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测试

合集下载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一、单项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清楚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招致了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统一。

〞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A.客观性与思辨性B.内在性与简易性C.客观性与客观性D.内在性与直观性【答案】C2.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经过研讨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转义〞,开掘经典中所包括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A.否认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看法D.批判周孔之道【答案】C3.关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这说明了心学A.奠定中国现代传统文明的基础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C.对程朱理学既有承袭又有创新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提高思潮【答案】C4.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支持〝抨击绳缚,假定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到达〝自然日长日化〞。

在此,王阳明A.一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B.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约束D.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答案】D5.«明史»曾这样描画心学的风行:〝嘉〔靖〕隆〔庆〕然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A.中转本心B.格物致知C.慎思明辨D.否认帝权【答案】A6.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美的审美走向,崇尚繁复内敛,讲求次第和动摇,表达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

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A.君主民主绝后增强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C.商品经济兴盛开展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答案】B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普遍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关于自己倡议的理学原那么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留意的,他重复强调这种原那么在生活中的完成。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doc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doc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势力,其根源是
A 封建国家的分裂
B 统治者发展佛教用来麻醉人民
C 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众生平等的主张便于人民接受B
2.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三教合一”这三教中不包含
A佛教B道教C儒教D景教D
3.隋唐时期知识分子对宗教的观点是
A崇佛压儒和道教B以儒为本,吸纳佛道思想
C以佛为本,吸纳儒道思想D崇儒压道和佛教B
4.“理学”思想确立于
A隋B唐C宋D明C
5.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于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C
6.有关新儒学——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展继承孔孟学说,有两个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来源的理解不同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D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种消极反动的思想D
二.问答题
7.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7.理学是在宋朝时,为了回应佛、道挑战,新兴儒学思潮建立的
学说,它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

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2)隋唐时期的学者提出佛、儒、道三教合一的主张;(3)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在吸取佛、道哲学的某些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学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索;(4)宋代“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5)“二程”和“朱熹”对儒学经典的多年钻研。

第3课 宋明理学测试题

第3课  宋明理学测试题

第3课宋明理学测试题一、选择题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

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2.周敦颐(理学家,程颥、程颐兄弟的老师)在《通书》中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孔颜乐处”,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可见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A.心外无乐B.苦中作乐C.格苦致乐D.本心自乐3.“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与上述认识最接近的观点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理在气中,道不离器”4.“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日: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

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材料体现了朱熹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5.朱熹在发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见解的同时强调:“如今为此学而不究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其成饭也。

”表明理学家A.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B.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C.“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修身理论6.朱熹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他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他的成才之路也是始于儒家经典,中间泛滥释老,最后归本孔孟。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第4课宋明理学【典型例题】例1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①社会动荡②佛教的欺骗性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④统治阶级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关键是对“社会条件”的理解,社会条件当然指客观条件,而不包括主观条件,更不是全部条件。

其中,佛教的欺骗性也应是广泛传播的条件之一,但它不属于社会条件,所以不应选上。

另外,佛教的传播在各朝各代都没停止,而南北朝时期最为广泛,其特殊的社会条件是不容忽视的,故此题选B项.【答案】B例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分析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阶级角度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朱熹是宋朝的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进一步发展阐述了儒家思想。

据此,可判别正确答案应为C。

朱熹的思想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涉及,故本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答案】C【基础练习】一.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势力,其根源是 A 封建国家的分裂 B 统治者发展佛教用来麻醉人民 C 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众生平等的主张便于人民接受B 2.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三教合一”这三教中不包含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景教D 3.隋唐时期知识分子对宗教的观点是 A崇佛压儒和道教 B以儒为本,吸纳佛道思想 C以佛为本,吸纳儒道思想 D崇儒压道和佛教B 4.“理学”思想确立于 A隋 B唐 C宋 D明C 5.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C 6.有关新儒学――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展继承孔孟学说,有两个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来源的理解不同 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D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种消极反动的思想D 二.问答题 7.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7.理学是在宋朝时,为了回应佛、道挑战,新兴儒学思潮建立的学说,它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宋明理学练习题一、选择题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

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排除。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

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A解析B项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 项也不正确。

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宋明理学测试题及解析

宋明理学测试题及解析

宋明理学测试题及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2019·长春期末)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

”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观点一致,故B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A、C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说法错误,朱熹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故排除。

2.(2019·邯郸月考)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

这一文学特色()A.反映了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的地位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解析:选C材料中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的思想发展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学的影响,B项因果倒置,排除;材料中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说明了其责任感,文学创作注重“义理”说明文学创作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不是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故D 项错误。

3.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

据此可知,朱子学()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解析:选C朱子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没有正确揭示宇宙的本原,排除A、B两项;由材料“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可知其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故选C项;近代西方科学建立在实验和推理的基础上,排除D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检测题(含解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检测题(含解析)

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儒、释、道三教发展状况。

材料只是讲皇帝对各教的态度,并没有反映各教真实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武则天时,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同时也说明此时佛教影响相对较大,故B、D两项错误。

材料既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吹捧,也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打击,因此儒学地位相对较稳固,故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2、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 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解析: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其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

答案:B。

3、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该慈爱,做子女的应该诚心尽孝道,做国君的应该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

这强调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选A项。

答案:A4、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晚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历史宋明理学试题

历史宋明理学试题

历史宋明理学试题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一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二是明确王阳明心学的主张.具体分析如下:2.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和内容限制,特别是内容限制是吸收外来文化。

《春秋繁露》主要吸收阴阳、道家、法家思想形成,都是中国自己的文化;《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儒林外史》是清代讽刺小说,与外来文化无关;《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依据的著作,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因此ACD与题意不符,正确的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3.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

题干中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就是“仁”,故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答案选A项。

4.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评练习
1、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

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

……须是开阔,方始拓展”。

这是
A.董仲舒在宣扬“天人感应” B.朱熹在讲解“格物致知”
C.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 D.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
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3、宋代儒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人文.法理的结合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4、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话说,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8、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9、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10、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1、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12、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