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超声检查
超声诊断椎动脉发育异常和病变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超声诊断椎动脉发育异常和病变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椎动脉是从颈椎1-3级的椎动脉孔出发,经过颈椎横突和椎管,最后进入颅腔,供应大脑后部和背侧。
椎动脉供血区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下部。
颈动脉病变及颈椎病变影响椎动脉进入颅腔后,可引起重大的神经系统疾患,如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眩晕等。
超声是一种无创、无辐射、易于操作的检查方法,在颈部血管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椎动脉发育异常是指在胎儿期或幼年时,椎动脉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异常,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单侧或双侧(对称或不对称)椎动脉未完全发育2. 单侧或双侧椎动脉减少或缺如3. 椎动脉位置异常,如前位或后位这些异常可能会导致椎动脉供应区的缺血性病变或脑梗死,严重者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椎动脉发育异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超声检查可以通过检测颈部、颅底的血流情况变化来诊断椎动脉发育异常。
B超等非侵入性手段尤其适用于儿童和孕妇,可以有效避免了传统高分辨率磁共振显像(HR-MRI)和CT等影像学检查对患者可能产生的辐射危害。
在椎动脉病变方面,早期诊断是有关治疗效果的关键。
常见的椎动脉病变有以下几种类型:1. 动脉粥样硬化(AS)2. 动脉瘤3. 动脉夹层4. 血栓形成AS是指动脉内的胆固醇、脂肪等物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并逐渐形成斑块最终会堵塞管腔,引发缺血性卒中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超声检查可以定性和定量评估AS患者的斑块特征,并根据危险性状和程度制定治疗计划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动脉瘤是血管壁出现局部扩张和薄弱处形成的球形或卵圆形扩张,常见于椎-基底分叉处。
通过超声检查结合颜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U)等技术,可以对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评估,并为治疗提供参考。
动脉夹层是血压过高导致血管内膜剥离,形成假腔,在其内径腔与原腔相通的疾病。
该疾病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神经科医生的难题之一。
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和定位动脉夹层,同时精确测量假性腔的大小和位置,以便决定不同治疗方法的方案。
超声诊断椎动脉发育异常和病变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超声诊断椎动脉发育异常和病变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超声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手段。
在颅底
血管和脖颈部血管的检查中,其精确性及安全性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椎动脉是连接
脊髓和大脑的两个主要动脉之一,其异常发育和病变常常导致严重的脑血管灾害,超声检
查可以对此进行有效的评估。
椎动脉异常发育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椎动脉高位,即椎动脉从第一颈椎起始处开始,
其后可经过环椎韧带直接进入颅内;二是椎动脉低位,即第一颈椎以下的颈部段椎动脉出
口与颈动脉汇合。
超声检查可以对椎动脉高位和低位进行准确的初步筛查,给予诊断提示。
同时,超声
检查还可以通过测量椎动脉的直径和流量、评估其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等参数,评估椎动
脉异常对脑血管供应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为精准的诊治方案。
除了异常发育,椎动脉病变也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
常见的椎动脉病变包括动脉粥
样硬化、血管壁炎和夹层等。
这些病变可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严重时可导致脑血管意外、脑梗死或脑出血。
超声检查可以对椎动脉的内膜厚度、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和分布、血管
壁的弹性等进行观察和测量,对椎动脉病变进行诊断和评估,有助于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超声检查对椎动脉异常发育和病变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它是一种无创、低风险的诊断方法,能够对椎动脉的形态、大小、血管壁状态等进行
准确的评估,可以在早期发现问题,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椎动脉优势的超声诊断标准

椎动脉优势的超声诊断标准1. 引言1.1 椎动脉优势的定义椎动脉优势是指在颈动脉造影或CT血管造影中,椎动脉和椎基动脉之间的侧支动脉萎缩消失,椎动脉占据颈动脉主干的一侧,通过枢纽脉搏产生颅内的主要供血。
椎动脉优势的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颅内动脉供血异常的情况下,椎动脉优势可以维持脑组织的供血,从而减轻脑部缺血的程度,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椎动脉优势也可用于解释一些颅内动脉供血异常的疾病,如颅内动脉瘤、颞动脉炎等。
对于作为手术指征的颈动脉狭窄、闭塞等情况,了解椎动脉的供血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
椎动脉优势的诊断对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指导临床治疗,还可以对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解释和预防。
1.2 椎动脉优势的临床意义椎动脉优势是指椎动脉的一个特殊解剖变异,即一侧椎动脉比对侧椎动脉粗大,且血管径常>6mm,甚至可超过10mm。
椎动脉优势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引起明显症状,但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临床问题。
椎动脉优势的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手术风险增加:在进行颈部手术时,椎动脉优势可能增加手术的难度,增加手术风险。
如在颈椎手术中,椎动脉优势的存在可能增加对椎动脉的损伤风险,导致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2.血管变异:椎动脉优势的存在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路线的压力,进而增加脑血流动力学变异。
椎动脉优势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准确的临床诊断和评估。
2. 正文2.1 超声检查椎动脉优势的技术要点1. 选择合适的超声仪器: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应选择高频、高分辨率的超声仪器,以确保能够清晰地显示椎动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
2. 术前准备:在检查患者之前,应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询问患者有无相关症状、了解病史、准备好必要的超声探头和适当的胶体等。
3. 定位准确: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应准确地定位椎动脉的位置,通常通过颈椎横切面可以清晰地显示椎动脉的位置和走向。
椎动脉超声检查

延长 健侧椎动脉
流速升高
明显升高
振荡型频谱
负向血流信号为主舒张期 正向血流信号微
开口以远探及低速低阻力 类似颅内动脉血流信号
患侧椎动脉血 流完全逆转
报告基本内容和要求
定位
定性
超声诊断
定量 (狭窄程度)
诊断结论
报告基本内容和要求
包括内容
超声描述
超声诊断
可能的建议
*必须内容
*必须内容
非必须内容
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
锁骨下动脉窃血分级
Ⅰ级 隐匿型 窃血
Ⅱ级 部分型
窃血
Ⅲ级 完全型
窃血
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
狭窄程度分类
狭窄程度 <50%
50% ~ 69% 70% ~ 99% 狭窄>90% 开口处闭塞
狭窄段血流 速度
频谱形态
收缩期加速 或达峰时间
高于健侧
正常或收缩 期小切迹
延长
高于健侧
切迹加深或 低速逆转血
报告基本内容和要求
超声描述常规超声描述: 1、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数量(如内-中
膜厚度、斑 块等), 2、病变程度(有无狭窄;狭窄程度;有无闭
塞及侧支循环情况) 3、相关信息
椎动脉狭窄
1. 生理性狭窄 (管径<2.0mm) 2. 病理性狭窄
起始段 椎间隙段 颅内段
椎动脉起始段狭窄评价指标 (cm/s)
狭窄程度PSVFra bibliotekEDV
PSVos /PSViv
正常或 <50%
50%-69%
70%-99%
闭塞
<170
<34
>175
>34,<60
超声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超声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椎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于颈椎病、颈椎损伤等。
早期的椎动脉狭窄通常无明显症状,但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引起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例如脑梗死等。
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超声波来检测血管的大小、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对于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常用的超声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超声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
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测量椎动脉的流量速度和血流峰值,可以反映出动脉管壁厚度和直径的变化,进而判断是否存在狭窄。
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1.椎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该指标是判断椎动脉狭窄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通常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应该小于60cm/s。
一旦该指标超过了60cm/s,就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狭窄。
2.椎动脉的流量变化:这是反映狭窄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在狭窄的情况下,椎动脉的流量将显著降低。
通常情况下,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的流量应该在100-200ml/min之间。
3.椎动脉狭窄的血流谱:在超声多普勒检查中,可以通过观察椎动脉的血流谱来判断狭窄的位置和程度。
在狭窄区域,血流谱呈现出不规则、回声低或相对均匀的扁平形态,这些都是椎动脉狭窄的重要表现之一。
4.椎动脉的通畅度:在超声多普勒检查中,可以通过观察椎动脉的内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来判断椎动脉的通畅度。
对于轻度的狭窄,可以出现管腔的扩张现象。
而对于重度狭窄,则可能出现管腔变细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超声检查时,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产生误差的因素,例如患者情绪的影响、血管压迫导致的误差等。
因此,在进行诊断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以尽可能减少误差的发生。
总之,超声检查是一种可靠、无创、低风险的检查方法,对于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医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等因素综合分析,确诊椎动脉狭窄的程度和位置,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椎动脉超声检查

意识障碍:短暂性遗忘症,语言障碍或意识朦
胧状态等
整理课件
31
超声诊断要点
一、椎动脉管径狭窄,管径小于2.0 cm 左右管径差超过一倍。
整理课件
32
二 、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流量减少
表现为收缩期及(或)舒张期血流速度减低
1:双侧椎动脉均为低速度血流(较少见)
2:一侧椎动脉流速减低,而另一侧椎动脉
整理课件
18
降低
阻力减少时,脑血流量增加 异常降低见于动静脉瘘,颅内动脉 瘤或脑血管的动静脉畸形 血液循环阻力减小,RI值也减小。
整理课件
19
பைடு நூலகம்
Doppler诊断血管狭窄的精确度
动脉造影:可精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 —直径狭窄率(=s/b×%)
超声诊断狭窄:一般以狭窄率来范围划 分,
例如:>50%,50%~69% 超声诊断50%~99%的ICA狭窄
椎动脉的超声检查
整理课件
1
椎动脉
英文名: vertebral artery。起自锁骨下动 脉,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 颅腔,行于延髓腹。椎动脉侧,在脑桥下缘, 左右椎动脉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 底动脉。
整理课件
2
椎动脉分段
椎动脉可分为五段,前四段为颅外段,第五段为颅内段。 V1段(横突孔段):椎动脉在第6-2颈椎横突孔内上升段。 V2段(横段):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后,横行向外段。 V3段(寰椎段):从枢椎外端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
RI、PI:脑循环外周阻力有关的指数,明 显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其特点表现为随 增龄而降低。
整理课件
17
增高
见于血管阻塞、颅内压增高、血管 痉挛致管腔狭窄、脑动脉硬化、脑 梗塞及高血压病人。
椎动脉狭窄超声诊断标准

椎动脉狭窄超声诊断标准
椎动脉狭窄是指椎动脉内径缩小,血流受阻,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
起头晕、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对于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
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椎动脉狭窄超声诊断标准的主要内容。
1. 椎动脉内径测量
超声检查时,应在颈椎横突水平上,沿颈椎旁缘扫描椎动脉,测量其
内径。
正常成人椎动脉内径为2.5mm以上,小于2.5mm则提示椎动脉狭窄。
2. 血流速度测量
超声检查时,应在颈椎横突水平上,沿颈椎旁缘扫描椎动脉,测量其
血流速度。
正常成人椎动脉血流速度为50cm/s以下,超过50cm/s
则提示椎动脉狭窄。
3. 血流谱形态分析
超声检查时,应在颈椎横突水平上,沿颈椎旁缘扫描椎动脉,观察其
血流谱形态。
正常成人椎动脉血流谱呈三角形,峰值在收缩期,下降期平稳,无回流。
若血流谱呈现高峰、低峰、回流等异常形态,则提示椎动脉狭窄。
4. 椎-基底动脉侧支循环评估
超声检查时,应在颈椎横突水平上,沿颈椎旁缘扫描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观察其侧支循环情况。
正常情况下,椎-基底动脉侧支循环通畅,若侧支循环不畅,则提示椎动脉狭窄。
总之,椎动脉狭窄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椎动脉内径测量、血流速度测量、血流谱形态分析和椎-基底动脉侧支循环评估。
通过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诊断椎动脉狭窄,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颅外椎动脉超声检查全解

颅外椎动脉超声检查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高海港译王洋审校摘要:颅外椎动脉(VA)超声检查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检查技术。
本文概括了VA的解剖和VA超声扫查方法,并证明和讨论了超声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中区分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还是冠状—锁骨下动脉窃血,以及在主动脉瓣膜疾病、VA的狭窄和闭塞、VA的夹层和动脉瘤、椎基底动脉机能不全等方面的应用。
只要VA出现直接或间接的异常循环征象,包括VA近端或远端的损伤,颅外段椎动脉(VA)超声检查就很有价值。
本文旨在讨论超声在评价颅外椎动脉方面的作用及在检查VA 疾病中的标准。
椎动脉的解剖椎动脉分为四段[1]。
1-3段表示颅外段椎动脉。
第一段为脊椎段或横突前段,起自锁骨下动脉(SCA)起始部至C6椎体横突孔。
V1段的超声显示差异很大,但是在大多数病人都能很好显示[2]。
V1段大多起始于SCA背侧,但是很少起始于SCA腹侧;通常在其进入C6横突孔前发生扭曲,常被描述为一个明显的环[3]。
椎动脉的V1段的意义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多发生于起始段。
V2段是从C6横突延伸至第二颈椎出口。
V3段是从第二颈椎至椎管[4]。
V4段是颅内段,延续为基底动脉。
V2段只能在椎间显示,因椎骨声影不能提供足够的视窗。
V3段在入椎管前都能显示。
解剖变异起源异常最常见的起源异常是左侧椎动脉直接由主动脉弓发出,发生率达5%[3,4]。
在这类变异中椎动脉从C5而不是C6水平进入椎管。
其它变异包括主动脉起始部和远侧的锁骨下动脉(SCA)起源,极少数起源于左颈总动脉(CCA)或左颈外动脉。
右侧VA发生于主动脉弓或RCCA的起源异常非常罕见。
应用解剖学VA与颈内外多条动脉相通,在发生狭窄或闭塞时可提供侧枝循环。
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Willisian环之前。
最常见的例子是肋颈干的一个分支——颈深动脉与VA之间的交通,在VA狭窄或闭塞时提供顺行充盈。
其它例子包括颈外动脉枕支经其atlantic分支和硬膜下间隙的动静脉网灌注同侧V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5段(颅内段):指椎动脉入枕骨大孔后,斜向中线上行 与对侧同名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前的一段椎动脉。
椎动脉的检查 首先显示颈总动脉纵切面图像。
然后探头稍向外侧动,即可显示
穿行于横突孔的椎动脉,在一排颈椎横突 及其后方的声影间寻找血管结构。然后, 向近心端扫查至颈根部,显示椎前及其发 自锁骨下动脉的起始部转而再向头端追踪 至颅底第二横突孔,自下而上分别测量椎 前段及横突段椎间动脉内径。
椎动脉中段是评价椎动脉 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可靠管 段
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本实验室使用的参考值)
指标
正 常 值
D(mm)
PSV(cm/s)
EDV(cm/s)
RI
3.71±0.45
52.1±14.0
19.2±5.8
0.62±0.0 5
四、定量分析的指标
1 、血管内壁的厚度,正常值小于等于0.9mm 2 、斑块所致管腔的狭窄程度,即狭窄比值 (STEN%)(血管长轴测量) 公式:(D1-D2)/D1*100% D1:血管本身的内径 D2:血管狭窄处内径 3 、狭窄面积比值(血管短轴测量) 公式:(A1-A2)/A1 *100% A1:血管横截面本身的面积 A2:血管狭窄处剩余管腔面积
六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
由于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或阻塞(动脉 粥样硬化引起),但同侧的椎动脉畅 通,发生椎动脉内血液倒流。使脑部血 液经过通畅的椎动脉流入锁骨下动脉阻 塞处远端,供应该侧上肢血液,致使脑 干及小脑缺血,发生临床症状。
七 、其它
颈肋所致的锁骨下动脉被抬高, 主要见于青年患者,颈部肌肉 劳损收缩或痉挛亦可刺激椎动 脉,使其产生收缩引起供血不 足
三、血流频谱形态改变
1:椎动脉出现低流速血流频谱,表现为收缩期 峰值及舒张期波幅均明显降低,舒张期可 出现部分断流,甚至完全断流。严重者仅见随 心动周期有规律出现的低小单峰,标志椎动脉 已无有效供血。 2:椎动脉硬化,频谱收缩期S1〈S2峰,或双峰融 合,波峰圆钝呈拱形。 3:频谱宽度增加,流速增高的湍流频谱 4:探测不到血流频谱则说明完全阻塞。 5:探测到逆向血流频谱则提示锁骨下动脉盗血
应用2.0~5.0 MHz的凸型探头显示一肥胖者C2-C6段 (V2部分)椎动脉均可在同一切面中显示
椎动脉的超声表现
椎动脉的正常超声表现 1、低阻血流频谱:类似颈内动脉
2、血流速度PSV:差异很大,20-60cm/s 3、1/3患者为一侧椎动脉优势型,多数为左侧 a、血管直径大 b、血流量大
三、 颈椎病
由于颈椎肥大性增生,骨赘突入椎动脉管,压 迫椎动脉使其管腔变窄。 由于颈椎间盘脱出,缩短了颈椎的长度,致使椎 动脉发生了扭曲。
颈椎的肥大性改变可压迫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 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的反射性收缩,使血管痉挛, 供血减少,特别是当颈部急骤转动或过伸时,一侧
椎动脉供血流量降低,而另一侧不能起到代偿作用 时,较易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临床表现 眩晕:多数,表现为旋转性,但多不伴耳鸣、 耳聋等周围性病变症状。 视力障碍:突然视力模糊或复视,同侧视野缺 损,或短暂失明(数分种) 头痛:为常见症状,较其他症状持久,也可单 独出现,以后枕部跳痛为特点,弯腰用力时头 痛加剧。 意识障碍:短暂性遗忘症,语言障碍或意识朦 胧状态等
超声诊断要点
病因及病理
一、血管位置与形态的变异 1 椎动脉发源处的解剖变异,有时仅 有残迹,或者一侧完全缺如,但极 为少见。 2 椎动脉进入横突孔位臵的变异,使 血管弯曲,血液流入受影响
二 、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使血管弹性减退,迂曲 延长,加之粥样斑块的形成,致 使管壁增厚,斑块突向管腔,造 成狭窄,导致脑循环血量减少, 严重的可致血栓形成,或管腔完 全阻塞。
颅内小动脉硬化,管腔变窄所致。
降低
阻力减少时,脑血流量增加
异常降低见于动静脉瘘,颅内动脉 瘤或脑血管的动静脉畸形
血液循环阻力减小,RI值也减小。
Doppler诊断血管狭窄的精确度
动脉造影:可精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 —直径狭窄率(=s/b×%)
超声诊断狭窄:一般以狭窄率来范围划 分, 例如:>50%,50%~69% 超声诊断50%~99%的ICA狭窄 敏感性90%;特异性95%
MIN:因主动脉壁弹力贮存器的作用,加之脑 组织丰富的血床处于低阻状态,保证了血管在 舒张期仍有低流速的血流向脑部流动。因而, MIN主要受主动脉弹性及颅内压的影响。
增 快
多见于: 管腔狭窄病人 斑块或血栓所致,狭窄处 血流速度增快。 血管痉挛。
减慢
多见于: 脑供血不足病人、动脉压下降、心搏量 或循环血量减少、血液粘稠密度增高、 血管弹性减低、血管阻塞、血流阻力增 高、脑血管动脉瘤等。 神经血管性头痛病人,因脑血管扩张、 血流速度减慢。 脑梗塞病人表现为舒张期血流速度减慢
颈椎病九大危险信号
椎动脉的超声检查
周家琦
椎动脉
英文名: vertebral artery。起自锁骨下动 脉,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 颅腔,行于延髓腹。椎动脉侧,在脑桥下缘, 左右椎动脉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 底动脉。
椎动脉分段
椎动脉可分为五段,前四段为颅外段,第五段为颅内段。 V1段(横突孔段):椎动脉在第6-2颈椎横突孔内上升段。 V2段(横段):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后,横行向外段。 V3段(寰椎段):从枢椎外端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 椎横突孔为止的一段。 V4段(枕骨大孔段):自椎动脉V3段上端水平向内行一小 段后,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大孔的一段。
>50%
局部增速 100%
闭塞
椎动脉中无血流
可能见侧支循环血流
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综合判断
直径狭窄率的多普勒标准---尚无统一标准
直径狭窄率 血流速度 (cm/s)
~125
其
它
~50%
狭窄后血流紊乱 (对侧椎动脉无闭塞时) 狭窄后血流紊乱 (对侧椎动脉无闭塞时)
>50%
>150
注:~表示“接近”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Doppler频谱采集:取样容积
最窄处 血流中心VS血管中心 校正角度:轻度狭窄时,参考血管长轴 高度狭窄时,参考射流束 以频谱宽度做为诊断指标时
Doppler取样容积不宜太大:一般取1.5mm
增益不宜过大
椎动脉直径狭窄率标准(尚无公认标准)
直径狭窄率 血流速度(cm/s) 其 它
正常
<100
前向低阻血流 对侧椎动脉或ICA严重狭窄或 闭锁,以及一侧椎动脉优势型 时:血流速度可以较快 狭窄后血流紊乱
四 、血流动力学危象
椎动脉管径虽无狭窄或受压,但当急 骤血压下降或心排血量减少,可产生 暂时性脑供血不足,特别是体位性低 血压产生的椎基底动脉TIA,在老年患 者常见
五 、两侧椎动脉管径的极度不对称 病变使椎动脉管径极度不对称(二 侧管径差超过一倍), 当转颈压迫较宽的一侧椎动脉,而 另一侧纤细的椎动脉起不到血流量 代偿作用,可导致脑供血不足
阻力指数与搏动指数
RI:反映了血管的阻力状况的指标 PI:反映了血管的顺应性及弹性状态 RI、PI:脑循环外周阻力有关的指数,明 显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其特点表现为随 增龄而降低。
增 高
见于血、脑动脉硬化、脑 梗塞及高血压病人。
阻力增加时,舒张期血管阻力平均 大于正常值的80%;脑动脉硬化、脑 梗塞病人的RI均高于正常人,均因
一、椎动脉管径狭窄,管径小于2.0 cm 左右管径差超过一倍。
二 、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流量减少
表现为收缩期及(或)舒张期血流速度减低
1:双侧椎动脉均为低速度血流(较少见) 2:一侧椎动脉流速减低,而另一侧椎动脉 流速正常(比较常见) 3:一侧椎动脉流速减低,而另一侧流速为代 偿性增高。 4:有时可出现椎动脉流速增高(可一侧增高, 对侧正常;或双侧均增高),提示椎动脉 痉挛。 5:部分可伴有PI、RI增高。
4、血流速度
MAX:最大血流速度,测定频谱收缩
期最高峰
MIN:最小血流速度,测定频谱舒张
期最末点
MEAN:平均血流速度,测定时收缩早 期始至舒张期末期止,用包络 线沿一个心动周期的频谱勾划。
临床意义:
影响血流速度的因素:心输出量、心搏力、血 管形状、血管壁弹性、管径粗细等。 MAX: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即心脏射血力 及颅内外脑动脉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