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袁成达教授:这里传承是中华民族之魂
【名师讲题】“从源头上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归根结底,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烙印,是引领中国建设实践的文明新形态。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大国博弈背景下,文化作为立场与价值的作用愈加凸显。
文化立场的实质是价值选择,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体现为明确的主体性观念、意识和态度,也深层次地关涉文化发展的场域延展与坐标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就要求必须以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独特性,深化中华文化自觉、提振中华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文化自强,更加自觉地在文化实践中,巩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守正创新的核心理念、精神品格及立场坐标,将文化创新创造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政治智慧、精神标识与价值塑造。
现阶段,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摘编自蔡劲松《以文化自信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有删改) 材料二:中华创世神话学术高地建设工程以学理上能贯通、学术上集大成为学术目标,通过历时五年的辛勤工作,首次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梳理和探索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考古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类文明起源并非一种模式,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独特的路径。
对中华创世神话的分析既是建立中国特色人类文明起源叙事,从而完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的尝试,也是与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起源叙事的平等对话。
中华创世神话不仅涵盖了人类文明起源的一切要素,更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华路径,是独特的人类文明起源叙事。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万人签名主题活动举行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万人签名主题活动举行在这个数字化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保护越发引起了重视。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上都遗址备受关注。
为了推动元上都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场万人签名主题活动在元上都遗址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活动当日,天空湛蓝而明媚,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在地面上,微风轻拂着参与活动的每一个人的脸颊。
元上都遗址矗立在青翠草地之中,仿佛在讲述着千年历史的沧桑。
庄严的开幕仪式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当地政府代表和文化遗产专家共同出席,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步入主席台,将活动的重要意义阐述给在场的观众。
在开幕仪式上,主办方还特别邀请了元上都遗址的考古专家,他们通过图文并茂的演讲,向大家展示了元上都遗址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价值。
这一系列的介绍让大家对元上都遗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续的签名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万人签名主题活动正式开始后,参与者们依次走进签名区,亲手在签名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和祝福。
签名册上方是元上都遗址的图片,让人们在签名的同时,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并对遗址的历史意义有更深的认识。
参与活动的人们来自各个年龄段和职业背景,有学生、教师、工人和退休老人等。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元上都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支持和热爱。
有些人写下了自己的心情,有的人用彩色笔在签名上画上了图案,还有人仔细地在周围空白处书写了一段饱含敬意的文字。
签名活动让人们感受到原上都遗址的伟大和独特之处。
这座古老而庄重的城池遗址,见证了元代辉煌的历史,也承载着扎根中国土地的文化自信。
通过签名,人们不仅仅是在关注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和申报,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
活动现场还设立了展板展示区,展示了元上都遗址的历史沿革、特色文化和考古发现。
观众们仔细观看着每一块展板,通过图片和文字了解更多有关元上都遗址的信息。
展板区也成为活动现场的一个亮点,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
此次万人签名主题活动不仅仅是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呼声,更是在提醒人们保护自身文化和历史遗产的重要性。
北京市西城区2023年高三二模议论文“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式”创新”范文

北京市西城区2023年高三二模议论文“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式”创新”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 字。
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近些年来,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创新发展的灵感来源和重要元素。
从国际交往中的文化传播,到国内生产生活中的产品制造、文旅开发等等方面,都涌现出许许多多独具魅力的创意和实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或思考?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例文1以传统为创意,于传承图创新近年,故宫文创火爆全国。
无论是笔记本封面上清丽雍容的鹤唳九霄,还是印章上朱刻的大气潇洒的“朕知道了”,抑或是冰箱贴上令人忍俊不禁的故宫猫,都带着独特的传统文化的魅力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
而这些别具一格的“中国式”创意,也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小有各地名胜古迹的精致纪念品,大有在全球注视下点亮冬奥开幕的二十四节气,这些文化产品与创意的成功自然离不开其质量的出众与设计之精美。
但追本溯源,他们惊艳世界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其引发的跨越时空的共鸣,在“中国式”创新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与风采。
长久以来,传统文化一直被“束之高阁”,是展柜中陈列的古董,是卷帙浩繁的古籍。
人们多对它敬而远之,难以亲近。
但其实,他们并不只是高台上的瞻仰对象,也可以是指引方向的明灯,身旁同行的友人。
我们赞叹的千古名篇,也是一个人焚膏继晷后的灵光乍现;雄伟瑰丽的殿宇,也曾盈满多少人嬉笑怒骂的一生。
因此,传统文化并非我们高山仰止、遥不可及的受拜先祖,而是一位充满智慧,与子孙相伴的可亲可敬的老人。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缺口,让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发展中发挥它的功用与价值。
古今相异,但古今相通。
传统文化所引发的古今共鸣也是促成文化产品开发与传播的重要原因。
当下的我们与先辈生活的时代大相径庭,但我们有着高度一致的文化背景。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神话由今日之我们化为现实,而镌刻在飞船上的“天宫”与“夸父”也是我们对祖先畅想的回应。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者:王灿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2022年第03期【摘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以“化”人为宗旨,学校和教师应以国学经典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通过“国学微课程”班本建设,以“民族魂”涵养学生德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品质,将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育人;国学微课程【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3-0054-03【作者简介】王灿,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科室副主任,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一、研究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复兴儒学与其说是对文化传统的复兴,还不如说是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民族精神的复兴,其根本意义在于寻回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强调国学,重视国学,其根本意义在于寻回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民族魂”,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刚健有为、博大宽容、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涵养德性,提升修养,维护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的凝聚力,铸就中华伟大复兴梦的根本基石。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以“民族魂”为思想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班级为单位,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实践探索1.整体架构多元融合的课程建设体系。
为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我们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实际出发,依据“主题·整合”的思想进行课程整体架构,按照“经典·善学·乐学”的原则,构建独具个性的初中“国学微课程”体系。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程建设,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国学经典阅读,让学生与文化经典“相遇”。
2.系列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1年湖北省恩施市三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1年湖北省恩施市三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这30年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的评论。
最初是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
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
有西方的评论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
如果这是指在21世纪,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21世纪中国会具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
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的事情。
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
我们认为,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
也即,“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
如“博爱”、“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
但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这些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后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
有生命力的文化让学校走得更远

核心理念的乡土前贤雕像的塑造曰学校主体建筑有乡土文化气息 的名字的命名曰学校墙亭窗廊梯园及乡土文化特色的宣传牌的精 心设计曰实施校本课程专用教室的布置等噎噎遥通过多形式尧多渠 道尧多层面宣传渗透学校理念袁做到师生员工入脑尧入心遥
二是用制度野化冶袁生成健全的渗透文化理念的制度尧规范尧 仪式等师生行为规范系统袁建设符合理念体系尧协调一致的组 织和制度体系袁使师生一入学校就能找到自己的行动指南遥 如袁 我们制定了叶藏书中学学生文明礼手册曳尧叶藏书中学教师师德 规范要求曳等遥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2015 年 愿 月 中旬刊
综述窑专著Βιβλιοθήκη 有生命力的文化让学校走得更远
胡留英
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藏书中学 江苏 苏州 215156冤
揖摘要铱要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袁必须需要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实现遥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教育信仰袁是学校的精
但是袁形成一种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袁需要长期 地酿造袁需要潜心地建设和积淀遥 我们可以从野言之有文尧文而 化之尧化而文之冶三个角度来思考和建设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钥
. 即A做l好首l学先R校袁i建文g立化h学t理校s念文的R化提e体s炼系e尧r设袁即v计言e遥d之学.有校文要遥建文设化有袁魂首魄先尧要有野生文命冶袁 的学校文化袁先要深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院野我们所处的时代需 要什么样的教育钥 冶野我们要过一种怎样的教育生活钥 冶野学校的 发展愿景和办学目标是什么钥 冶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 怎样培养学生钥 冶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钥 冶噎噎 对这些问题的系统思考尧讨论和整合袁才能诞生出学校的核心 理念袁并由此产生出学校的价值观体系尧办学理念尧学校发展目 标尧学生成长目标尧校训尧教风尧学风尧校风和办学策略尧管理理 念等遥 我们藏书中学基于乡土文化资源提炼出了学校文化之 魂院以野善以致和尧勤而生智冶作为学校校训遥野善冶是育人之要求遥 藏书又名善人桥袁善人桥的传说流传至今袁是地方文化传统的 核心内容遥学校秉持野善冶的原则袁既教人为善袁也善以教人遥野和冶 是育人之境界遥 20 世纪 30 年代袁全国各地名流曾云集藏书小王 山袁吟诗作赋袁挥毫泼墨袁和乐融融遥 学校仰慕野和冶的境界袁既希 望和睦相处袁也期盼和谐成长遥 野勤冶是求学之态度遥 汉代名臣朱 买臣袁青年时勤奋求学袁藏书于山袁在历史上留下了勤学的佳 话遥 金圣叹博览典籍袁冥思卓见袁辛勤点评袁留得野贯华堂才子 书冶朱墨纷呈遥 学校标举野勤冶的态度袁既重视勤学袁也重视勤思遥 野智冶是求学之目标遥 兵学圣典叶孙子兵法曳成稿于藏书穹窿茅 蓬袁为中国传统智慧的杰出代表遥 学校树立野智冶的目标袁既崇尚 教的智慧袁也向往学的智慧遥 野善致和冶院要求做人崇德向善袁通 过野善冶以达到野和冶的境界曰野勤致智冶强调做事勤勉智慧袁通过 野勤冶获得野智冶的升华遥 这些基于自身野生长冶而非拼凑的理念体 系能够为学校提供自身发展所需的指导思想袁这样产生的指导 思想在办学过程中才能深刻影响教职员工的思想与行为袁才能 对学校的精神面貌与发展产生决定性的作用遥 其次袁将理念化为师生的精神和行为袁即文而化之遥 有了系 统的办学理念之后袁就要在办学过程中将其转化为教师和学生 的思想尧意识和行为遥 如何转化钥 一是用环境野化冶遥 环境建设要渗透学校理念袁在物质环境建 设和校园生活方面增强文化意蕴遥 我们藏书中学藉乡土文化资 源建构校园物质文化袁如院进校门沿山坡右侧乡土文化长廊的设 计袁复制小王山有思想含量的摩崖石刻曰校园里打造了体现学校
中国魂演讲稿300字

中国魂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篇题为《中国魂》的演讲稿。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凭借着久经沧桑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精神,我们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历史厚重的中国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从“中华文化”到“华夏文明”,从“庙堂上的文化”到“百姓中的文化”,中国文化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化之一。
在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着聚合力和包容力。
五千年的历史封锁从未阻止我们的前进,我们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自我认同和团结合作的民族精神。
灿烂的中华文化融合了多元的民族特色,形成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独特的中国魂中国文化中有许许多多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支撑。
尊敬、孝顺、忍让、和谐等价值观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精神追求塑造了我们坚韧不拔、勤劳忍耐的性格,培养了我们深深的家国情怀。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如书法、音乐、绘画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魂魄的一部分。
我们不仅要继承与保护,更要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国魂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三、创新强国展现中国魂中国是一个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国家。
近代以来,我们不断追赶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和最多的移动用户,更有广大的人才和创新资源。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领头羊。
创新是中国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四、中国魂在世界舞台上作为一个拥有众多贡献者的国家,中国崛起的同时也带动了世界的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绿色发展、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等国际主张,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魂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彰显,我们与全球各国的民众交流互动,共同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公正的国际秩序。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级高三学年十月份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联对、匾额,在中国园林中,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
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区,当时园林建造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赋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撷其精华而总合之,加以突出。
因此山林岩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
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听阁,同样是一个赏荷的地方,前者出自于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残荷听雨声”句。
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又都是根据该处所种的树木来命名的。
有些游者至此,能回忆起许多文学艺术的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了。
我希望今后在许多旧园林中,联对、匾额里如果无封建意识的文字,仅是描写风景的,就应该将它们好好保存下来。
苏州诸园皆有好的题辞,而怡园诸联集宋词佳句,与各处景观配合尤为相得益彰,可惜实物皆不存了。
联对、匾额所用材料,因园林风大,故十之八九用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稞漆敷色,不过色彩都是冷色。
亦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
字体以篆、隶、行书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
中国书画同源,联对、匾额本身是个艺术品,也必定让园林生色。
(摘编自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材料二: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
明代造园经典著作《园冶》就曾开宗明义地提出,园林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的写真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了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
园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这使得欣赏者“息心”“动色”的不仅是花草树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风景所表现出来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之魂—关于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的依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袁成达教授2011年6月25日——7月9日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我们认为,中华文明肇始于伏羲(女娲)的渔猎时期,大发展于黄帝(炎帝)和尧舜的农耕时期,集大成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
此后,经不断发扬光大,扬弃传承而至于现代。
晋源区密聚中华民族从远古伏羲到近古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其集聚性和系统性为国内、为山西所鲜见。
特别是以“唐城”和“晋阳城”为突出代表的太原市(晋源区)建城史,更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根据,其权威性为国内之最,是晋源区古文化最大亮点。
在晋源区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为主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华夏文化园区”,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于提高太原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史中的地位,对于丰富晋源区古文化的内涵和提升晋源区的文化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晋源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现实可行的,而且是理所应当的。
依据一:尧“初都太原”,筑城名“唐”,是太原文明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
唐城、夏墟和后来的晋阳古城,其兴建和湮灭、重建的历史是太原所特有的水与火的历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重建尧“初都太原”的“唐城”史实,突出展示从尧到宋朝这一段建城—城毁—再建城的历史,就抓住了中华民族之魂传承的载体,从而产生内在的强大吸引力。
1、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构成浑宏雄伟的文化景观的标志。
它揭示着、展现着城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成为文化传承中的一个个重要的节点,构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体系。
武汉市因在市郊发掘出盘龙城遗址,建城史推到3000年前。
而盘龙城实体的存在,学界研究华夏民族从中原走向长江中下游流域,走向岭南,就有了一个商朝时期的枢纽。
华夏文化向南传承的脉络就更加清晰了。
而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有6000年建城史的西安,因此被确定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太原唐城和尧初都太原的口碑传说文献记载,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早在距今约4500年的唐尧时期,太原已经有了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生产相对先进,文化相当发达,生活相当安定的原始氏族群落。
尧南下河东后留下的族群和太原原有的族群在这个保护着自己的唐城里,繁衍、生息、劳动,发展了经济,创造了文化。
唐城成为黄河中游地区华夏民族文化最先进的区域之一。
在考古发现中,因为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禹,尚无当时的遗物或文字可资鉴证,现在留下的只是传说。
这也是史载。
其实,在一定意义上,传说就是最初的历史。
在大禹治水之前,泛滥的洪水冲刷,也成汪洋的洪水浸泡。
等到大禹来太原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唐城已荡然无存。
之后,唐城存在的众多史实也就湮没消失于夏商周的历史变迁中,只留下了“尧初都太原,筑唐城”的传说,在执着地向世世代代的后人们显示着4500年前后太原曾是“尧都”的信息。
然而,尧的传人没有在大灾难中屈服,他们在禹离开后顽强坚守。
《帝王世纪》载,“禹自安邑都太原。
至傑,徙都安邑。
”指大禹在舜传位后,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太原。
至传说中的夏王朝第16代君主夏傑又将都城从太原迁回安邑。
这就说明,大禹治水离开太原后,当地氏族部落又重建了唐城。
出生于东汉的著名魏晋史学家皇甫谧的这笔记载,虽现在尚无考古学文化支撑,但是至少说明在东汉时就有禹以太原为都的文献记载或口头传说。
这些文献记载或口碑传说至少表明一个史实:太原曾是禹的都城,曾是夏的都城。
现在学界比较趋同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但并不能否定太原曾为都城的历史文献记载。
《尚书.禹贡》反映了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先民们,对人类活动区域及其地理划分的认识。
其成文之年虽有待考据加以确证,但《禹贡》保存下来的远古地理资料是非常珍贵的。
学界认为,这篇57个短句、1193个字的文章,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和最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著作。
《禹贡》中,在写冀州时,有“既修太原”四个字,记载了大禹治水在疏通晋南黄河中游河道后,即沿汾水北上太原治水的史实。
“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是大禹在太原治水的传说,和《禹贡》之“既修太原”相佐证,就明白无误地说明太原当时已成“汪洋大海”,泛滥多年的洪水是唐城荡然无存的元凶。
《禹贡》用一个“修“字,而且是篇中惟一使用“修”字之处,说明禹在解除河东一带京都洪水之困后,急治汾水的目标之一是要“修”太原。
对唐城湮灭荡然无存而无处可修的现实,作者使用“修”字则是要传达禹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惋惜和遗憾。
这也可以说是大禹在接舜位后要迁都太原的一个原由。
于是,在太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华夏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惊人的事实:唐城在洪灾中湮灭荡然无存,尧的后裔们又重建了唐城;大禹以之为夏王朝都城后再度湮灭,周朝的晋定公时,赵鞅又新建晋阳城;古晋阳城在宋代的战火中夷为平地,后来又新建太原城。
这一段不凡的史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刻体现。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传承8000年的历史中,惟有太原才有如此深刻的体现。
其意义难以表述,其价值难以估计。
这是太原历史文化传承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重建这段历史,并非在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证据和考古发现之前就要改写太原的建城史。
我们只是要恢复它曾经存在过的历史事实,只是要传达太原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无比深刻的内涵。
2、有唐城,才有唐朝,太原传承着华夏民族之魂。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中,唐朝和汉朝一样,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是一个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成就都极为辉煌,居于当时世界各国之最的时代。
其影响之大之广之深之远,中国人因此被其他国家的人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的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而在海外,与华人华侨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词,也就是“唐人街”。
从这个角度看,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大于汉朝。
然而,没有尧初都太原,筑唐城,也就不会有“唐朝”。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定国号为“唐”,并非偶然。
陇山李氏家族起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子孙迁徙各地形成新的房系,因历代军功卓著而成望族。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
封地就在太原。
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遂自称“唐王”。
其所以称“唐”,盖因太原为“唐”。
唐尧西迁太原,筑唐城,太原始有“唐”的名称,可见李氏王朝定国号为“唐”,实谓一脉相承。
正是太原这个城市拥有自伏羲(女娲)、炎黄、尧舜禹、夏商周以来极其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以及当时争霸天下的优越地理位置,才孕育出了当时李氏家族中两个最富远见卓识和治国之道的人物李渊、李世民父子。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已经到了呼唤全盛时期出现的时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这样的时刻,历史就会产生创造“全盛时期”的英雄、伟人。
人可以不姓“李”,朝可以不称“唐”,但是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人物”和“朝代”必然会出现。
历史选择了李渊、李世民,选择了全盛时期的朝代名“唐”。
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唐初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
足见唐王朝对太原的重视。
倘若当初唐尧在太原不筑唐城,太原也就不会称唐,也就很难拥有世代相传的先进文化积淀,也就很难成就李渊夺取帝位,也就未必有人会定国号为唐,海外华人聚居地的名称也当改写。
唐尧在太原筑城以“唐”名之,固然有取自家名号之意,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尧的眼光。
太原有以其绵延不绝的华夏文化传承脉络积淀的丰厚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在尧筑城初都之后,其地位开始凸显。
夏禹迁都晋阳,说明太原唐城已然重建。
殷商时,太原被称为古国北唐,说明历史文献中有太原曾为夏都的记载。
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又一座新城晋阳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名动一时。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定都晋阳城达72年。
秦统一中国后分36郡,设太原郡,郡治晋阳。
汉代设十三州,其中并州治所为晋阳,太原亦由此而简称“并”。
南北朝时东魏和北齐定晋阳为“别都”,其地位仅次于首都之下。
隋代,太原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全国第三大城市。
唐朝之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定都于晋阳。
自尧初都太原以降,太原即以“龙城”之誉而显赫于世达3500年左右。
宋代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攻破北汉都城太原,统一了全国,遂下令火烧、水灌将晋阳城夷为废墟。
一座历经近1500年的晋阳古城就此湮灭。
三年后,距晋阳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太原新城崛起。
之后,宋王朝在此设太原府治。
元代改太原路。
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驻跸太原,并予扩建太原,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
明清两代,太原经济发展迅速,“晋商执全国牛耳”的影响,使太原在全国省会之中的地位攀升。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的西安,举世闻名的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的西安,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周、秦、汉、唐四个朝代均建都于此。
中华文化传承的实证之丰、之厚、之全、之广,其他历史文化名城都难以望其项背。
惟有太原与西安有同样悠久的、系统的、清晰的、具有中华民族发展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文化传承。
太原与西安的文化价值不同之处在于:太原几经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和毁灭性的人为灾害彻底湮灭,而又执着地重建至今,在中国所有历史文化名城中是惟一的,太原建城史所展示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样是惟一的。
太原传承的是华夏民族之魂,中华民族之魂。
太原(晋源区)自伏羲以来8000年以上的历史文化传承,在这一个侧面上更深刻、更真实地展示了华夏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品质,是惟一的,对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启迪也是无与伦比的。
这正是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的灵魂所在,是建园的精义所在,也是其必将彰显于全国的特色所在。
依据二:从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舜、禹)—夏商到周之筑晋阳古城,及至于其后2500年,中华民族文化在太原(晋源区)的传承脉络清晰;黄帝以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更是丰富多彩。
“华夏文明主题公园”以此为主线展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文明史,是“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最形象、从而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说明。
1、在中华民族的上古文化中,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禹,是公认的代表人物。
史载,尧、舜、禹的个人形象较为明确、肯定,而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则比较模糊,当是伏羲族首领、黄帝族(炎帝族)首领的统称。
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