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基础过关训练25六国论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9eb154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68.png)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第3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二、非选择类3.(3)事以地事.秦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犹犹.抱薪救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三、情景默写四、句子默写五、文言文阅读阅读文章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16.《阿房宫赋》《六国论》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6课习题练习三(附答案)一、选择题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①②④B.③⑤⑥ C.①③⑤D.②③⑤4.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①句读之不知②唯弈秋之为听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皆不可限以时月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利是图⑧吞舟是漏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5.下列画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项是()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6.对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戍卒叫,函谷举②古之人不余欺也③曹军破,必北还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⑤哀南夷之莫吾知兮⑥微斯人,吾谁与归A.①④⑥/②③⑤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②⑥/③④⑤二、语言表达7.“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三字经》)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请你仿照《三字经》的格式,写出下句,以勉励年轻学子及早发愤读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同步练习 附答案

课时把关练16 六国论◆文言基础训练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断定C.胜负之数.数:次数D.始速.祸焉速:招致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輮以.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其实..亦百倍B.可谓智力..孤危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以有尺寸..之地4.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日.削月割,以趋于王④不能独完.⑤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④B.②⑤C.③④D.①③5.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B.不赂者以赂者丧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中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对比当今局势,劝诫统治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认为赂秦导致了六国力亏、灭亡,《六国论》第一段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出了“不赂者”的下场。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说明了燕国灭亡的原因。
(4)《六国论》中苏洵批评赵国残害良将,叹息其不能武力对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六国论》精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阿房宫赋》《六国论》重点练习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李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尝事李密,友单雄信。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废旧君之礼。雄信将戮,以股内啖之,使与俱死。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尔于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高宗从之。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不可。他日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曰:“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由此废立之议遂定。,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不知也。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同丞相,爵比诸侯,北魏亦沿用。自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唐太宗能“任贤使能”“恭俭节用”,是夏、商、周三代以来难得的贤君。B.作者认为唐太宗亲征高丽就是想要在当世被人夸耀,并且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C.作者认为唐太宗不注意修养德行,却听信李淳风的话杀了李君羡,是难以改变“女武代王”的天命的。D.作者认为李虽能尽忠效力,却是一个“匹夫之侠”,唐太宗却认为可以把少主及天下托付给他,这实为唐太宗的过失。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2)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课件27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
16.苏洵在《六国论》中,反对用割让土地求得安寝的方法,他用
“,
”这两句话指出了原因。
13.在《六国论》中,苏洵描写韩、魏、楚三国国君靠频繁割地 求得一个晚上安寝的句子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
14.苏洵在《六国论》中,用“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这三句话比较韩、魏、楚三国诸侯(贿赂秦国)所 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的情况。
46.苏洵在《六国论》中,在引用古人语言时,用精妙的比
喻形象地批判六国的赂秦行为的句子是“
,
”。
47.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假设论证指出,如果北宋朝廷
继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
辙的句子是“ ,
,
”。
45.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评论 刺秦事件。
7.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 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的句子是“则秦之所大欲,诸侯 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8.苏洵在《六国论》中,描写祖辈父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在《六国论》中,苏洵用“
, , ”这三句话指
出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所获得的情况。
15.在《六国论》中,苏洵描写频繁割地赂秦的诸侯明天起床一 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的情景的句子是“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16.苏洵在《六国论》中,反对用割让土地求得安寝的方法,他 用“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这两句话指出了原因。
17.在《六国论》中,苏洵用“ , ”这两句话指出因 赂秦而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3.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化用了这首诗的首句。请简要分析,两诗由“一枝红杏”而引发的联想和感触有何不同。
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六国论》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16 《阿房宫赋》《六国论》课后基础集训

课后基础集训第8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基础测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直走.咸阳走:通达B.六国互.丧互:互相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D.剽.掠其人剽:抢劫、掠夺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D.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而气候..不齐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4.下列对《阿房宫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B.《六国论》是史论。
史论是作者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某一史料进行研究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文体。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
D.《六国论》语言颇具特色,句子长短相间,句式丰富多彩;论证语言有正面说,有反面说,有直接说,有隐含说,相映成趣。
6.下列有关文言文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过关训练25六国论[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赂.(lù)秦暴.(bào)霜露弥.(mí)繁B.与.(yǔ)嬴厥.(quē)先祖父日削.(xuē)月割C.殆.(dài)尽洎.(jì)牧以谗诛率.(shuài)赂秦D.为.(wéi)国者当.(dānɡ)与秦相较荆棘.(jí)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途径,道路,名词)②六国互.丧(交互,彼此,副词)③不能独完.(完成,形容词)④理固宜然.(这样,代词)⑤义.不赂秦(坚持大义,名词用作动词)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胜,取胜,形容词)⑦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连词)⑧苟.以天下之大(如果,假如,连词)⑨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⑩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A.①②③④⑦⑧⑨B.②③④⑤⑧⑨⑩C.①③④⑥⑦⑨⑩D.①②④⑤⑧⑨⑩3.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4.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B.虽又槁暴.,不复挺者C.功亦足以暴.于天下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5.下列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⑤可谓智力..之数,存亡之理..孤危⑥胜负⑦思厥先祖父..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⑥B.①⑤⑦C.②③⑤D.③⑥7.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⑦披坚.执锐.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8.下面对《六国论》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篇史论,史论的目的不在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B.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中心论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达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C.本文是论说文,其结构的严密,论点的鲜明,堪称古议论文之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运用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分别从“赂秦”“不赂秦”两类国家分析其弊端,又以假设申说如果六国不赂秦则不至于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
D.最后,借古讽今,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全文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而且首尾照应。
[课内精读]阅读下列语段,完成9~12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不免:免不了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消灭10.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是()①齐人勿附于秦②斯用兵之效③李牧连却之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⑤智力孤危⑥三国各爱其地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①③④⑤11.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而孤,少有大志。
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
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
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
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
”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
世祖即位,公孙述称帝于蜀。
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
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
建武四年冬,援至洛阳,见世祖曰:“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
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帝甚壮之。
十一年,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涂远多寇,议欲弃之。
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
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
帝然之,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
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军没,援因复请行。
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
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
遣援率中郎将马武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
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改)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B.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C.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D.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宾客,贵族官僚所养的勇士谋臣等门客,亦指依附于世家大族的农民。
文中指后者。
B.斛,一种量具,与“升、斗”同用来计量粮食的体积,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
C.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
文中指马援奏请设在金城用于安民的高级官员。
D.弛刑,即弛刑徒,指解除枷锁的刑徒。
除从事各种劳役外,多被迫从军、戍边。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援年少有志,慷慨大方。
他自小就拥有大志向,后来在陇汉间游牧的时候,显示出大丈夫气节,与人为善,尽散钱财。
B.马援理性冷静,善于识人。
公孙述称帝后,隆重接待曾为同乡的马援,以示热诚友好之意,马援却认为此人不值得信任。
C.马援虑事周全,富有远见。
当朝臣议论放弃金城时,马援认为金城城池牢固,土地肥沃,理应坚守不弃,得到皇帝认可。
D.马援忠贞爱国,老当益壮。
武威将军刘尚攻打蛮夷失败,马援主动请兵,以老迈之躯率军出征五溪,第二年春大破贼兵。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帝愍其老,未许之。
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请简要说明马援辞绝公孙述、归附汉世祖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过关训练25六国论1.解析:A.暴pù;B.厥jué;D.当tǎng,同“倘”。
答案:C2.解析:③“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⑥“终”,坚持到底,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D3.解析:A.灭亡;B.逃亡的人;C.逃走;D.损失,与例句同。
答案:D4.解析:A.暴露、显露;B.晒;C.暴露、显露;D.突然。
答案:AC5.解析:B是修饰关系。
答案:B6.答案:D7.解析:①⑤⑥⑩名词作状语,②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B8.解析:“不赂者以赂者丧”应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答案:B9.解析:不免:不能幸免。
答案:B10.答案:C11.答案:C12.答案:(1)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邯郸就成为秦国的一个郡了,可惜它们使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2)如果当初韩、楚、魏三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人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名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如果跟秦国人相较量,(结局)或许还不容易估量。
13.答案:C14.解析:“斛”容量最大。
根据文中“谷数万斛”“守钱虏”等信息,可知马援资财丰足,可推论“斛”不可能是容积最小的计量器具。
答案:B15.解析:公孙述的隆重接待并非为了“以示热诚友好之意”,而是有炫耀、摆排场之意。
答案:B16.答案:(1)(马援)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可怜他将他放了,于是逃亡到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