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可穿戴设备的图形处理器发展现状 和发展趋势
可穿戴设备发展现状及趋势

可穿戴设备发展现状及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可穿戴设备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可穿戴设备是指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嵌入到衣服、配件等物品中的智能设备。
这些设备通常具备传感器、处理器、存储器等组件,可以监测用户的生理参数、运动数据、位置信息等,也可以通过软件和云服务与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数据共享和交互。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出现了一些简单的健康监测设备,如心率监测器、计步器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可穿戴设备逐渐变得更加智能、多功能,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
随着人们对健康管理和科技便利性的需求日益增长,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700亿美元。
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增长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多样化:从最初的健康监测和运动跟踪设备,到如今的各种智能饰品、智能眼镜、智能服装等,可穿戴设备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2)技术进步:随着处理器、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在功能、性能和用户体验方面得到了大幅提升。
(3)应用领域扩展:除了健康管理和运动健身领域,可穿戴设备也逐渐应用于医疗保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1)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生理参数,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2)运动健身:可穿戴设备可以记录用户的运动数据、消耗的卡路里,帮助用户制定更合理的健身计划。
(3)智能家居:智能家居的可穿戴设备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家电、智能锁门等功能,提高家庭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4)医疗保健:可穿戴设备可以协助医生进行远程病人监控,为特殊病人提供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5)智慧城市:可穿戴设备可以用于智能交通、环保监测、公共安全等领域,提高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当下热门的科技产品之一。
从最早的智能手表到如今的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1.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1.1 市场潜力巨大可穿戴设备市场近年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预计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这一趋势不仅受到科技公司的追捧,传统企业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可穿戴设备领域。
1.2 应用场景日趋丰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不仅局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个人健康管理领域,还涉及到生产制造、交通出行、娱乐体验等多个领域。
比如,医疗行业中的可穿戴设备可以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健康指标,及时预警疾病风险;制造业中的可穿戴设备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并减少人工错误。
1.3 技术创新不断推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
目前,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中,使其功能更加全面、智能化。
同时,随着智能手表的面板越来越大,屏幕分辨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趋势2.1 健康管理方向未来可穿戴设备将更加注重人们健康管理的需求。
目前的智能手环已经可以监测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数据,但未来可穿戴设备将更加精准地获取健康数据,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
例如,根据用户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可穿戴设备可以推荐合适的运动方案和饮食搭配,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2.2 融合更多的功能未来可穿戴设备将不再局限于单一功能,而是融合更多的功能于一体。
例如,未来的智能手表可能会具备付款功能、导航功能等,将取代传统的钱包和地图导航设备。
类似的,智能眼镜也可以作为语音助手、实时翻译器等多功能的工具,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
2.3 更加个性化定制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将更加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生活意识的增强,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需求也愈发旺盛。
而可穿戴设备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则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种类繁多的产品已经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具体来说,可穿戴设备主要集中在三大类领域。
第一类是健康领域,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通过检测人的睡眠、运动、体温等参数,为人们提供可靠的健康气息;第二类是助行领域,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可以通过标记地图或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让现代都市的生活更加方便;第三类则是娱乐领域,如VR眼镜等,能够为人们提供全新、沉浸式的娱乐体验。
除此之外,可穿戴设备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也结合起来,推动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例如,智能家居、智能车辆、智能医疗等领域都需要有相对较复杂的数据处理和控制功能,可穿戴设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可穿戴设备技术未来的趋势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方向将会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具体来说,可穿戴设备技术未来的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深度学习为人们提供更加个性化、全面的信息服务。
2. 轻量化和超薄化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医疗和健康领域。
3. 可穿戴设备的多功能化将越来越明显,例如将智能家居远程控制与健康检测的功能结合起来。
4. 体感交互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更加自然、便捷地通过手势或语音指令来操作设备。
5. 可穿戴设备将向着可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即与云计算技术相结合,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减少单一设备的依赖。
总之,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服务。
可穿戴设备将会更加轻量化、便捷,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改善人们的健康、生活和娱乐体验。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智能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科技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过去的几年中,可穿戴设备市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并呈现出多样化和创新化的趋势。
本文将对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进步:随着芯片制造、传感器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例如,智能手表可以实时监测心率、睡眠质量、运动数据等,智能眼镜可以提供实时导航、拍摄照片等功能。
2. 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日益重视健康与运动,可穿戴设备作为健康管理的工具,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智能手环、智能耳机等产品可以实时监测运动状态,提供运动指导和健康建议,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
3. 生活方式的改变:可穿戴设备逐渐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例如,智能手表可以接听电话、查看短信,智能眼镜可以实时显示信息,这些功能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处理信息和沟通。
二、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趋势在未来,可穿戴设备有望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功能的多样化: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将更加关注用户需求,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功能。
例如,智能戒指可以监测血压、血氧等健康指标,智能眼镜可以实时翻译语言,智能服饰可以调节温度,这些功能将使可穿戴设备更加贴近用户的需求。
2. 设计的个性化: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将更加注重设计的个性化,满足用户对美观的需求。
例如,智能手表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显示不同的表盘,智能眼镜可以提供多种颜色和款式的选择,智能耳机可以定制外观和质感,这些个性化设计将使可穿戴设备更加具有时尚感和个性化魅力。
3. 人机交互的创新: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将进一步创新人机交互方式。
例如,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智能眼镜可以通过眼神控制实现操作,基于声音识别技术的智能耳机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控制,这些创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将使可穿戴设备更加便捷和智能化。
行业趋势分析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与趋势

行业趋势分析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与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升,可穿戴设备市场正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从资深经济学家的角度出发,分析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与趋势。
一、市场前景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广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管理的需求增加: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可穿戴设备作为监测和管理个人健康的工具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无论是健身追踪还是疾病预防,可穿戴设备可以提供实时的健康数据和准确的分析报告,满足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
2. 智能化的潮流推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智能家居的兴起,人们对智能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生活的延伸,能够与其他智能设备实现互联互通,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3. 产业链的完善:随着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生态圈。
从硬件生产到软件开发,再到销售与配套产品,各个环节相互协同,促进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
二、市场趋势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多元化功能的整合:未来可穿戴设备将不再局限于单一功能,而是将多种功能进行整合。
通过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穿戴设备将具备更丰富的功能,如智能语音助手、支付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等,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便捷的用户体验。
2. 跨界合作的加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跨界合作将成为企业寻求突破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健康、时尚、医疗等相关行业的合作,可穿戴设备将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拓展市场份额。
3. 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成为关注焦点:随着可穿戴设备使用人群的扩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关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增强设备的数据加密能力,同时加强隐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4.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个性定制:未来可穿戴设备将注重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采用定制化设计、可拆卸式模块和个性化服务等手段,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及时更换或升级设备,实现个性化的功能和风格。
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可穿戴设备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最早的智能手表到现在的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样化、功能越来越强大。
本文将对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可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增加,可穿戴设备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例如,智能手环可以追踪用户的运动情况、睡眠质量等,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同时,这些设备还能通过与手机等设备的连接,实现更多功能,例如接听电话、发送短信等。
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健康监测,还可以作为支付工具、个性化定制等。
另外,虚拟现实(VR)设备也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一大热门。
通过佩戴VR设备,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各种场景,例如游戏、旅游、教育等。
此外,智能眼镜也成为了重要的可穿戴设备之一。
通过与手机等设备的连接,智能眼镜可以实现信息推送、导航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方式。
二、可穿戴设备技术的未来趋势可穿戴设备技术的未来发展可谓前景广阔。
首先,可穿戴设备将更加注重用户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
不同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存在差异,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将更加关注用户习惯、身体特征等因素,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其次,可穿戴设备将更加注重健康监测和医疗辅助功能。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健康监测和医疗辅助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一大发展方向。
例如,可穿戴心率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情况,并在发现异常时及时提醒用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另外,可穿戴设备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功能。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穿戴设备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
例如,智能眼镜可以通过面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与用户交流的对象,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推送。
最后,可穿戴设备技术将更加注重舒适性和便捷性。
随着对可穿戴设备需求的增加,用户对舒适性和便捷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提示: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导读: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Computer)目前正通过智能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
目前市场上可穿戴设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需要借助于智能手机作为辅助来运行,例如Jawbone 手环,另一类是可以脱离智能手机而独立运行的设备,像LG 研发的Gwatch。
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Computer)目前正通过智能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
目前市场上可穿戴设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需要借助于智能手机作为辅助来运行,例如Jawbone 手环,另一类是可以脱离智能手机而独立运行的设备,像LG 研发的Gwatch。
随着目前行业布局的深入发展,实力巨头已经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上,谷歌不仅推出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Android Wear系统,还开放Google fit可穿戴平台,而苹果、三星、微软也相继推出了Heathkit、SAMI Microsoft Health开放平台。
所以,HCR(慧辰资讯)的Himobile团队专门对可穿戴设备目前的使用和发展情况进行了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智能化的设备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生活。
目前,可穿戴设备仍旧尚属于小众圈的‘玩物’。
从整个行业看,可穿戴设备在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为仅为0.4%,未来可穿戴设备用户攀升必然是要突破科技爱好者、极客、XX粉丝等小众圈子,继而转向普通大众群体。
从可穿戴设备类别看,智能手环以61.2%的渗透遥遥领先,小米手环以价格上的绝对优势远超Fitbit、jawbone手环,而主打儿童安全的360儿童手表则以差异化的定位超越包Inwatch、Smartwatch、Geak watch 等在内综合设备。
同时,华为和三星依赖其智能手机线上和线下渠道营销赢得用户关注,进入top3;其次是智能手表,用户占比38.6%,现阶段智能手环在价格上的优势使其比智能手表更容易为用户所接受。
可穿戴智能设备行业市场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可穿戴智能设备行业市场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目前,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健康监测设备,时尚配饰,消费电子产品等。
其中,健康监测设备是市场最大的细分领域,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用于监测人体健康指标和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在市场现状方面,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到了1.73亿台,市场价值超过300亿美元。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达到4.03亿台,市场价值将超过500亿美元。
在行业发展趋势方面,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提升。
例如,智能手表将会增加更多的健康监测功能,智能眼镜将实现更高分辨率的增强现实体验等。
2.健康管理需求增长: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不断增加,健康监测设备将会成为市场主要的发展方向。
预计未来几年,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健康监测设备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增加。
3.个性化定制需求:随着人们对时尚和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可穿戴智能设备也将越来越注重设计和个性化定制。
未来,可穿戴设备将不仅仅是功能性产品,更将成为一种时尚配饰。
4.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作为一种能够收集和储存用户个人数据的设备,可穿戴智能设备将面临一系列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
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开发商需要加强对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安全,保护用户隐私。
总结而言,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在未来将会持续增长,并在技术创新、健康管理需求增长、个性化定制需求、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涌现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催化,可穿戴智能设备将成为未来智能科技的重要方向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n Journal of Circuits and Systems 电路与系统, 2015, 4(3), 47-54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journal/ojcs/10.12677/ojcs.2015.43007State of the Art and Development of Wearable Computer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Jiye Jiao1, Tao Li2, Huimin Du2, Jungang Han1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2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Email: jiaojiye@Received: Aug. 19th, 2015; accepted: Sep. 3rd, 2015; published: Sep. 14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Emerging wearable computer has tremendou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the use of GPU render-ing rich, intuitive and highly interactive human-machine interface is the core technology for many wearable applications. This survey of wearable graphics processo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analyzes the trend of GPU for wearable device, and gives key technologies of GPU implementations for wearable computer.KeywordsGPU, Wearable Computer, Low Area, Low Power, Data Secure适合可穿戴设备的图形处理器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焦继业1,李涛2,杜慧敏2,韩俊刚11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陕西西安2西安邮电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Email: jiaojiye@收稿日期:2015年8月19日;录用日期:2015年9月3日;发布日期:2015年9月14日焦继业等摘要新兴的可穿戴设备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采用GPU渲染的交互性强的人机界面是众多可穿戴应用的核心支撑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了适合可穿戴设备的GPU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适合可穿戴设备的GPU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给出适合可穿戴设备的GPU实现关键技术。
关键词图形处理器,可穿戴设备,小面积,低功耗,数据安全1. 引言过去两年,可穿戴设备成为新的研究领域的主角,从智能手表、手环、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延伸到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医疗健康等更广泛的领域,而拥有用户界面良好的人机接口则成为可穿戴设备的基本要求。
可穿戴设备人机界面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屏幕显示内容展现的直观、自然,并且宜于使用,因为这是用户和设备之间第一个接口。
虽然可穿戴设备显示屏幕较小,所有交互的信息(如文本、图像、图标、视频等)都需要简洁方式显示在屏幕上,但较小屏幕的并不意味着设备处理能力简单,相反的,作为一个单独应用SoC处理器,其不仅需要实时完成数据处理、数据通信、传感器信息分析处理等,还需要完成用户界面显示,因此可穿戴设备必须采用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 unit, GPU)支持,才能完成所需的用户界面信息显示。
相比移动GPU,可穿戴设备的GPU应用有自己特点。
首先由于可穿戴设备是电池供电,相比手机应用,可穿戴设备需要更长的工作时间,但图形显示占用设备大量功耗,所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GPU 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超低功耗处理,保证设备可以长时间工作。
其次可穿戴设备本身需要小型化,整机尺寸要小、物料(bill of material, BOM)要少,因此可穿戴设备的GPU IP面积必须要小,同时也需要减少GPU渲染所需的外部DDR存储。
而采用目前常用的移动GPU实现可穿戴设备的人机界面渲染,存在诸多使用限制,如移动GPU芯片面积过大,支持的图形功能太复杂,所需DDR存储较大,工作时功耗较大导致发热严重,图形驱动程序复杂、占用系统开销较大、着色器预编译时间较长等。
所以需要针对可穿戴设备的GPU特点,进行小面积、超低功耗的GPU体系结构的研究,而这种针对可穿戴设备的小面积、超低功耗的GPU我们称之为可穿戴GPU。
2.可穿戴设备的GPU发展现状2014年3月,Google发布了可穿戴设备平台Android Wear [1] [2]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图形显示部分必须需要硬件的GPU支持,才能实现对可穿戴设备图形显示的多种优化,所以,从Google的Android 的生态环境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运行Android Wear操作系统的显示界面精美的可穿戴设备必然迎来爆发式增长。
因此,采用GPU渲染的丰富、直观、交互性强的人机界面将是众多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支撑技术。
目前支持Android Wear操作系统的智能手表产品有的MOTO 360、LG G Watch 、HUAWEI Watch等,这些智能手表界面精美,但一般仅能工作一天,就需要再次充电,因此可穿戴设备的低功耗设计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
2.1. GPU国内研究现状根据文献,拥有OpenGL ES 3D图形IP核的图芯科技公司(Vivante Corporation),直到2009年才在中焦继业等国有了第一家客户。
而中国关于GPU的研发项目是在2009年才有所展开,到目前为止也只有长沙景嘉微电子一家有成型的芯片,其采用0.13 μm的工艺实现,3D图形处理性能指标仅达到早期桌面级图形硬件加速的水平。
西安邮电大学从2009年开始自主研究GPU,提出了文献[3] [4]所示多态并行图形架构,该结构的处理单元可以在SIMD和MIMD两种模式下运行,兼有异步执行机制,还可以实现分布式指令并行处理。
配套软件包含OpenGL1.3和2.0、扩展的OpenCL [5]语言和编译、并行编程开发环境IDE和仿真器。
同步完成的还有OpenVX机器视觉系统[6]。
同时自主研发的另外一款嵌入式GPU [7] [8]芯片,已经进入测试阶段。
此外国内研究图形加速器的单位还有北大众志微处理器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等单位。
总体来说,国内有关GPU的研究都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对于可穿戴GPU 缺乏系统研究。
2.2. 可穿戴GPU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移动GPU研究已经较成熟,但是可穿戴GPU应用才出现不久,所以针对可穿戴GPU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但国外研究机构已经展开对可穿戴GPU这一新兴领域的大量研究。
2.2.1. Think Silicon公司的NEMA|t100可穿戴GPU2015年6月4日,希腊Think Silicon公司发布了工业界面积最小的超低功耗的3D GPU NEMA|t100 [10],主要面向可穿戴或者非可穿戴的物联网市场。
NEMA|t100的低功耗特性可以将可穿戴设备的电池从一天延长到五天时间。
采用28 nm工艺,NEMA|t100的面积仅有0.1 mm2,可以运行在400 MHZ。
NEMA|t100采用内存数据压缩技术和3D图形算法加速技术,可运行OpenGL ES API,NEMA|t100和DDR 存储的总功耗仅有0.07 mW,而处理器本身功耗仅有0.03 mW。
图1为NEMA|t100的架构图,该架构特点是显示缓冲区采用压缩算法实现,减少缓存面积;Z Buffer和纹理缓冲区采用对称的压缩和解压缩算法,同样减少缓存面积,降低与外部DDR存储的吞吐量,降低系统功耗;图形光栅化采用硬件实现。
NEMA|t100仅有一个内核,采用VLIW指令集,支持多线程超标量架构。
2.2.2. DMP公司的ANT可穿戴GPU日本DMP公司于2014年6月31日发布了针对可穿戴和物联网设备的GPU IP核ANT [11]。
ANT采用TSMC 28 nm HPC工艺实现,面积仅为0.25 mm2,主要面向可穿戴设备小尺寸显示设备中,或者其他物联网小尺寸显示设备中。
该处理器实现了在小尺寸屏幕上的低功耗和高性能的2D/3D UI显示完美结合。
2.2.3. Imagination公司的PowerVR GX5300可穿戴GPU英国Imagination公司于2014年7月发布了一款与Android兼容的针对可穿戴和物联网设备的GPU IP 核GX5300 [12]。
GX5300主要针对可穿戴设备的超低功耗需求设计,采用TSMC 28 nm工艺,面积仅为0.5 mm2,符合新的可穿戴设备的高清晰度GPU图形性能需求,支持480 p到720 p分辨率,以及最小的OpenGL ES 2.0图形集。
GX5300架构如图2所示,采用PowerVR系列的区块延迟渲染(tile based deferred rendering, TBDR)的统一着色器架构专利,该架构可明显减少GPU与外部存储器之间的数据吞吐量,减少系统功耗;针对OpenGL ES 2.0标准中不需要高精度运算,采用低功耗16位浮点数和高精度32位浮点数相结合的混合图形运算单元,减少运算量,降低功耗;采用PVRTC压缩纹理格式,减少内存带宽和功耗,进一步减少系统整机内存需求。
2.2.4. Vivante公司的GCNano可穿戴GPU美国Vivante公司于2014年6月2日发布针对可穿戴和物联网产品应用的GPU产品线,包括GCNano Lite、GCNano和GCNAno Ultra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