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中医治疗
中医对骨折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骨折的治疗方法中医对骨折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手法复位:中医认为,骨折后应及时进行手法复位,使骨骼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手法复位的方法包括牵引、推拿、提拉、按压等,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和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
在复位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复位方法和时机。
夹板固定:复位后,医生会使用夹板或其他固定装置将骨折部位固定,以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位置。
夹板的材料和形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骨折部位而有所不同。
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合适的固定时间和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中医认为,骨折后患者的身体状况会发生变化,需要采用药物治疗来调理身体。
中医常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汤剂、中药膏剂、中药丸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
同时,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配方和剂量。
康复训练:在固定期间,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功能。
中医认为,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强健骨骼等作用。
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康复训练方案和时间表。
总体来说,中医对骨折的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复位、固定、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综合性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骨折部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还会强调患者的自我保健和预防意识,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预防骨折的再次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对骨折的治疗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骨折患者。
对于严重的骨折或复杂的骨折类型,现代医学的手术方法和内固定技术可能更为有效。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进行检查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中医对骨折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骨折的辨证论治引言骨折是指骨骼遭受外力作用而断裂或破裂的一种损伤。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骨折被归类为“骨折证”,并通过辨证论治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骨折的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分析一、气血不畅导致的辨证在骨折的辨证过程中,气血不畅是常见的辨证之一。
气血不畅会导致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不良,使得骨折处的疼痛和肿胀加重。
治疗上,中医会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气血循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二、肝郁脾虚导致的辨证肝郁脾虚也是一种常见的骨折辨证。
肝郁常常导致情绪不稳,而脾虚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转化。
对于这种辨证,中医会采用调理肝脾的方法,以平稳情绪、改善消化功能,从而促进骨折的康复。
三、肾虚导致的辨证肾虚是导致骨折辨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肾主骨髓,肾虚会导致骨髓功能减退,从而影响骨折的愈合和骨质的再生。
中医在处理这种情况时,会通过滋补肾气、强健骨髓的方法来促进骨折的康复。
辨证论治中医对骨折的辨证论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血调畅: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骨折的愈合。
2. 肝脾调理:调理肝脾,平稳情绪,改善消化功能,促进骨折的康复。
3. 补肾强健骨髓:滋补肾气,强健骨髓,促进骨折的愈合和骨质的再生。
结论中医对骨折的辨证论治能够通过调理气血、肝脾和肾来促进骨折的康复。
然而,骨折的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个体化的辨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对骨折的辨证疗法

中医对骨折的辨证疗法1. 引言骨折是指骨骼断裂,通常是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创伤性损伤。
在中医中,骨折被认为是一种病症,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疗法能够在骨折的康复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对骨折的辨证疗法。
2. 中医对骨折的辨证疗法2.1 辨证分型在中医中,对于骨折的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1.1 风热骨折型这种类型的骨折多出现在外伤后,伴有局部红肿、热痛、瘀血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方向。
2.1.2 瘀阻骨折型这种类型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主要表现为骨折部位瘀血明显,疼痛剧烈。
治疗时需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要方向。
2.1.3 活络骨折型这种类型的骨折多发生在四肢,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并伴有局部活络不利的症状。
治疗时需要活络通经、行气止痛为主要方向。
2.2 辩证施治2.2.1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对于风热骨折型的病人,可以选择一些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连翘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湿热有毒物质。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川芎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的愈合。
2.2.2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对于瘀阻骨折型的病人,可以选择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如红花、桃仁等。
这些中药能够帮助消除瘀血,促进伤口的愈合。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行气止痛的中药,如川芎、络石藤等,以缓解疼痛症状。
2.2.3 活络通经、行气止痛对于活络骨折型的病人,可以选择一些活络通经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川芎、当归等。
这些中药能够帮助促进局部的气血运行,改善局部循环不畅的情况。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行气止痛的中药,如佛手、川楝子等,以缓解疼痛症状。
2.3 辨证施治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症施治。
•结合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疗法并不是替代西医治疗,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需要与西医诊断相结合。
各种骨折的中医综合疗法

接骨秘方中药治疗——三七接骨丹、伤科接骨丹专家观点:真正能使骨痂快速生长,使断开了的骨头很快长在一起,还要靠中药。
“接骨”中药,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活血接骨药活血接骨药中,经常使用的有煅自然铜、乳香、没药、血竭、三七等,其中的自然铜被称为接骨的“圣药”。
补肾壮骨药经常使用的补肾壮骨药有骨碎补、补骨脂、怀牛膝、续断等。
中医认为“肾主骨”,骨折时使用补肾壮骨的药物,有利于骨折的快速愈合。
补气接骨药常用的补气接骨药有当归、人参、鸡血藤等。
补钙接骨药常用的含钙较高的药物有老鹰骨、螃蟹、鳖甲、龟板、虎骨、牡蛎等。
中药接骨散的配方当归 30克、没药 60克、续断 90克、穿山龙 60克、骨碎补 90克、透骨草 60克、煅狗骨(焙炒)120克、接骨仙桃草 30克、沉香 60克、乳香 60克、楠香 240克、段自然铜 90克、地鳖虫 30克、螃蟹(焙炒)90克。
芳解-----骨折中、后期由于气血不足而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接者,应予以温经行血、接骨续筋。
本方用当归、乳香、没药、煅自然铜、地鳖虫、螃蟹灰、接骨草活血散淤止痛,沉香、楠香理气舒筋消肿,骨碎补、续断、煅狗骨强筋壮骨,穿山龙、透骨草祛风除湿。
(外敷)活血续骨,能促进骨痂的形成,使骨早日愈合。
.1 外敷接骨散先取外敷药末适量 ,用温热的 4 0 %蜂蜜水调成糊状 ,摊在大小适当、可渗水的纸上待敷麝香接骨胶囊(海南凤凰制药厂生产)组成:麝香、三七、当归、川芎、朱砂、血竭、儿茶、大鳖虫、赤芍、乳香、没药、苏木、马钱子、续断、骨碎补、自然铜等。
口服,每日2次,每次6粒,10天为1疗程。
【别名】七厘散【处方】乳香2钱(去油),没药2钱(去油),血竭3钱,猴姜3钱(去毛),硼砂2钱,熟军2钱,自然铜2钱(醋煅,淬7次),当归3钱(酒洗),土鳖虫5钱(制),半两钱(如不能得,以开元钱代之,醋煅10余次)2钱。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止痛安神,续筋接骨。
骨折中医证型及治则

骨折中医证型及治则
中医认为骨折属于“骨伤”范畴,常见证型有以下几种:
1. 骨折证:因外力作用,骨折断裂,伴有明显疼痛、肿胀、局
部压痛等症状。
治疗上应注意保持痂皮形成,促进骨折愈合,同时消
除疼痛和肿胀。
治疗方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促进骨细胞增生。
可用草药如
桑枝、天麻、红花等。
2. 骨折复发证:骨折处因组织受损,血脉不畅,气血运行不畅,易导致骨折复发。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经治不愈,骨折处经常肿胀、疼痛。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理气养血。
常用草药如当归、
川芎、川芎、熟地、红枣等。
3. 骨折并发证:骨折同时伴发其他疾病,如感染、中风、肺炎等。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并发症进行治疗,如感染需抗生素治疗;
中风需祛风通络;肺炎需清肺热等。
4. 内伤性骨折证:骨折发生时,局部损伤不仅伤及骨骼、软组织,同时还伤及脏器或经络,表现为疼痛、气促等症状。
治疗上应以
滋补肝肾,养血益气为主。
治疗方法:补肾壮骨、调和气血、养血化瘀。
常用的草药有人参、当归、枸杞等。
骨折的中医康复治疗

专栏骨折的中医康复治疗范伟才 (成都成华泰兴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在生活中,因不小心磕碰、撞击而造成骨头部分或全部断裂的情况很常见,即医学所称的“骨折”。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骨折的恢复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
那么,骨折患者怎样通过中医治疗得到较好恢复呢?1中医骨折康复治疗的详细方法1.1 物理治疗1.1.1 穴位激光照射疗法颈椎、胸椎以及腰椎等部位骨折时,医生一般会使用低功率氦-氖激光仪,对相关穴位(如阿是穴等)进行照射。
每个穴位的照射时间通常会保持在10 min左右,完成激光治疗过程大概要20~30 min。
患者需要每天进行1次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与疗程之间需要间隔一天。
1.1.2 穴位刺血疗法针对骨折产生的局部肿胀,医生会使用刺穴疗法。
此治疗方法以阿是穴为主穴,使用消毒杀菌后的三棱针直接刺入骨折血肿部位,针刺深度以骨膜下为宜。
对于骨折时间比较长的患者,医生可能在刺穴完成后,采用拔火罐的方法;待淤血排除,再上手对骨头进行调整、复位处理,并用夹板将局部固定住。
1.1.3 穴位体针疗法遇到肘内翻和肘外翻时,通常会使用28号针,采用直刺或斜刺的方式,刺至骨骺或骺板,并将针留于相关穴位20~30 min。
如果该治疗效果不明,一般会使用电针仪,选择患者能够承受的强度,用连续波、疏波每秒3~5次进行治疗,同时还会配合推拿。
每日治疗1次,60日为一个疗程。
1.1.4 穴位针灸疗法股骨、小腿骨折时,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穴位,使用中药接骨艾条进行治疗。
艾灸时间一般会被控制在20 min左右,且通常会在早期用泻法,中后阶段用补法。
每天1次,10日为一疗程,间隔一天再进入后续治疗。
1.1.5 穴位电针疗法应用电针疗法时,一般会在骨折中心接电极负极(如阿是穴),其他相关穴位接正极。
而全身配穴时,则会在于下肢接电极负极,上肢接正极。
电流量通常会被控制在以20~40μA,或者以患者针感情况为标准。
中医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中医对骨折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悦读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57-中医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中医对骨蒲建(渠县第三人民医院)生活中人们发生骨折时多是采取西医手段进行治疗,其实中医也是可以治疗骨折的,在西医未传入我国之前,中医治疗骨折的效果也是极为显著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中医逐渐式微,加上现阶段西医发达,其治疗迅速的特征,使之成为治疗骨折疾病的主流方式。
结合实际来看,中医骨折治疗亦有着西医所无法替代的优势效果。
本文将对中医骨折治疗方法以及治疗原则进行全面科普,以期让广大社会民众能够客观认识中医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
骨折定义及特征要点骨折属于运动创伤中的一种,多是因暴力或者外物破坏了人体骨骼完整性,最常见的即四肢端长骨骨折,且患者骨折按照伤口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划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也可检查患者骨折处是否完全断裂,按照断裂程度分为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
骨折的多发性和常见行特征极为显著,大部分情况下骨折都不会影响人身生命安全,但由于其治疗康复期长,一旦发生骨折,必然会对患者生活产生极大影响。
中医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中药骨折治疗方法内容中医骨折的治疗方法不同于西医,西医对于骨折有一套专业的系统化临床治疗流程,中医却比较多样化,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外敷、内服、外洗等;依据患者病情以及医师医治水平的不同,用药、治疗方法也有明显差异。
比如传统中医骨折治疗,只要患者断处对位良好,直接为其上夹板固定,再配合中药快速接骨便可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用野生药材外敷,可进一步缩短患者康复期。
比如采用中医对下肢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早期的1-3个月内骨折患者,只需用药7天左右,便可以消除疼痛,10天拆下夹板后,继续修养5天左右,15天患者时基本能够下地拄拐行走;治疗周期一般30天,患者就能大概痊愈。
而像关节处骨折、粉碎性骨折、老人骨折等采取中医治疗时,医师专业水平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可适度延长治疗周期至40-50天,都可使患者顺利恢复至健康状态。
中医治骨折原则

中医治骨折原则
中医治疗骨折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骨定位:中医强调对骨折进行准确的整复和定位。
在治疗初期,通过适当的手法将骨折断端复位,并保持稳定的位置,以促进骨折愈合。
2. 活血化瘀:中医认为,骨折后会有血液瘀滞的情况,需要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的愈合。
常用的方法包括拔罐、刮痧、推拿等。
3. 益气固脱:中医注重调整人体的气血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在骨折治疗中,通过益气固脱的方法,可以增强机体的康复能力,促进骨折的愈合。
4.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在骨折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桃仁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促进骨组织生长等作用。
5. 骨折后的康复:中医认为,在骨折愈合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理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骨折的原则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实际应用中,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治疗骨折常常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折的中医治疗所谓骨折是外伤或疾病所致之骨部分或完全折断者,通常可分为截断、碎断或斜断。
患处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种种表现。
那么骨折了该如何治疗呢?一、中医治疗骨折的方法:1、激光穴位照射主穴:颈椎骨折:大椎;胸椎骨折:神道、至阳;腰椎骨折:肾俞;骶椎骨折:长强。
配穴:阿是穴。
以主穴为主,按症情而选,酌加阿是穴。
以低功率氦一氖激光仪,每穴照射10分钟,每次共照射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歇1天。
2、刺血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局部肿胀处。
以消毒三棱针直刺血肿处达骨膜下为度;骨折日久者,刺血后加拔火罐,待瘀血流出后再行手法整复,局部用夹板固定。
3、体针(之一)主穴:肘内翻:少海、小海、天井;肘外翻:肘、曲池、尺泽。
据症取主穴,以28号针直刺或斜刺深达骨骺或骺板,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
效欠佳者,可连接电针仪,用连续波,疏波,3~5次/秒,强度以患者可忍受为度。
可配合推拿,内翻者于针刺前在内髁前以指点、按、揉、挤、掐 2~3分钟,并一手托住患肘,另一手握住前臂,在肘关节伸直旋后位,按内翻相反方向椎按外展2~3次;外翻则按揉外髁,使时关节内收2~3次。
每日治疗1次,60次为一疗程。
4、针灸(之一)主穴:阿是穴;股骨骨折:环跳、髀关、阴市、血海;小腿骨折: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冲。
配穴:饮食不佳加中脘,体虚加涌泉。
均取患侧,阿是穴仅以艾灸,采用中药接骨艾条(在纯艾中加入麝香、乳香、没药、川芎、羌活等混合粉末制成),每次灸20分钟,早期用泻法,中后期用补法。
余穴均针刺,采用指切押刺进针法,于夹板缝隙进针,得气后,早期用泻法,中后期用补法。
刺激数分钟,通以电针,取二个超越骨折断端的主穴为正负极,早期刺激宜轻,中后期刺激宜重。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1天,继续治疗。
5、体针(之二)主穴:曲池、合谷、手三里。
配穴:足三里。
骨折10天内,仅取主穴,均单侧,骨折10天后加取配穴,双侧。
针刺时均不解开固定夹板,在上述穴位皮肤处常规消毒后进针,主穴用提插捻转泻法,配穴用提插捻转补法。
留针30分钟。
骨折10天内每日1次,骨折10天后,隔日针1次。
另外,骨折10天内可配合敷贴活血药膏(由地鳖虫、虎杖、黄柏等7味中药组成),10天为一疗程,4疗程为一阶段。
6、针灸(之二)主穴:大杼、膈俞二穴均取,斜剌至得气,中等强度刺激,每次留针30分钟。
取针后艾灸3壮。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7、电针主穴:阿是穴。
肱骨:肩髃、曲池;尺挠骨:曲池、合谷;股骨:血海、髀关;胫腓骨:足三里、解溪。
配穴: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
阿是穴位置:骨折中心,即断端之间(下同)主穴,每次均取阿是穴及交替选用骨折上下端穴位之一,配穴,交替用健侧之二穴(每次各取一上肢穴和一下肢穴)。
得气后,接通直流电针仪。
局部穴位:骨折中心即阿是穴接负极,余穴接正极;全身配穴:上肢接正极,下肢接负极。
电流量20~40微安,或以病人有针感,肌肉明显收缩为度,连续波,频率2~3次/秒。
每次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1日。
一旦发生骨折尽可能少搬动病人,如须搬动必须动作谨慎、轻柔、稳妥,以不增加病人痛苦为原则。
二、中医辩证治疗骨折四种药物疗法:祖国传统中医中药,调理气血,增强人体抵抗力,对促进骨伤的修复愈合有着独特的疗效。
主要有四种治法:1、运脾益气法。
中医认为“脾者,运化之官”、“气者,人之根本”。
人的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活动都与“脾”和“气”密切相关,不论什么疾病都应重视脾胃的运化和元气的调摄、培补。
骨折手术对人体而言,是继骨折损伤后的又一个极大的创伤,且手术对气血的流通有很大的阻碍,所以骨折手术病人术后出现较多脾运不畅、气滞湿阻的症状,临床上表现为面黄不华、纳少神疲、少气懒言、口淡无味等症状。
此时,中医辨证运用健脾化湿、补脾益气的中药,如藿朴夏苓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可起到调理脾胃、增进食欲、增强体质的作用,加快切口与骨折的愈合。
即使没有明显的症状,适当服用一些这类中药或者在食物中加入一些健脾益气的饮片如黄芪、当归、枸杞、米仁等也不无裨益。
2、养阴清热法。
骨折术后不仅耗气而且损伤阴血,有些病人术后切口长期不愈,且有低热、盗汗、多梦、五心烦热等表现,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方剂,如当归六黄汤等。
在平时饮食中可适当地多食用一些黑木耳、龟、鳖、枣仁等补血养阴安神之品。
3、和营通络法。
有些骨折刀口看上去已经闭合,但局部红肿疼痛难消或骨折迟迟不愈合、生长不佳,是由于创伤导致局部气血阻滞。
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辩证理论,可以用理气活血、和营通络的方法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疼痛,促进创伤愈合。
临床常用血府逐瘀汤、仙方活命饮等内服或者外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清热解毒法。
有时伤口迟迟不能愈合是由于病菌侵入,尤其是顽固的绿脓杆菌、阴沟杆菌,或是绝大部分抗生素耐药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屎球菌等少见病菌。
此时常见创口红肿不愈,有脓液流出且经久不停。
这时选用内服或外用清热解毒的中药也能有效地帮助控制感染,促进炎症的消退和吸收。
临床上常用的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
三、中医饮食调养: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
骨折病人由于出血及组织损伤带来的肿痛,使体力消耗较大,体内组织蛋白质的破坏分解加速。
若不给病人补充营养,则耗用自体的肌肉和脂肪,身体明显消瘦,因此对于骨折病人,除积极进行必要的复位、固定与药物治疗外,还给予适当的饮食药膳调理,使骨折能在较长的愈合期中顺利复原,并可减轻临床症状。
所以,骨折病人的食疗要注意各种营养素的平衡,切忌偏食,要建立良好的饮食制度。
骨折病人需要高蛋白、高热量膳食,以修补破坏了的组织,如乳类、肉类、鱼类、蛋类、豆类及硬果类。
在骨骼的修复过程中,钙、磷及维生素D、维生素A、维生素C都十分有益,可从乳类、鸡蛋、贝壳类的蛤蜊、虾皮、螃蟹以及动物肝脏、鱼肝油、肉、禽及粗粮中选吃。
为了促进骨折愈合,骨折病人的饮食可以根据骨折愈合的早、中、晚三个阶段,根据病情的发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进血肿吸收或骨痂生成。
骨折早期(1~2周):受伤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时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
中医认为,瘀不去则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
可见,消肿散瘀为骨折愈合之首要原则。
饮食原则上应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食品,尤不可过早食用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甲鱼等,否则瘀血积滞,难以消散,会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在此阶段,食疗还可选用三七、当归各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天。
骨折中期(3~4周):瘀肿大部分吸收,此时治疗原则以活血通络、接骨续筋为主。
饮食上由清淡转为补充高营养,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维生素D、钙及蛋白质。
食疗可选用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或牛排骨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2周。
骨折后期(5周以上):受伤5周以后,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此时为骨折后期,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可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通过舒筋活络,使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能自由灵活运动,恢复往日的功能。
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炖甲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杜仲骨碎补酒、鸡血藤酒等。
食疗可用枸杞子、续断各10克,骨碎补15克,苡米50克,将骨碎补与续断先煎去渣,再加入另2味同煮粥进食。
每日1次,7天为1疗程,每1疗程后间隔3~5天,共用3~4个疗程。
另外,骨折的患者应忌盲目补充钙质。
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认为骨折以后多补充钙质能加速断骨的愈合。
但科学研究发现,增加钙的摄入量并不加速断骨的愈合,而对于长期卧床的骨折病人,还有引起血钙增高的潜在危险,而同时伴有血磷降低。
这是由于长期卧床,一方面抑制对钙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增加的结果。
所以,对于骨折病人来说,身体中并不缺乏钙质,只要根据病情和按医生嘱咐,加强功能锻炼和尽早活动,就能促进骨对钙的吸收利用,加速断骨的愈合。
尤其对于骨折后卧床期间的病人,盲目地补充钙质并无裨益,还可能有害。
四、骨折的预防方法:1、练功强身:应积极长期地坚持锻炼,增多在户外活动时间,多呼吸新鲜空气,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保健操等项目。
多活动能使血液中的钙质更多地在骨骼内存留,因而提高骨的硬度,能有效地减少骨折的发生。
2、多晒太阳:阳光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钙的代谢依赖维生素D的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体内钙的形成和吸收,维持正常的钙磷代谢,使骨骼中钙质增加而提高骨的硬度。
3、未病先防: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车多的地方活动,下雨、下雪或地上积水、结冰时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发生骨折。
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动,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无力,反应迟钝而易跌倒。
平时出门时,须缓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聋、头晕等症状时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有帮助搀扶走路或手拄拐杖。
夜间上厕所之前,应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处于兴奋状态,并可防止体位改变时的一时性低血压的发生。
洗澡时,要准备好小凳子,坐着穿裤和鞋,防止跌倒。
4、饮食调摄:多吃蔬菜、蛋白质和富有维生素的饮食,可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
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以利于祛瘀消肿,后期应偏味重,选择合适的饮食调补肝肾,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5、密切观察:当遭受损伤后,如怀疑有骨折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在转送途中,应采取必要的临时固定措施。
如上肢骨折应用木板将手臂固定,木板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面。
也可将骨折的手臂与胸部缚在一起固定。
下肢骨折可用长木板将伤肢缚扎在一起,木板长度上至腋下,下应超过脚跟,或可将患肢与另一健肢缚扎在一起固定。
脊柱骨折应由双人平行搬至木板上缚扎固定,颈椎骨折应将头部两侧用沙袋垫好,限制头部活动,然后才能送医院。
如有出血,应用清洁布临时包扎伤口,然后用止血带结扎。
一般止血带结扎时间每次不超过1小时,每隔1小时可放松止血带1~2分钟,以看到鲜血流出为止,可防止因结扎时间过长而引起肢体缺血坏死。
用石膏等方法作骨折固定后,24小时内须密切观察伤肢末端皮肤色泽的变化和肿胀情况。
如发现肿胀加剧,皮肤有瘀紫应立即就诊,放松或拆除石膏,以防因石膏固定太紧而引起肢体缺血、回流不畅而坏死。
骨折固定期应遵医嘱定期复查。
6、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锻炼未受伤的关节,每天每小时一百次,能避免关节僵硬、挛缩和肌肉萎缩。
采用轻按摩的方法自我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