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教案

合集下载

循环系统教案

循环系统教案

循环系统教案循环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循环系统的知识,本教案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循环系统中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作用。

3. 了解循环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和其功能。

4. 能够描述血液的循环路径和涉及的重要过程。

二、教学准备1. 绘制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2. 准备幻灯片或其他教学工具。

3. 打印学生练习册和拓展阅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引入:在开始正式学习之前,为了让学生对循环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进行以下引导问题:- 你曾经感受过自己的心跳吗?你知道心脏是如何起作用的吗?- 你知道为什么运动会使人喘不过气吗?- 如果你砍伤了手指,你能想象血液是如何快速止血的吗?核心教学:1. 展示循环系统的示意图,并介绍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强调心脏、血管和血液是循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2. 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包括心房、心室、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等内容。

可以通过模型或动画等方式进行示范。

3. 探究血管的种类和作用。

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差异,并说明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过程。

4. 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并强调血液的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排除废物的重要性。

5. 着重讲解肺部和肾脏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说明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以及肾小球在体内废物的过滤和排泄。

6. 概括总结循环系统的路径和涉及的重要过程。

将循环系统的整体工作过程进行串联,强化学生对循环路径和重要过程的记忆。

拓展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化对循环系统的了解,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

例如介绍运动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或者探索一些有趣的循环系统疾病案例等。

四、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检验他们对循环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

循环系统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循环系统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循环系统二、授课对象:医学专业学生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循环系统相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医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与应用。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循环系统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病例,分析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循环系统相关话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循环系统相关内容。

2. 实体模型:循环系统器官模型。

3. 病例资料:循环系统疾病病例。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循环系统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循环系统组成教师讲解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组成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 讲授血液循环途径教师讲解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强调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循环系统疾病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加深对循环系统疾病理解。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循环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讲授循环系统疾病教师讲解循环系统疾病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循环系统疾病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九、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加深对循环系统知识的理解。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教案编号:XXX教学科目:内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循环系统教学时长: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掌握循环系统的常见疾病及护理措施。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1.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

2.学生对于血液动力学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1.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1.课本、幻灯片或电子教案。

2.模拟病例、护理操作示范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的构成有哪些部分?二、讲授(30分钟)1.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结构: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组织等。

-功能:输送氧、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等。

2.循环系统的常见疾病及护理措施。

-高血压:控制饮食、药物治疗、合理运动等。

-冠心病: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心力衰竭:控制饮食、给予氧疗、药物治疗等。

-心律失常:保持安静、药物治疗、电复律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4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模拟病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

2.小组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共同讨论和对比。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总结归纳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常见疾病的护理措施。

2.案例拓展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于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完成一份小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板书设计:循环系统-构成: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组织等-功能:输送氧、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等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护理措施-高血压:控制饮食、药物治疗、合理运动等-冠心病: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心力衰竭:控制饮食、给予氧疗、药物治疗等-心律失常:保持安静、药物治疗、电复律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使得学生对循环系统的学习主动参与。

循环系统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循环系统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循环系统【授课对象】(年级、专业)【课时安排】(课时数)【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掌握心脏的四个腔室及其功能。

- 了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 熟悉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

2. 能力目标:- 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

- 能够识别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循环系统重要性的认识。

-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心脏的四个腔室及其功能。

3. 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1. 血液循环过程的理解。

2. 心脏瓣膜功能的掌握。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循环系统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系统疾病。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循环系统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循环系统结构图、心脏瓣膜图、血液循环图等。

2. 教学模型:心脏模型、血管模型等。

3. 案例资料: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例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循环系统?它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2. 回答:循环系统是人体内负责输送血液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二、讲授新课1. 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和心脏瓣膜的作用。

- 介绍血管的类型和功能,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 解释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 心脏的四个腔室及其功能- 展示心脏模型,讲解每个腔室的功能。

- 通过动画演示血液循环过程。

3. 血液循环的途径- 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 强调心脏瓣膜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1. 展示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例,如心脏病、高血压等。

2. 分析病例,引导学生了解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四、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循环系统相关问题,如心脏病的成因、预防措施等。

循环系统教案

循环系统教案

循环系统教案教案标题:循环系统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循环系统中心脏、血液、血管和呼吸器官的作用。

3. 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投影仪2. 模型或图表展示人体循环系统3. 实验材料:计时器、测量杯、水、纸巾、剪刀、胶带、吸管等4. 工作表和练习题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循环系统的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知道人体循环系统是什么吗?它的作用是什么?”探索(15分钟):1. 分发工作表,让学生观察和标记循环系统的不同部分。

2. 展示模型或图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循环系统的结构。

3. 引导学生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和重要性。

解释(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循环系统的详细信息,包括心脏、血液、血管和呼吸器官的作用。

2. 解释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过程,强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循环系统中的运输和交换。

实践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实验任务。

2. 第一组:使用计时器测量静止状态下每分钟心跳次数,记录数据并比较。

3. 第二组:使用测量杯和吸管模拟血液流动,观察流动速度和血管的作用。

4. 第三组:使用纸巾和剪刀制作模拟肺部的呼吸器官,观察气体交换的过程。

5.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观察和观点。

总结(10分钟):1. 学生回顾并总结所学的关于循环系统的知识。

2. 提问学生:“你认为循环系统对我们的身体有多重要?为什么?”3.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扩展活动: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来班级做客,分享关于循环系统的实际案例和经验。

2. 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探索循环系统中其他方面的问题。

3. 观察和分析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设计相关实验并记录数据。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批改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循环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让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3. 让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4. 培养学生对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的认识二、教学内容1.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4. 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5. 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循环系统疾病病例,让学生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2. 循环系统疾病案例素材3.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循环系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循环系统总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2. 介绍现代医学在循环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心内科,了解临床医生是如何诊断和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

2. 安排学生进行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访谈,了解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教案总览:一、循环系统简介教学目标:了解循环系统的定义、功能和组成。

教学内容:循环系统的定义、功能、组成及其重要性。

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心脏的解剖结构、心脏的生理功能及其调控。

三、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了解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血管的分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生理调控。

四、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目标: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教学内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

五、血液循环的调控教学目标:理解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心脏和血管的协调调控。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续)六、血液的组成与功能教学目标: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血液的功能(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废物等)。

七、淋巴系统与血液循环教学目标:了解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教学内容:淋巴系统的结构、淋巴系统的功能、淋巴系统与血液循环的联系。

八、血液循环的障碍教学目标:认识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内容:血液循环障碍的类型(栓塞、炎症等)、血液循环障碍的影响及预防。

九、心脏疾病教学目标:了解常见的心脏疾病及其危害。

教学内容: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

十、血管疾病教学目标:掌握常见的血管疾病及其危害。

教学内容:动脉硬化、静脉曲张、血管瘤等血管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续)十一、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检查教学目标:了解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和常用检查技术。

教学内容: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常用检查技术(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

十二、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教学目标: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药物治疗(抗高血压药、抗心脏病药等)、非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预防措施(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

循环系统备课教案

循环系统备课教案

循环系统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3. 探索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4. 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和作用;5. 分析心脏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重点1. 心脏、血管和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2. 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3.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1. 人体循环系统的组成1. 心脏:位置、形状、大小2. 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区别和作用3. 血液:成分及其功能2. 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 外部结构:心脏的外形、心脏壁的构造2. 内部结构:心房、心室的区别和功能3. 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收缩与舒张的过程3.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作用1. 动脉:结构、功能、携带的血液特点2. 静脉:结构、功能、携带的血液特点3. 毛细血管:结构、功能、与组织细胞的交换作用4. 心脏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1. 常见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2. 原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等3. 预防措施:健康饮食、规律运动、避免烟酒等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演示: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心脏、血管和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并进行汇报和分享;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模拟血液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流动特点;4.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医生和患者,通过对话了解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和汇报内容;2. 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3. 角色扮演的表述和互动。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医生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心脏病预防的理解;2. 组织参观医院心脏科,让学生亲身体验现代医疗技术。

这是一个关于循环系统的备课教案,内容丰富且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教学延伸等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时数
□讨论课□实习(践)课□其它□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内科护理学、尤黎明、吴瑛、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心脏瓣膜病的概念、评估要点、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
2.熟悉心脏瓣膜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有关检查及治疗
参考资料(包括辅助教材、参考书、文献等):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黄宛.临床心电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 内科护理学(人卫第 3 版教材)、护理诊断手册。
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签章:年 月 日
意见 教学后记(即教学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在课程结束后填写)
南华大学教案(完整教案)
2.曹林生,王朝晖,王祥书名.心脏瓣膜病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内科护理学(人卫第 3 版教材)、护理诊断手册。
教研室 意见 教学后记(即教学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在课程结束后填写)
教研室主任签章:年 月 日
南华大学教案(完整教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六节心脏瓣膜病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第节第次课
2.以临床病例启发学生的临床护理的思维,使学生能学会进行护理评估,能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并
解释护理的依据等。
心律失常 Cardiacarrhythmia
病窦综合征 Sicksinussyndrome
房室传导阻滞 atrioventricularblock
房颤 atrialfibrillation
1. 心律失常是怎样产生的? 2. 所讲的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哪些属于严重心律失常?为什么? 3. 面对一个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护士应该怎么做? 教学小结、复习思考及作业题布置:
教学中的创新点(加强基础与实践联系、外语运用、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学、介绍学科新进展等方面):
1.介绍学科新进展的内容;
3.了解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病因、预后及护理新进展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概念及处理
难点: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 自学辅导法□ 练习法(习题或操作) 读书指导法□PBL(以问题为中心 的教学法)□ 案例法□√ 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提问、课堂讨论等师生互动的设计:
1. 循环系统包括哪些器官结构?其功能有哪些? 2. 左心衰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肺淤血?肺淤血会引起哪些表现? 3. 长期卧床的心衰病人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如何预防? 4. 当你判断病人发生了急性肺水肿时,你想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教学小结、复习思考及作业题布置:
1. 介绍学科新进展的内容; 2. 以生活中的例子贯穿于风心病病人护理内容的学习; 3. 以临床病例启发学生的临床护理的思维,使学生能学会进行护理评估,能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
并解释护理的依据等。
心脏瓣膜病 valvularheartdisease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rheumaticvalvularheartdisease
征)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治疗要点
3.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发生机制及预后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心律失常的概念
2.窦性心律失常、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概念、临床表现
3.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评估重点、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
难点:
1. 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重点
2. 掌握慢性心力衰竭的概念、评估重点、主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保健指导
3. 掌握急性肺水肿的抢救配合与护理
4. 熟悉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心功能分级、有关检查及治疗要点
5. 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6. 了解心血管病的分类和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常见护理问题
4.心脏瓣膜病的治疗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 自学辅导法□ 练习法(习题或操作) 读书指导法□PBL(以问题为中心 的教学法)□ 案例法□√ 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初级心肺复苏 ABC 三步骤是什么?
教学小结、复习思考及作业题布置: 教学中的创新点(加强基础与实践联系、外语运用、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学、介绍学科新进展等方面): 介绍学科新进展的内容; 心脏骤停 cardiacarrest 心脏性猝死 suddencardiacdeath 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 基础生命支持 basiclifesupport 参考资料(包括辅助教材、参考书、文献等):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根据所讲内容,准备一个临床病案,内容为风心病。提出 4 个问题:1、诊断是什么?2、诊断的依据是什 么?应与之鉴别的疾病是什么?3、是否应增加辅助检查?4、如果是你接诊病人,你认为应如何处理?同学们 可先思考,然后分别请几名同学回答,打分记作平时成绩。 教学小结、复习思考及作业题布置:
针对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归纳健康宣教的内容。二尖瓣病变与主动脉瓣病变如何鉴别? 教学中的创新点(加强基础与实践联系、外语运用、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学、介绍学科新进展等方面):
2.ArnoldM.katz.心力衰竭.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内科护理学(人卫第 3 版教材)、护理诊断手册。
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签章:年 月 日
意见
教学后记(即教学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在课程结束后填写)
南华大学教案(完整教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四节心律失常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第节第次课
7.了解心衰的病理生理、诊断要点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重点
2. 慢性心力衰竭的诱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评估要点、主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3. 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难点:
1.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2.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 自学辅导法□ 练习法(习题或操作) 读书指导法□PBL(以问题为中心 的教学法)□ 案例法□√ 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1.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5 分钟 2.心血管病的分类 5 分钟 3.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重点 5 分钟 4.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及体征的护理 30 分钟 5.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的临床分类、心功能分级 15 分钟 6.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 15 分钟 7.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 25 分钟 8.慢性心力衰竭的评估要点、主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15 分钟 9.急性心衰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抢救配合与护理 20 分钟
1.心律失常的概念、分类、发生机制 15 分钟 2.窦性心律失常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治疗要点 15 分钟 3.早搏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治疗要点 15 分钟 4.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治疗要点 15 分钟 5.扑动与颤动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治疗要点 15 分钟 6.房室传导阻滞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治疗要点 15 分钟 7.预激综合征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治疗要点 5 分钟 8.心律失常病人的评估重点 25 分钟 9.心律失常病人主要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 15 分钟 提问、课堂讨论等师生互动的设计:
教学中的创新点(加强基础与实践联系、外语运用、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学、介绍学科新进展等方面):
1. 介绍学科新进展的内容; 2. 以临床病例启发学生的临床护理的思维,使学生能学会进行护理评估,能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
并解释护理的依据等。
心力衰竭 heartfailure 心功能不全 cardiacdysfunction 充血性心力衰竭 congestiveheartfailure 参考资料(包括辅助教材、参考书、文献等):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教材□√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1.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概念 5 分钟 2.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10 分钟 3.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25 分钟 4. 心脏骤停的处理及复苏后的处理 45 分钟 5.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预后 5 分钟 提问、课堂讨论等师生互动的设计:
3.了解心脏瓣膜病的病因、诊断要点及护理新进展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2.心脏瓣膜病的护理评估要点、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
难点:
3.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
二尖瓣狭窄 mitralstenosis
二尖瓣关闭不全 mitralincompetence
主动脉瓣狭窄 aorticstenosis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orticincompetence
参考资料(包括辅助教材、参考书、文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