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练习题参考答案-学习文档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08332131】在20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不过,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

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

那么,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

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

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上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

”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

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

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

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

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

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

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

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

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

(完整word版)高一人教版必修二语文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高一人教版必修二语文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落寞混沌驯鸽牵牛花蓊蓊郁郁B.弥望袅娜脉脉梵婀玲青翠欲滴C.斑驳丰姿风致卢沟桥没精打采D.悲凉参差幽僻泊来品亭亭玉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A.点缀落叶触觉寂寞B.装饰落叶感觉落寞C.点缀落蕊触觉落寞D.装饰落蕊感觉寂寞4.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落寞:冷落,寂寞)B.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大致的轮廓) C.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已:已经)D.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

(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B.“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C.小李新买的房子装修得十分豪华,钢丝纱窗,大理石地面,漂亮的吊灯,真是琳琅..满目..。

D.近日面世的《共和国万岁》邮票珍藏大系,版面设计新颖别致....,邮票藏品丰富多样,可谓“邮苑奇葩,传世珍藏”。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位曾经驰骋乒坛的名将已经回到祖国,现就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从事运动医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他的力量。

B.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可让病人得到更多心理安慰,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4单元+12 我有一个梦想+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4单元+12 我有一个梦想+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________。

②黑人得不到公民的________,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

③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________。

A.誓言权利保证B.誓言权力保障C.诺言权利保障D.诺言权力保证【解析】“诺言”是应允别人的话;“誓言”是宣誓时说的话,有庄重的色彩。

“权力”是指政治上或职责范围内的一定的强制力量或支配力量,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国家机关;“权利”与义务相对,是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对象是公民、法人,也可以是国家机关。

“保障”侧重表示对已有的事物加以维护,使不受影响或损害;“保证”侧重表示切实负责地完成,其对象都是将要做的事。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导学号:08332110】A.有病就应该及时治疗,若等到病入膏肓,即使华佗再世,也无济于事....了。

B.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同学们在参观了一张张让人触目惊心的南京大屠杀图片后义愤填膺....,纷纷表示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力量。

C.当NBA总决赛MVP的头衔被他独揽时,当鲜花掌声在他身边围绕时,他始终安之若...素.。

D.目前热播的连续剧《独立连》,展示了一幅幅视野宏阔、慷慨悲壮的全民抗战的历史画卷,高扬着奋起御侮、气壮山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之魂。

E.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

【解析】C项,“安之若素”指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

而选项中是在获得成功时,故此处使用不当。

E项,“历历在目”指(物体或景象)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此处用错对象。

【答案】CE3.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①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②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

高一必修必修二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

高一必修必修二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

高一必修必修二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高一必修必修二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

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

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

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

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

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却若风雨声。

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综合检测卷+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综合检测卷+Word版含答案

综合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尤其是在早期传统中,“道”和“德”最早是分开来讲的。

“德”观念的产生当在原始社会,与氏族有关。

巴新生先生认为“德”观念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殷商时期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西周君主的祭祀征伐、视察巡行即统治者的政行;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即普遍的道德判断标准阶段。

“道”观念的出现当晚于“德”观念。

从原始语义上来分析,“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

而“道”观念的原始意义是所行的道路,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

可见,“德”观念同“道”观念在其产生的初始意义上,就有一种成长为普遍性的趋向,都具有成为普遍观念的可能性,这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

从字义上来考察,“道”从首从行,点明了人在“行”时,要时时抬头,或“仰首”“向外”,以“观察”或“体会”那高高在上的“天”或“天意”,从而保证天命得以践履;“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点明了“德”之行首先乃是有“心”之“行”,应该时时注意问“心”,注意“向内”求索,反观自己的“行”是否是出自“内心”对“天”或“天命”的洞察。

相比起“道”观念,“德”观念更具体,距离人更近。

作为文化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德”观念逐渐成为“道”观念的体现。

如《国语·晋语》中载,晋厉公六年,范文子率晋军在鄢陵打败楚军后,针对晋厉公的“无德而功烈”,说:“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天道是没有偏私,只把福命授给有德的人。

可见,天道的得以体现就是通过“德”。

西周时期“德”观念的使用总是与宗教的天命观相结合,“以德配天”即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表现。

可是到春秋后期,随着天命观的不断遭到怀疑,“天”的神学观念也不断被怀疑和剔除,逐渐向自然天道观转化,与之相配的“德”也便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

“德”逐渐成了“道”的体现。

于是,“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德”和“道”的关系套用柏拉图的话说是“分享”的关系。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1.2 故都的秋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同步练习:1.2 故都的秋 Word版含解析

2故都的秋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饱尝.(cháng)赏.玩(shǎng)领略.(lüè) 疏疏落.落(lào)B.陪衬.(chèn) 落蕊.(ruǐ)颓.废(tuí) 混混沌.沌(dùn)C.譬.如(bì) 幽.远(yōu)萧索.(suò) 潭柘.寺(zhè)D.折.去(zhé) 情趣.(qù)点缀.(zhuì) 一椽.破屋(chuán)解析:A项,“落”应读“luò”;C项,“譬”应读“pì”,“索”应读“suǒ”;D项,“折”应读“shé”。

答案:B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他在回忆祖父在“二二八事件”遭遇时,不时拭泪,致词时一度因情绪而中断。

(2)费德勒在拿下首场比赛后接受现场采访时,地夸奖起太太和自己的团队表现。

(3)这位失独母亲自述说: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跟着,真希望那人就是自己的儿子。

A.不能自已情不自禁不由自主B.不由自主不能自已情不自禁C.情不自禁不由自主不能自已D.情不自禁不能自已不由自主解析:“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从语境看,第(1)句因横线前有“情绪”不能用“情不自禁”,否则重复。

第(3)句“失独”是悲伤的事情,不宜用形容感情“激动”的“情不自禁”。

答案: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歌手姚贝娜患癌症去世给年轻人敲响了警钟。

医学专家告诫:对于个人身体健康问题上,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有规律地作息,并注意锻炼身体。

B.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养老全部由政府财政包揽的现象已不再存在,此种制度有利于社会矛盾和个人责任的化解。

高一必修二语文 答案

高一必修二语文 答案
# !
# # # + 5 * + 5 ,5 &! (
解 得 5&#! 6 + 5 得 ! 5 由 & 6& 5 5 $ 6,+ 所 以 原 圆 锥 的 底 面 积 为
教 材 导 学
解 析 棱 台 的 侧 棱 延 长 后 必 须 相 交 于 一 点 解 析 四 面 体 是 面 数 最 少 的 多 面 体 解 析 剩 余 部 分 是 四 棱 锥 解 析 如在 长 方 体 中 取 四 棱 锥 则 此 四 棱 锥 的 四 个 侧 第 图 /题 面 都 是 直 角 三 角 形 学 探 究 解 不 妨 设 长 方 体 中 共 一 顶 点 的 三 条 棱 长 分 别 为 数 解 若 将 火 柴 组 成 正 方 形 放 在 同 一 平 面 ! #根 ,个 则 对 角 线 槡槡 槡 槡 内 可 以 做 到 但 组 成 正 方 形 放 在 同 一 平 面 内 -个 拓 展 训 练 故 可 以 结 合 一 些 几 何 体 找 原 型 能 是 不 可 能 的 ! 知 能 提 升 用 火 柴 组 成 正 方 形 的 情 况 如 图 四 ! #根 ,个 ! 解 析 根 据 正 棱 锥 的 定 义 可 知任 意 正 棱 锥 个 小 正 方 形 和 外 面 一 个 大 正 方 形 联 想 正 方 体 有
参考答案及解题思路
第 一 章 间 几 何 体 !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练习题参考答案-精选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练习题参考答案-精选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38分)1. C(2分)(A项“猗”的读音应为yī;B项“裳”的读音应为cháng;D项“踯”的读音应为zhí,“哺”的读音应为bǔ)2. B(2分)(A项“幽辟”应为“幽僻”,“曲心抑志”应为“屈心抑志”;C项“翁郁”应为“蓊郁”;D项“悲催”应为“悲摧”)3. D(2分)(A项“说”通“脱”;B项“错”通“措”;C 项“纫”通“韧”)4. C(2分)(A项“攘”的意思为“忍受”;B项“甸甸”是拟声词;D项“思”是句尾语助词。

)5. B(2分)6. D(2分)7. B(2分)(“多谢相助”中的“相”偏义指代“我”;选项中“相”的意思依次为①偏义指代“你”②偏义指代“我”③偏义指代“她”(婆婆)④偏义指代“他”(郡丞)⑤偏义指代“我”⑥副词,相互⑦偏义指代“他”(焦仲卿)⑧名词,面相。

)8. A(2分)(A项中,“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体制,而非主要的表现手法)9. B(2分)10. C(2分)(A项“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用在此句中,使用对象不当。

B项“痛不欲生”指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

用在句中不合语境,应为“痛心疾首”。

C项“可圈可点”原意为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后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用在此句中正确。

D项“火中取栗”见于法国的一则寓言,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自己脚上的毛被烧掉,栗子却都被猴子给吃了,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处理,自己却上了搭档,一无所得。

用在这里,是望文生义。

)11. D(2分)(A项句子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电磁力”。

B项搭配不当,应该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C项表意不明,“需在明年3月底前去注册登记”一句有两种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8分)
1. C(2分)(A项“猗”的读音应为yī;B项“裳”的读音应为cháng;D项“踯”的读音应为zhí,“哺”的读音应为bǔ)
2. B(2分)(A项“幽辟”应为“幽僻”,“曲心抑志”应为“屈心抑志”;C项“翁郁”应为“蓊郁”;D项“悲催”应为“悲摧”)
3. D(2分)(A项“说”通“脱”;B项“错”通“措”;C 项“纫”通“韧”)
4. C(2分)(A项“攘”的意思为“忍受”;B项“甸甸”是拟声词;D项“思”是句尾语助词。

)
5. B(2分)
6. D(2分)
7. B(2分)(“多谢相助”中的“相”偏义指代“我”;
选项中“相”的意思依次为①偏义指代“你”②偏义指代“我”③偏义指代“她”(婆婆)④偏义指代“他”(郡
丞)⑤偏义指代“我”⑥副词,相互⑦偏义指代“他”(焦仲卿)⑧名词,面相。

)
8. A(2分)(A项中,“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体制,而非主要的表现手法)
9. B(2分)
10. C(2分)(A项“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用在此句中,使用对象不当。

B项“痛不欲生”指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

用在句中不合语境,应为“痛心疾首”。

C项“可圈可点”原意为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后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用在此句中正确。

D项“火中取栗”见于法国的一则寓言,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自己脚上的毛被烧掉,栗子却都被猴子给吃了,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处理,自己却上了搭档,一无所得。

用在这里,是望文生义。

)
11. D(2分)(A项句子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电磁力”。

B项搭配不当,应该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C项表意不明,“需在明年3月底前去注册登记”一句有两种理解。

)
12. C(2分)
13.(6分)【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14.(8分)①乘彼垝垣②士贰其行③言笑晏晏④谣诼谓余以善淫⑤步余马于兰皋兮⑥岂余心之可惩⑦还顾望
旧乡⑧契阔谈?
二、古代诗歌鉴赏(10分)
15.(6分)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一往情深的闺中少妇形象。

表达了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和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

16.(4分)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新颖独特,采用了篇末点题的手法。

(或答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 上片全是写景,写水流,写山愁,却不言明是何人因何而发愁。

下片直抒胸臆,写思念,写怨恨,直到最后一句“月明人倚楼”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是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17.(4分)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
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每答对
一点给2分)
18.(4分)(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
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每答对一点给1分)
(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
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每答对一点给1分)
19.(6分)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
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每答对一点给3分)
20.(8分)第一问(4分):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
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
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答对第一点给2分,第二、三点每答对一点给1分)
第二问(4分):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
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
活态度的变化。

(每答对一点给2分)
四、写作(50分)
21.(50分)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