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二、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三、知识点总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

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完整版PPT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完整版PPT课件
谈到做人的标准,这些文化体系中的大的标准没有什么区 别但是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儒家的相处之道是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例如孝和仁义,都是他们文化的标准之一 ,而道家讲究的是在于名利上的态度,讲的是应该淡泊名利, 不为了一些自己的好处,而破坏他人的生活或是好的事情,佛 家的大家都应该比较清楚,他们的理念就是人生在这个世界上 就是一个轮回,世界上总有因果报应,做的坏事迟早都会找到 头上来,好事也会相应地回报回来。
3、人生观 在儒家的思想里面,人的一生应该是十分积极向上的,道家的观念就是在人生
之中顺应自然生活的过程,人应该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的顺应自然,从而达到自我 的完善,平时多观察身边自然的事物,从而进行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佛教大家肯 定并不陌生,讲究的是一手普度众生的信念,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来超度更多人于水 火。
主张以道为师,随顺造化 (继承和发扬老子学说)
老子是道家学派 的创立者,
“老庄学说”
墨 家
墨子 《墨子》
墨 翟
战 国 初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攻、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
墨家创立者 与儒家并称“显
学”
法 韩非子 韩 家 《韩非子》 非
战 国 末
“法治”(法律)、“术治”(手段) “势治”(权势)
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著作及 著作的特点。
家(邹衍)
兵家(孙武、孙膑)
纵横家(苏
秦、张仪)
杂家(吕不韦)
农家(许行

发展顺序:春秋晚期( 儒家 、 道家 )
战国初期( 墨家 )
战国中期( 道家 )
先秦诸子概说 三、先秦诸子的思想
学 尊称 姓 时 派 著作 名 代
主要思想及主张
备注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二.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三.知识点总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

(整理)先秦诸子选文概述

(整理)先秦诸子选文概述

概述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

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识点总结《长恨歌》1.列土:封爵赐邑。

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

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

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ppt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ppt课件
4.领会孔子敢于担当社 会道义的精神。
完整版ppt课件
2
•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
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
《中庸》、《孟子》合为“四
书”。《论语》共20篇,每篇
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
19
•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 到一个老年男子,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 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 谁?”说完,便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去除 草。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 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 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 能废弃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 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 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 早就知道了。”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 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 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 变革了。”
完整版ppt课件
14
• 2【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 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 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 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 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 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 处。 )
完整版ppt课件
8
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腐烂的木

《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社会矛盾:社会矛盾尖 锐,需要新的思想来解
决问题
03
PPT课件制作要点
章节副标题
内容选择与组织
内容要符合主题和目标受众 内容要有价值和意义,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或启示 内容要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易于理解和记忆 内容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能够引起受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风格与排版设计
风格:统一、简约、清晰 字体:选择易读、易识别的字体 字号:根据内容层级,合理设置字号大小 颜色:选择对比度适中、易于辨识的颜色
测试PPT课件的播 放效果和兼容性
准备PPT课件的演 示和讲解
制定PPT课件的维 护和更新计划
确定PPT课件的主 题和结构
设计PPT课件的版 式和布局
制作PPT课件的动 画和特效
修改和完善PPT课 件的内容和设计
制定PPT课件的推 广和宣传计划
分工合作与团队配合
明确分工: 根据团队成 员的能力和 特长,明确 各自的职责
更新和补充
注重互动性: 增加互动环节, 如提问、讨论、 案例分析等, 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

优化课件设计: 采用简洁明了的 排版和配色,提 高课件的视觉效
果和易读性
反馈与改进: 收集学生的反 馈意见,针对 存在的问题进 行改进和完善, 提高课件的质
量和效果
及时反馈与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反馈:在制 作过程中,及时 向团队成员或指 导老师寻求反馈, 以便及时调整和 改进。
案例:通过具体案例 来阐述儒家思想在现 实生活中的运用和实 践
分析:对儒家思想进 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探究其对于现代社会 的价值和意义
PPT设计:介绍如 何制作一份关于儒 家思想的PPT,包 括内容选择、排版、 配色等方面
案例分析:墨家思想PPT

人教课标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人教课标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诸子思想总评
春秋战国间学派繁茁,秦汉后,或概括称为百家语,或从学说内容分析区为六家为九流。 其实卓然自树壁垒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其余异军特起,略可就其偏近之处附庸四家。 四家末流,虽亦交光互影,然自各有其立脚点所在,故今惟以四家为一期思想之主干。 四家思想之内容,当于次章以下分别详述,惟欲令学者先得一概念以为研究之准备,故 先以极简单之辞句叙说如下: 一、道家。 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为一涉人工便损自然之朴。故其论政治,建设 于绝对的自由理想之上,极力排斥干涉,结果谓并政府而不必要。吾名之曰“无治主 义”。 二、儒家。 谓社会由人类同情心所结合,而同情心以各人本身最近之环圈为出发点, 顺等差以渐推及远。故欲建设伦理的政治,以各人份内的互让及协作,使同情心于可能 的范围内尽量发展,求相对的自由与相对的平等之实现及调和。又以为良好的政治,须 建设于良好的民众基础之上,而民众之本质,要从物质精神两方面不断的保育,方能向 上。故结果殆将政治与教育同视,而于经济上之分配亦甚注意。吾名之曰“人治主义” 或“德治主义”或“礼治主义”。 三、墨家。 其注重同情心与儒家同,惟不认远近差等。其意欲使人人各撤去自身的立 脚点,同归于一超越的最高主宰者(天)。其政治论建设于绝对的平等理想之上,而自 由则绝不承认,结果成为教会政治。吾名之曰“新天治主义”。(对三代前之旧天治主 义而言) 四、法家。 其思想以“唯物观”为出发点,常注意当时此地之环境,又深信政府万能, 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其政治论主张严格的干涉,但干涉须以客观的“物准”为工 具,而不容主治者以心为高下。人民惟于法律容许之范围内,得有自由与平等。吾名之 曰“物治主义”或“法治主义”。(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长沮曰:“夫执舆(yú) (4)者为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一、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

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先秦诸子散文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它们都是空前的绝后的。

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

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又有益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

二、“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制动摇,兼并战争频仍、政治风云多变。

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士阶层空前活跃.有的聚徒讲学、有的游说各国。

诸侯卿相争相养士,以招揽人才,壮大目己的势力,而贤能之士也借机献计献策,陈述己见。

如战国中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各派学者荟萃,竟达上千人,他们论学议政,著书立说,盛况空前。

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简称,它相对于经学、史学子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研究这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使当时各阶级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这就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战国时期,各诸侯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逐鹿中原,十分需要借重知识分子,因而“养士”之风盛行。

这对“百家争鸣”起了促进作用。

战国诸侯对“士”往往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

他们虽然有所偏重和选择,但对各家的学术兼容并蓄。

这是因为战国诸侯为了巩固其政权,要从多方面去总结政治得失,摸索统治经验,因此对各家各派“兼而礼之”。

由于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者留,不合者去”,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

这也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培养了冲破旧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探求的精神,从而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先秦诸子思想流派和代表儒家(孔丘、孟轲、荀子)、法家(韩非、李斯、管仲、商鞅)、道家(李耳、庄周)、墨家(墨翟)、杂家(吕不韦)、名家(惠施)、兵家(孙武、孙膑)、农家(许行)、纵横家(苏秦、张仪)、阴阳家(邹衍)。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

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

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

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万代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四、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列举《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杂家是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

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

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

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名家惠施的“遍为万物说”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

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

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