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简介(共36张PPT)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简介(共36张PPT)

2.中国疆域的演变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不仅包括历代中央王朝或汉族 政权控制的疆域,也包括尚未纳入中央王朝版图的 各地方和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包括少数民族活动 的地区。元明清时期,朝廷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 辖,包括经营西藏、新疆、东北、西南等地区,以 及南海诸岛等。通过七下教材的学习,是学生具有 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包括国土和海疆意识。
三 教材使用的建议
历史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 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 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 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 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 要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 联接,在此基础上,搞清楚每课课文的具体内容。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 七年级下册简介
教材的基本架构 重要的历史问题 教材使用的建议
一 七下教材的基本架构
部编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 级下册讲述的是隋朝至清朝 前期的历史。教材将这一千 二百多年的历史分为三个单 元,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展 现隋唐时期、辽宋夏金元时 期以及明清时期的历史进程。
第一单元从公元581年 开始,至五代十国结 束,内容主要涉及隋 朝和唐朝的历史。这 一单元分为五课,其 中有四课是讲唐朝。
二 一些重要的历史问题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 一条主线和主体内容,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最基 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具体演进, 还要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最终形成国 家认同。下册教材呈现的历史,可以看出在隋唐、 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人教版

我国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作为我国历史的一部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我国历史》人教版教材是广大初中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教材之一。

一、《我国历史》教材的主要内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我国历史》人教版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古代我国的政治制度教材首先介绍了古代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演变。

通过学习古代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演变过程。

2.古代我国的社会教材还介绍了古代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通过学习古代我国的社会结构,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我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3.古代我国的历史事件教材还介绍了一些古代我国的重要历史事件,比如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起、周朝的统一等。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我国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二、《我国历史》教材的特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我国历史》人教版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丰富全面教材内容丰富全面,既包括政治制度,又包括社会结构和历史事件,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我国的历史。

2.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故事、图片和例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贴近学生生活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故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历史知识。

三、《我国历史》教材的意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我国历史》人教版教材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1.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学习古代我国的历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拓展历史视野教材内容丰富,能够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古代我国的历史知识,增强历史文化素养。

3.培养历史思维教材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四、《我国历史》教材的教学建议针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我国历史》人教版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20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_2.4洋务运动》

人教版(20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_2.4洋务运动》

人教版(20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_2.4洋务运动》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20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2.4课《洋务运动》,主要介绍了清朝中期以来,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

教材从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成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作用,认识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清朝晚期的一些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关于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洋务运动的全面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成果和影响,认识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成果和影响。

2.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作用,以及对其评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洋务运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清朝晚期我国面临的困境,引出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成果和影响。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作用,以及对其评价。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明确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5.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的成功与不足,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部编历史教材简介

部编历史教材简介

整体思路: 1.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 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发展的基 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 “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 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2.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按照从古至今的 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 的历史发展线索,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 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 段的特征。
教材的课文部分七年级上学习所设计的有 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 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 功能。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 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 的资源和平台。
辅助部分的类型
课前导言 示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导言
辅助部分
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 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 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有助于学生的阅 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 机,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弹性。教师在进行教 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来引导 学生学习,以发挥出各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 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知识。
动荡的春秋时期的知识拓展辅助部分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弹性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
简要介绍
育才中学 郜娟
2017年7月18日
一、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
二、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教材的变化
中外交往



七上P64丝绸之路路线图 七上p65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七上p85东晋南朝海外贸易 七下p21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七下p45宋代海外贸易图 七下p63元朝交通路线图 七下p72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介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介绍

下册(共22课,3个单元。其中正课21节,活动课1节)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2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 第3课 盛唐气象 ................................................................ 11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9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3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 28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33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37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 41 第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47 第11 课 元朝的统治 ........................................................... 51 第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 54 第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59 第14 课 明朝的统治 ........................................................... 66 第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70 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 76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 84 第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88 第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94 第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99 第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 105 第22 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

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1

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1

※辅助部分的栏目类型
●课文旁设:
人物扫描: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知 识的补充或拓展 。
示例:《明朝的灭亡》的一则“人物扫描”
李自成出生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 年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 起义后,他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 称为“闯将”。后来他称为起义队伍的领袖, 人称“李闯王”。
【案例】如中国近代史的课程内容中有关于抗日 战争的如下要求:
【课程内容】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 的意义。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 的侵略本质。 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 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
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天津
张汝华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是依据义务教 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计 划在2017年(实际2016年)秋季使用 。在大范围使用之前,进行了小范围 实验工作,为的是掌握教材使用的实 际情况,并对其进行完善,使之更适 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1.前言部分 课程设计思路:
旧课标: 主题呈现方式 主题呈现是否容易割裂历 史,影响时序性和系统 性 ?主题呈现是否理论 性过强,不符合初中学生 的认知能力? 主题呈现是否限制了史实 的选择 ? 主题呈现是否主旨过大, 导致生硬捏合 ?
新课标: 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 式。 “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 “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 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 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 在内容的编制上,精选最基本 的史事,展现历史发展基本进 程。

2017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教材教学计划及教材分析

2017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教材教学计划及教材分析

严桥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学科:历史班级:八1、八3授课人:李日轩(具体内容应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要求、教学措施等。

小标题用小四号字体,正文用5号字体。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乡级学校,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

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

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 、八年级上册概况本册书共分为八个单元 26课,另外还有 1节活动课。

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即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两条主线。

两条主线虽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之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介绍本册教材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

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 20 世纪初年近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以图自救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经康梁维新派发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急速深入的历史特征,即从最初学习西方的军工、民用生产技术,到追求政治体制的变革。

这是一个持续的、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过程。

历史初中 新版教材解读

历史初中 新版教材解读

七八年级备课组主题:新版教材解读主备人:郑敏2017年5月9日一、教材修订的依据二、《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修订情况简介三、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及结构分析四、贯穿《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的相关理论问题说明(一)、教材修订的依据(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现阶段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三)、近年来学术界的新研究成果,本版教科书在十多年使用过程中所得各方面专家、老师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一、(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四大性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强调历史课程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里需强调的是有两点,一是人文性,即要以人类历史的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感悟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综合性,即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才能对历史和现实社会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

倡导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的革新,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强调“点——线”结合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点”即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课程目标更加完整明确:在基本知识上,提出“知道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用历史线索和文明成果来贯串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更为完整准确;在学科方法上,层次更为分明,提出了历史学科思维方法、学习表述方法和研究方法。

如历史学科思维方法,既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也包括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等历史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编写出来后经过严格审查
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 专家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查工作
实行“四审”制度: 学科审查—综合审查—专题审查—终审

部编教材体例结构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教 材 的 宏 观 建 构
按时序编排,即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叙 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 线索,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总体打通的 前提下,分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 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与此同时,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 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 间背景,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 的时空观。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部编教材的背景 教材的体例结构
教材的凸显内容及重点问题

部编历史教材的背景
历 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学校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的任务
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材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实现国家主 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教材工作事关重要,党中央把教材 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 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涉及 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教材、涉及民族 问题的教材,要不断强化统筹管理。
教 材 编 写 的 指 导 原 则
3.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贯彻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 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范 围,设计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及具体内容。 4.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 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并要体现当 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 需求,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需求。
教 材 的 宏 观 建 构
下册(共22课, 3个单元。 其中正课21节, 活动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8课 第9课 第10 课 第11 课 第12 课 第13 课 第14 课 第15 课 第16 课 第17 课 第18 课 第19 课 第20 课 第21 课 第22 课
导小组召开会议,对中小学教材 编写进行专题研究,指示教育部 组织编写德育、语文、历史三科 教材。 教育部在颁布了新课标后,着 手组织这三科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2009年,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
教 材 编 写 的 指 导 原 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 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 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 实事求是的评述。 2.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 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 这些方面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对 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教 材 的 宏 观 建 构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1 — 3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4 — 8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9 — 15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6 — 20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教 材 的 宏 观 建 构
上册(共21课, 4个单元。 其中正课20节, 活动课1节)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8课 第9课 第10 课 第11 课 第12 课 第13 课 第14 课 第15 课 第16 课 第17 课 第18 课 第19 课 第20 课 第2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 2 原始农耕生活 .......................................................... 6 远古的传说.....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8 青铜器与甲骨文 .....................................................23 动荡的春秋时期 .....................................................2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1 百家争鸣 ..... 秦统一中国 ............................................................ 42 秦末农民大起义 ................................................... 47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51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54 东汉的兴亡 ........................................................... 58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62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 三国鼎立 ............................................................... 74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7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82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86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 90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