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病因

合集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摘要】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新方法,前者包括他汀类、依普利酮、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钙增敏剂等;后者包括细胞治疗和心脏再同步治疗。

本文将这些方法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细胞移植;再同步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尽管近年来CHF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但其疗效并不令人满意,于是,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现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他汀类多个临床研究[1]证实,他汀类可以减少缺血性和非缺血性CHF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其机制可能主要在于多效非降脂作用:增强NO合酶,促进NO生成;降低ET-1表达,改善血管内皮;影响凝血纤溶系统、稳定动脉粥样斑块;降低炎症因子,减少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抑制氧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9的表达,改善心室重构;协调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可能延缓主动脉狭窄和血管钙化等。

Dariush等[2]利用PRAISE的资料,研究1153例严重缺血性和非缺血性CHF患者服用他汀类的治疗效果,随访年,结果显示他汀类使总死亡率下降62%,猝死危险性降低57%,泵衰竭发生率减少70%,再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下降60%。

Hognestad A等[3]利用OPTIMAAL的资料,对5301例急性心梗发展为早期CHF的患者研究发现,他汀类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于CHF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优于单用一种药物,与两药都不用相比,全因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分别下降%和%,优于单用他汀类和β-受体阻滞剂的%和%、%和%,同时心源性死亡、住院、心肺复苏或心脏猝死、卒中、再发心梗等发生率也呈相似的下降趋势。

提示他汀类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可能为另一有效的CHF治疗策略。

目前,两项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GISSI-HF[4]和CORONA 正在进行,届时将为他汀类在CHF中的应用提供更好的证据。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及治疗新进展一、什么是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完全满足人体对心脏泵血功能的需求,造成心输出量减少,导致周围组织器官缺氧和代谢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威胁生命。

近年来,心力衰竭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一种重大慢性疾病,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1. 冠心病相关性心力衰竭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冠心病相关性心力衰竭,即由冠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

研究发现,超过50%的心力衰竭患者是由冠心病引起的。

2. 高血压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是指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的压力超过正常值。

长期存在的高血压会逐渐损害心肌,导致心肌皮质细胞生长和纤维组织增加,从而使心肌收缩功能下降。

3. 心肌病性心力衰竭心肌病是指心肌本身的病变,导致心肌功能不全。

心肌病性心力衰竭通常是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原因导致的心肌病变,从而引起心脏的功能障碍。

4. 瓣膜性心力衰竭心脏的四个瓣膜: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如果这些瓣膜发生病变,就可能导致瓣膜关闭不完全或开放不完全,使得血液流动不畅。

这会导致心脏承受更大的负荷,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三、心力衰竭的治疗新进展1. 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心力衰竭治疗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开始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进行心力衰竭的治疗。

目前,一些医疗设备已经能够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并辅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2. 利用新型药物治疗心力衰竭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被引入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如ARNi、sGLT2抑制剂等。

这些新型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得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3. 利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干细胞是一类能够自我复制的未定向的细胞,带有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能力。

近年来,利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也逐渐展开。

许多研究表明,对于心肌细胞损伤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干细胞能够诱导心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王宙1,周琳1,刘洋1,王天娇1,季朝红1,张静1作者单位:1 130041 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通讯作者:张静,E-mail:zhj_yuan@ doi:10.3969/j.issn.1674-4055.2019.08.36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肌劳损,致使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心室射血功能降低而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症。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及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疗策略的进步,我国心衰患病率及发病率将呈现上升趋势。

本文就慢性心衰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慢性心衰流行病学特点心衰已成为全球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资料统计,在2013年美国约有500万心衰患者,且每年有55万新发人群[1]。

在发达国家,已拥有较充分的心衰流行病学资料,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缺乏充分的心衰流行病学资料[2]。

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资料报道,我国人群心衰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发病率0.7‰~0.9‰,现有心衰患者450万,每年新发心衰患者约50万例[3,4],且存在城市高于农村(患病率1.1%>0.8%)、北方高于南方(患病率1.4%>0.5%)、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及患病率均增加的流行病学特点[5,6]。

住院患者调查显示[7],各年龄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年龄<40岁(6.7%)、40~49岁(10.7%)、50~59岁(18.8%)、60~69岁(23.5%)、70~79岁(30.8%);社区调查显示[7],年龄为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75岁各组人群,心衰患病率分别为0.3%、0.6%、1.3%、2.6%和4.1%,年龄每增加10岁,心衰患病率约增加1倍。

我国人均寿命延长,且已迈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心衰患病率显著高于中青年。

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心血管病患者存活率增加,最终这些患者均有可能发展为心衰,故可预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心衰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将显著增加。

心力衰竭现状

心力衰竭现状

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作者:胡大一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

据我国五十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重。

目前,对于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资料已经很多,不同国家心力衰竭表现、病因及种族差异不尽相同。

一、欧洲和美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资料就整个欧洲来说,估计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占总人口的0.4%—2% ( ESC 2005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heart failure)。

随着年龄的增加,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迅速增加。

心力衰竭病人的平均年龄是74岁。

与其它心血管病不同,经过年龄调整的心力衰竭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

欧洲心脏病协会所属国家的总人口数为9亿。

其中心力衰竭病人至少为1000万。

另外,还有没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其人数估计与前者相同。

心力衰竭病人如果不能解除其原发疾病问题,其预后是很差的。

经诊断的心力衰竭病人4年内将有一半病人死亡,而严重心力衰竭的1年死亡率高达50%。

近期的研究证实了在无症状的心功能不全病人长期预后也很差。

苏格兰报告1986-1995年出院病人的存活率有所改善,近年瑞典和英国也有存活率改善的报道。

心力衰竭已经成为美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美国患有心力衰竭的病人大约有500万人,每年新增50万人(ACC/AHA 2005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Adult)。

每年因心力衰竭而就诊者达到1200-1500万,总住院天数达到650万。

从1990年至1999年,以心力衰竭做为主要诊断的住院次数由每年的81万增加到100万,以心力衰竭做为主要或次要诊断的住院次数由每年的240万增加到360万。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96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96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能不全及扩张型心肌病 ,未愈、恶化 、死亡率三者合 计 高达 1 .4 40 %。结论 中老年人群 C F所 占比例 较 高,冠 心痛 H
和 高血 压 病 是 住 院 心衰 患者 的 主 要 病 因 ,肺 源 性 心 脏病 和慢 性 肾功 能 不 全 诱 发 的 心 衰 应 引起 高度 重 视 ,C F的 防 治策 H
略 日显重 要 。
【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流行病学研 究 ;肺 源性 心脏病 【 中图分类号】R 5 16 【 4 . 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57 2 0 )0 0 7 —0 08- 9 1(0 8 6— 0 1 2 慢性心力衰竭 ( HF C )急性 加重 是急 诊急 救工作 时常 需 要面对的急危重症。19 9 8年 1 月—2 0 0 2年 1 ,我们共救 治 2月
2 1 性别 .
22 年龄 6 . 5~7 4岁患 者所 占比率 最 大 ,5 5岁 以上患 者 占
8. 0 ,见 表 1 07 % 。
防治工作 ,以提高他们 的生 活素质 。此外 ,本文资料提示男女
性别之比为 10 : ,与文献报道 基本 一致 。 .3 1
23 原发病 冠心病在 C . HF原发病 中所 占比例最大 ,其次为 高血压心脏病、肺源 性心 脏病 ,系 统性 红斑 狼疮所 占比例最
小 ,见表 2 。
C F可以由心肌 功能 异常 、心律失 常、瓣膜异 常和心包 H 疾病 等引起 。本组资料 显示 C F病 因排位前 6名的依次是 冠 H 心病 、高 血压心脏病 、肺源性心病 、风湿 陛心脏瓣膜病和慢性 肾功 能 不 全 及 扩 张 型 心 肌 病 ,分 别 占 3 . 1 07 %、1. 6 、 75 % 1. 2 4 1 %、1. 1 18 %和 7 1 %及 6 4 % ,表明 心衰的 主要病 因 .8 .8 已经从 8 0年代的风湿性 心脏病转 变为冠心病和高血压病 ,与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现状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现状
中 国健康教育 2 1 0 0年 2月第 2 6卷第 2期

综述 ・
心 力 衰竭 的流 行 病 学 与 防治现 状
Ep de o o c lsa u f h a tf i e a i mi l gia t t s o e r a l nd t e e i nd t e t e tm e s r s ur i pr v nton a r a m n a u e s
病 率 高 于男 性 ( P<0 0 ) .5 ;随 着 年 龄 增 长 ,心 力 衰 竭 的患 病 率显 著提 高 ,6 5岁至 7 4岁 年 龄 组 的 心 衰 患病 率 约 为 13 .%
时开通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 ,能够最大程度改善
左 室射 血 分 数 ,抑 制 左 心 室 增 大 ,减 少 室 壁 瘤 形 成 。 即使对 于那 些未 能早 期接 受 血运 重建 或溶栓 失 败 的患 者 ,晚期 补救 性再 灌注 同样 重要 。原 因在 于 血运 重 建可恢 复 濒死 心 肌的血 流灌 注 ,改 善心肌 收
脉 ,尽 最 大可 能挽 救濒 死 的心肌 细胞 ,缩 小梗 死面 积 ,维 持 心脏 功能 ,改 善短 期和 长期 预后 ,降低死 亡率 】 国际心 肌梗 死存 活率 第 三 次 协 作 临 床 。
试验 (SS一 ) 分 组 分 析 表 明 ,心 梗 后 5—2 II 3 4小
据最 近 中 国心血 管健 康多 中心合作 研 究结 果显 示 :我 国 现 有 心 力 衰 竭 患 者 4 0万 ,患 病 率 为 0

【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 医院 ,北京 102 00 9 【 作者简介 】郭畅 ( 9 8 ,男 ,北京人 ,大学本 科 ,主治 医师 17 一)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病因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病因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病因摘要:目前,慢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我国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而且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心里衰竭发病机理北方的患者明显的高于南方患者,女性患者的数量高于男性患者,城市患者的数量低于农村患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叶城县出增加的趋势;目前心力衰竭的首诊病因也在逐步的产生变化,以高血压或者(和)冠心病为主要的病因;伴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发生心理衰竭的几率也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病因;流行病学;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指患者因为心脏泵血功能遭到损害而导致患者机体呈现出次相关负责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复杂综合征。

其发病原因为患者心脏的功能或者几个欧出现异常而导致的,目前慢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多数患者最终死亡的原因。

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体征是确诊心力衰竭患者的最重要依据,左心的心理衰竭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右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以及水肿和体循环的淤血作为主要的表现。

祖国中医将其纳入到“喘症”以及“心悸”当中。

当前,慢性心率衰竭的发病率明显提升而且患者总体的预后较差,患者年死亡率达到了40%。

而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开始更加注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研究和治疗,这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不断加强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的研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对于易感人群的预防以及治疗。

1.慢性心率衰竭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人口众多,而各地区人群的暴露因素以及人群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进行流行病学的方法统计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前全国各地在流行病学所报道的发病率上并不一致。

总的来说,其流行病学主要存在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1发病率的基本特征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不同的地区的慢性心率衰竭发病的几率也不尽相同。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35岁至75岁的成年人当中约有心率衰竭的而患者400万例,其中北方地区慢性心率衰竭的发病率为1.4%左右,而南方地区的患者患慢性心率衰竭的几率相对较低仅为0.5%左右;城市人口患慢性心率衰竭的发病率则为0.8%左右,总的看来城市的发病率明显的高于城市的发病率但是差异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病因
发表时间:2017-01-04T11:06:39.3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1月下第22期作者:徐菊
[导读]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指患者因为心脏泵血功能遭到损害而导致患者机体呈现出次相关负责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复杂综合征。

(无锡市康复医院;江苏无锡214116)
摘要:目前,慢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我国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而且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心里衰竭发病机理北方的患者明显的高于南方患者,女性患者的数量高于男性患者,城市患者的数量低于农村患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叶城县出增加的趋势;目前心力衰竭的首诊病因也在逐步的产生变化,以高血压或者(和)冠心病为主要的病因;伴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发生心理衰竭的几率也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病因;流行病学;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指患者因为心脏泵血功能遭到损害而导致患者机体呈现出次相关负责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复杂综合征。

其发病原因为患者心脏的功能或者几个欧出现异常而导致的,目前慢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多数患者最终死亡的原因。

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体征是确诊心力衰竭患者的最重要依据,左心的心理衰竭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右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以及水肿和体循环的淤血作为主要的表现。

祖国中医将其纳入到“喘症”以及“心悸”当中。

当前,慢性心率衰竭的发病率明显提升而且患者总体的预后较差,患者年死亡率达到了40%。

而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开始更加注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研究和治疗,这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不断加强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的研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对于易感人群的预防以及治疗。

1.慢性心率衰竭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人口众多,而各地区人群的暴露因素以及人群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进行流行病学的方法统计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前全国各地在流行病学所报道的发病率上并不一致。

总的来说,其流行病学主要存在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1发病率的基本特征
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不同的地区的慢性心率衰竭发病的几率也不尽相同。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35岁至75岁的成年人当中约有心率衰竭的而患者400万例,其中北方地区慢性心率衰竭的发病率为1.4%左右,而南方地区的患者患慢性心率衰竭的几率相对较低仅为0.5%左右;城市人口患慢性心率衰竭的发病率则为0.8%左右,总的看来城市的发病率明显的高于城市的发病率但是差异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慢性心力衰竭病死率特征
心力衰竭病死率与年龄相关,每年增加2.8%?死亡患者年龄为 (65.4±3.1)岁,高于非死亡心力衰竭患者?目前死亡患者主要病种变化趋于一致,我国和欧美国家均以冠心病和/或高血压为主?在香港,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所占比例分别为37%,31%,15%,27%?
2 心力衰竭的病因分析
2.1 单病因
我国2000年对2 178例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心力衰竭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首位病因为冠心病(55.7%),其次为高血压(13.9%)、风湿性心脏瓣膜病(8.9%);但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扩张性心肌病及肺源性心脏病也占较大比例[?近年研究结果发现,脉压、肥胖、低胆固醇血症及抑郁症等为心力衰竭的候选危险因素?
2.2 双病因及多病因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多病因合并致病者占62.9%;其中双病因以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者多见,占60.26%;三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多见,占58.67%?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随年龄增长,多病因心力衰竭发病率也随之增加?60~70岁多病因心力衰竭发病率为54.5%,>70~80岁达63.3%,>80岁心力衰竭均为多病因?因此应将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特殊人群,充分认识疾病的多重病因性?
2.3不同年龄心力衰竭主要病因构成
各年龄段引起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病因为冠心病(包括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其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在年龄≥80岁人群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心力衰竭的比例较其他年龄明显增多?2.4不同年龄心力衰竭单病因、多病因组合比例随着年龄老化,单病因心力衰竭发病率逐渐下降,而多病因心力衰竭比率逐渐上升?60~69岁人群中单病因心力衰竭占65.9%,高龄老年人群中单病因心力衰竭仅占15.5%?糖尿病在单病因中不是主要因素,但在多病因心力衰竭中为重要成分之一?
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差,排便用力、发热、情绪激动等非严重诱因即可诱发心力衰竭,其中感染是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因;老年心力衰竭各季节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且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日益老化,常并存较多疾病,如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接受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晚期恶性肿瘤等均可增加心力衰竭随增龄的住院病死率?心力衰竭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针对影响预后的心室重塑和神经内分泌激活机制,防止和延缓心室重塑的发生,降低心力衰竭病死率和住院率?对心力衰竭的早期干预包括: (1)针对心力衰竭高发危险人群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及运动锻炼是糖尿病的保护因素,对有血管粥样硬化等病变者可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2)对已有结构性心脏病者给予积极治疗?因老年人群中无症状左心室功能障碍患病率较高,对此类患者的防治对提高整个老年心力衰竭群体的生存率可能更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新.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1例报道[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3):298-299.
[2]刘伟,曹雪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0):1227-1228.
[3]秦晓毅,卢新政.2010午NICE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更新的解读[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4):490-492.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5]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5.
[6]那开宪,张桂云,秦海,等.老午心力衰竭426例病因构成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3):338-3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