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民为贵》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三民为贵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三民为贵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a.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并巩固对孟子思想的认识。
b.提问:“民为贵”这一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引起学生思考。
2.课文讲解(15分钟):
a.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句的含义。
b.分析孟子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并结合现实生活例子进行阐述。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三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内容
1.课文:《孟子·梁惠王下》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教学目标:
a.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孟子的“民为贵”思想。
b.培养学生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基本认识和阅读理解能力。
c.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要求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孟子思想绘画比赛,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孟子思想戏剧表演,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孟子思想的精髓。
-要求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孟子思想知识竞赛,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孟子思想辩论赛,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辩论能力。
-要求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孟子思想征文比赛,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孟子思想讲座,聆听专家的讲解,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要求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孟子思想绘画比赛,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应用: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难以提出深入的观点。
针对学生的学习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和帮助,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民为贵教案4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民为贵教案4Word版含解析

民为贵--- 《孟子》【教学目标】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重民。

二、初读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四、讲读第1则1、“读”与“释”2、讨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体现的是民本思想。

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

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2.3《民为贵》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2.3《民为贵》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2.3《民为贵》教案《民为贵》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1、2、3则,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

2、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章中涉及的“民本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习重点: 梳理重要的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理解“民本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一、课文导入。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唐初魏征也说:“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通过这两则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唐朝初年的魏征还是战国末期的荀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看重百姓。

其实,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位先哲那就是孟子,他同样看重百姓,就是他提出了“民为贵”的思想,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民为贵》,一起感受其思想的光辉。

二、整体感知(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文段,强调字音):1、读准字音。

社稷()粢盛()()汤放桀()伐纣()弑君()走圹()獭()驱爵()鹯()2、初步感知文意。

(二)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第一则1、学生读后翻译。

2、重点字词、句提示:丘、乎、祭祀以时3、思考:本则的重点句子是?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板书:君轻民贵(对比)第二则1、学生读后翻译。

2、重点字词、句提示:传、弑、贼3、思考:归纳本则主要内容“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诛一夫”的行为,即推翻暴政的行为。

板书:君暴民反(机智、深刻、尖锐)背景资料: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

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论语·颜渊》),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孟子自己也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而另一方面,孟子把商汤看成是“以德服人”的代表,说是:“以力假仁者霸(即凭借实力假借仁义之名的可以称霸),霸必有大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三民为贵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三民为贵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化常识、重点文言词语等文言知识。
(2)通过共同分析及探讨,学生能够理解孟子的“民贵”思想极其现实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共同探讨及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分析文章的能力,并能举一反三;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学习及知识拓展,学生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1完成预习作业同时回忆已有知识。
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两则文段中心内容。
1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文言知识积累不求多,只求扎实且精细。
2 提高学生提炼、概括能力。
四、“民为贵”思想的拓展延伸
列举六则相关文段,学生诵读并找出异同。
自主分析
历史长河中,有涓涓细流,更有惊涛骇浪!让学生去感受不同思想主张下不同的情况。
教学重难

教学重点: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及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学习及知识扩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教学
思路
1 兴趣引入
2 基础为主
3 拓展延伸
主要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法
拓展延伸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以甲骨文中“民”字的写法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甲骨文中对“民”字的写法解释有不同版本,本课选取其中一种解释。)
能猜出是“民”字,但无法解释造字本意。
感兴趣,才能有兴趣。
二、“民”字的拓展延伸
回忆以前学过的对于“民”不同的称呼。
回忆已有知识。
温故才能知新。
三、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2.3 民为贵11-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2.3 民为贵11-人教版

《民为贵》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讨论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
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作来阐述看法,训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启示,力争做一个有为公民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探讨孟子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媒体
1、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利用清明假期收集资料
二、导语设计
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三、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学习第一则选文
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贵民轻”
2、学习第二则选文
“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君暴民反”
3、学习第三则选文
这一则选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君仁民归”
四、延伸拓展,异彩纷呈
呈现历朝历代以及当代有关民本思想的名句
五、合作探究,百花齐放
讨论:孟子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
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读完孟子的《民为贵》后,联系现实生活,写一个小片段,谈谈你对“民为贵”的看法,字数不少于150字。

七、重温经典,陶冶情操
播放歌曲《江山》
八、作业布置
九、课后反思。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2.3《民为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2.3《民为贵》

《民为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疏通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文言句式等,熟读成诵。

2、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以及在现实中的意义。

3、感受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以及在现实中的意义。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新课之前,我想请大家看几张图片,上面的几位历史人物你是否认识或熟悉呢?(出示人物图片1)商纣王、周武王秦始皇、隋炀帝、唐太宗、毛主席。

蒋介石今天把这些人物放在一起,其实是想请大家做个比较,这些帝王和领袖在得天下与失天下上有哪些共同之处?(出示幻灯片历史评价2)对,正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出示历史评价)历史不止一次证明,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的动力,这条朴素的道理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已专门做了深刻而精彩的论述。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诸子散文,走进第三课孟子的《民为贵》,请大家翻开课本。

一、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下面我们来朗读课文,大家看选文共有五节,一二节请同学朗读2人,三节由老师来读,四五节大家齐读,好不好?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出示幻灯片31、读准字音。

2、注意断句。

二、检查预习,疏通大意。

学习一篇经典古文,我们必须做到疏通大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含义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来完成两个任务(出示幻灯片)1、解疑。

2、巩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既成“社”土地神,“稷”谷神。

代指国家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祭祀用的牛羊猪状语后置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诸:兼词,之乎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接近,靠近,趋向。

译为“流向”为丛驱爵者,鹯也。

“爵”通雀,苟为不畜,终身不得后来写作“蓄”,积聚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暴,显露,公开。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而,如果。

三、合作探究,研析课文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还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实行“民本”的主张,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高中语文民为贵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民为贵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民为贵》教案姓名 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掌握对于作者的基本文学知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其用法。

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领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3.认识本文时代背景,并领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知识链接】孟子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城 )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

2.主要思想孟子的主要学说包含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本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德政与王道、德治看法、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品和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示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看法、“民本”思想等。

3.《孟子》与《论语》相同,《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洁、委婉,《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澎湃,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1)感情激烈,气概充足,文笔锋利,论辩深刻有力;( 2)论证手法灵巧善变,或直截了当,或迂回波折,先纵后擒;( 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 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舒畅淋漓。

4.对孟子文章的有关谈论:苏辙评:“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冲呼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刘熙载说:“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断然不避。

”(《艺概》)赵岐:“孟子擅长譬喻,辞不急迫,而意已独至。

”(《孟子章句·题词》)【课前学习】1.累积整合(给加点字注音)社稷()粢盛()汤放桀()伐纣()弑君()走圹()獭()驱爵()鹯()三年之艾(谆谆()暴之于民()朝觐()()歌颂()篡()2.解说加点字词(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土神和谷神,以后代指国家。

(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丘民:指庶民、众民。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三民为贵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三民为贵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道德经》中的“民为贵”相关章节,深入理解道德经中的民本思想。
-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墨子》中的“民为贵”相关章节,深入理解墨子的民本思想。
-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民为贵”相关章节,深入理解庄子的民本思想。
-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管子》中的“民为贵”相关章节,深入理解管子的民本思想。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民为贵”知识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测试,注意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 及时批改随堂测试卷,记录学生的成绩,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和反馈。
4. 作业完成情况:
- 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注意作业的整洁度和准确性。
- 评估学生在作业中对“民为贵”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如分析、综合、批判性思考等。
-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并提供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在知识方面,学生们对于先秦诸子的名字和一些基本思想有所了解,但对其深层含义和思想体系可能还不够熟悉。他们可能知道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的基本概念,但对于诸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并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诸子思想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民为贵”知识点。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先秦诸子思想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渊驱鱼
为丛驱爵
不蓄民心,不志于仁
终身忧辱,陷于死亡
对比比喻
小结:行仁政,得民心,方可得天下;行暴政,失民心,亡国丧身
四、举例诠释上述道理。
汉初休养生息唐朝贞观之治——轻徭薄赋
当今:取消农业税
提高个税起征点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福利保障(养老、失业、医疗、助学贷款、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标准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国民摆脱贫苦)
2、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领会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导入: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
3、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你同意吗?
善教是保证善政贯彻落实的基础
善政对善教又可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
二者应该相辅相成,才能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章
补充修正体会
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朝政腐败,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农民苦于繁重赋税盘剥,致流离失所。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泊,招募义军,聚众起义。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财宝美女,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
一、导入:
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诵读情况,导入本节课。
二、自主学习第三章,分组口头翻译,落实字词。
三、讨论探究:
第三则:《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民之归仁,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
欲得天下,必得其民,
欲得其民,必得其心,
欲得民心,必行仁政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视自我民视
而居尧之宮,逼尧之子,是篡也
三、合作探究:
分角色朗读第四章,给这一章加一个标题
——君权民授
(1)为什么不直接说君权民授?
(时代的局限,认识的局限,天子的地位)
(2)孟子这个观点的积极性在哪里?
A、肯定民的作用,符合历史的潮流;
B、规劝警示统治者重视民意,是对权力的约束。
(3)这个观点的局限性在哪里?
3、学习孟子的论辩机智与说理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领会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阅读四五两章,落实字词,把握大意。
检测反馈: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天与之,人与之
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 哀公元年》
(下臣听说,国家的兴起,看待百姓如同对待受伤者一样加以抚慰,这就是它的福德;它的灭亡,把百姓视作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
“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
课型
课时
累计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领会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3、学习孟子的论辩机智与说理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领会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由民而天,虚化了“民为贵”的理念,使之不能形成有效的制度来真正实现权利对权力的制衡,使“民为贵”只停留在理论和道德的层面。
2、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二、自主学习1——2章,分组口头翻译各章,落实字词。
三、检测反馈。解释加点字。
的乎丘民而为天子
诸侯危社稷
变置
有诸
四、合作探究:这两段讲了几层意思?
讨论,归纳:
第一则: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归纳 (1)民为贵,君为轻
(2)社稷和君因民而立
(3)君与社稷均可变置
第二则:“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归纳:君王残暴即为独夫民贼,民可诛之
五、拓展引申: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
《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
宝鸡中学集体备课课时教案(首页)
年级学科
周次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者
赵豫平
课题
民为贵
课型
课时
累计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领会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3、学习孟子的论辩机智与说理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明末李自成起义: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
六.作业:背诵第一章
补充修正体会
宝鸡中学集体备课课时教案(首页)
年级学科
周次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者
赵豫平
课题
民为贵
新冠疫情中,免费治疗,企业免税减费等
六.作业:背诵第一章
补充修正
体会
宝鸡中学集体备课课时教案(首页)
年级学科
周次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者
赵豫平
课题
民为贵
课型
课时
累计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领会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