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_境界_一种诗意的存在方式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及其交融的基本模式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及其交融的基本模式一、诗歌的意境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
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
“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
”(北岛《无题》)《无题》取的是“事象”,寄理于事,借事以明理。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
“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
“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
“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
“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
浅析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浅析宗白华的《流云》小诗一、创作背景和众多的书斋型学者一样,宗白华(1897~1986)度过的是单纯的学者、教授的一生,少有起落与波澜,平静得近乎平淡的一生,然而,平淡中自有其不平淡者在。
从21岁(1918)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时起,宗白华便发愿为建设未来中国的新文化而奋斗终身。
在此后六十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他矢志不移,默默从事着他以为应做的那份工作。
他有意避开政治漩涡的裹挟,以边缘地带自处,不求闻达,甘于淡泊,唯独对他的学问——艺术境界的追求,至死难忘。
宗白华唯一的诗集《流云》初版于1923年。
作为非主流的小诗运动的殿军,这部诗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
除了得到少数诗人和批评家的好评,《流云》在当时及其后的诗坛上似乎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宗白华本人对这些诗作却十分珍视,1947年曾以《流云小诗》之名重版,1986年临终前,又将其全部收入文选《意境》。
宗白华曾以他的这部诗集得以复归而欣喜,希望读者将这些诗作当作实践之体验,与那些探究艺境的理论文章合而读之。
因此,这部诗作在他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试着对这部作品作些诠释。
美学家眼底下的花花草草尽显“美”之光,唯美是他们意识里的追求,其意在通过对美的发现进而对美的艺术审美,以至明静身心,清晰思想。
宗白华便是这样的美学家。
“宗白华对中国艺术研究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两大类型,即‘错彩镂金’的美与‘初发芙蓉’的美。
而后者是中国古典艺术追求的最高美的境界。
”鲍照曾说谢灵云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而颜延之的诗是“铺锦列绣,亦雕璝满眼!”宗白华说:“这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
”他认为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中国古代艺术的各个方面。
比较起来,他认为“初发芙蓉”的美比“错彩镂金”的美具有更高的境界。
因此,在对中国古代艺术美的继承上,宗白华更多的接受了“初发芙蓉”的美,《流云》小诗是这方面的杰作。
李白的诗意境界

李白的诗意境界李白(701年-762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仙”。
他的诗作以豪放狂放、奇思怪想、意境深远著称,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诗人之一。
李白的诗意境界如同一幅富丽堂皇、宏阔壮丽的画卷,充满着自然与人文的奇异魅力,不禁让人对其深深着迷。
李白的诗意境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李白的诗作中常常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相融合,形成独特的意境。
他描绘出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如《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种如诗如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峦和瀑布之中,感受到山水之间的壮美与神秘。
同时,他还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结合起来,传达出深刻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诗作中常有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的赞美,既表现出了李白对自然的痴迷和崇敬,也展示出了他对人文情感的体验和领悟。
二、想象力与超越李白的诗歌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越现实的能力。
他常常使用奇特的意象和想象的场景,将现实与超现实交织在一起。
例如,《行路难》中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的句子,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行旅途中的艰难和酒的畅快。
这种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超越了现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受。
他的想象力和超越现实的能力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
三、豪情和挚爱李白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他豪放的个性和对人生的激情追求。
他用豪情洋溢的语言表达出对自由和追求的渴望,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个诗中李白表达了对美酒、自由与浪漫生活的渴望。
他的诗作中还经常描绘出深情厚意的形象和场景,表达了对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诗人的豪情和挚爱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热烈而真挚的情感。
四、对时代和社会的关切李白的诗作中也反映了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他对时代变迁和社会风貌的洞察力。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例子(一)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例子(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意境是一种以朦胧美为特征的艺术表现方式,它给人以梦幻、含蓄、柔美等感受。
以下是一些例子,用来展示意境的特点和美感。
1. 花香四溢的春天•描述: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美好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花朵盛开,花香弥漫。
你在花海中漫步,感受到了一种朦胧的美,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
•解释:通过描绘春天中花朵盛开和花香四溢的场景,创造了一种若有若无的美感。
花香的弥漫使人感受到柔美和梦幻,如同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2. 清晨的湖光山色•描述:清晨的湖泊边,山峦倒映在湖面上,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远山近水之间,弥漫着一种不真实的美景,给人以宁静和宜人的感受。
•解释:在清晨的湖光山色中,远山近水的景象在凝望之间似乎有些模糊不清,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这种朦胧和凝望使人感受到一种恍如隔世的美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不真实的境地。
3. 夜幕下的城市街道•描述:夜幕降临,城市街道被灯光点缀得如同童话世界。
璀璨的霓虹灯映照着道路,给人一种虚幻的感觉。
你穿过街道,仿佛来到了一个梦幻般的城市。
•解释:在夜幕下的城市街道中,灯光的映照使得整个场景呈现出一种微妙的美感。
灯光的柔和和道路的虚幻感给人以若有若无的感受,仿佛身处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之中。
4. 雨中的竹林•描述:雨中的竹林潮湿而绿意盎然,雨滴落在竹叶上发出清脆的声音。
雨丝中的竹林给人以优雅和神秘的感觉,若隐若现的美让人陶醉其中。
•解释:在雨中的竹林里,雨丝和竹叶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一种若有若无的美感。
竹林的若隐若现和雨水的滋润使得整个场景带有一种朦胧和神秘的美,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安宁。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意境是一种通过创造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方式来营造出特殊美感的手法。
这种美感给人以梦幻、含蓄、柔美等感受,使我们能够暂时脱离现实,进入一个美好而不真实的境界中。
5. 黄昏时的沙滩•描述: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云彩被染成橙红色,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
_语文_-诗歌鉴赏-意境_意象_语言_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2、内涵的丰富性
(1)同一意象,不同内涵 如:云(白云/黑云/青云/闲云/孤云)
两个黄鹂鸣翠柳 隔叶黄鹂空好音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2)同一内涵,不同意象 如:愁
3、意象的组合性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 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 气势,极为有力。
(2)形容词 不仅可以从形、声、色、
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 作者的感情。
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
塞上》)
“ 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古代诗歌鉴赏 —意境 意象 语言
前置作业:
( 天净沙 秋思 冷 马致远
鹿柴
王维
( 宁
落 枯藤老树昏鸦
空山不见人,静
、 小桥流水人家
但闻人语响。、
衰 古道西风瘦马
返影入深林,清
败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复照青苔上。幽 )
1、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鹿柴》一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闺意献张水部 ( 唐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7.清新明丽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
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 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
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境

意境定义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这就是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
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
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
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
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
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详解折叠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
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
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境界:一种诗意的存在方式

意境 ・ 境界 : 一种诗 意的存在方式
谢延 秀
( 延安 大学 政法学院, 陕西 延安 7 6 0 ) 10 0 摘 要: 意境 与境界 , 是老 生常谈 的问题。 但对这 两个概念 的外延和 内涵的界定 与分析 , 尚存在 诸多争议 。 文章认
为 , 说的理论源头是“ 言志说 ” 比兴说”作 为美 学范畴 , 意境 诗 与“ , 意境或境界 即诗 歌艺术形象 ; 作为哲 学范畴 , 界 境
则指人生境界 , 其最高形态是一种诗 意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 : 意境 ; 界; 境 诗意 的存在方式
中图分类号 : 5 1 2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2 7 0 ( 0 1 O 一 1 0 0 1 0 — 4 8 2 1 )7 O 文 作 的 高 准。 以 界 , 豁 耳目 王 把 界 为 量 学 品 最 标 “ 境 词 为 上 ,独 所 诗 艺 抒 文 作 概 能 论 意 的 最 ” 词,有 歌 术、情 学 品 莫 外。 述 境 不 为 所 情 于 而 于 ,今 所 思 情 文 是 语 来 情,谓 动 中 形 言 即 人 谓 想 感。 学 用 言 文 著 汗 充 , 共 为:境 中 诗 艺 抒 艺 的 象, 章 作 牛 栋 其 识 意 是 国 歌 术、情 术 形 表 人 思 情 的 这 中 文 的 山 领, 称 表 说、 感 达 的 想 感 , 是 国 论 开 纲 被 为 现 情 其 点 情 交 、 实 生、味 穷 朱 潜、 白 及 代 行 特 是:景 融 虚 相 余 无 。 光 宗 华 当 袁 说,是 西 古 腊 来 模 说、现 相 的 种 学 论 重 这 与 方 希 以 的 仿 再 说 对 一 文 理 。 霈、庆 等 为 境 论 巨 贡 兹 赘 童 炳 人 意 理 作出 大 献,不 述。 在此强 调的是, 理论并 意境 非一朝一 夕而成, 也并非 如王国维自 言 内 精 的 达、 向 是 国 学 术 特 。 在 神 表 内 性, 中 文 艺 的 点 抒 情或言志 无非两 式, 种方 一是直 接的, 一是间 接的。 直接的方 式 自 独创,是一个漫 家 而 长的发 展形成 过程。 论源头应 其理 该追溯到“ 中 是 即 言 事、抒 臆,是 思 情 直 当 淋 尽 地 赋, 直 其 直 胸 就 把 想 感 截了 或 漓 致 国 论的 诗 开山纲领” “ 诗言志” , 追溯于“ 说” 情物论, 比兴 中的 追溯于中 表 来, 不加修 也可以 搞文, 达出 可以 饰, 铺采 穷形尽相。 接的 间 方式是比 国 歌 景 情、 景 情 创 方 不 诗 创 古 在 活 诗 触 生 借 抒 的 作 式。 独 文 作,人 生 中 兴, 是比 于物( 众) 比 方 郑 , 以彼物比 此物( , 此意; 朱熹) 此情, 兴是托 也 早就 “ 德 传 如 玉比 佩 取 温 取 “ 为 碎, 事 很 有 比 ” 统, 以 德: 玉 其 润, 其 宁 玉 于 郑 , 先 它 弓 所咏 词 朱 , 之 此 咏 不 瓦 ” 山 比 智 乐 仁 乐 ; 者 仁 静; 者 物( 众) 言 物以 I 之 ( 熹) 是 起 所咏 情, 所 之 为 全 ; 水 德: 者 水,者 山 智 动, 者 智 乐, 以 意 合 言 , 兴 物 志,物 志 借 抒 假 见 ( 然) 。 而 之 比 是以 喻 托 言 , 景 情,象 意 皎 。 仁 寿 这 观 体 方 , 得 境 一 念 往 出 学 术 者 。种 物 物 式 使 意 这 概 往 超 文 艺 领 这 表 方 含 蕴 最 众 喜 , 是 歌 术 常 的 唐 域,现出 富的内 种 达 式 蓄 藉,为 人 爱 也 诗 艺 最 用 。 人 表 更丰 涵。 二、 维对境界 王国 概念的 拓展及其 它 李 蒙 “ 事以 情 之 情物 也; 物 托 谓 , 附 仲 言: 叙 言 谓 赋, 尽 索 以 情 之比 情 物 也; 触物以 谓之兴,动情 ”见胡 斐 起情 物 也。 ( 寅《 然集・ 致李叔易 ) 》尽管 在 人间 话 中 王国 一 是 诗 艺 范 内 用 界 词 《 词 》, 维 般 在 词 术 围 使 境 一 以 说 或 修 层 或 创 过 谈 赋比 ,修 与 作的 的 但 一 更 有 的 言,们 往 略 它 他 古 之 大 上 法 从 辞 面、从 作 程 论 兴但 辞 创 成 。 有 节 为 名 名 人 往 忽 了 。 说,今 成 事 果 — 术 象 唐 已 名 , 境 如 昌 所 物 意 情 业、 学 者,经 三 境 : 夜 风 碧 。 上 楼,尽 涯 — 艺 形 , 人 有 称 即 。 王 龄 言 境、 境、境; 大 问 必 过 种 界“ 西 凋 树 独 高 望 天 昨 皎 所 “ 境 尽日 ” 空 所 “ 与 谐 。 原 为 界 是 然 说缘 不 情 ; 图 谓思 境 ” 司 境,意 疆 , 路 ” 第 境 “ 带 宽 不 , 伊 得 憔 ” 第 境 。 。此 一 也。衣 渐 终 悔 为 消 人 悴。此 二 也 地 佛经翻 用以 精神层 精神 域, 译中 指 次、 境界,人取以 唐 指诗的 形象。 “ 里 他 百 蓦 回 那 却 灯 阑 处 ” 第 境 。 等 历 众 寻 千 度, 然 首,人 在 火 珊 。 三 也 此 此 代 述 学 品 的 想 感的 词 如 的 意、等, 述 语皆 词人不能 然遽以 表 文 作 中 思 情 名 有 上 志、 情 表 取自 非大 道。 此意解释 诸词, 恐为晏欧 所不许也。 诸公 客 世 物 意 名 有 象( 易 立 尽 ) 观 界的 象的 象的 词 物、 来自 传“ 象以 意” 景 、 这 句 别 晏 蝶 花》 永 蝶 花 和 弃 青 三 诗分 取自 殊《 恋 、 《 恋 》 辛 疾《 玉 柳 等。 钱钟书曾 诗可有意 言: 无物( 如 按:直抒胸臆) 般总是既 , 但一 有意、 案 , 首 都 言 的 但 氏 之 行 创 性 又 理 阐 和 》 词 是 情 。 王 对 进 了 造 而 合 的 发 三 又 物。 夫 《 斋 话》 “ 景 为 而 不 离 神 诗 , 弓 , 三 诗 意 比 做 问、事 的 种 界, 人 三 有 王 之 姜 诗 说: 名 二 实 可 。 于 者 妙 情 l 用 种 词 境 拟 学 成 业 三 境 也是 生的 申 合 垠; 者 有 中 情中 。“ 能 景 焉 作 语 ” 与 种 高 境 。 谓 高 即 其 经 越 人 基 也 低的 无 巧 则 景 情, 景 ” 作 语 能 情 ?物 境 不 较 级 界 所 较 级,言 已 超 了 最 本、 最 层 的 别 物 单 的, 《 经・ 》 “ 之 落, 叶 若 之 境 区 是: 是 一 如 诗 氓 中 桑 未 其 沃 ” 桑; 次 — 友兰 谓 然 界、 利 界,进 一 觉 状 因 — 冯 所 的自 境 功 境 而 入 种自 的 态, 是 体的 如 天 沙・ 思 中 枯 老 鸦、桥 水 家、道 为 般 言 学 、 业 追 高 饮 男 的 本 存 求 爱 整 ,《 净 秋 》 由 藤 树昏 小 流 人 古 西 一 而 , 问 事 的 求,于 食 女 基 生 需 。 情, 风 马 物 合 成的 整 一 画 情 时 、 界 如 行 所 瘦 等 组 而 完 混 的 面、景、 空 世 。 袁 霈 作 人 于 欲 又 越 欲 一 崇 精 追 总 苦 相 , 为 基 原 而 超 原 的 种 高 神 求,是 乐 随 孔 说:者 比 石,者 比 筑 前 好 砖 后 好 建 。 子 价 诗 ・ 雎 “ 而 淫, 而 伤 , 道出 情 真 有 评 《 经关 》 不 哀 不 ” 乐 就 爱 的 谛, 乐, 意 和 界 理 到 国 已 熟, 元 曲 》 称 境, 有 但 往 情 这 爱 路 求 之 相 “ 重 远 , 次 境 境 的 论, 王 维即 成 《 戏 史 中 意 宋 哀,一 而 深, 求 之 与 道 路 似, 道 ” 造 任 “ 《 间 话 中 4 界, 般 义 二 通 王 释 界 能 真 必 是, 沛 于 。 以 王 所 第 境 , 立 志 发 愿 是 人 词 》口 境 一 意 上 者 用。 氏 境 为: 写 感 于 颠 必 是” 所 , 氏 举 一 界 是 大 、 宏 , 情、 景 者 谓 有 界。 家 作, 言 也, 沁 心 其 景 真 物 , 之 境 大 之 其 情 必 人 脾; 写 取 乎 即 羽 谓 以 为 ” 入 须 立 须 ” 第 境 , 法 上,严 所 “ 识 主 , 门 正, 志 高 。 二 界 “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标签: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文史纵横一、意境说的理论源头———“诗言志说”与“比兴说”诗言志,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志,心志,汉儒解释为志意,解释为情,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今人所谓思想情感。
文学是用语言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这是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被称为表现说、情感说,这是与西方古希腊以来的模仿说、再现说相对的一种文学理论。
重内在精神的表达、内向性,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特点。
抒情或言志无非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的,一是间接的。
直接的方式是赋,即直言其事、直抒胸臆,就是把思想情感直截了当或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不加修饰,也可以铺采摛文,穷形尽相。
间接的方式是比兴,比是比方于物(郑众),以彼物比此物(朱熹),此情,此意;兴是托事于物(郑众),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所咏之情,此所咏之意。
合而言之,比兴是以物喻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假象见意(皎然)。
这种表达方式含蓄蕴藉,最为众人喜爱,也是诗歌艺术最常用的。
唐人李仲蒙言:“叙事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见胡寅《斐然集·致李叔易》)尽管以上说法或从修辞层面、或从创作过程谈论赋比兴,但修辞与创作的成果———艺术形象,唐人已有名称,即境。
如王昌龄所言物境、意境、情境;皎然所说“缘境不尽曰情”;司空图所谓“思与境谐”。
境,原意为疆界,是地域,佛经翻译中用以指精神层次、精神境界,唐人取以指诗的形象。
历代表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的名词有如上的志、意、情等,表述取自客观世界的物象的意象的名词有物、象(来自易传“立象以尽意”)、景等。
钱钟书曾言:诗可有意无物(按:如直抒胸臆),但一般总是既有意、又有物。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景中情,情中景。
”“不能作景语焉能作情语?”物与境的区别是:物是单一的,如《诗经·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之桑;境是整体的,如《天净沙·秋思》中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物组合而成的完整混一的画面、情景、时空、世界。
如袁行霈所说:前者好比砖石,后者好比建筑。
意境和境界的理论,到王国维即已成熟,《宋元戏曲史》中称意境,《人间词话》中叫境界,一般意义上二者通用。
王氏释境界为:能写真感情、真景物者,谓之有境界。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王氏把境界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最高标准。
“词以境界为最上”,不独词,所有诗歌艺术、抒情文学作品概莫能外。
论述意境的文章著作汗牛充栋,其共识为:意境是中国诗歌艺术、抒情艺术的形象,其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余味无穷。
朱光潜、宗白华及当代袁行霈、童庆炳等人为意境理论作出巨大贡献,兹不赘述。
在此强调的是,意境理论并非一朝一夕而成,也并非如王国维自言自家独创,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形成过程。
其理论源头应该追溯到“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诗言志”,追溯于“比兴说”中的情物论,追溯于中国诗歌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创作方式。
不独诗文创作,古人在生活中也很早就有“比德”传统,如以玉比德:佩玉取其温润,取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山水比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这种观物体物方式,使得意境这一概念往往超出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更丰富的内涵。
二、王国维对境界概念的拓展及其它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一般是在诗词艺术范围内使用境界一词的。
但有一节更为有名的名言,人们往往忽略了它。
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三句诗分别取自晏殊《蝶恋花》、柳永《蝶恋花》和辛弃疾《青玉案》,三首词都是言情的。
但王氏对之进行了创造性而又合理的阐发和引申,用三种诗词意境比拟做学问、成事业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种较高级境界。
所谓较高级,即言其已经超越了人最基本、也最低的层次———冯友兰所谓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而进入一种自觉的状态,因为一般而言,学问、事业的追求,高于饮食男女的基本生存需求。
爱情,作为人基于原欲而又超越原欲的一种崇高精神追求,总是苦乐相随,孔子评价《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道出爱情的真谛,有乐,有哀,但一往而情深,这求爱之路与求道之路相似,“任重道远”,“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所以,王氏所举第一境界,是立大志、发宏愿,是取法乎上,即严羽所谓“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第二境界,意境·境界:一种诗意的存在方式谢延秀(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作者简介:谢延秀(1971-),女,陕西安塞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写作学。
摘要:意境与境界,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但对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界定与分析,尚存在诸多争议。
文章认为,意境说的理论源头是“诗言志说”与“比兴说”,作为美学范畴,意境或境界即诗歌艺术形象;作为哲学范畴,境界则指人生境界,其最高形态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意境;境界;诗意的存在方式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7-0110-032011.7文史纵横是孜孜以求的过程,勇猛精进的过程,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过程。
无怨无悔,是自觉到天降大任,是以苦为乐。
第三境界是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自由之境,是喜出望外的欢悦,是成功的快乐,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成就感,是高峰体验。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多哲人对人生境界都做过阐述。
青原惟信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五灯会元》卷十七)也是三境界。
第一境界,色与空、迷与悟、现象与本质,浑浑噩噩,这是俗人的生活和世界。
第二境界,由色悟空,四大皆空,人发现现象背后有本质。
第三境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彻大悟,圆融无碍,本质现象浑然一体。
如将此种禅理放大,则世俗世界、凡俗之人莫不如此。
此可与王氏之说相参。
禅宗其他人也有类似说法,如,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也是一空字,第一境界,重在寻,刻意、苦修;第二境界渐入自觉、自足状态;第三境界则超越时空,臻于天人合一、无挂无碍之境界。
这个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以上诸说,都体现了辩证思想。
严羽以禅喻诗,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三境界:“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至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
”清人潘德兴又云:“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
”其他谈艺诸说,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苏东坡论文绚烂归于平淡,王安石论诗“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尽管语言表述不同,但都说明从艺、悟道、为人、处世、做事等的相通之处,都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三级跳远”:自然、自在———自觉、自为———自由(新的、更高的自然)。
西哲的思考也可相参。
祁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
类似王国维的高级层次、精神层次。
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
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
另,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更为著名,“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即顺习而行、生物之理、尽伦尽职、天地合一四个层次。
划分级数不同,道理相同。
由此可见,王国维是将诗学、禅学与哲学融会贯通,铸成境界这一范畴。
三、境界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曾在文章中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人,充满劳绩,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是的,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是境界说的核心实质。
古今中外,“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引起哲学的“惊异”,促使一代一代的圣哲文豪去思索。
人的本质,人生的意义,是无可穷尽的问题或主题。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传统;认识你自己,是西方古老的格言。
我们不妨再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说起。
因为此文很有代表性,融儒道释思想于一炉,代表了中国人对宇宙人生、文化艺术的总体看法: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刘勰此文是探讨文之本源的。
何为文?文,本义是文理、纹理,《说文解字》说“错画也,象交文”,是物体上交错的纹理或文理。
再用以指文字(文字即是一种交文、错画)。
然后引申为纹饰、修饰、文采(色彩)、文章(文字组成的篇章)、文化、文明。
文学包含在文化中,属于文章。
刘勰认为文之本质应与天地联系起来看,它是肇于自然的。
天地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山川动植,雄奇瑰丽,蔚为大观,构成一幅好画图,或可以说本来就是一篇大文章,这叫天地之文,或道之文。
这是宇宙奇观,天地之大美(庄子语)。
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构成三元关系:天地人三才。
天地不言,道亦自然呈现(如海德格尔所谓澄明或照亮),“使人发其意”(董仲舒语),所以,心生言立,言立文明,作为有心之器的人,发明了语言的人,则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模仿自然,为天地立心,进而创造出则天效地的人类文化和文明。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将人文分为情文(如文学)、形文(如绘画)和声文(如音乐)等,这是人类文化的主要形式。
这里有对人的本源、本质的解释,有对人文的本源与本质的解释,贯穿着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从理智的角度讲,如孟子所言,“几希矣”,很小很小;但又是巨大的,因为人是自觉的、自为的、在一定程度上自由的,这更应该是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