②植物是固定太阳能、保证景观具有开放性和耗散结构的核心,同时也是景观中物质交换的重要载体。③生物反馈的不稳定性导致的种群区隔离,增加了景观异质性,从而减少了干扰的传播。

2)斑块变动临界值分析(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能力)

在干扰传播过程中,总会遇到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对干扰抗性小,易于干扰干扰传播;稳定斑块对于干扰抗性大,不利于干扰的传播,因此具有一定传播能力的干扰能否经过由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组成的镶嵌结构A 而达到不稳定的B 斑块,是判断B 斑块是否发生变动的依据。

3)斑块对景观稳定性的影响(A :不稳定斑块的面积比;B :不稳定斑块的离散系数;C :不稳定斑块的均匀度;D :不稳定斑块的形状系数;E :不稳定斑块综合影响系数)

①景观中不稳定斑块的面积比:景观的不稳定斑块的面积比越大,景观就越不稳定。

②不稳定斑块的离散系数:指不稳定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状态。离散系数小时,表明不稳定斑块相互分离,该情形下景观较为稳定;反之,当离散系数较大时,景观不稳定。

③景观中不稳定斑块均匀度 :不稳定斑块均匀度指不稳定斑块在面积上是否均匀。一般情况下,不稳定斑块在面积上越均匀,即Q 值越小,对景观整体稳定性影响越小。

④景观中不稳定斑块的形状系数 :不稳定斑块的形状系数用来表明不稳定斑块与基质接触的程度。形状系数越高,景观越不稳定。 ⑤景观中不稳定斑块综合影响系数:

4.生态演替促进法 生态演替包括物种的更替,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数量及质量的变化,还括土壤和周围环境的一系列改变。

(1)生态演替的原理

①演替是植物群落受到干扰后的恢复过程或原生裸地植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②在未被干扰得自然景观,植物群落总会向该地带稳定性大的方向发展,即从结构简单向结构复杂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进展演替或正向演替。反之,受到干扰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植物群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小的植物群落,或失去植被保护的裸地,这就是逆向演替。无论是正向演替还是逆向演替,演替过程中状态的依次变化称其为演替序列。

③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演替并不是无休止、永恒延续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即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顶极。据此,一般称演替初期为先锋期,演替中期为发展期,最后的稳定状态为平衡期即顶极群落。处于顶极群落的生态系统结构最复杂,抗干扰能力最强,具有相对多的物种和相对高的生产力,是人类可仿效的生态系统。

(2)仿效演替过程

人类可以仿效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对被破坏的景观进行恢复和重建。

(3)促进演替过程

生态演替的主要原因是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要促进正向的生态演替,就必须改变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水分条件、土壤状况及人类活动的强度。

1)处于逆向演替阶段生态系统的恢复

对于处在逆向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应根据地带性规律、生态演替及生态位原理选择适宜的先锋植物,构建种群和生态系统,实施生物与生境同步恢复的策略,逐步将生态系统恢复到与大气候和地貌条件相协调的水平。

基本步骤如下:(a )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减少人为干扰;(b )协调生态系统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促进正向演替;(c )引进植物,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

2)处于正向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的保护

具体保护措施:(a )划分生态功能区;(b )调整系统结构,在生态保护系统安全的条件下发展生产;(c )建立生态系统网络监测体系。

5.外来种的引进与控制方法

Z Q R D H 036.0107.0107.0750.0+++=

①种源选择和选种育种:引进时要对不同种源做对比试验,以获取最佳种源;②引进植物试验:引进外来种,必须通过试验,否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一般来说,物种引进之后要经过淘汰、测验和验证三个阶段;(3)引进植物的栽培:适宜的人工培育措施是引种最终成功的基本保证。(4)建立引种技术档案:物种引种驯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科学试验,需从引种之初就建立技术档案,长期积累资料以作为分析引种成败和推广成果的科学依据。

6.生态恢复方法

(1)生态恢复的定义

生态恢复是根据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生态工程技术,消除退化生态系统的各种限制因子,恢复和重建其合理的结构,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有或正常状态,发挥正常的生态功能。

(2)与生态恢复相关的概念

①保护:即去除干扰使生态系统演替至原有的状态;②改良:即改良立地的条件以使原有的生物生存,一般指退化景观向好的方向转化过程中人类对其采取的措施;③改进:即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结构调整,以提高其某方面的功能;④修补:即修复部分受损的结构;⑤更新:指生态系统发育及更替;⑥再植:即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或恢复先前的土地利用方式。与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次生演替不同,生态系统强调的人类的主动作用。

(3)生态恢复的目标

地表基底稳定性的恢复;提高退化土地的生产力;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4)生态系统恢复的原则

一般包括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和美学原则。自然法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进行恢复和重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恢复,否则只能是背道而驰,事倍功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是生态恢复重建的后盾和支柱,在一定尺度上制约着恢复的可能性、水平与深度;美学原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行为准则,即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应给人美的享受。

(5)一般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包括:(1)非生物或环境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大气质量的恢复技术;(2)生物要素:包括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恢复技术;(3)生态系统:包括结构与功能的总体规划、设计与组装技术。

7.结构调整的方法

(1)结构失稳

当外界所施加的压力超过生态体自身调节能力和补偿能力时,将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受阻以及反馈自控能力下降,这种状态称为结构失稳。

①垂直结构失稳

生态系统垂直结构失稳的表现在物种的缺失和组成成分的不完善。

②水平结构失稳

水平结构的失稳主要表现在水平方向上植物群落和景观单元的均质变化。

③营养结构失稳

生态系统各组分通过食物链,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联系起来,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即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的失稳主要表现在整个系统内个别物种的灭绝,食物链的断裂。

(2)结构调整的方法

自然调整: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是从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进化生成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反馈调控、多元重复补偿的稳态调控。人工调整: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实施人工设计,以人为主导,在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原则的指导下,对结构进行修补和完善,以达到修复生态系统的目的。

①垂直结构调整的方法:生境调节;输入输出调节;系统生物调节;系统结构调节。

②营养结构调节:食物链、网调节,食物链设计。

③水平结构调节:生态系统的生物调节;群落水平的调节。

8.功能完善的方法

基本功能包括:供给功能、处置功能、抵制功能和保存功能。

(1)生态系统功能缺损的诊断

①供给功能缺损的诊断:供给功能缺损,一是表现为进料不足,则系统的生产和建造就被迫降低消耗或消耗殆尽;二是表现为进料过剩,输入的超过正常系统运转的需求,在系统的生产和建造会因为累积或负担过重而被迫停止。

②处置功能缺损的诊断:处置功能是将周围环境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和物中加以处理、转移或排除的能力。处置功能的缺损主要表现在系统阻塞。

③抵制功能缺损的诊断:生态系统的抵制功能是防止物质、能量、信息和物种从周围环境进入系统内部超过其最大忍耐限度的能力。从选择和调节两个方面起作用,当有毒成分欲进入系统时,系统会抵制其进入。抵制功能的缺损表现为系统对输入的物质失去选择与调控能力。

④保存功能缺损的诊断:生态系统的保存功能是把环境输入到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信息和物种流保存到系统内部的功能。功能缺损主要表现在物质和能量的泄漏。

(2)生态功能完善的方法

①供给功能完善的方法:供给功能补救措施包括增加直接和间接供给。直接供给:按照系统的供给需求差额,向系统输入缺损的能量、物质、信息和物种。间接供给:通过“二传手”的方式向系统补充其所缺失的能量、物质、信息和物种。(2)保存功能完善的方法:补救措施就是增强保存能力。(3)处置功能完善的方法:补救措施就是增强系统的疏导能力。一是在系统中增加新的疏通渠道;二是增加系统中新的组分,替代原先失灵的组分。(4)抵制功能完善的方法:补救措施就是增强系统的抵抗力。抵抗力的增强措施有:一是提高系统自身抗干扰的能力;二是为系统设置屏障,减少干扰入侵的几率。

9.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调整方法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渠道及过程

①能量的赋存方式:a辐射能;b化学能;c机械能;d电能;e生物能。

②能量转化遵循的定律:能量的流动遵循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第二定律:衰变定律或能量散逸定律,指能量在转化过程中存在的衰变、散逸现象,即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总有一部分能量从浓缩的有效形态变为可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

③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

(2)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

(3)物流和能流调控的基本方法

②生态系统的复合调控:生态系统的复合调控分为两个层次: a 以自然调控为主,社会调控为辅;b 以社会调控为主,自然调控为辅,通过仿自然原型,人工建造符合自然规律,按自然过程运行的仿自然生态系统,以使各种流的流通渠道畅通,系统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湿地生态工程理论与方法

一.湿地生态系统

1.湿地概念

湿地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为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2.湿地生态系统定义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太阳辐射、气候、水文、土壤等环境因子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的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3.湿地生态系统特点

(1)组成形态特征:湿地以水的存在为特征;湿地的土壤与邻近的高地明显不同;湿地供养的植物适应湿生条件。(2)功能特征:高生产力;多样性生境类型和生物群落多样性;过渡性;脆弱性。

4.湿地分类

(1)按照Ramsar湿地分类系统的划分方法,将湿地分为海岸/海洋湿地、内陆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类,或者简单地将湿地划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

(2)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型组;浅水植物湿地型组;红树林湿地型组;盐沼型组;海草湿地型组。

5.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1)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蓄洪防旱,防止自然灾害;固定CO2、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防浪固岸、保卫国土安全。

(2)社会经济功能:重要的水源地;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资;提供丰富的工业原料;提供能源和水运条件;景观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6.湿地生态系统现存问题

(1)湿地面积萎缩;(2)生物多样性降低;(3)湿地污染。

二.湿地生态工程模式与关键技术

1.湿地恢复与重建的设计策略

(1)低位沼泽

指标体系:水位(水深,水温,谁周期),营养物质(N,P),植被(盖度,优势种)动物(珍稀及濒危动物),生物量。策略:恢复地下水位,减少营养物质输入,草皮迁移,割草及清除灌丛,恢复对富含钙,铁地下水的排泄。

(2)湖泊

指标体系:富营养化,溶解氧,水质,沉积物毒性,鱼体化学含量,外来物种。策略: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减少点源非点源污染,迁移富营养化沉积物,清除过多草类,生物调控

(3)河流、河缘湿地

指标:河水水质,浑浊度,鱼类毒性,沉积物,河漫滩及洪集平原。策略:疏浚河道,切断污染源,增加非点源污染净化带,防止侵蚀沉积,河漫滩地自然化

红树林湿地

(4)指标:溶解氧,生物量,碎屑,营养物质循环,潮汐波。策略:禁止矿物开采,严禁滥伐,控制不合理建设,减少废物堆积

2.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

(1)针对湿地水体生态工程的关键技术

①化学方法:通过氧化- 还原作用及化学凝聚、吸附作用除去磷、重金属及难溶物质。但是该方法易造成二次污染;②物理方法:通过物理沉淀、过滤、吸附进一步除去可沉淀的固体、胶体、BOD5、氮、磷、重金属、细菌、病毒及难以溶解的有机物质,但不足之处是治标不治本;(3) 生物方法:通过微生物代谢、氧化作用、植物的吸收及细菌的消化与反消化作用进一步除去BOD5、氮、磷、胶体和难溶有机物质及重金属。

(2)针对湿地底质的生态工程

①湿地的底质面临的主要问题:a.由于围垦、建造堤坝等,排干湿地水,造成湿地土壤肥力下降;b.水质污染导致土壤污染;c.潮汐盐沼的水盐条件受到极大影响,导致盐沼湿地面积减小;d.由于海平面上升、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流域来水减少,导致河口湿地退化。

②恢复湿地基质的主要措施:第一,在土壤里加入修复剂,转化驱除污染物;第二,利用某些具有超积累功能的植物吸收一些重金属污染物;第三,在缺乏土壤覆盖的地区,采取客土移植。在初步改善的基础上适当引种植物,通过植物的新陈代谢,增加土壤肥力;第四,增加支流数目,恢复水文状况,进而恢复湿地基质状况。

(3)针对湿地生物的生态工程

①海的盐沼湿地,抬升沉积层是恢愎湿地植被的关键。植被恢复一般在潮间带上部,受到高能潮汐影响较少的地方。在泥沙来源稳定的前提下引入先锋物种。②先锋物种的选择。在退化严重的湿地生态系统,先锋植物能够有效保持和改良人工固定的土壤,一般应选择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的一年生草本物种,以更快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自给能力。③恢复本地物种与引入外源种。在植被恢复时,尽量使用当地物种。当地物种长期与环境协同进化,据有较高的适应性。有时为了增加系统生物多样性,也采取适当引入外源种。

3.湿地生态工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1)确定合理的工程目标;(2)注重生态监测;(3)避免频繁干扰;(4)湿地生态工程应坚持生物措施与土石工程措施并用的原则;(5)湿地生态工程应考虑社会和经济问题。

三、人工湿地

1.人工湿地定义

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类似自然沼泽地,但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是一种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它是一种集物理、化学、生化反应于一体的废水处理技术;是一个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综合生态系统。

2.人工湿地的分类

①根据植物的存在状态,人工湿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浮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②根据水的流动状态,该系统分为如下类型:自由水面系统(FWS),又称表面流湿地;潜流系统(SFS),又称潜流湿地。潜流湿地又分为水平流潜流系统(HFS)和垂

3.人工湿地的组成

绝大多数人工湿地由五部分构成:①基质,具有透水性,如土壤、砂、砾石;②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③植物,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如芦苇;④无脊椎或脊椎动物;⑤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

4.人工湿地的优缺点

(1)优点:①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②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③可进行有效、可靠的污水处理;④对缓冲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⑤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

(2)缺点:①占地面积大;②设计、运行参数不精确;③生物和水力复杂性对重要工艺动力学理解的缺乏;④易受病虫害影响;⑤达到最佳效率需要2-3个生长期。

5.人工湿地净化废水的机理

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细菌和真菌)在有机物的去除中起主要作用,湿地植物的根系将氧气带入周围的土壤,但远离根部的环境处于厌氧,形成处理环境的变化带,这就加强了人工湿地去除复杂污染物的能力。大部分有机物的去除是靠土壤中的微生物,但某些污染物如重金属、硫、磷等依赖于土壤和植物的作用。

(1)悬浮物去除

悬浮物主要通过过滤、沉淀作用从水中去除。沉淀源于水流缓慢,起到良好的沉淀池作用。过滤源于土壤介质和植物根系形成大量生物膜。湿地对悬浮物的去除非常有效,悬浮固体出水值一般低于10mg/L。为防止在进水口附近发生堵塞,进水前必须设置预处理以降低总固体浓度,一般设置沉淀池即可。

(2)有机物的去除

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被分解而去除。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又分为好氧降解和厌氧降解。

(3)氮、磷的去除

①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氮的去除作用主要是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定期收割湿地中的植物是去除氮的重要步骤之一。基质的吸附占次要作用。40%-50%。

②人工湿地系统中对P的去除主要通过下面三个方面:植物的吸收作用无机磷;聚磷菌的过量摄P作用;基质的物理化合作用,最主要的是基中Fe ,Al 和Ca等金属离子与磷酸根形成沉淀。而植物吸收对P的去除效率影响不大。去除率30%-40%

③生态系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比例,碳、氮和磷的物质的量比为106:16:1,质量比为41:7:1。

(4)重金属去除、pH值

人工湿地对重金属也有很强的去除能力。金属离子去除机理主要有:植物的吸收和富集作用、土壤胶体颗粒的吸附、悬浮颗粒的过滤和沉淀,人工湿地对污水中重金属去除是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基质等组成成分共同起作用的。湿地pH值改变不大。

6.人工湿地的设计

(1)设计原则

①设计维护管理需求最少;②设计可利用自然能源的人工湿地;③设计符合当地景观环境的人工湿地;④确立人工湿地的主要目标;

⑤强调湿地与水资源的关联性;⑥设计人工湿地成为生态交错区;⑦给予人工湿地自然演替时间;⑧应兼具功能和景观;⑨不能有过多的人工设计。

(2)设计关键

①水力停留时间

潜流湿地水力停留时间达到2~4d时,即发生强烈的反硝化脱氮作用。表面流湿地的总水力停留时间以4~8d为佳。

②水传导

表面流湿地应用曼宁公式:

潜流湿地应用达西公式:

表面流湿坡度取0.5%或更小,潜流湿地取0.5%-1%

③孔隙度ε

孔隙度是根据实际经验加以估计的。表面流湿地密集植被区域设计采用的孔隙度为0.65~0.75,开阔自由水域采用的孔隙度为1.02。潜流湿地为0.4.

⑤系统深度

潜流湿地系统深度理论上应该是植物根系能够到达的最深处。美国国家环保局根据多年工程经验,确定潜流湿地进水区域水深为40cm,基质深度应比水深深10cm,即系统总体深度为50cm。

⑥处理单元长宽及其比例

BOD和悬浮物的去除发生在进水区几米的区域,潜流湿地处理单元长度最小取15m为宜。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单元长宽比R在(1∶1)~(90∶1)不等。研究表明,在3个长宽比分别为4∶1、10∶1和30∶1的平行潜流系统中,总悬浮物和BOD的去除率没有太大的区别。

(3)表面流人工设计

①初步设计

②详细概念设计

a.中试试验:规模:面积一般不小于500平方;运行时间:至少要两年以上,经历各个季节;设计变量:水力负荷率、进水浓度、深度、植物密度等。

b.示范工程:中等规模,是未来大范因应用的典范示例,因此设计时尽量参考类似的工程。如果成功,设计就可以放大,获得和示范工程相同的处理效果。

③最终设计

a.长宽比和线速度

长宽比影响水流线速度,过大导致颗粒再悬浮;水头损失,理论上讲,高长宽比湿地的处理效果并不比低长宽比湿地好。小的长宽比导致水体短路。目前运行的表面流湿池水流线速度一般低于100m/d,可以有效获得TSS的去除。

b.分区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应该至少有两个平行的处理单元,以便于间歇运行或维护。因为在湿地运行中可能存在植物死亡、预处理失效以及围堰或其他结构破坏等情况。费用也是确定湿地单元数量的影响因素。总面积一定,湿地单元数越多,围堰的面积越大,费用也就越高。如果设计两个湿地单元,应有一个闲置以便维护;如果设计五个单元,则应有20%的面积闲置。因此,选择单元数量应综合考虑。

c.围堰及防洪

外围堰需提供足够的缓冲以免水流外泄,外围堰的高度应至少85cm再加上20 cm的超高,围堰宽高比最小为2:l,如果考虑浅水或为某些生物提供栖息地.宽高比可达到10 :l一20:1。另外,围堰顶面宽度需要考虑可能的用途,例如是人行还是车辆通行等,人行道可设计1m,车辆通行可设计3m。内围堰用于均匀布水。构筑围堰时需要考虑防渗问题。

d.动力抽水设备和进出水口控制结构

湿地进水装置还可用于调控流量,主要有重力流、压力流。重力流布水节省能量和运行维护费用,但需较大管径以减少水头损失;压力流出口流速较大,可能引起冲蚀和植物破坏。出水口装置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控制湿地水位。表面流湿地水位需要控制在0-60cm之问。常见出水口形式:第一种为存在死区的单一出口,由于存在死区,水力停留时间缩短;第二种为多出口形式,可有效增加水力停留时间;第三种是在出水口侧设计一深水沟,水收集后经一出水堰出流。

e.植物和种植

浓密植物湿地较稀疏植物湿地的处理效果要好。选择湿地植物的标准是:生长性好、成活率高、种植和维护的费用低,对可变化水位适应性强的快速生长植物。典型的有芦苇、香蒲等。湿地植物最初的种植密度一般以l000—l0000株/ha宜,经过几年的植物再生,密度可能超过100000株/ha。

④例题:(不清楚的话可以看课件)

(4)潜流湿地设计

①初步确定湿地面积

第一步是收集资料,确定需要处理的水质、水量以及处理的程度。第二步计算湿地面积

②长宽比和水头损失

水力学特征。要求如下:水流通畅流过床体,无溢流或淹没;在可能的水力传导率变化范围内保持适当的运行;床体可泄水,通过进出口结构可调控系统内的水位;床体可承纳一定的淹没;通过进出水口调控,可控制系统内水位。假设出水水位控制在床深的90%处,最大落差为床深的10%.则设计约束条件如下。

③进、出木口设计以及床体设计

a.进水口同表面流基本相同,主要原则目的是均匀布水。一般进水先流经粗砾石填料区,其作用是强化在深度和宽度上的均匀布水。出水口一般用埋在出水端组砾石中的穿孔管集水,然后通过管道排出。出水管口高度可调,以调控床体水位。

b.潜流湿地要求表面平整,避免存在坡度;床体底面有坡度要求,通过调整出水口高度,可形成所需的潜流水力梯度。床深视植物的根系生长深度确定,一般30一60 cm,对于特定的低温和植物条件,有的床体深度可以达到1m。床体底面和侧面防水处理。进水为原水或一级处理出水,需要用助土或其他防水材料进行防水处理。如果为二级处理出水,一般不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因此不需要进行防水处理。

④例题:

某湿地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300m3/d,但初期处理量为150m3/d,水力停留时间4天,填料为砾石,粒径5mm,空隙度40%。选择湿地深度0.6m,出水口高度0.55m。计算所需湿地面积。

7.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由预处理单元和人工湿地单元组成。通过合理设计可将BOD5、SS、营养盐、原生动物、金属离子和其他物质处理达到二级和高级处理水平。预处理主要去除粗颗粒和降低有机负荷。构筑物包括双层沉淀池、化粪池、稳定塘或初沉池。人工湿地中的流态采用推流式、回流式、阶梯进水或综合式。

8.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温度问题

①问题:温度影响包括: 低温时生物活性下降和植物的死亡;对于表面流和竖流湿地, 低温时表面会结冰,冰层覆盖不仅阻碍了大气的复氧过程, 使生化水平降低,而且冰层的存在减少了有效水深, 从而缩短了停留时间, 进而对处理效果产生影响。

②解决方案:a.在工艺上可以采用潜流人工湿地: 在该工艺中覆盖表面的表层土以及植物的落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 而且没有表面结冰问题, 因此受温度的影响较小。b.可以采用适当的保温措施。c.最后, 可以加强前处理单元, 以减轻湿地的处理负荷,这种方法可以适当降低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占地面积问题

①问题:大约是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2~3倍左右。

②解决方案:首先, 选址时要考虑到环境、经济效益综合最优化和规模化的因素, 为了不占用宝贵的市区土地资源, 可将工程选址在市郊区域, 这样做还能减轻风沙等对市区的影响和破坏。另外, 可采用组合工艺, 以提高效率, 减少占地面积。

(3)出水污染物浓度回升问题

①问题:水生植物生长周期较短和补给水源水质等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植株的衰竭和腐烂,腐烂的茎、叶容易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河床上升、底泥增多,其中释放出的有机物、氨氮等导致水体污染物回升,容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②解决办法:及时收割调控,并将茎和叶移出水体,以便有效削减氮、磷。

(4)堵塞问题

①问题:湿地中部分营养物质会逐渐积累,湿地中的微生物也相应繁殖, 再加上植物的腐败, 若维护不当, 很容易产生淤积、阻塞现象。

②解决办法为: 选择适当的填料,最好是多孔、质轻、不易板结的材质, 采用合适的操作工艺, 可以通过一定的间歇进水来恢复湿地的渗透速率, 选择适当的植物密度并及时维护。

第五章水质自然净化生态工程方法

一.水体自然净化方法

(1)植生处理法

包括湿地(含植栽滤床)、水生植物处理、植物缓冲带、草沟和浮岛等。

(2)土地处理法

其应用又依散水形式的不同细分为两类。①灌溉处理:包括快渗、慢渗、地表漫流等。②地下渗滤:包括对掩埋式、开放式及循环式渗滤进行单体或多重应用等。

(3)接触氧化法包括砾间接触、填充滤材等。

二.土地处理法

土地处理有效控制污水于土壤表层,使其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及吸附作用达到一定的污水净化效果。依其水力路径及土壤渗透力的不同,可分为慢速渗滤法、快速渗滤法、地表漫流法以及地下渗流。

污水净化效果。目的:①达到污水处理的目标;②利用污水进行作物的灌溉,并且经济有效地提供营养盐予作物;③利用污水灌溉相对减少灌溉水需求,达到水资源有效利用的目标;④开放空间及绿带的开发及保护。

2.快速渗滤

快速渗滤是将污水散布在高渗透性的土壤盆地中,通过土壤与污水的生物、化学与物理作用达到污水净化目的。达到目的:①地下水补注;②污水回收再利用或直接排放;③临近表面水体的水源补注;④季节性储存处理水于地下,并用于农业灌溉。

3.地表漫流

此技术将污水漫流过分级植草坡地。与慢速渗滤法明显不同的是,地表漫流的设计需有地表径流的必要条件,最后再于坡地的末端收集径流水。

4.地下渗流

把经前处理的污水,通过埋在底细的散水管,直接将污水导入土壤,系统靠过滤、沉淀、化学吸附及生物处理作用净化污水,其中生物处理作用最为重要。包括进水系统、砾石过滤系统和出水系统。常被用于单一住户或社区污水处理。

三.水质自然净化计划的执行

1.目标和指标:

一般以水质项目如BOD为量化的指标,此外还可依不同目标而制定其净化指标.

2.基本调查

主要包括:生活污水自然净化设施、河流直接净化设施。

3.水质自然净化技术的选定

(1)自然净化技术

①生活污水自然净化设施

最重要的评估因子有污染负荷及水力负荷,其次为投资及操作成本。还有现场因子如场址坡度、土壤性质、收集方式等。

②河流直接净化设施

河流直接净化技术的净化原理、净化功能、净化对象及净化特性等,应充分考虑以选择适当技术。

(2)污染去除率

(3)河流水质特性的关系

4.自然净化设施

包括取水设施、拦污设施、沉淀设施、导水分水设施、放流设施、管理设施。

第六章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一.土地复垦的定义

1.美国:将已采完矿的土地恢复成管理当局批准使用的采后土地的各种活动。

2.英国:将破坏的土地恢复或重建至有益的用途,并使其生物能力得到恢复。最终的复垦土地利用方式应满足当地的需要并与附近其它土地利用方式相适应。

3.前苏联:土地复垦是指恢复破坏土地的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等各项工作的总和。

4.中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5.土地复垦的目的:再生利用土地、恢复生态平衡,使生产建设得到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复垦的扩展

1.土地复垦研究对象的扩展:从过去的各种因挖损、塌陷、压占破坏的土地,扩展为各种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

2.土地复垦目标的扩展:从过去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并侧重复垦为耕地,扩展为恢复土地期望的利用价值和保护生态环境.

3.土地复垦内涵的扩展:从过去偏重土地整治工程,扩展为土地整治的生物措施、复垦土地的景观生态恢复、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效能与效益的恢复。

三.土地复垦的理论基础

1.限制因子理论: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和生物内稳态原理,N、P元素通常是限制性因子。

2.生态位理论:理想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物种合理布局,加快植物回复;

3.食物链原理

4.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共同进化原理。

5.三种效益协调统一原理。

四. 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技术流程

五.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技术体系

六.在国外,一般将矿区分为法律前和法律后,使恢复治理工作责任明确。对于法律颁布后出现的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一律实行“谁破坏”、“谁恢复”,且要求恢复率为100%。而对于法律前已破坏的废弃矿区则由国家通过筹集恢复(治理)基金的方式组织恢复治理。

第七章林业生态工程

一.造林绿化的内容

造林绿化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全部内容包括建造森林生物群落,恢复森林生态环境。人工建造的森林生态群落是极不完全的,人工林的森林环境对森林生物来讲具有很强的滞后现象。即可以建造近似的森林生物群落,但这些群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处于适宜的森林环境之中。所以,人工林的稳定需要人类不断的干预和投入一定的物质能量来维持。

二.生态失衡的主要标志

生态系统稳定状态削弱或消失。主要表现在系统要素的有序性降低,自组织能力减低或消失,最终表现在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结构方面:生态系统任何一种结构成分在数量上突然减少或增加而引起的系统结构的改变,导致稳定态降低或消失。功能方面:生态系统各种功能受阻、削弱或消失。

三.林业生态工程的定义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四.林业生态工程的内容与类型

林业生态工程分为环境调控工程、生物种群选择与匹配工程、群落建造工程、食物链与加工链工程.

五.环境的时间节律与生物的机能节律

1.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

光照、温度、湿度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对一年的变化动态称为年周期,每个不同月份的变化称为月周期,每日的变动称为日周期。这种周期的变化在不同生态系统中是不同的,这种变化称为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

2.生物的机能节律

机能节律与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机能节律也分为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

题型:填空(25分,25个空),名词解释(10分,5个)简答(50分,6个)计算(15分,2个)

要特别注意的几个知识点:(1)填空题:要特别注意资料上划下划线的部分。(2)名词:系统,生态位,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林业生态工程,限制性因子。(3)简答:土地潜力如何评价,适宜性评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水体自然净化处理方法,生态失衡的主要标志,人工食物链设计,节律匹配设计。(4)计算:表面流人工湿地设计,潜流人工湿地设计(主要看资料上的两个例题)。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课程的重点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代码0825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掌握环境污染生态修复、设计、规划与环境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在设计、施工、运营等企事业单位、科研教学和管理部门从事本专业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对本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高新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管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培养标准 本专业为新开设的专业,暂定如下。 1. 课程体系 1.1 课程设置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类课程,其中化学类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及实验。 (2)工程基础类课程 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管理、土建基础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等。 (3)专业基础类课程 应包括生态学原理、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工程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等知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专业类课程 应包括环境生态工程、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恢复生态工程学等基础知识,以及生态修复技术及设备设施设计的基本原理及相关计算方法等。

1.2 实践环节 (1)实验 包括环境生态监测实验、生物实验与统计和环境生物学实验等。 (2)课程设计 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生态规划与设计、恢复生态工程学等课程设计。 (3)实习 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4)科研创新 具有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机制,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取得科技创新成果。 1.3 毕业设计(论文) (1)选题 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人一题,学校应制定与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及保障机制。 (2)内容 毕业设计: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任务的提出、方案论证、设计与计算、技术经济分析、结束语等,并附有相应的设计图纸和计算书。 毕业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技术调查、实验方案设计、结果分析、绘图和写作、结题答辩和专业文献翻译等内容。 2. 师资队伍 2.1 专业背景 (1)从事本专业主干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至少与环境生态工程类专业相关。 (2)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学历毕业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或生态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人数应≥50%。 (3)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2 工程背景 从事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的教师均应具有6个月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经历。 3. 支持条件 3.1 专业资料 专业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参考及交流资料等内容。拥有一定数量完整的成套工程设计资料(包括图纸、手册、设计说明书、设计标准等)等。各类资料能满足教学要求,并能定期补充新出版的资料。资料查阅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3.2 实验条件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生态调查报告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生态 环境调查报告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坐落于国家园林城市——江西省赣州市,是一所省 级示范性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仅六所学校获此殊荣)、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三十强,是江西省“森林校园”、江西省“平安校园”、江西省唯一的林业类高职院校。 校园周边环境较复杂,尽管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但限于学校的人力,学校有限的职能等系列原因,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工作难度大、收效甚微。现将我校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调查总结如下: 一.学校周边路途情况 1、学校大门口的马路上常年修路,烟尘四起,车辆往来拥挤,车子占据了一半的道路,影响了学生出行方便,也给学生的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学校大门口及后门路段的马路极为破烂且不平坦,给行驶的车辆及行人带来不便。 3.校门口前往市区的下坡路段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如没有车辆慢行标志、路上扬起的灰尘较大等。 4.公交车数量少,停站次数少,学生出行不方便。 二.学校周边水质情况 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我们的生活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赣江水质与5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存在显著的恶化趋势,如COD值的增高(由柳正葳老师对赣江水质调查结果表明)。 2.学校的生活用水硬度过大并且放有大量的漂白剂以致水体呈现乳白色,令人堪忧。 3.校内食堂、餐馆、门口各餐馆、网吧的污水泛滥,从水沟流至马路过道并发出恶臭味。 三.垃圾堆放问题

1.我校侧门旁小道多处泥泞不堪,外面的垃圾堆靠的很近,污水容易四溢,垃圾堆里释放出许多带有恶臭味气体,与此同时给校园景观效果带来瑕疵。 2.校园小卖部聚集地和周边的流动小商贩产生大量的白色垃圾,形成了垃圾随处可见的状况。 3.水塘和各处水池污染严重,排水不便,渗入地底会影响学生饮用水水质。 4.校一食堂后、13栋宿舍后面和后山等多处垃圾满地,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师生公愤之处,蚊虫蛇蚁大量滋生影响旁边宿舍内学生的生活。 四.学生饮食状况 新学期以来,校经过一定数量扩招生源,造成学生越来越多,食堂小卖部等等处处拥挤不堪,甚至造成吃饭争抢氛围。 每天放学时段,校门口两侧就会出现许多流动的摊贩,少则五六个,多则十几个。我们发现,这些摊点大多数是不卫生的流动食品摊点,这些店铺经营着一些油炸食品,路边车来车往,灰尘满天飞,而他们的食品都裸露在空气中,卫生令人担心,毫无疑问会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他们的摊点也严重影响了交通。我们也曾与城管部门联系,城管人员来了,他们就离开,城管人员一走,他们又我推着车子来了。 五.休闲娱乐场所:杂而无序,影响校园面貌 经过调查,在课余时间总能在校园内部看到许多商业活动及行为,如在新、老食堂门口的暑期招聘摆点、在校内发各种传单、在小卖部对面主干道卖各类商品,把学校变成了“商业街”,以致影响了学校本身的角色。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学校的有关工作人员是不是该实施相应措施呢? 六.校外文化场所:盗版猖獗,层次不高,品位断档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有46%的同学光顾的校外文化市场是书店,占最大比例。且见得最多买得最多的是考研与过级方面的书。调查中了解到同学们普遍认为周边文化市场内容不丰富,层次不高。 更有84%的人表示见过盗版音像制品及书籍且认为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读书的质量与品位。更让人吃惊的是有大量的暴力、色情书籍“安危无恙”的摆在书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术语标准1

目录(征求意见稿)2020年 1总则 (1) 2通用术语 (2) 3水污染治理工程 (5) 4大气污染治理工程 (15) 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 (28) 6噪声振动与电磁辐射污染控制工程 (37) 7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52) 8生态环境监测 (62)

1总则 1.0.1为统一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实现专业术语的标准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的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水污染治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噪声振动与电磁辐射污染控制工程、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等生态环境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等领域使用的名词术语。 1.0.3本标准不包括生活污水及其污泥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领域的术语。

2通用术语 2.0.1 环境工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和城镇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及工程设施。 2.0.2 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0.3 水污染治理工程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防治水环境的污染,改善和保持水环境质量,废水资源化的工程。 2.0.4 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在一定条件下,经重铬酸钾氧化处理时,水样中溶解性物质或悬浮性物质消耗的重铬酸盐相对应的氧的质量浓度,以mg/L表示。 2.0.5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 在特定条件下,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生物氧化时所消耗溶解氧的质量浓度。2.0.6 五日生化需氧量five-day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5 在规定的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某些可氧化的物质,特别是分解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消耗的溶解氧。通常情况下是指水样充满完全密闭的溶解氧瓶中,在(20±1)℃的暗处培养5d±4 h 或(2+5)d±4 h[先在0~4℃的暗处培养2 d,接着在(20±1)℃的暗处培养5 d,即培养(2+5)d],分别测定培养前后水样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由培养前后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之差,计算每升样品消耗的溶解氧量,以BOD5 形式表示。 2.0.7 油类oils 指矿物油和动植物油脂,即在pH≤2 能够用规定的萃取剂萃取并测量的物质。 2.0.8 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损害或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类、生物、社会物质财富等造成危害的现象。 2.0.9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防治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大气污染的工程 2.0.10 大气污染物air pollutants 大气中含有的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2.0.11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a.根据物理特性定义:常温(20℃)下蒸汽压大于等于0.01 kPa的有机化合物,或者常压(101.3 kPa)下沸点小于等于250℃的有机化合物。 b.根据环境效应定义: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有关规定确定的

环境工程建设的生态城市应用

环境工程建设的生态城市应用 摘要:指出了随着当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积极实施环境工程建设,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关注整体利益。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大力发展经济,切实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此,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生态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困境,分析了环境工程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对策,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生态城市;建设 1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发展路径之间差异的焦点在于“生态”这个词,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采用了大量的环保技术和理念。例如,在城市发展中推广新的清洁能源,推广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以大幅度减少城市中的一些传统能源。生态城市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矛盾。生态城市是协调城市与周边生态环境的互利共生关系,以保护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但部分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地下水污染、PM2.5等环境问题,需要提出并建设生态城市。 1.1城市化发展的必然 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是在世界存在严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情况下提出的。所谓生态城市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城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运用系统工程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分析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合理利用和加强对现有资源和能源的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调节能力,采取措施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最后构建和谐、可持续的人类和自然环境城市。从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来看,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考虑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是人们追求的未来城市。 1.2资源和环境的要求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不能无约束地使用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不加控制地滥用不可再生资源会导致资源的枯竭,这不仅是灾难性的后果,对自然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影响。一些城市在环境管理方面花费巨额资金来支付那些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并且需要很长时间和过程才能取得成果。因此有必要节约和回收资源,建设生态城市。 1.3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当代人们的需要,而且是为了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态家园,这就是十九大精神的可持续性。浪费和消耗资源,忽视对环境的破坏,不仅会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和城市竞争力下降,而且也会使后代面临无法生存的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要利用科技创新进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与我国长期繁荣相关的战略性问题。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 (一)防护林工程施工方法 1、工序流程: 施工放样定点→挖树坑→施肥→植树→浇水→封坑→整理验收。 2、施工方法及操作要点 根据要求放样定点,人工挖树坑,施肥浇透水后进行植树,再浇水封坑,采取保水措施处理,确保树的成活率。 (二)技术措施 种植材料、苗土、挖掘、包装、栽培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 种植前土壤处理:种植前应该对该区的土壤进行化验分析,采取相映的消毒、施肥和客土等措施。 种植穴的挖掘:种植穴点放线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苗木运输和栽培按规程操作。 苗木种植前的修剪质量应符合规定。 种植的质量应按设计图纸要求核对苗木品种、规格及种植位置。 (1)场地平整 将土地进行清理、平整,将施工中保存的腐殖土、草皮土回填在取料坑及削坡后的坡面上作为培植土,然后进行植树、种草。 (2)植树 植树应在秋季适宜季节进行。 树种,按设计要求种植。 栽植的株距按设计要求为2m 。 在植树时,不得破坏堤前自然生长的树木。 (3)种草 种植的草种按设计要求进行。 草皮护坡按100平米用种5公斤,拌土洒播,洒播后上覆一层湿土。 种植草皮护坡前,应将堤防原有的杂草予以清除。 (4)养护 防护堤林及草皮护坡种植后应及时洒水养护。

后期要加强养护,以达到设计要求的成活率。 (二)生态防护林工程 1、依据规划设计和施工图纸确定生态防护林的方位,并且用白灰准确标注出每棵树的具体位置。 2、采用人工方法按照施工图纸要求的尺寸进行树坑开挖,保证树坑开挖质量。 3、树坑开挖完成后,精心放置树苗并回填土料,树苗放置应垂直并成行,土料回填后应踩实。 4、每行树植完后,用水罐车运水进行适时适量浇灌以提高树苗成活率。 5、植树完成后,对施工场地进行彻底清理,确保达到路平、沟直、树成行、耕地恢复的要求。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生态水利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生态水利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摘要:水利工程在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运用生态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和建设既满足人类社会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需求,又兼顾水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利用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应运而生。 关键词:水利;生态;现状;建设 Abstract: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social securit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also causes the degrad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river ecosystem.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eets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emand, and Gu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e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Keywords:Water conservancy; ecology; current situation; construction

环境工程A-考研真题(98-09年)中科院生态中心+11年

中科院生态中和城市环境研究所环境工程A考研试题98-09年 1998年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试题 简述以下各题(共四题30分) 1 废水有机物的主要特性指标及相关性。(6分) 2 胶体颗粒的基本特性及带电原因。(8分) 3 废水脱氮、除磷的目的及方法。(8分) 4 给、废水处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8分) 5 滤料层在过滤工程中的水头损失经验公式为 式中:沙层的水头损失(厘米);–过滤速度(厘米/秒); –沙层孔隙率;–沙层的当量粒径(厘米)。试论述与、及之间的相关关系。(15分)5 为什么用氯处理含氰废水是要严格控制pH值,以液氯处理含络氰化铜离子废水时,理论上需要多少活性氯?(15分) 6 膜分离法主要包括哪几种方法,试从其主要两种方法在其原理、设备构造、运行条件及其适用范围进行对比?(20分) 7 试论述好氧与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优缺点与适用范围,以及近年来废水生物处理法的发展趋势?(20分) 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1999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试题名称:环境工程学 一.简述下列各题(每题8分) 1.列出五种评价诚市污水的指标,并说明其所代表的意义。 2.按照污水处理程度不同可划分为几级处理?简述其内容。 3.目前常用的给水消毒方法有几种?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4.天然水体中主要的离子成分有哪些?简述其相关性。 5.什么叫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举出五种实例。 二.计算题(20分) 某地表水源的总碱度为0.2mmol/L,市售聚合氯化铝(含Al2O3约16%)投量28mg/L,试计算需加石灰(市售的纯度为5%)多少mg/L?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试论述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以及近年来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2.概述常规给水处理主要工艺流程,原理及各单元的作用。如水源受到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微污染时,应增加哪些其他工艺技术? 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2000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一.说明下列各指标或参数的意义,并注明其单位(2×5=10分) 1.BOD5 2.氧转移效率(EA) 3.污泥龄 4.沉淀池的表面负荷(或溢流率) 5.滤池反冲洗强度 二.简述下列各题(5×6=30分) 1.简述混凝机理。 2.快滤池的冲洗方法有几种?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3.什么叫水体污染?污染类型有哪几种?

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对国家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起着积极作用。而水利项目施工中,由于多种因素存在,在改善城市供水及农田灌溉等同时,其施工过程及后期实施中难免对周边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对于此,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好施工控制与预防措施对保护环境及促进生态发展具有一定价值。文章结合辽宁省凌源市水利项目施工为例,就水利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整改措施,为后期项目有效施工提供依据。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1.1正面效益分析 就长远利益来讲,水利工程对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①兴修水利可对发电意义重大;如水利发电主要是利用水位差所产生动能推动叶轮机转动而发电,避免了传统火力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②航运问题,如水利工程的修建可使上游水位抬高,可形成较高的深水巷道,增加了通航船舶的吨位及载重率,使得原不能通航的河流实现了通航可能性。③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如水库具有消洪减灾作用,在减免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减轻了人们人力、财力损失,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如凌源市某地区常年内涝严重,对社会经济及居民生产带来了极大损失,而水库的修建加大了洪涝期蓄水能力,减免及预防了洪涝期灾害损失的发生。④灌溉效益,如水利设施的修建,极大改善了灌溉区生态条件,提高了农业

产能,增加了居民生活水平。⑤水利工程的调水作用缓解了城市供水环境,减少了城市及工业用水短缺情况,拉动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⑥水利工程对恢复水质及减免水土流失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如水利工程运行有利于净化水质及促进水体富氧化,可推动经济发展。 1.2负面影响分析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及实施运行,其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对河流起到了阻隔作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水生生物活动。②对水体生物群落具有一定影响,如水库蓄水后,区域水温逐渐下降,泥沙含量也逐渐降低,同时还伴随着河流径流量改变,江水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及鱼类种群发生结构性改变,使得鱼群总体呈小型化及幼龄化变化。③兴修水利及调水工程使得入海径流量发生变化,导致入海径流减少,水体营养物质降低,对河口鱼类繁殖造成影响,而同时,河流中污水的大量带入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引发各类藻类大量繁殖,影响生物生存。④水利工程大量集中修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周边的地理环境及地壳情况,增加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该理论已被大量实例所证实,影响不得忽视。⑤水库得以修建后,库区水位发生较大变化,对区域气候发生较大变化,如降水、气候等变化,对水利工程进行施工建设时应作为主要因素进行考虑。⑥水利工程项目修建在对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较多隐患,如水库蓄水后会增加部分传染

环境生态工程

第一章导论 一.我国生态与环境的现状 答:生态恶化形势严峻、环境污染触目惊心、环境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全球变暖加剧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气体气溶胶等排放居高不下。 二.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挑战 答:(1)人口、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2)城镇化将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压力;(3)农村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三.生态工程的定义、内涵、应用和遵循原则。 答:(1)定义:生态工程是指应用自然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同自然环境合作,进行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双方都有利的复合生态系统设计的科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体系。 (2)生态工程的主要内涵:①生态工程是基于生态学等理论;②生态工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与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潜在人类活动;③包括工程设计的概念与含义;④存在一个潜在的价值体系。 (3)应用:①生态环境工程;②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缓解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恢复;③人工生态系统;4)生态产业。 (4)遵循原则:①协调与平衡;②减少地貌改变;③增加绿带面积;④增加蓝带面积;⑤多孔性结构物;⑥使用天然材料。 四.生态工程与传统工程的区别。 答: 五. 答: 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的最大区别在于:生态工程考虑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特点,是有利于人类和自然两者的设计。而环境工程则是利用一系列科学原理,去净化或防治环境污染。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六.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 答:(1)研究对象的扩大、理论的进一步充实;(2)生态工程的方法论与技术手段尺度进一步扩展:①从物理过程的量化走向生态过程的序化;②从工程结构的优化走向生态格局的进化;③多学科、多技术结合调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全生态过程;④环境保护与生产和消费结合,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结合;(3)生态工程生产出的生态产品功能化、保健化和高效化。 第二章生态工程原理 一.生态工程的原理有哪些? 答:(1)自组织原理;(2)正负反馈调节原理;(3)共生原理;(4)正常立地理论;(5)局部控制与全局调节原理;(6)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相互作用的原理;(7)生产功能与保护功能耦合的原理;(8)物质循环,能量分级,多层利用的原理;(9)仿生原理。 二.自组织原理? 1.自组织的定义 在系统实现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依靠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内部由无序变为有序,这种系统称之为自组织。 2.自组织的结果 自然生态系统自组织的结果,是在具体的生境,在光、热、水、气等因素作用下,生物个体和种群抢占和适应各种生态位,组成了生物群落和食物链网络,是一个叠加在周围环境之上适应环境的生态系统,这也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 3.自然生态系统特点 它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对化学元素的循环利用,具有少消耗、高生产率又无废物的生产过程,是任何人工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三.正负反馈调节原理? 1.因果关系 系统内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之间,总是具有因果关系的。为了解系统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将复杂的整体通过因果关系加以分解,借以简化。 2.反馈关系

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探讨和研究

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探讨和研究 发表时间:2017-09-21T11:26:42.7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5期作者:孟琳琳 [导读]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热点和难点,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也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停在谈论探究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也在大力推进环境工程建设,着重解决大气污染、污水处理再循环、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热点和难点,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也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停在谈论探究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也在大力推进环境工程建设,着重解决大气污染、污水处理再循环、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环境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虽侧重点有所区别,但都旨在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旨在改善我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实现人类、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关系 经济在快速进步,这种形势下更多人也意识到环保的必要价值,开始重视环保。环境工程的内涵为:针对环境污染,探析相应的防治手段及技术。这种基础上,致力于防控更广范围的环境污染,消除多层次的污染。然而受到多样的要素影响,环境工程现有的建设状况并不完善,有待长期的改进[1]。建设环境工程的做法应当有利于净化城乡环境,为人们提供洁净且优美的日常生活环境。探析环境工程与生态环境的深层联系,有助于明确详细的建设思路,在根本上推进综合的环保事业完善。 一、生态城市的意义 不只是中国,全球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就是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知识,来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并综合运用环境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来协调和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有效保护并利用可以利用的能源与资源,尽量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调节以及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涉及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了生活中的污染处理,更包括了环境工程的建设,强调在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思考人类经济活动模式与生态恢复和建设的关系,从而建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三位一体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转,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以及社会系统的文明健康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生态城市的环境工程建设 (一)城市中水回用 以污水分散与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原则,形成点源、面源、区域三个不同层次内中水回用循环体系,保证城市污水资源化总体利用率达到20%以上,城市水面达到5%以上,实现城市水面对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在学校、住宅区、宾馆饭店、政府机关、大型企业等进行中水回用,达到污水处理后用于绿化、景观、保洁、卫生冲厕、工业用水等。进行污水集中处理,补充城市水系环境用水。建设集中型及生态型污水处理厂,主要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综合处理,每天处理后的80多万吨中水,40多万吨适时适量地补充浑河、南北运河、细河、人工湖等城市水系。 (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固体废弃物是城市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副产物,而且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可以将固体废弃物分为可循环使用废弃物和不可循环使用废弃物。以淮北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为例,该市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大量的垃圾,该市每人每年的垃圾生产量可以达到440kg,并以8%~10%的增长率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城市的健康。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是环境工程建设技术中的重要类型,该市结合城市的基本情况,科学建立固体废弃物处理厂,该市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厂每日可以实现2700m3的处理量,有效地实现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通过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可以将部分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金属废弃物为例,经过加工处理,使得废弃金属可以为冶金等提供基础材料,进而使得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提高生态城市自净能力的提升,实现生态城市功能性发挥。 (三)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耗费程度是非常巨大的,在生态城市的构建中充当着难以替代的角色,企业的发展应当以节约低耗为前提,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柱,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应当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不断优化企业结构,控制能源的消耗程度,逐步完善产业结构的政策调整,积极的推行能源的结构调整,运用高科技产品,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三、环境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环境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及相似的特征,如两者的根本目的都在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重点都在于协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三者的关系和效益。在运用原理方面也有诸多相似性,环境工程运用环境学科、工程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两者之间是互通的。 环境工程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二者具备共同点,同时也表现出差异性。这是因为,环境生态工程的着眼点在于长久性的生态改善,但环境工程建设相对更重视治理末端的生态污染,它的目标是更详细且更具体的,虽然见效更快但却缺乏长久的成效性。与此相比,环境生态工程更重视确保平衡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重点是消除累积性的生态污染。由此可知,环境生态工程虽然历时较长,见效也相对较慢,但是这类工程却能收到长久性的治理实效。此外,环境生态工程相比于环境工程也更能避免各区域的生态破坏。受到人为干扰,生态破坏都是很难彻底杜绝的。只有加强整治,才可以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并且慎防水土流失。 四、完善对策 (一)建立标准体系,完善法规法律 对于环境工程的管理工作,必须严格制订并实施标准体系和相关法律规范,从而使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在相关法律规范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通过标准的管理系统,可提升环境工程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在环境工程实验中,应制订明确的实施规范及相关网站的管理规定等,从而有效强化环境工程实验管理。在环境项目实施前,必须严格考察项目,搜集大量的数据资料后,才可进入审批环节;审批通

环境工程建设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应用

环境工程建设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应用 1生态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的简要理解 1.1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 针对生态城市的概念进行简要理解,就是充分结合生态学原理和知识,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建设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生态城市系统,综合运用多方面技术理论,促进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序进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的实际意义在于,优化资源分配,增大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修复能力,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系生态与人文发展的平衡关系。 1.2环境工程的主旨内容 环境工程主要针对环境的污染防护和治理,其中主要包括对污水废气以及放射性物质等的防治处理。对于环境工程的主要内容,除了涉及深入研究污染防治的技术外,还有环境系统工程、环境效果评估预测、环境监测技术及环境工程经济效益等内容。 2积极创建生态城市的价值体现 2.1促进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开展城市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要求,同时造福子孙后代,维护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的稳定,这也是

党中央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本要求。过度消耗资源,对环境保护缺乏重视,不仅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还会降低城市的核心竞争优势,给后代的繁衍生息带来隐患和危害。由此可见,建设生态城市,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节约资源,控制废弃污染物等的排放。图1为污染下的城市现状。 2.2维系城市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面对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生态文明城市理念应运而生。而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就是:立足于生态学理论,以城市的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协调人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增加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强化修复能力,打造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城市体系。从生态文明城市的价值体现来看,其属于维系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先决条件。 3规划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 3.1环境污染加剧 通常情况下,城市建设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进而破坏生态水循环系统,造成过度的浪费。一旦水循环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在降雨集中的季节会发生城市内涝,使得城市地面出现不均匀沉降,影响日常出行和生产。同时工业化建设、机动车尾气等问题也会造成大气污染。 3.2规划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

论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的复合体系发展

论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的复合体系发展 摘要:立足新时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尤其是随着我国 社会主义事业迈向崭新阶段,对环保问题、生态修复的关注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促进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融合,构建复合体系,才能进一步满足时代发 展所需,让绿水蓝天、青山白云成为中国梦底色,满足民众对美好、宜居、健康 生活的新期待。基于此,笔者集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立足于对环境工程与生态 工程的任务解析,浅议促进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的复合体系发展策略。 关键词:环境工程;生态工程;复合体系;发展 引言:“环境问题事关国计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习总书记十分关注环境 保护、生态治理,拥有绿水青山、环境优美的美好家园,更是每位中国人的梦想。随着环境 污染、能源枯竭成为全球性问题,气候变暖、雾霾污染、水资源匮乏、森林覆盖率缩减与生 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愈发突出。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碳排量已远超大自然净化能力。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既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提升对环境污染 的治理能力,应重视促进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的复合体系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加强针对性 防治。 1、简析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的任务 通过解析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的任务,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抓住两者的共同点,促进复合 体系的发展建设: 其中,环境工程的工作重心便是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其主要任务有三方面内容:首先,应做好对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确保生活用水质量,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其次, 应关注对土壤污染的治理问题。为农业发展夯实基础,譬如:避免过度放牧或使用化学农药;最后,需关注空气污染的防治问题。严格把控有害物质的排放量,进行空气质量的检测。现 阶段,环境工程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污染问题的防控中,其重视对先进设备、科学技术等应用,以便在普及污染危害、唤醒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使环境污染等到有效控制,遏制环境 恶化问题。 以往人们对生态工程的认知更趋于宏观层面的,造成很多人提及生态工程首先想到的便 是生态治理[2]。其不仅需要将环境工程、农林牧业发展及生物研究等作为工作基础,更需规 范自身的研究标准,形成生态工程的研究、科研体系。其旨在通过自我完善,探析生态被破 坏或遭受影响的程度,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并应如何对其加以有效修复。结合环境工程,对 污染的生产方式、污染排放等加以整治,使大自然恢复生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关于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的对比 两者在发展方向、工作开展目的与产业领域等内容上多有差别:第一,环境工程是为了 促进环保技术的发展,做好对环境的防治。而生态工程使为了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其更加 重视技术实践;第二,环境工程的目的使为了构建系统性的环保机制,消除环境污染所产生 的不良影响,促进经济与环保工作的协同发展。生态工程的目的是为了修复已造成的不良影响。其着眼于生态修复视域下,寻求社会生产与生态修复之间的平衡点;第三,环境工程着 重于对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及噪音污染等进行防控,避免对人类生活形成负面影响。生态工程则更倾向于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其生产的原料多为各种污染物或是生态系统 中的物质等[3]。

关于环境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关系的探析

关于环境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关系的探析 摘要:经济建设在新形势下一直在飞速进步,与此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 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环境工程就是针对环境污染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和 预防手段,来控制环境污染进一步的扩散和恶化。但是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现状并不乐观,它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改进。 建设环境工程一定要有利于美化城乡生态环境,为人们营造干净优美的人居环境,保障居民身心健康发展。对于环境工程建设和生态关系的深层次研究,不仅有利 于明确城乡建设新思路,还会助推环保事业新发展。 关键词:环境工程;生态环境;污染;对策 1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式并不是十分的乐观,如果从整体上来看,全国的生 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其破坏的程度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其 主要的表现有森林资源和草原上的植被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害,生态功能退化现 象十分的严重。尤其水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特别严重,在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 人和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地下水位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下降现象。同时,生态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弱,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海域污染十分明显,沙尘暴出现的 频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一来也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原因 2.1 经济发展原因 经济的发展是要以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的基础的,二者之间是存在 着非常大的联系的,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充分的保证 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必须也要将环境保护当做一个重点的内容。但是在人们的 生产和生活当中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却相对较为忽视,在这样的情况 下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2 人为原因 人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角,人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系统 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认为因素会使得自然环境系统产生非常严重的破坏,同时 它也成为了环境工程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在实际中,人们比较重视经济 效益的实现,于是就对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这样也就使得很多自然资源都面临 着非常危险的状况。此外,因为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在某些方面并不能形成一个 相对较为科学的认识,因此产生了一些环境破坏的现象,这对我国环境保护都是 极为不利的。 2.3 生态环境原因 自然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是非常关键的工作之一,这项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生态环境本身具有非常强的不可控性,采取人为方式对其治理相对较难,比如自 然灾害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等等。目前,全球变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全球的 气候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也给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甚至还在某些地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现象,这样也就使得生态环境 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恶化现象。 2.4 生产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关的生产工程建设随之大力 的发展,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自然、经济资源的不平衡,加之各地的 发展形式和发展内容的多样性,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不高,如高耗能和高

环境生态工程复习材料

环境生态工程复习材料 一、填空 1.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最大区别在于,生态工程考虑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特点,是有利于人类和自然两者的设计,生态工程的工具箱包括全世界能提供的所有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物种。 2.生物工程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对自然关系产生干扰,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完全有可能对自然界乃至人类构成威胁。 3.生态工程中,加环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根据加环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它们归纳为5类: 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和加工环 4.我国环保工程粗略地可划分为5类: 无少废工艺系统、分层多级利用废物生态工程、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废物循环、再生系统、污水自净与利用生态系统、城乡结合生态工程 二、名词解释(还有1题是老师上课讲过的) 1、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2、生物工程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狭义的)指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开发新物种或新变异体,以满足人类多种需要的先进技术。 3、xx或海岸带生态工程

利用海滩及海岸带的第一性生产力(自然的或人工的)为主要成分组建的海滩生态系统,具有保滩护堤、减轻污染、保护海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低投入高产出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这就是海滩或海岸带生态工程。 4、黑箱原理 该原理认为: 描述和预测系统的行为,并非要完全知道系统以下层次的构成,了解该系统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只需要有第一层次的资料,第二层次的资料是不必要。在复杂的生态系统研究中,重要特征的定性解释和预言,比非重要特征的准确阐明更有价值。 5、物种耐性原理 (一种生态的生存、生长和繁衍需要适宜的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和过量都会使该生物不能生存或生长、繁殖受到限制,以致被排挤而消退。换句话说,)每种生物有一个生态需求上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两量之间的幅度,为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由于环境因子的互相补偿作用,一个种的耐性限度是变动的,当一个环境因子处于适宜范围时,物种对其它因子的耐性限度将会增大,反之,则会下降。 6、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 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之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棕榈、竹类等)与其他栽培植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经济植物以及真菌等)和动物,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时序安排在一起而进行管理的土地利用和经营系统的综合。 7、生态位 生态位也有译成“生态龛”或“小生境”,它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之为其生态位”。 8、自组织

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实践探讨

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实践探讨 摘要: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人们生活 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也突显出来。而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城 市必须具备较高的匹配度,因此也给建设过程增加了难度。基于此,以下对环境 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生态城市;实践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 多的人开始重视生活环境的健康,生态城市的建设能够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 的更高的要求。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环境工程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对人们的生活环境 进行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生态城市的价值体现 建设生态城市是近年来提出的城市建设新理念,旨在运用环境工程建设的先 进技术手段实现人与自然的交互和谐,使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在生态 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环保意识,尽量保护现有的能源和 资源,以促进生态平衡,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 产出的生活垃圾,建筑施工遗留的建筑垃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废物、废水、废气等都要通过环境工程的建设来予以彻底解决。生态城市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类的生态建设、自然生态的恢复以及社会经济活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为三者的和谐共融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 2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污水治理存在问题 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其在人们的生活与 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没在水资源的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 的污水,如何对这些污水进行有效的治理与应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目 前的城市污水治理工作中,大部分城市选择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实现污水的循 环利用,但是,这种污水治理方式对污水的循环利用率相对减低,没有被净化处 理的污水仍然会对生态城市的建设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建设好生态城市, 必须解决目前污水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2人才不足 各行各业,人才都是关键。近年来,部分地区已开始环境工程的建设,但从 整体上看,我国在应用环境工程建设生态城市的探究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主要 原因还是在于人才。在我国高校,环境工程管理刚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目进行 专业授课,许多东西都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就是针对环境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 机制也不完善,这些因素都是环境工程应用在建设生态城市的阻力。 2.3生活垃圾治理存在问题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产 生的生活垃圾也会大幅度增加。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中,生活垃圾的数量正在以 每年8%~10%的速率增长,这样的增长速率还会继续提升。因此,对大量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