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经典教案共42页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民为贵,厚德载物。
在此精彩的历史画卷中,“人立国家,民为本”已成为一切兴衰的基本格言,提醒我们在一切事务中,要始终牢记民本观念,坚决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国家对民众的信任及赠予,以真正的回馈社会和国家的奉献。
概述:民为贵,这一命题是在古今中外被广泛赞誉和赞美的,它是社会进步的中枢力量,重要的社会资源,也是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倡导文明政治,尊重人权,提倡和谐社会,尊重个性的尊严,认真实施民本政策,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为国家发展增添底气。
尊重人权:尊重人权是民为贵的本质所在,政府需要通过具体措施维护和谐社会,持续推进民本政策实施,加强个人尊严的尊重,让人民具备自由行为和正当权利,丰富社会生活,保障人民安宁和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各级政府应当维护各种民众的权利,例如教育权、宗教自由权、免受暴力、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文明政治:文明政治是民为贵的重要原则。
应当传承和发挥礼让、尊重、谅解等优秀传统社会价值,把社会原则贯彻到每一个层面,营造文明政治氛围,使每个公民珍视他人的尊严和人权,坚决抵制暴力、谩骂,促进政治生活文明有序,让社会能够和平发展。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民为贵的根本。
各级政府应当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和民生水平,促进各阶层人民经济收入相对均等,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贯彻,加强社会凝聚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创建更加共建共治的和谐社会,有利于人民的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激发:加强激发是实现民为贵的最优策略。
全体人民需要理解和认同民为贵的理念,全面提升文明素质,积极推进反腐败、依法治国、专家外经济,大力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激发大众的积极性,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积极创新,构建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添彩。
结语:民为贵,国家的发展要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政府应当不断推进民本政策,尊重人权,提倡文明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全民思想,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众的荣辱意识,让人民享有更完善的社会福祉。
民为贵教案免费

民为贵教案免费教案标题:民为贵教案免费教学目标:1. 了解“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探讨免费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免费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3. 讨论如何倡导和实践免费教育。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兴趣。
- 提出问题:你认为“民为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民为贵?2. 知识传授(15分钟)- 介绍“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内涵和来源。
- 分析“民为贵”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包括社会公平、人的尊严和幸福感等方面。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免费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 引导学生讨论免费教育对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4. 思考与实践(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倡导和实践免费教育。
-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如通过社会活动、宣传等方式推动免费教育的普及。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为实现免费教育的目标而努力。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中的学生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在思考与实践环节中的创意和可行性。
3. 学生对“民为贵”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实行免费教育的案例和效果。
2.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辅导等。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故事等与“民为贵”相关的素材。
2. 网络资源和书籍,用于学生研究和了解免费教育的案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到“民为贵”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免费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与实践环节,学生将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教学延伸和实践活动的设计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免费教育的理解和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民为贵》(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民为贵》(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教学设想】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重民。
二、朗读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民为贵》教案(2021最新汇编)

《民为贵》教案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自主学习: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
教师作辅导。
二:合作探究:思考:1、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什么?2、“臣弑其君,可乎?”孟子毫不回避书册之中记载了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的事。
于是齐宣王又问:“臣弑其君,可乎?”对孟子来说,这个问题真是咄咄逼人。
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
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论语·颜渊》),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孟子自己也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一方面强调君臣父子秩序,一方面又肯定流放夏桀的商汤和讨伐殷纣的周武王,这样孟子面对齐宣王,似乎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看孟子怎么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他首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界定: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
贼害仁和义的人(也就是贼和残)叫做独夫。
由于夏桀、殷纣残害仁义,商汤、周武王诛灭夏桀和殷纣,就只不过是诛灭了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而已,不存在以臣弑君的问题。
这一回答,又机智,又锐利,又深刻。
3、怎样才可以得到民心?由第3则选文可以看出,第1则、第2则选文的内涵其实是相通的。
孟子是这么说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认为,要想赢得百姓的心其实很简单: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
而这样做也便是仁,所以孟子接下来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就”为动词,意思是走近、趋向。
“走”是跑的意思。
“圹”指原野。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姓归向仁、归向有仁德的国君,就好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自然而然,不可阻挡。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尊重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民为贵”的核心观点。
(2)学习孟子论辩的艺术和技巧。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民为贵”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理解孟子思想中的“仁政”理念与“民为贵”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语句,梳理文章的思路和逻辑。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结合现代社会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为贵”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一些君主因重视百姓而国家昌盛,或者因忽视百姓而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民”的重要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课题“民为贵”。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孟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为理解“民为贵”的思想做好铺垫。
3、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停顿。
4、文意理解(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巡视各小组,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5、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民为贵”的思想?(2)组织学生讨论:孟子为什么认为“民为贵”?(3)让学生分析孟子是如何论证“民为贵”这一观点的。
6、联系实际(1)让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民为贵”的思想有哪些体现?(2)举例说明政府在哪些方面关注民生、重视人民的利益。
(3)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如何践行“民为贵”的思想?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为贵”的思想内涵、论证方法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民为贵》 教学设计

《民为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思想家对民众地位的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本意识。
3、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的含义。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古代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让学生理解孟子思想中的局限性和超越性。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思想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君主与民众关系的故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出“民为贵”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孟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孟子提出“民为贵”这一思想的社会根源。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停顿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文意理解(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贵”“次”“轻”的含义;“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中的“是故”“丘民”的意思等。
5、思想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民为贵”这一思想的内涵,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2)组织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民为贵”的思想还有没有价值?如何体现?6、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古代思想家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民为贵”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字词、句式和思想。
民为贵(终极版教案)

《民为贵》公开课教案鹤山市纪元中学陈慧玲学习目标:1、学习1、2、3贝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
2、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3、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重难点:1、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一、歌词导入二、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读课文1、2、3则,感受文章内容。
三、研习第一则1、重点字词、句(教师示范解读)贵:重要轻:不重要是故:因此而:就,连词危:危害变置:重新立一个贤君牺牲:祭祀社稷的全体的牲畜(如全羊等)特殊句式:祭祀以时,按时祭祀(介词结构后置)2、学生读后翻译。
3、评析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一一人民万岁!四、研习第2则(学生解读,教师点拨、归纳)1、重点字词:放:流放诸:之乎,这些事件吗?于传:在记载中贼:伤害、残害一夫:独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重点句子: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2、提问:“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明确: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正因为夏桀、商纣残虐百姓,凶狠无道,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
由于他们残害仁义,所以商汤、周武王诛灭了他们。
这跟“民为贵”的思想是相通的,因为践履仁义是赢得民心的根本。
3、总结:君暴民反 --- 汤放桀,武王伐纣。
五、研习第3则:(1)1、重点字词:道:方法就:靠近,流向圹:原野为:给、替2、重点句子: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与,为、替,(所字结构)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
继续研习第3则内容(2)3、重点字词句:犹:好像求:寻求,寻找苟:如果畜:积攒以:以致淑:好载胥:载,句首发语词,无义;胥,皆特殊句式:1、犹七年之病2、此之谓也4、疏通文意:5、讨论:孟子认为怎样才可“得天下”?怎么会“失天下”?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民为贵》教案

《民为贵》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
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
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熟读成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三、解释本文【注释】①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④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
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四、讲解本文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