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肿瘤耐药关系的进展研究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一门研究基因表达和细胞命运调控的学科,它通过研究遗传物质之外细胞内部和外部环境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揭示了基因的表达是如何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于表观遗传学在肿瘤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肿瘤是一类恶性疾病,其发生和进展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许多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
传统上,研究人员主要关注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遗传突变,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调控也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观遗传调控主要涉及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两种机制。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分子中加入甲基基团,通过甲基化酶对基因组DNA进行甲基化修饰。
DNA甲基化在细胞命运决定、基因沉默、基因转录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肿瘤中,DNA甲基化异常是常见现象。
许多肿瘤相关的基因和DNA修复机制的基因在肿瘤中发生异常的DNA甲基化,从而导致基因的异常表达,甚至基因沉默,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组蛋白修饰是另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组蛋白是细胞核中最主要的蛋白质组分,可以通过翻译调节基因的转录活性。
组蛋白修饰包括甲基化、乙酰化、泛素化等,其中乙酰化修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能够促进染色质结构的松弛,改变 DNA的可及性,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
在肿瘤中,许多组蛋白修饰酶的异常表达或功能缺陷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
例如,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的缺失会导致肿瘤抑制基因的沉默,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
此外,表观遗传修饰与肿瘤干细胞的特性也密切相关。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的一小部分细胞群体,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它们在肿瘤的发生、重复和治疗抵抗中起着关键作用。
表观遗传调控能够改变肿瘤干细胞的命运调控途径和细胞命运标记物的表达,从而影响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
研究发现,许多组蛋白修饰因子和 DNA 甲基化酶在调控肿瘤干细胞命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肿瘤表观遗传学

组蛋白修饰在肿瘤中的研究主要包括:探究 组蛋白修饰在肿瘤中的特征和规律,探究组 蛋白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等 过程的关系,以及寻找可作为肿瘤诊断和疗
效评估的组蛋白修饰标志物。
03
肿瘤表观遗传学与肿瘤发 生发展的关系
表观遗传学变化与肿瘤细胞增殖
表观遗传学变化是指基因表达的改变,而非基因序列 的改变。这些变化可以通过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 等修饰方式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功能。 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观遗传学变化可以调控肿 瘤细胞的增殖过程。例如,某些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改 变可以影响其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细胞增殖的速度和 程度。
VS
基因组印记在肿瘤中的研究主要包括: 探究基因组印记与肿瘤发生、发展、 转移和耐药等过程的关系,以及寻找 可作为肿瘤诊断和疗效评估的印记标 志物。
非编码RNA
非编码RNA是指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包括miRNA、lncRNA等。非编码RNA在表观遗传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基因 表达的调控,并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04
肿瘤表观遗传学的治疗策 略与药物研发
表观遗传学治疗策略
靶向DNA甲基化
通过抑制DNA甲基转移酶或激活 去甲基化酶,调节基因表达,抑 制肿瘤生长。
靶向组蛋白修饰
通过抑制组蛋白乙酰化酶或组蛋 白甲基化酶,改变染色质构象,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靶向非编码RNA
通过调控miRNA、lncRNA等非 编码RNA的表达,调节基因表达, 抑制肿瘤进展。
非编码RNA在肿瘤中的研究主要包括:探究非编码RNA在肿瘤中的表达特征和规律,探究非编码RNA与肿瘤发生、发展、转 移和耐药等过程的关系,以及寻找可作为肿瘤诊断、预后和疗效评估的非编码RNA标志物。
原发性肝癌(HCC)的表观遗传学调节与靶向治疗策略

原发性肝癌(HCC)的表观遗传学调节与靶向治疗策略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理类型,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最新研究表明,肝癌全球发病率位居所有肿瘤的第 5位、病死率位居第 3位。
然而,目前肝癌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以往研究认为,遗传学改变是肝癌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异质性这一重要特征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通过对致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表观调节参与HCC的增殖与转移,表观遗传修饰同时亦是HCC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靶点。
miRNA是一类短序列、非编码、具有调控功能的单链小分子RNA,miRNA在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和肿瘤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miRNA调节转录后的基因表达,初始miRNA由RNA聚合酶II产生,并由RN酶III介导前体mRNA(pre-miRNA)的产生。
随后pre-miRNA由膜转运蛋白(exportin)被转运至胞浆。
miRNA的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有关。
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的miRNATGF-β信号通路相关的miRNATGF-β信号在EMT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TGF-β通过激活Smad信号诱导细胞失去上皮特性,获得迁移能力。
TGF-β信号的下游基因为Smad2/3和Smad4,作为转录因子改变EMT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Snail和ZEB(锌指蛋白)。
最近的研究显示,miRNA介导的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异常调节诱导恶性肿瘤的发展。
在HCC中常发现miRNA-542-3p和miR-142呈低表达。
Wnt信号通路相关的miRNA有多项证据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EMT转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β-catenin的核定位增加目的基因的表达,如粘纤蛋白(fibronectin)和基质金属蛋白(MMP-7),从而使得细胞拥有了间质样的表型。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遗传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在以往,传统的遗传研究主要关注DNA序列的变异和遗传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无法解释同一种基因造成的不同表现方式。
表观遗传学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可以解释这些不同表现方式的产生。
而表观遗传学在最近几年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什么是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指的是基因表达态度的遗传调控方式。
它不涉及DNA序列的变化,而是利用各种因素(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对基因表达进行控制,从而影响细胞和个体的发育、代谢、免疫应答等。
与传统的遗传学研究相比,表观遗传学更能说明基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表观遗传学的新进展1.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基于对肿瘤细胞表观遗传学异常的认识,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开发了多种针对表观遗传学调控基因治疗的方法,如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等。
这些新型药物不仅可以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还能够增强肿瘤细胞对传统治疗的敏感性。
目前,这些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并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抗癌药物。
2. 非编码RNA的发现非编码RNA(ncRNA)是指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
在表观遗传学调控中,ncRNA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ncRNA分子,并验证了它们在复杂生命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人类胚胎干细胞中发现的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XIST,通过辅助蛋白的作用,在两个X染色体中选择一个进行沉默,从而保证女性的基因组仅有一个X染色体进行表达。
此外,ncRNA还能够调节潜在病理状态下基因的表达,如心脏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
3. 表观遗传学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表观遗传学不仅在癌症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有着重要的生物技术应用。
比如,在转基因作物的培育中,常常需要选择适合的表观遗传标记进行筛选。
此外,表观遗传学也可以推动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如CRISPR/Cas9技术的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机制与逆转策略

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机制与逆转策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治疗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然而,肿瘤耐药性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
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产生的抗性,导致药物失去效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机制以及逆转耐药性的策略。
一、耐药机制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肿瘤细胞会发生突变,使得药物靶点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失去与抗肿瘤药物结合的能力。
例如,肿瘤细胞突变后的蛋白质结构会阻碍药物结合,使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2. 表观遗传学变化表观遗传学变化是指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而不改变基因本身的序列。
这种变化在肿瘤细胞耐药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改变会导致基因的失活或过度表达,从而减少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效果。
3. 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肿瘤微环境中,存在一些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它们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
同时,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也会对抗肿瘤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
二、逆转策略1. 组合治疗组合治疗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逆转耐药性策略之一。
通过同时或交替使用多种抗肿瘤药物,可以避免单一药物导致的耐药性。
组合治疗可以通过不同的靶点以及不同的作用机制,综合发挥抗肿瘤的效果,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2.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根据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标,选择相应的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靶向药物可以更精确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同时,靶向药物也可以通过作用于特定的信号通路,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
3.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利用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和杀灭肿瘤细胞的治疗策略。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免疫治疗可以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
4. 补充治疗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适当的营养支持和身体护理也是逆转耐药性的重要策略。
表观遗传学对肿瘤分子诊断的贡献

表观遗传学对肿瘤分子诊断的贡献随着肿瘤学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对于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在过去,人们认为肿瘤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但是接下来人们发现,除了基因突变之外,表观遗传学也对肿瘤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指的是指基因表达的非遗传性过程,例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的关联性备受关注,表观遗传学可以影响癌细胞的分化、增殖以及凋亡等基本过程,进而影响癌症的发生。
肿瘤常见的表观遗传学变化是基因的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DNA甲基化通常指的是DNA上五碳糖的甲基化,它是一种可逆、转录过程的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表观遗传学的其他修饰相比,DNA甲基化是增殖细胞中最稳定、最持久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
而组蛋白修饰是指对组蛋白N端氨基酸残基的化学修饰。
组蛋白修饰包括甲基化、磷酸化、乙酰化、泛素化等。
这些修饰可以影响组蛋白染色质的稳定性和空间结构,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
在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与肿瘤相关的基因的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基因的表达水平的改变,进而影响到肿瘤生物学过程。
例如,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如果由于DNA甲基化被沉默了,那么就可能会失去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同时,如果一个促进癌细胞生长的基因由于组蛋白修饰而变得超表达,那么就会促进肿瘤的生长。
因此,探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对于识别肿瘤分子标志物、发展新的癌症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观遗传学对肿瘤分子诊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作为肿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肿瘤诊断常规的方法是通过组织学检查、病理学检查、血液生化指标等手段来发现。
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满足高精度的肿瘤诊断需求。
因此,人们开始研究肿瘤的分子标志物,这些分子标志物包括DNA、RNA、蛋白质等。
通过识别肿瘤的分子标志物,可以发展出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肿瘤分子诊断方法。
表观遗传学中的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变化就是常见的肿瘤分子标志物。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表观遗传学指的是影响基因表达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不会改变DNA序列,但会影响基因调控。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的关系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物质如何影响个体表现而不影响DNA序列的学科。
在人类发育和生长过程中,DNA序列上的遗传信息始终不变,但表观遗传调控方式的变化则会影响个体的健康状态。
与DNA序列不同,表观遗传学调控方式如何被维护、复制和转移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初步解答。
表观遗传学作为一个研究肿瘤发生和治疗的新兴领域,得到了日益增长的研究关注。
肿瘤的发生与治疗是复杂多变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
研究表观遗传学以一个新的视角来解析这些复杂环节,从而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表观遗传学调控与肿瘤发生和治疗的关系也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
表观遗传学与肿瘤治疗的应用表观遗传学调控肿瘤中的基因表达并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恶性转化。
抑癌基因的失活和促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观遗传调控对这些基因的调节在肿瘤治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表观遗传学调控的一个最新研究成果是,如果在肿瘤中存在某些特定的调节分子,那么使用特定的药物可以恢复这些分子的表达和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例如,药物能够阻断肿瘤细胞内化学信号的传导,从而降低肿瘤的生长并促进其自我毁灭。
这种药物和治疗肿瘤的方式都是以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机制为基础的。
此外,表观遗传学在免疫治疗中也渐渐发挥了重要作用。
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而表观遗传学则关系着对于癌症免疫应答的调控。
比如说ATM基因在癌症治疗中是一种很有效的肿瘤免疫质量增强剂,而调控该基因也是由表观遗传学控制的。
总的来说,表观遗传学在肿瘤治疗中作用越来越显著。
展望未来,随着对体外分化信号和表观遗传控制机制的深入研究,表观遗传学在肿瘤领域的应用将日趋普及,并为癌症治疗与免疫治疗带来更加便利的实践方法。
肿瘤患者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与应对策略

肿瘤患者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与应对策略一、引言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化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肿瘤细胞的不断耐药性发展,化疗的效果受到了限制。
因此,研究肿瘤患者化疗耐药机制,找出应对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探讨肿瘤患者化疗耐药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1. 靶向药物的耐药机制靶向药物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干预肿瘤细胞的生存信号通路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然而,靶向药物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肿瘤细胞的耐药性的发展。
靶向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信号通路的重组、表观遗传学修饰等。
例如,EGFR在胃癌治疗中的抗药性问题,主要是因为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变异导致。
因此,对靶向药物的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于解决肿瘤患者化疗耐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ABC转运体的过度表达ABC转运体是一类跨膜蛋白,在细胞内可以将抗肿瘤药物从细胞内排出,从而减少药物的疗效。
研究表明,许多肿瘤细胞在长期接受化疗后,ABC转运体的表达会出现过度增加的现象。
因此,ABC转运体在肿瘤患者化疗耐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针对ABC转运体的表达,可以通过联合应用ABC转运体抑制剂来增加抗肿瘤药物在细胞内的积累,提高治疗效果。
3. 突变基因的发生细胞内基因的突变是导致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某些细胞内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性。
因此,对肿瘤细胞内基因突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肿瘤细胞的发生机制,从而有效地应对耐药性的发展。
三、靶向治疗1. 多靶点联合治疗对于一些存在多种耐药机制的肿瘤,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多靶点联合治疗的策略。
多靶点联合治疗可以同时干预不同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降低肿瘤细胞对抗药物的耐药性。
例如,HER2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肺癌治疗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联合抑制来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多靶点联合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肿瘤耐药关系的进展研究
本文就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与恶性肿瘤耐药的关系及其在逆转耐药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述之如下。
1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
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复制以后,在DNA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S-腺苷甲硫氨酸分子上的甲基转移到DNA分子中胞嘧啶残基的第5位碳原子上,随着甲基向DNA分子的引入,改变了DNA分子的构象,直接或通过序列特异性甲基化蛋白、甲基化结合蛋白间接影响转录因子与基因调控区的结合。
目前发现的DNA甲基化酶有两种:一种是维持甲基转移酶;另一种是重新甲基转移酶。
组蛋白乙酰化染色质的基本单位为核小体,核小体是由组蛋白八聚体和DNA缠绕而成。
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另一主要方式,它属于一种可逆的动态过程。
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的关系由于组蛋白去乙酰化和DNA甲基化一样,可以导致基因沉默,学者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串扰现象。
2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恶性肿瘤耐药
基因下调导致耐药在恶性肿瘤中有一些抑癌基因和凋亡信号通路的基因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机制下调,并与化疗耐药有关。
其中研究比较确切的一个基因是hMLH1,它编码DNA错配修复酶。
此外,由于表观遗传学修饰造成下调的基因,均可导致恶性肿瘤耐药。
基因上调导致耐药在恶性肿瘤中,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改变也可导致一些基因的上调,包括与细胞增殖和存活相关的基因。
上调基因FANCF编码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20XX的蛋白质,与肿瘤的易感性相关。
20XX年,Taniguchi等证实在卵巢恶性肿瘤获得耐药的过程中,FANCF基因发生DNA去甲基化和重新表达。
另一个上调基因Synuclein-γ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
同样,由表观遗传学修饰导致的MDR-1基因的上调也参与卵巢恶性肿瘤耐药的形成。
3 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DNA甲基化抑制剂目前了解最深入的甲基化抑制剂是5-氮杂脱氧胞苷(5-aza-dc)。
较5-氮杂胞苷(5-aza-C)相比,5-aza-dc首先插入DNA,细胞毒性比较低,并且能够逆转组蛋白八聚体中H3的第9位赖氨酸的甲基化。
有关
5-aza-dc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它能够恢复一些沉默基
因的表达,并且可以恢复对顺柏的敏感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hMLH1基因。
有关
地西他滨(DAC)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结果显示:DAC是一种有效的治
疗耐药性复发性恶性肿瘤的药物。
HDAC抑制剂由于组蛋白去乙酰化是基因沉默的另一机制,使用HDAC抑制剂(HDACI)是使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基因重新表达的又一策略。
根据化学结构,可将HDACI分为短链脂肪酸类、氯肟酸类、环形肽类、苯酸胺类等4类。
丁酸苯酯(PB)和丙戊酸(VPA)属短链脂肪酸类。
PB是临床前研究最深入的一种HDACI,在包括卵巢恶性肿瘤在内的实体肿瘤(21例)Ⅰ期临床试验中有3例患者分别有4~7个月的肿瘤无进展期,其不良反应是短期记忆缺失、意识障碍、眩晕、呕吐。
因此,其临床有效性仍有待于进一步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确定。
在VPA的临床试验中,Kuendgen等在对不同类型血液系统肿瘤中使用VPA进行了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患者有效率差异甚远。
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是氯肟酸类中研究较深入的一种HDACI。
其研究表明,体内使用安全剂量SAHA时,可有效抑制生物靶点,发挥抗肿瘤活性。
大量体外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使用DNA甲基化抑制剂和HDACI会起到更明显的协同作用。
逆转耐药的治疗 Balch等使用甲基化抑制剂—5-aza-dc或zebularine处理卵巢恶性肿瘤顺柏耐药细胞后给予顺柏治疗,发现此细胞对顺
柏的敏感性分别增加5、16倍。
在临床试验中,Oki等将DAC和伊马替尼(imatinib)联合使用治疗白血病耐药患者,结果说明,应用表观遗传学机制治疗恶性肿瘤确实可以对化疗药物起到增敏作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其疗效与体内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呈正比。
Kuendgen和Pilatrino等对HDACI和化疗药物的给药顺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VPA达到一定血清浓度时加用全反式维甲酸可增加复发性髓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缓解率,这可能与VPA引起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增加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
4 展望
总的来说,应用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治疗肿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传统化疗药物联合来逆转耐药,将给攻克恶性肿瘤等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闫雪冬,潘凌亚.表观遗传学修饰与卵巢恶性肿瘤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华妇产科杂志,20XX,43(4):303-305.
Choi YL,Kang SY,Choi JS,et hypermethylation of RASSFIA Promoter in ovarian borderline tumors and carcinomas. Virchows
Arch,20XX,448(3):33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