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共24页文档

合集下载

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力曲线(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力曲线(劳动经济学课件)

0
A Q
家庭生产时间 市场工作时间
市场商品数量
当工资率提高时,时间的价格上升,市场商品 的价格相对便宜,消费者就会选择购买更多的 市场商品和减少家庭生产时间,增加市场工作 时间来生产相同数量的家庭商品。
当工资率提高时,收入增加,消费者就会选择 购买更多的市场商品和增加家庭生产时间,减 少市场工作时间来生产和消费更多的家庭商品。 0
C1Leabharlann 可能的收入效应BC2
A
替代效应
Q2 Q1
家庭生产时间 市场工作时间
当工资率提高时,替代效应使得家庭劳动供给增加, 收入效应使得家庭劳动供给减少。但是,工资率提高使得 家庭劳动供给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最终取决于替代效应 和收入效应的相对大小。
加里·贝克尔 (Gary S.Becker)
理论基础:新家庭经济学
家庭实际上是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商品结合 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来获得效用。
市场商品数量
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
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B
在家庭等产量曲线上,任何两点所对应的 时间和物品投入组合都不相同,但是每种 组合都能够生产相同的产量。

劳动经济学课件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课件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一、家庭劳动力供给的选择
家庭成员的劳动力决策是在一定的家庭收入 (家庭中已有人就业)基础上作出的。
劳动经济学
36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
一、家庭劳动力供给的选择 ——就业与非就业
y
F3
U3
F2
w3
C U 2
F1
w2 w1
U
1
B A
U i :家庭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TH :制度给定的劳动时间 E:家庭已有收入 w:小时工资率
y
F′
U1
F
B
A
替代效应使闲暇时间减 少,劳动时间增加。
E′
0
hB hA
劳动经济学
E
h
29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二节 个人劳动力供给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y
F′
U1 U2
F
B
A
0
劳动经济学
hB hA
工资增加使预算约束 线绕着馈赠点旋转。
E
h
30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二节 个人劳动力供给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劳动经济学
4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
(四)教育培训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 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 对劳动力供给有负面影响
劳动经济学
44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个人 及其家庭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总量。
现实劳动力 vs. 劳动适龄人口(潜在劳动力) 反映一定范围内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劳动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ppt课件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ppt课件
1、个人偏好的差异。在某一工资率下,有些人可能倾向 于减少工作时数,其他人则增加。这说明,所有个人劳 动力供给曲线都不是重合的,通常的情况,在每一均衡 工资率下,愿意高保留工资的影响。保留工资指个人愿提供工作时 数的最低工资水平。对于保留工资较高的人来讲,工资 率太低时,他们不愿提供市场工作,但他们的行为并不 会改变供给曲线的走向。当工资率较高时,工资率增加, 对他们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因而将无限的增加他 们愿意提供的工作时效。
来源是享受闲暇和享受物品和劳务
闲暇时间、市场工作时间
理论扩展分析模型中是市场工作时间和非市 场工作时间。
关于劳动力计量:
个人
工时:每日(周、月、年)工时 工日:每周日、每月工作日、每年工作日 工年:一生工作年(职业生涯)
企业 人数:每日(周、月、年)人数
社会 人数:每日(周、月、季度、年)人数
(二)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推导
劳动力市场上的替代效应
当工资率上升时,由于闲暇变得昂贵,人 们用工作替代闲暇的现象。用公式表示为: 替代效应=△H/△W。
结论: 劳动力供给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供给增加 供给减少
即: 当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工资率提高而产生 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工作 时间会增加;
W
w
W2
W1
O
H2
o H1闲暇
L1
(1)
H1+L1=H2+L2
s
L2 工作时间
替代效应:在消费者的偏好和货币收入既定的情 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两种商品价格相对 变动,从而引起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量变动。
收入效应:在消费者的偏好和货币收入既定的情 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 从而引起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量变动。

劳动、土地与资本的供给曲线

劳动、土地与资本的供给曲线

劳动、土地与资本的供给曲线引言劳动、土地和资本是市场经济中的三种重要资源要素。

它们的供给曲线是描述不同价格水平下,劳动、土地和资本的供给数量关系的一种经济学工具。

本文将详细探讨劳动、土地和资本的供给曲线。

劳动的供给曲线在经济学中,劳动力是指个体或集体提供给市场参与生产活动的劳动资源。

劳动力的供给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工资水平、教育水平、就业机会等。

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以工资水平为横轴,劳动力供给数量为纵轴,呈现出的一种关系曲线。

劳动的供给曲线通常是正斜率的,即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供给数量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当工资提高时,个体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从而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然而,随着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供给的增加速度会递减,原因是个体对休闲和其他非工作活动的需求也会增加。

劳动的供给曲线还可以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就业机会和社会政策。

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可能会减少,导致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另外,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也可能对劳动的供给产生影响,例如提供失业救济金等。

土地的供给曲线土地是指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地表和地下的自然资源。

与劳动力相比,土地的供给相对稳定,不会因工资水平的变化而产生显著的波动。

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以租金水平为横轴,土地供给数量为纵轴,呈现出的一种关系曲线。

土地的供给曲线通常是水平的或者稍微上升。

这是因为土地的供给受到其固定数量的限制,不像劳动力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扩大供给数量。

在租金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土地供给的数量相对较小。

然而,当租金水平上升时,土地供给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之间的替代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土地的供给曲线可以受到政府调控和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影响。

政府的土地政策、土地用途规划等因素都可能对土地的供给数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土地的供给曲线。

资本的供给曲线资本是指企业和个人用于投资和生产的工厂、设备、机器等生产资产。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1和图2。

先看图1。

图中横轴H 表示闲暇,纵轴y 与以前一样表示收入。

消费者的初始状态点正现在表示的是非劳动收入Y 与时间资源总量16小时的组合。

假定劳动价格即工资为0W ,则最大可能的收入(劳动收入加非劳动收入)为0K =160W +Y 。

于是消费者在工资0W 条件下的预算线为连接初始状态点正与纵轴上点0K 的直线0K 。

0K 与无差异曲线0U 相切,切点为0A 与点A 对应的最优闲暇量为0H ,从而劳动供给量为(16—0H )。

于是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2 )上一点a(0W ,16—0H )。

图1 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之间的分配图2 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再回到图2 。

现在让劳动价格上升到1W ,再上升到2W ,则消费者的预算线将绕初始状态点正顺时针旋转到E 1K 和E 2K ,其中1K =161W +Y ,2K =162W +Y 。

预算线E 1K 和E 2K 分别与无差异曲线1U 和2U 相切,切点分别为B和C 。

均衡点B 和C 对应的最优闲暇量分别为1H 、和2H ,从而相应的劳动供给量一个为(16—1H ),一个为(16—2H )。

现又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2 )上两点:b(1W ,16—1H )、c(2W ,16—2H )。

重复上述过程,可得到图1中类似于A 、B 和C 的其他点。

这些点联结起来,即得到图1 中的价格扩展线PEP ;相应地,在图2 中可得到类似A 、B 和C 的其他点,将所有这些点联结起来即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S 。

与一般的供给曲线不同,图2 描绘的劳动供给曲线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它具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

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

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当工资涨到1W 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

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供给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六、家庭劳动力供给(贝克尔)

2商品的特性
商品可以分为时间密集型和物品密集型两种


时间密集型:包含大量时间和少量物品 物品密集型:包含大量物品和少量时间
在一定的限度内,生产商品的时间和物品之间通常
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h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个人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对预算线的影响
Y Y3 Y2
个人可支配时间增加 曲线平移,收入增加 工资率提高,曲线旋转 收入增加
Y1
h1
h2
h
第四节 最佳劳动力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三、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无差异曲线:个人的主观愿望 预算约束线:反映了个人的现实条件
劳动经济学
广东白云学院 黎超 15914509827 18670201827 705633025
广东白云学院
案例


人社部: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还在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 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了345万人。有分析认为,劳动年 龄人口总量下降,这一历史性的拐点,意味着年轻人需要 抚养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即人口抚养 比上升,使得中国经济过去赖以快速增长的人口红利窗口 加快关闭,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会日益严重。 尹成基对此表示,虽然有关机构和专家预测,将来一个时 期,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会持续减少,但在“十二五”期间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还是呈增加的趋势。主要有以下两 个原因:
ES=(ΔS/S)/(ΔW/W)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供给曲线
E=0含义: 1短期内,劳动者来不及调整工作计划和职业技能 2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共25页文档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共25页文档

劳动力供给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平均劳动力供给曲线 企业面对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行业面对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一)模型假设 假设1:其收入全部源于市场之中 假设2:在每一种工资率上可以自由提供
市场工作时间 假设3:可支配时间分为市场工作时间和
享受闲暇时间 假设4:个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其效用
劳动力市场上的替代效应
当工资率上升时,由于闲暇变得昂贵, 人们用工作替代闲暇的现象。用公式表示为: 替代效应=△H/△W。
结论: 劳动力供给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供给增加 供给减少
即: 当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工资率提高而产生 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工作 时间会增加;
供给曲线:表示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 曲线。
用需求理论推导:(推导的可能性?)
需求:一定时期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费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 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 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这种商品的价 格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
需求曲线:表示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 线。
1、个人偏好的差异。在某一工资率下,有些人可能倾向 于减少工作时数,其他人则增加。这说明,所有个人劳 动力供给曲线都不是重合的,通常的情况,在每一均衡 工资率下,愿意增加的工作时数比愿意减少的工作时数 可能更多。
2、较高保留工资的影响。保留工资指个人愿提供工作时 数的最低工资水平。对于保留工资较高的人来讲,工资 率太低时,他们不愿提供市场工作,但他们的行为并不 会改变供给曲线的走向。当工资率较高时,工资率增加, 对他们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因而将无限的增加他 们愿意提供的工作时效。

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极其经济学的含义: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随工资率变动而变动的规律。

曲线的形状是向后弯曲的,它表明,在某一工资率水平(图中为)之下,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而在此工资率水平之,工资率的上升反而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1.收入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劳动者相当于获得了一种“非劳动收入”,而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劳动者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工资率上升的收入效应回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力共给时间,多享受闲暇。

相反,工资率下降的收入效应则导致劳动者好像失去了某种非劳动收入,从而导致劳动者为了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而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

2.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消费闲暇的机会成本,因此会促使劳动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转而增加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相反,在工资率下降的情况下,替代效应则回导致劳动者增加闲暇时间的消费,而减少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

当工资率上升的时候,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反之,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

与工资率上升的情况相对应,当工资率下降的时候,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反之,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通常的情况是,在工资率比较低的时候,劳动者的总收入水平较低,因而他们的需要层次也相应地比较低,满足物品或服务需要的愿望比较强烈。

(二)市场或单个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几种基本情况:(1)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在劳动者可以在行业和职业间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行业(或职业)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这种劳动力供给曲线所反应的是比较常见的行业市场劳动力供给情况。

在劳动力可以在行业或职业之间流动的情况下,劳动者很容易根据各行业之间的工资率对比关系来调整自己的劳动力供给的行业,因而,对于任一行业来说,若本行业的工资率相对于其他行业有所提高,便会从其他行业吸引来较多的人到本行业提供服务:反之,若本行业的工资率相对低于别处,则愿意向本行业提供服务的劳动者减少,部分人流向其他行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