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栽培管理主要技术
太子参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中药种植

太子参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中药种植太子参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概述】太子参为常用中药材。
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甚受医生、患者喜用,颇为行销。
清代《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所收载的太子参均系指的五加科人参的小型者。
而太子参之名始见于1935年王一仁的《饮片新参》。
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块根。
多为栽培,主产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地。
【生长环境】孩儿参野生于阴湿山坡的岩石缝隙和枯枝落叶层中,多在疏松含有腐殖质的土壤中生长。
喜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
具有耐寒、怕强光、喜肥、怕涝的特性。
【种植技术】1、选地整地:选丘陵坡地,新垦的“二荒地”或地势较高、肥沃、疏松的平地种植。
排水不良的积水地、盐碱地和沙土、黄土不宜于种植。
前茬作物以甘薯(山芋)、蔬菜等为好,忌连作。
坡地以向阳、向东最为适宜。
一般在秋作物收获后施入基肥。
可用充分腐熟的猪厩粪肥、垃圾堆肥、人粪肥、草木灰或家禽粪等均匀撒于地表,结合耕地翻入水中,然后耙细耙匀,作1.3米宽,15~20厘米高的畦,畦长按地形而定,可做成弓背形。
2、种植方法:(1)块根繁殖:于采收时边收边选种,以芽实完整、参体肥大、无伤及病虫害的根为好。
栽种期间在霜降前后,过迟顶芽已膨大,须根长出,栽时易受损伤。
在已整好的畦面上,沿畦纵向开沟,深12厘米,将种参斜摆在沟的一侧边,芽头位置一致,距地表6厘米,俗称“上齐下不齐”;按行距12~15厘米再开新沟,将挖出的土覆在已摆好种根的沟内,新沟内再行摆种,依次栽种,最后将畦面整成弓背形。
每667㎡用种根80~100千克。
此法称做斜栽或竖栽。
也可将种根平放在沟内,使之头尾相连,行距同前,覆土6厘米,称做平栽或睡栽。
种根繁殖覆土厚度相当重要,过深参根大,数量少,产量低,过浅参根小,质量差,以5~6厘米为宜,此法产量高,生产上多采用。
太子参太子参种植办法

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病株。3、病毒病(花叶病)。
病毒病是太子参最主要、最重要的病害。首先要建立无病毒采种田,
以供大面积生产用种;自繁自育自己留种的单位,留种田在生长季节
一定要随时发现随时拔除花叶病株,减少传染;最好用种子种植,其
1.5播种10月20日至11月20日,将种子均匀撒播于畦面上,从另一畦取土覆盖,厚度1cm。也可在畦面开宽幅沟,行距5-10cm,沟深1cm。将种子均匀地撒于沟内,然后覆平,条播和撒播亩用种量均为2.5kg。播后畦面覆盖8-10cm厚的麦草,用尼龙网盖住,以防麦草被风吹走。盖草的主要作用是保温、保湿,防止土壤板结。翌年3月上旬去掉部分麦草,但仍要留少量的麦草(能盖严畦面即可),田间管理同商品参田。
花叶病发生很少,且产量高;用种子繁殖的块根留做种栽也可以,但
是多代无性繁殖的块根,绝不能再做种栽使用,否则花叶病率很快上
升,影响产量、质量。
六、种子采集 待地上部枯黄倒苗后拔出秧蔓,晾干脱粒、扬净;
散落在地下的种子,用小扫帚扫起来,用扬、筛等方法把种子与草分
开。收集的种子应马上混2~3倍纯净的河沙湿藏,否则种子将失去
生命力。沙的湿度以手握成团,一触即散为宜,然后置通风、阴凉、
即不干、又不涝的地方贮藏至10月份播。七、采收加工 做货的太子参,应在7月下旬~8月上旬收刨,
在场院、平房上晒干,半干时搓去须根后再晒至全干即成商品,以身
干、无细根、大小均匀、色微黄者为佳。一般亩产鲜参600公斤以
上,折干率30%。
文登市农业局 孙华兰 徐淑丽 李鹏
到遮阴作用。小面积可以每条作业道都套种,大面积地块因喷药作业
不便,可间隔套种玉米,每20厘米一墩,一墩留2株玉米。
太子参怎么栽培-太子参的高产栽培技术

太子参怎么栽培?太子参的高产栽培技术太子参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效。
然而,太子参的生长周期较长,栽培技术较为复杂。
那么,太子参怎么栽培?太子参的高产栽培技术介绍!一、选择合适的地块太子参喜欢生长在适度阴凉、通风良好、湿润的环境中,所以在选择地块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光照:太子参不耐强光,适宜生长在半阴半荫的环境中,可以在树林下或人工搭建遮阳棚来满足其生长需求。
2、土壤:太子参喜欢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pH值应保持在5.5-6.5之间,土壤松软、排水良好,这有助于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3、水源:太子参需要充足的水源,但又不能积水,因此需要保持适度的湿润度,避免过多的灌溉。
二、选种与育苗1、选择适宜的品种:太子参有不同的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
2、种子处理:太子参种子需要经过冷处理,以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冷冻和解冻过程,促使种子萌发。
将种子放入冰箱中冷藏2-3个月,然后取出,进行发芽处理。
3、育苗:将处理过的种子播放在育苗盘中,保持适度湿润,温度控制在20-25摄氏度,一般在20-30天内就能出苗。
苗期需要注意灌溉和适度的光照。
三、太子参的栽培1、地块准备:在种植地块上进行深翻,加入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地和养分含量。
2、种植密度:太子参的种植密度一般为10-15株/平方米,根据地块大小和品种选择合适的密植度。
3、植株管理:保持太子参生长环境的湿润,定期除草、松土,保持适宜的通风,有需要时可以使用有机肥料进行追肥。
4、病虫害防治:太子参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需要定期巡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以采用生物农药,以避免化学农药对植株的伤害。
四、太子参的收获与储存1、收获时机:太子参的主要药用部位是根,通常在种植3-6年后开始收获,根部增大至合适的大小。
最佳的收获季节是春季或秋季。
2、收获方法:小心谨慎地将太子参根部挖出,注意不要损伤根部。
收获后,将根部进行清洗,去除泥土。
太子参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太子参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太子参,又名北沙参、北沙参、辐丝参,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材,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太子参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和特性,同时在栽培技术方面也有一定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太子参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一、太子参的特征特性1.植物形态特征太子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粗壮,有分枝,长约10-15厘米,表面呈淡黄色或淡褐色,冠生有肉质的根发生于根颈处。
叶子大多呈卵状披针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齿,叶柄粗壮。
太子参的花期一般在夏季,具有呈黄白色的小花。
2. 药用特性太子参具有温肾固脱、宁心安神、生津止渴、益気血的功效。
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萜类、多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
太子参在中医药理论中常常作为滋补药材,用于治疗肾虚精亏、燥咳无痰、心悸失眠等症状。
太子参的优质药材应具有粗大而完整的根、肉质丰满,表皮呈亮黄色,断面呈乳白色或黄白色,并具有特殊的腥香味。
在贮存过程中,也不易变质和虫蛀。
二、太子参的栽培技术1. 土壤选择太子参对土壤要求较高,一般选择疏松肥沃、排水条件良好、PH值为6.5-7.5的土壤,最适宜的土壤类型为壤土、砾砂土、黄壤等。
2. 气候要求太子参对气候要求较严格,一般生长在海拔800-1500米的山地地区,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耐旱性,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不耐积水和强光。
3. 种子选择在太子参的种子选择上,应该选择外观完整、无病虫害,发芽率高的种子进行播种。
在播种前,还需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深耕整地在太子参的栽培过程中,需要进行深耕整地,以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除去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壤的肥力。
5. 施肥太子参对于营养成分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施肥上需要注意选择适量的有机肥和无机肥,同时需要注意均匀施肥,避免肥料过多过少。
6. 灌溉管理太子参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适量的水分供应,尤其在干旱季节需要进行适时的人工灌溉,以保持土壤湿润。
7. 病虫害防治太子参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如根腐病、根结线虫、白粉病等,因此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适时喷洒农药等。
太子参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太子参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太子参被誉为养生之王,是中药材中的极品。
太子参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如下:
1.形态特征:太子参是多年生的根茎植物,高度可达1.5米,根茎肥大且扭曲,有“黄金太子”之称。
2.叶片特征:太子参的叶子为羽状复叶,小叶片呈光滑的椭圆形,有镰刀状的缺刻。
3.花序特征:太子参的花序呈葫芦状,花序顶端开有小白花。
4.生态特征:太子参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山地森林中,适应性强,品质味道极佳。
1.选种:太子参孕穗较小,种子分布不均匀,所以种植太子参时需选用长势健壮的种苗。
2.土壤:太子参喜欢温暖湿润,透气性好的土壤。
平地种植土壤肥沃、酸碱度适中,山地种植一般以海拔800-1500m的地区比较适宜。
3.育苗:使用腐熟的有机肥培育苗时,需在营养土种植太子参种苗,避免因茎腐根坏的情况发生。
4.施肥:太子参需多施有机肥,尤其是在种植前和孕穗期,每亩需施1000-2000斤有机肥。
5.病虫防治:太子参易被各种病虫害侵害,如菌核病、蚜虫、茎腐根坏等,因此需要定期进行病虫防治,避免损失。
6.采收:太子参采收在秋季开始,有粗壮根的太子参需用铁钩进行拔起,小太子参则可用手摘取。
太子参栽培技术是怎样的?亩用多少种子?

太子参栽培技术是怎样的?亩用多少种子?太子参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在中药领域备受推崇,在人工种植中,太子参的栽培技术对于获得高产、高质的药材至关重要,那太子参栽培技术是怎样的?亩用多少种子?一、太子参栽培技术是怎样的?1.选地整地:选择适宜的种植地是成功栽培的第一步。
太子参喜欢透气性好、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土壤,最好的土壤pH值为6.5-7.5。
在选地时,避免水稻田、土壤过于重的区域,选择疏松、肥沃的土壤,进行适当的整地,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繁殖:太子参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和块根繁殖两种方法。
在人工种植中,以块根繁殖为主,因其具有产量高、品质好、销售前景好等优势。
种植前准备好健康的种薯,保证块根的质量和生长状态。
3.中耕除草:在太子参的生长过程中,中耕除草非常重要。
杂草会竞争养分、水分和光线,影响太子参的生长和品质。
定期进行中耕,保持杂草的清除,有助于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太子参的生长。
4.浇水:太子参喜欢湿润的环境,但要避免过度浇水造成水涝。
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让土壤过于湿润,以防止根部腐烂。
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情况,合理浇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5.施肥:适当的施肥有助于太子参的生长和品质提升。
在生长旺盛期,可以适量施用有机肥料或矿物质肥料,补充植物所需的营养。
但要注意施肥的量要适度,避免过量施肥造成营养过剩。
6.病虫害防治:在太子参的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定期检查植株,注意叶片和茎部是否出现异常。
如发现有害虫或病害,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使用生物农药或有机农药进行防治,以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
二、太子参亩用多少种子?太子参亩用3公斤左右种子,适度的密度有助于太子参植株之间的竞争和生长,从而促进块根的形成和发育。
但也要避免密度过高,以防止植株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
适度的密度有助于太子参植株之间的竞争和生长,从而促进块根的形成和发育。
太子参栽培技术

太子参栽培技术1、选地整地太子参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壤土种植为宜。
在上茬作物收获后,深翻25~30 cm,最好翻2次,土越细越好,有利于阳光照射杀死土壤中的一些病菌,利于出苗和栽种,减少来年杂草。
结合翻耕,每亩施入腐熟的猪厩肥、腐熟饼肥、堆肥、土杂肥、腐熟禽类等农家有机肥1 000~2 000 kg(或商品有机肥200~300 kg)、硫酸钾复合肥50 kg、钙镁磷肥30-50 kg。
2、参种选择与处理选择芽头完整、生长健壮、整齐无损伤及无病虫危害的块根作参种。
播种前可用86.2%氧化亚铜 1600 倍液对块根消毒 20 分钟,取出晾干表面水分备用。
3、栽种太子参10 月中旬至 11 月上旬栽种为佳。
一般以平栽为主,播种沟深 10 cm 左右,行距 20 cm 左右,株距以种参头尾相接为宜,覆土 10 cm 左右,用细土盖成弓背形,目的畦厢面不积水,避免种肥接触。
4、田间管理4.1水份管理太子参怕涝,一旦积水,易发生根腐病而死亡,必须保持土壤排水畅通。
在干旱少雨季节,应注意灌溉,既保持湿润又不积水,以利生长。
田间管理过程中,应避免踏踩畦面,否则容易造成局部短期积水,使参根腐烂死亡,降低产量。
4.2施肥太子参生长期短,枝叶柔嫩,不耐浓肥,须施足基肥,以满足植株生育需要,这是增产的重要措施。
一般以迟效肥为主,如猪厩肥、禽粪等,但一定要发酵腐熟透后才能使用。
应注意肥料与种参不能直接接触,须在施肥后用沟内松土覆盖,使肥料压在土下或拌匀,否则易使种参霉烂。
根据长势可追施返青肥:齐苗后每亩用 8~10 kg 尿素兑水浇施;块根膨大肥:4 月上旬每亩硫酸钾 5 kg 或硫酸钾复合肥 10 公斤兑水浇施。
4.3除草太子参在播后翌年春季幼苗出土时,可用小锄浅锄 1次,并结合施肥,其余时间都宜拔草,防止伤根。
对禾本科杂草可使用高效氟吡甲禾灵(盖草能)对水均匀喷雾。
4.4防治病虫害对太子参病虫害的防治应遵循的原则是: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分区治理、绿色增效为指导方针。
太子参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太子参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太子参,又称为北芪,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因其具有功效广泛,被广泛用于中药方剂中。
在种植太子参时,种植技术和栽培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太子参的质量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太子参的种植技术和栽培管理。
种植技术:1. 土壤选择太子参生长的土壤要求具有适中的湿度、排水良好、疏松透气和富含营养物质。
酸性和中性土壤都可以种植太子参。
但须避免种植在盐碱地或过于富含硝酸盐的土壤中。
2. 繁殖方式太子参的繁殖方式有两种,一是种子繁殖,二是根繁殖。
在种子繁殖中,应选择具有生命力和无病虫害的种子。
而如果选择根繁殖,则需要选择优良的母株进行分株繁殖。
3. 种植方式太子参可以在春、秋两季进行栽培。
在春季,一般在3月份进行种植,而在秋季,在10月份进行种植。
选择好的地块后,需要在每个孔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机肥料,将栽培床加高,在不同区域之间留有约一米的距离。
每个孔中种植1-2株太子参,然后覆盖好土壤。
在发芽后,做好松土、施肥等管理工作。
4. 病虫害防治太子参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影响,如白粉病、黑斑病、蚜虫、草地螟等。
为了防治这些病虫害,可以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
例如,使用氧化钙、甲基硫菌灵等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栽培管理:1. 浇水和施肥太子参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水分和充足的营养物质。
因此,在干旱的气候下,需要经常浇水,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浇水,否则可能会导致积水。
同时,在生长期间,可以施用有机肥和磷肥等,以增加太子参的产量和品质。
2. 剪枝太子参生长过程中,会出现枝条纷繁、繁茂的现象。
因此,在生长期适当剪枝可以促进太子参的生长和分枝,同时增加产量和品质。
3. 管理蔓延太子参的地上部分具有蔓延的特性,在生长期内需要采取措施来管理这种蔓延。
例如,在生长初期,可以使用竹竿来搭建支架,以保证太子参的蔓延不会影响周围的草木。
总之,太子参的种植技术和栽培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好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措施可以保证太子参的品质和产量,从而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子参栽培管理主要技术
时间:2010-09-26 04:28来源:未知作者:太子参信息网点击:342次
一、基地选择
1、海拔高,气候湿润凉爽,生态环境良好,植被保护佳。
2、土壤疏松、肥沃,砂壤为佳,排水方便。
3、不同作物和水旱轮作,不宜连作,2-3年轮作,选择“二荒地”,红、黄壤。
二、品种选择
以适宜当地土壤、气候,群众习惯栽培的品种为佳。
以高产、优质、抗病、易管为优先,如柘参1号、抗毒1号。
三、栽种技术
1、整畦:深耕20-25cm,畦宽0.8-1.5cm,畦高15-20cm龟背形;植沟深7-10 cm,沟距13-17cm;畦沟(工作行)宽20cm,深30cm。
2、基肥:亩腐熟猪厩肥、饼肥、堆肥、草木灰、土杂肥、人粪尿、禽类等机肥1000-2000kg,硫酸钾复合肥40kg-50kg,浅耕一遍,然后做成1-1.3m的畦子。
3、种参要求:块根均匀、健壮、无损、无病虫,长度≥3cm,根粗≥0.3cm,每条有效芽≥2个。
4、种植时期方法:时间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
亩用种量25-30kg,株距3-5c m,平摆植沟内,头尾相接,芽头盖土4-5cm,粘土薄,疏土稍厚,适宜深浅增产关键技术之一。
5、田间管理:
(1)肥料:根据叶色和苗情酌施。
茎叶现黄可追肥1-2次,齐苗期(3月上中旬)亩用复合肥30-40kg撒施,第二次4月上旬(块根膨大)视苗情而定,追肥不超过4月底。
(2)排灌:喜湿润、怕涝。
干旱浇水,雨后排水,保持湿润,一般自然来水即可满足需水要求,积水易腐烂死亡。
(3)中耕除草:栽种后用0.1-0.2%丁草胺喷撒除多种杂草。
幼苗出土后结合施肥进行一次中耕、除草,用人工小锄浅锄2-3cm,避免伤根、叶,封行(4月下旬)前应见草就拔,中后期除大草外,停止中耕。
(4)培土:次年2月出苗后,结合整理畦、沟,将沟土及畦边不滑土刮至畦面,培土厚度2cm为适。
四、采收与加工
1、采收:6月下旬至7月上旬,植株倒苗、块根停止生长、参根饱满时,即可收获。
2、方法:用锄头深挖15cm以上,不宜过浅,以免伤根。
宜选晴天采收,要求用干净河水、涧水、自来水清洗,不得用不洁水洗。
五、留种
1、原地留种:留在地里不刨,防人畜践踏,不需拔草,防积水,栽时挖出挑选。
2、贮藏留种:选择健壮饱满块根,于院内背阴或凉爽处室内铺砂10cm,一层参一层砂,砂层10cm厚,共4-5层,保持湿润,每15-20天翻动检查一次。
六、种参生产要求
1、无性繁殖
(1)种参田为高海拔无病虫参园;(2)植株生长呈现固有的特征、特性、无退化现象;(3)健壮、肥大、饱满,无病虫、机械损伤的块根;(4)引进好的品种、高产、抗病;(5)自选自育,好的变种;(6)异地换种。
2、有性繁殖:采集成熟种子播种或利用自然落地长出的参体(不带病毒),加以人工利用,培育用于生产用种,2年时间。
七、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凉爽气候,怕高温和暴晒。
根系分布30-40cm土层。
生长发育5-6个月。
(1)萌芽,从栽种到出苗,靠体内营养;(2)旺盛生长,出苗到开花初结果,生长量最大;(3)块根膨大,初结果到开始休眠(4-6月);(4)休眠,从叶片脱落至死亡。
八、病虫害防治
(一)病因:种参带毒,土壤带毒,气候多雨、高温、高湿,排水不畅,种参质量差,土地连作,栽培过密,偏施氮肥,管理不善,虫害等。
(二)措施:
1、农业防治:病虫害预测预报,土地轮作,选用优良种参,植前消毒,合理密植,清沟排水,施足基肥,适当追肥,中耕、除草,采用新特农药。
2、化学防治
(1)种苗消毒:2.5%适乐时200倍液浸种3-5分钟。
(2)土壤消毒:播前15天,用0.1%福尔马林消毒。
(3)病毒病(花叶病)。
是太子参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影响茎、叶。
发病症状:该病害发生后,发病轻时,叶脉变淡变黄,常常是浓淡相间形成花叶;发病重时,叶片皱缩,出现斑驳,叶子的叶缘常出现卷曲,在苗期发生时常出现植株矮化、顶芽坏死、叶片不能扩展等症状。
防治措施:①使用抗病毒类农药,病毒A、病毒特、病毒必克、菌毒杀星等,发病趋重浓度加大,间隔期5天,病重田用量加倍(浓度不增);②拔除病株;③消灭蚜虫,20%阿克泰、吡虫啉、抓虱灵、高绿宝等;④四周不要有花叶病毒寄主蚕豆、番茄、豇豆、马铃薯等,前作不要十字花种,茄科、瓠果科、豆科、石竹科等。
(4)叶斑病。
是太子参叶部的主要病害,常在大田中后期发生。
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小叶斑,随后叶斑慢慢地扩大发展成圆型的病斑;发病后期,整张叶片干枯、腐烂,严重的整株枯死,常会大面积的传染,导致整片区死亡,也称为太子参叶瘟病。
防治措施:①保护性防治,初期10%阿米西达1500倍液,碱式硫酸铜或1:1:150波尔多液,大生M-45为600倍(间隔7-10天)。
②治疗时使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30%爱苗3000倍,35%阿米妙收1500倍等。
(5)猝倒病。
是太子参苗期的另一个主要病害。
发病症状:最初在幼茎部呈水渍状病斑,继而病部变黄褐色,扩展至整个地下茎,引起茎部干瘪收缩呈线状,病害发展很快,幼叶仍为绿色时,幼苗即猝倒。
防治措施:亩用68%金雷600倍或杀毒矾600倍液,连续喷二次。
(6)根腐病。
用2.5%适乐时1500倍,或50%多菌灵800倍,或50%多菌灵1000倍,或
70%托布津1000倍,喷雾或浇灌根部连续2-3次。
(7)白绢病。
该病害从生长中期开始影响植株直至留种起苗期,尤其在生长后期到留种期影响较大。
发病症状:该病害发生后,主要在茎基部和块根部发生为害,初期出现暗褐色软腐,病部有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当土壤湿度大时,菌丝能附着土壤蔓延其表层,同时叶片表现为叶片从叶缘向内干枯,类似为开水烫枯,后期在菌丝中形成白色后转为黑褐色菌核,同时引起块根腐烂等症状。
防治措施:①不宜与花生及其寄生范围内的药用植物轮作,前茬以禾本科为好,植沟土壤用氯硝胺处理,适量施用石灰消毒,发生病株销毁,病穴施石灰。
②浇灌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或50%氯硝胺200倍控制。
(8)紫纹羽病。
主要发生块根及块茎上,主要为害块根。
发病症状:初期块根表面缠绕着白色根状菌索,后逐渐变红褐色,形成羽状菌膜,病块根自下而上,从外向内逐渐腐烂,从破裂的裂缝中流出,仅空存“僵壳”,其在病叶上表现不明显,与块茎接口处维管束慢慢变成褐色,病部脱皮成纤维状,最后干枯。
防治措施:①不要与甘薯地轮作;②用2.5%适乐时100毫升兑水4斤拌种;③用80%代森锌500-600倍喷,或代森铵300倍浸种,或五氯硝基苯1000倍浇施。
(9)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蛴螬、蝼蛄、白蚁、金针虫等。
(10)毒饵诱杀:用或90%敌百虫50g拌菜叶25kg,于傍晚田间诱杀。
(11)农药毒杀:亩用2.5%劲彪600倍液喷洒地面,把药土翻入土中,或用辛硫磷50倍液兑干细土150kg配成毒土撒施翻入浅土层内,喷洒0.1%乐斯本或用地虫乐500倍液灌根,白蚁可用3%乐尔颗粒剂,每亩2-3kg。
①地老虎:用炒香麦麸5kg加90%敌百虫晶体100g制成毒饵诱杀,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下午浇穴毒杀。
②蛴螬:用2.5%劲彪600倍液喷雾,或150g拌适量细土施用,或5%辛硫磷颗粒1-1. 5kg加15-30kg细土撒于床土上,栽种后覆土。
严重的用50%辛硫磷1000倍,或80%敌百虫800倍,或25%西维因800倍液灌根150-250ml。
③蝼蛄:炒香麦麸5kg加90%敌百虫30倍液拌匀,加水拌潮,每亩毒饵2kg。
④金针虫:播种前用3%米乐尔颗粒每亩2-6kg混干细土50kg撒地表,深耕20cm。
⑤白蚁:用白蚁诱杀剂,每亩20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