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第一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1课《无端崖之辞》优质教学课件 (共38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1课《无端崖之辞》优质教学课件 (共38张PPT)

思考讨论
庄子的寓言和孟子的寓言分别给你怎么样的阅读感受? (他们之间有和不同)
《孟子》寓言虽然有夸饰,但基本上是现实 主义的,其人物、事件、情节基本上不背离现 实生活。(如五十步笑百步、邻人攘鸡、揠苗 助长等等)
《庄子》寓言则倾向于对现实做超现实的夸 张,形成了新奇的文风。如第二则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邯郸学步
望洋兴叹
东施效颦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9 、做任何事都要经受得挫折,要有恒心和毅力,满怀信心坚持到底。 10 、聆听不代表沉默,有时安静也是一种力量。 14 、不管你干什么,都会有两种结果: 一种是笑话,一种是神话。如果你半途而废,只能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但如果你成功了,你就变成她 们眼中的神话。社会就是现实!要么不做,要么做好。 13 、不断进取,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努力克服它,战胜它,这是生存的法则。相反,逃避是懦夫的作为,最终只能带来更多的危机。 14 、不管你干什么,都会有两种结果: 一种是笑话,一种是神话。如果你半途而废,只能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但如果你成功了,你就变成她 们眼中的神话。社会就是现实!要么不做,要么做好。 1 、人生,就要闯出一条路来!为了事业,为了奋斗的人生,尽管失去许多,但有失必有得!而得到的往往会比失去的更重要,它是人生的价值 与意义。
好心办坏事,何其多!
1、大跃进 2、文化大革命 3、毁田建楼 4、盲目地建设“开发区”
……
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如何使自己 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Nhomakorabea造福于国家?
❖ 提示:任何决策都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必 须尊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想当然地 处理问题,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做出决定, 否则,即便出发点是好的,愿望是良好的, 也同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无法 挽回的惨重损失。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课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课课件
2【译文】
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 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 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 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 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 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 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 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 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 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 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2【原文】
长沮(jù)、桀(jié)溺(nì) (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 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ú) (4)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ú,同“欤”)?”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5)易(yì)之?且而与其 从辟(6) (bì)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 (yōu)而不 辍(chuò)。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 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系列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系列三)

2.第2则选文中的桀溺和第3则选文中的接舆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有共同之处,试做具体分析。
提示:桀溺对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 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由此可知,桀溺认为天下局 势已经混乱到了极点,孔子师徒周游列国徒劳无益,不如像他那样 做个隐士更高明。这里表现了桀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也 表现了当时的隐士阶层消极避世的思想观点。
(3)见 ①仪封人请见(动词,引见) ②吾未尝不得见也(动词,见面) ③子见夫子乎(动词,看见) ④使子路反见之(动词,与……见面) ⑤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代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别人对自己怎样,可 译为“我”)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介词,表被动),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也指覆种) (2)子路从而后.(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3)止.子路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
3.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这是那个知道不能实现,但仍然去做的人吗? 赏析:这句话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一个人知道自己所 从事的事情是可以成功的,于是坚持下去,这说来并没有什么了不 起。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成 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这是难能可贵的。此外,这句 话也表现出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
讨论探究
1.第2则选文中,当子路告诉孔子长沮、桀溺对他的评价时,孔子怅 然若失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 不与易也。”如何理解孔子“鸟兽不可与同群”的感叹?
提示:孔子的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 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 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或者说天下有德政,自己 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 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 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 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结合《先秦诸子选读》第一课写一篇有关学习的作文800字左右

结合《先秦诸子选读》第一课写一篇有关学习的作文800字左右

结合《先秦诸子选读》第一课写一篇有关学习的作文800字左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日复一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流如滔滔江水,互流不断。

而春秋战国,既是中华文明的上游之源,也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

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速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素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

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当我翻开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携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纷至省来。

三百多年间,他们用智慧碰撞的火花照亮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荒径;以人文关怀作为最终的思想诉求,闪烁着耀眼的理性光芒。

他们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精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

细看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

易中天先生以儒道之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作为讲述线索,通过各家思想的相互比较使各家的思想脉络更加清晰,也从另一个侧面厘清中华思想文明是一个兼容包、百川归海式的整体。

其中,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认为“道”是宇亩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然而立足于服务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他们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等级的,当到最低等级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了;墨家只为人民群众争取生存和经济权利,不为他们争取思想和言论权利;道家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是隐士的哲学;而法家的致命缺点则是立法太严,执法太残酷。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第6单元第1课兼爱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第6单元第1课兼爱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 B.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D.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解析】 A驯—训,B碎—萃,C辩—辨。
C
No Image
【解析】 带:系腰带。
C
No Image
D
No Image
【解析】 ①中“所以”应解释为“……的原则(方法)”;②中的“所以” 应解释为“……的原因”;③中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④中的 “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
4.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不相爱”,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 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见第二 单元,二、“王何必曰利”一节)o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 种种社会问题便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自爱自利的褊 狭,做到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褊狭 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 他人的同情和体贴。在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的主张显然 是相通的。
(2)佐君以贤。墨子认为,要想“国家之富,人民之众,行政之治”,任用 更多的贤能之士是国君的首要任务。并且提出了“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 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 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的用人主张。什么样的人才 能算得上贤能之士呢?墨子说得很明白,就是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 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人。这实际上指的是行“兼爱”之道的人。 有力“疾以助人”,不就是“兼相爱”吗?有财“勉以分人”,不就是“交相 利”吗?

先秦诸子选读《荀子》第一课第一课时

先秦诸子选读《荀子》第一课第一课时

二,阅读1—5节,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 阅读 节 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 社会安定) ( 1,治乱天邪? (社会安定) 吗) 治 邪 2,是禹,桀之所同也 (这) 是 时节,时令) 3,时邪? (时节,时令) 时 开辟) (开辟 (造作,产生) ( 4,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造作,产生) 通"太") ) 作 大 ( ( 康 5,彼作 彼作矣,文王康之 那里) 建筑的房屋) 使……康) 彼作 康 (那里) 建筑的房屋) 辍 6,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使……辍) 辍 ( 讻讻) 品行) 7,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 匈匈也辍行(通"讻讻) 品行) 匈匈 行 常规不变) 规律) ( 8,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常规不变) 规律) 常 数 准则,规范) 9,君子有常体矣 (准则,规范) 体
( 10,君子道其常(以……为道,遵行) 常规) 道 常 为道, 为道 遵行) 常规) 忧虑) 11,何恤人之言兮 (忧虑) 恤 12,非知也 (通"智") 知 豆类的总称) 13,君子啜菽 啜菽饮水 (吃) (豆类的总称) 啜菽 节制,制约) 这样) 14,是节然 节然也 (节制,制约) (这样) 节然 美好) 15,若夫志意修 (美好) 修 志向) 16,生于今而志乎古 (志向) 志 废弃) 17,小人错其在己者 (通"措",废弃) 错 一天一天地) 18,是以日进也 (一天一天地) 日 悬殊,差距) 19,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 (同"悬",悬殊,差距) 县
可是,然而) 10,生于今而志乎古 (在) (可是,然而)(在) 于 而 乎 11,则是其在我者也 (那么) (大概) 则 其 那么) 大概) 的事) 12,故君子敬其在己者 (的事) 其 者 13,而不慕其在天者 (却) 而 因为) 14,是以日进也 (因为) (了) 以 也 15,是何也 (为什么) (呢) 何也? 为什么) 何也 16,是天地之变 (的) 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17,物之罕至者也 (定语后置的标志)(的) 之 者 然而) 18,而畏之 (然而) 而 而且) 19,上明而政平 (而且) 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 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到这里来的君子,我 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 给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 “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 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 宣扬大道。”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 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 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 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 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 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原文】 仪封人(1)请见(xiàn),曰:“君子之至于斯 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 (3)乎?天下之无道也 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请 见(xiàn):引见 (2)君子之至于斯也。之,定语后置标志。相当于“至于斯之君子”。 (3)从者见之:随行的人引见了他。 (4)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5) 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4【注释】
(1)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指岳父。
(2)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不,是语气词,意为: 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
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5【评析】
“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 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 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 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 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ຫໍສະໝຸດ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 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 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 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 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 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3【评析】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 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 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 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 对隐士的尊重。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4、【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 (1)。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 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 (3)而食(sì ) (4)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 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原文】
配人教版
2【注释】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èi)。 (5)以: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配人教版
2【译文】
长沮(jù)、桀(jié)溺(nì ) (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 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ú) (4)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ú,同“欤”)?”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5)易(yì )之?且而与其 从辟(6) (bì )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 (yōu)而不 辍(chuò )。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 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4【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用拐杖 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 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年男子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 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 “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年男 子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 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 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 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 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 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
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先秦诸子概说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4【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 而是政治需要。
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
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 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配人教版
2【评析】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 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 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 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5.【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 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5【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 石门,看门的人问: “从哪里来?”子 路说:“从孔子那 里来。”看门的人 说:“是那个明知 做不到却还要去做 的人吗?”
新士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 儒家----孔子.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 《乐》《春秋》。 墨家-----墨子主张"非攻""兼爱“ 道家是由老子 -----老子和庄子 法家------韩非子,
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4)黍:音shǔ,小米。
(5)食:音sì ,拿东西给人吃。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1、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2、“芸”通“耘”,除草。 3、见:通“现”,使……拜见。 4、明日:第二日。 5、“反”通“返”,回去。 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7、洁:使……洁。 8、乱:使……乱。 9、仕:做官。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 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 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 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 他们的著作。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以强 深 就 化 说而 、 流 的 是言 影 派 宝 先 绝, 响 风 贵 秦 后是 之 格 遗 诸 的空 远 之 产 子 。前 、 多 。 都 的原、这是 ,创哲一我 也作思时国 可之之期文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配人教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