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补气血的穴位汇总

合集下载

补气血的穴位保健调理身心平衡

补气血的穴位保健调理身心平衡

补气血的穴位保健调理身心平衡人体的健康与平衡有赖于气血的充足流畅。

气血不足或不畅会影响身心健康,而穴位保健是一种常用的调理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补气血的穴位,帮助调理身心平衡。

一、太冲穴太冲穴是一处重要的补气血穴位,位于足太冲经的起点处,即足大趾的足背侧蒂骨突起以下凹陷处。

按揉或针灸太冲穴,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加体内气血的供应。

每天早晚各按揉5-10分钟,可有效改善气血不足的情况。

二、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腿部内侧,当内踝上缘与距内踝尺寸的前一横指宽处之间,按揉或针灸三阴交穴可以提高脾胃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每天按揉3-5分钟,可以帮助补充气血,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三、三焦经上部穴位三焦经上部穴位有中渚、天突、气街等。

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理气机,改善气血不畅的情况。

常按摩这些穴位,可以缓解疲劳,增加精力,提高注意力。

不妨在工作休息的间隙,轻揉这些穴位,以获得精力的补充。

四、踏实穴踏实穴位于肚脐下方两横指的凹陷处,也是一个重要的补气血穴位。

按揉或针灸踏实穴,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加消化吸收能力,帮助养血生气。

每天早晚各按揉5-10分钟,可以改善气血不足的症状。

五、命门穴命门穴位于腰部,脐中下方4横指处。

按摩命门穴可以促进肾脏的功能,调理体内的水液代谢,帮助补益气血。

每天按摩命门穴,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增加体内气血的储备。

六、迎香穴迎香穴位于上颚骨突突起处,按揉迎香穴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提高肺部功能。

经常按摩迎香穴,可以清除心脑血管系统的疲劳物质,保持心脏的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通过按摩或针灸一些特定的穴位,可以帮助补充气血,调理身心平衡。

当然,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建议在进行穴位保健之前,先咨询专业医生或理疗师的建议,了解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以便选择适合的穴位和方法进行保健调理。

秉持科学、合理的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10大补气穴位、补气补血的穴位按摩

10大补气穴位、补气补血的穴位按摩

10大补气穴位、补气补血的穴位按摩第一节脾腧穴脾腧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中的穴位,位于人体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脾腧穴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你们看,脾是脾脏,这说明这个穴位一定与脾脏有很大关系,一个与脾有很大关系的穴位为什么会跑到膀胱经上去了呢?如果我们弄懂了“腧”字的含义,也就明白了,“腧”通“输”,意思就是运送。

“脾腧”的意思就是将脾脏湿热之气向外输送入膀胱经。

膀胱经就像汽车的散热器,人体内的外散之热沿着它上行,冷降之液顺着它下行。

人感冒发热了,多喝水多排尿,就会好起来,其原因就是体内之热顺着膀胱经散了出去。

“脾腧穴”是专门负责外散脾脏湿热之气的。

下文我们要说脾有四怕,怕湿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脾脏中的湿热之气散不出去,脾的功能就会受损,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一受损,气血就会虚弱。

所以,脾腧穴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补气穴位之一。

脾腧穴就像铁路线上的一个大枢纽,这个枢纽不通畅,整条铁路就会瘫痪,脾脏内的湿热之气运送不出去,时间一长,整个人都会出毛病。

那么,如何保证脾腧穴的功能正常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勤按摩、勤拔罐、勤艾灸。

根据季节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

早春和晚秋最好采用拔罐;夏末和冬季则用艾灸比较好。

夏冬两季进行艾灸不但可以温补脾气,还能祛湿。

如果平常在家不方便拔罐和艾灸,那就选择按摩的方法,不但简单易行,还能取得同样的疗效。

按摩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每天晚上的8点左右,因为这个时候运转了一天的“脾气”已经有些疲弱了,此时将废气排除,补充新气,一则可以缓解白天的劳累,二则可以为第二天蓄积力量。

利用指尖,强力按压背部脾腧穴3次,每次3~5秒钟,然后将手按放在脾胃部位,先自右向左平推30次,再自左向右平推30次。

注意:按摩时,手掌要紧贴皮肤,向下的压力不要过大。

第二节足三里穴中医认为,人体最多气多血的经络是胃经,而足三里穴是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

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

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气血不足带来的麻烦事不少,而气血不足是可以通过调理改善的,穴位按摩法是不可错过的一种方法。

那么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1、按摩血海穴补气血此穴位是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并且此经络是血液积聚的重要点,是统管血液和各种与血液相关病状的基础。

2、按摩极泉穴补气血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对其进行按摩最好的方式便是弹捏,但是并不是对其弹捏的力度越用力效果就越好,力度需要柔和且连贯一些,并且每次弹的次数还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决定,一般而言弹10次左右便可以了。

3、按摩天枢穴补气血天枢穴在腹部肚脐眼的位置,大约三个指头的位置,天枢穴是胃经上的一个关键穴位,经常对其进行按摩能很好的起到保持胃经和大肠经络相通的作用。

经常对天枢穴进行按摩,便能很好的起到刺激胃经内气血循环的目的,从而帮助体内的气血通过胃经向大肠经输送。

在对天枢穴进行按摩的时候,双手按压在穴位上,然后以打圈的方式对其进行按摩,每次按摩3分钟左右便足够,以此穴位有酸胀的感觉为佳。

4、按摩气海穴补气血气海穴就是人体元气的海洋,具有极高的补益元气的功能,中医经典上认为气海能够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一切因气虚导致的疾病,所以补气首选气海。

气海是任脉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脐眼(神阙穴就是指肚脐眼)正下方1.5寸。

你把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从肚脐处向下量,四指并拢的宽度为3寸,一半就是1.5寸,或者如上图两指也是1.5寸。

气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强壮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

可以用艾柱灸5~14壮,或者用艾条灸20~30分钟。

经常灸一灸气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5、按摩膻中穴补气血膻中穴有上气海之称,主要的功能是调益肺气,能调一身之气,尤其对肺脏的保健功效很好。

用膻中配气海,一上一下,既能补元气,又能调肺气,气机调顺了,人体就不会产生淤滞,身体自然安然无恙。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穴位是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健康。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以及贴敷方法。

1. 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胃经上,距离脐中1.5寸。

补中补气血的效果显著,适用于气虚血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粘贴在中脘穴处即可,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2. 血海穴:血海穴位于足三里穴下方,距离胫骨前缘3寸。

补益气血、滋养脏腑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艾叶、灸条或贴剂,粘贴在血海穴处,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3. 四白穴:四白穴位于手太阳经上,掌心与小指尖连线的中点。

具有补益气血、养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心气不足、失眠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艾叶、灸条或贴剂,粘贴在四白穴处,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4.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中点。

有温中补气、益肾固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血弱、腰腿酸软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粘贴在关元穴处即可,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5.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胃经上,距离胫骨前缘3寸。

有益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血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粘贴在足三里穴处,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可以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调理方式,但在贴敷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温度适宜:贴敷时使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或伤害。

2. 皮肤清洁:在贴敷前,应将贴敷部位的皮肤清洁干净,以免影响贴敷效果。

3. 贴敷时间:每次贴敷的时间建议控制在30分钟左右,避免时间过长导致肌肤不适。

4. 穴位选择: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贴敷的穴位,可以咨询中医师或按摩师进行指导。

总之,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医调理方式,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促进健康。

在贴敷时需要注意温度适宜、皮肤清洁、贴敷时间以及穴位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中医常用100个穴位

中医常用100个穴位

中医常用100个穴位中医学认为,人体有361个主要穴位,其中有100个是应用频率较高的常用穴位。

这些穴位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通过调理气血、通畅经络、调和阴阳来促进身体健康。

以下是中医常用的100个穴位。

1. 头部穴位- 百会穴: 位于头顶顶骨后部,具有疏风清热的作用。

- 风池穴: 位于两耳后,可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

- 太阳穴: 位于太阳眼周围,可缓解偏头痛和眼部不适。

2. 面部穴位- 额白穴: 位于眉毛中央,可缓解头痛、目眩等症状。

- 眉心穴: 位于两眉正中,可调节心情、缓解压力。

- 迎香穴: 位于鼻翼旁,可畅通鼻窍、缓解鼻塞。

3. 颈部穴位- 天柱穴: 位于颈椎下方凹陷处,可缓解颈部疼痛、肩周炎等症状。

- 风府穴: 位于颈椎两侧,可改善头晕、失眠等不适。

- 风市穴: 位于颈椎外侧,可缓解颈椎病、肩颈紧张等问题。

4. 胸部穴位- 太渊穴: 位于胸骨下方凹陷处,可缓解心悸、气短等症状。

- 中脘穴: 位于胸骨下方,可调理胃肠功能、缓解消化不良。

- 曲池穴: 位于乳房下方,可缓解乳房胀痛、乳腺增生等问题。

5. 腹部穴位- 关元穴: 位于脐中,可调理生殖系统、改善尿频等问题。

- 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可缓解胃脘痛、胃胀等症状。

- 气海穴: 位于肚脐下方,可调理脾胃功能、缓解腹泻等问题。

6. 背部穴位- 大椎穴: 位于颈椎与胸椎交界处,可缓解颈肩痛、头晕等问题。

- 腰阳关穴: 位于腰部正中,可缓解腰酸背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 命门穴: 位于腰部下方凹陷处,可调理肾脏功能、缓解腰腿疼痛。

7. 手部穴位- 劳宫穴: 位于手腕背侧,可缓解手腕酸痛、手指无力等问题。

- 阳谷穴: 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可缓解头痛、牙痛等症状。

- 曲泽穴: 位于手背近大拇指根部,可调理肩周炎、手腕疼痛等问题。

8. 足部穴位- 太冲穴: 位于足底部,可缓解失眠、焦虑等问题。

- 关元穴: 位于脚背正中,可调节生殖系统、改善尿频等症状。

补气血的中医经络按摩技巧

补气血的中医经络按摩技巧

补气血的中医经络按摩技巧中医经络按摩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特定的经络穴位,可以调理人体气血,促进健康。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的补气血的中医经络按摩技巧,帮助您更好地保健养生。

一、天池穴(肩部)经络:手太阳经方法:坐或站直,双手抓住对侧肩部,拇指按压手臂外侧,左右轮番操作。

作用:补益心肺,活血化瘀,缓解肩颈酸痛。

二、列缺穴(前胸部)经络:手太阴经方法:坐或站直,双手按压胸部,用食指按揉两侧锁骨下凹陷处。

作用:活血化瘀,舒缓胸闷、心悸等症状。

三、合谷穴(手背)经络:手太阳经方法:坐或站直,双手握拳,拇指按压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补益气血,缓解手部疼痛和乏力。

四、三阴交穴(脚踝内侧)经络:脾经、肝经、肾经方法:坐或躺下,用拇指按压脚踝内侧下方的骨突处。

作用:补益脾肾功能,改善失眠、腹胀等消化系统问题。

五、曲池穴(手臂外侧)经络:三焦经方法:坐或站直,手臂伸直,拇指按压掌侧腕横纹下方的凹陷处。

作用:补益气血,缓解手臂酸痛和关节不适。

六、血海穴(膝背部)经络:胃经方法:坐或躺下,双手抓住膝盖后方,拇指按压膝盖后方凹陷处。

作用:补益血液循环,缓解膝关节痛和僵硬。

七、足三里穴(小腿外侧)经络:胃经方法:坐或躺下,双手握拳,拇指按压小腿外侧骨骼凹陷处。

作用:补益脾胃功能,改善胃肠问题和食欲不振。

八、气海穴(腹部中央)经络:任脉方法:仰卧,用手指尖按压脐眼周围2-3寸。

作用:补益气血,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消化问题和月经不调。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补气血的中医经络按摩技巧,供您参考。

在进行按摩时,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压5-10分钟,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或用力不足。

此外,按摩前后可以适当进行伸展运动,帮助血液循环和经络畅通。

请注意,如果您有特殊的疾病或身体不适,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按摩。

以确保身体的健康和安全。

保持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方式也是补气血的关键,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和规律作息。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中医学里艾灸治病、防病的历史悠久,尤其对于阳气不足、身体偏弱、怕冷、手脚发凉、免疫力差、容易感冒、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的人,通过艾灸能达到补益气血、条畅经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艾灸能从整体上改善人体功能,不仅能防治邪毒侵袭,还能抢救危重症患者。

下面介绍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的八大要穴。

第一要穴:足三里足三里可以健脾胃,不仅能让人强壮,还能延年益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穴位主要管辖消化系统,同时对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也有诸多益处。

温灸足三里,能强健脾胃,激活免疫力,加强新陈代谢,排除人体内浊气。

用艾条温灸双侧足三里30分钟,使局部皮肤第二要穴:身柱身柱归属督脉,位于后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中间,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其在两肺之间,跟肺气、肺的联络非常密切。

督脉为“阳脉之海”,刺激该穴可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补气壮阳、益智健脑。

艾灸时,自然正坐,略向前低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身柱,在距离皮肤3-4厘米处进行艾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为宜,至皮肤红晕为度。

频率为隔日一灸,1周后可改为每周灸1—2次。

第三要穴:关元关元能让人体元气快速恢复,从而更好地抵御外邪。

关元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它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之会,又是小肠募穴。

它既能补肾,又能健脾,还可调肝,且对小肠的活动有益。

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关,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

具体位置:在脐下3寸、腹部正中线上。

气海和关元在位置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该穴主治各种气病,如气喘、脐下冷气上冲等,它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略胜于其他穴位。

灸气海时需要注意一点,阳盛体质者必须配合灸足三里以泻火,常须调护脾胃;如果没有发泡,不宜服用热药,发泡则不宜服用凉药。

孕妇禁灸。

气海与关元,两者皆为任脉腕穴,均具有益气作用,可作为日常保健穴。

中医按摩养生穴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按摩养生穴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按摩养生穴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文章格式:中医按摩养生穴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中医按摩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养生方法,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提升养生效果的目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常用的中医穴位按摩法,以帮助您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健康。

一、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上,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

中医认为,合谷穴能够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手指的血液循环。

按摩合谷穴的方法是用拇指或其它手指轻轻按压此处,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数次。

长期坚持按摩合谷穴可以改善手指的冰冷、麻木等不适,也有助于缓解手部关节炎等疾病。

二、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膝盖下三寸的位置。

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穴可以活血化瘀,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按摩足三里穴的方法为用手指或手掌在此处轻轻揉捏按摩,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数次。

长期坚持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减少下肢浮肿、疲劳等现象,对于预防和缓解静脉曲张等疾病也有一定效果。

三、印堂穴印堂穴位于眉毛的中点上,略微凹陷处。

中医认为印堂穴是头部经络的交汇点,按摩印堂穴可以舒缓紧张情绪,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

按摩印堂穴的方法是用食指或中指轻轻按压此处,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数次。

长期坚持按摩印堂穴可以缓解头痛、偏头痛等问题,提高大脑的供氧供血水平。

四、气海穴气海穴位于腹部的中央,肚脐下三寸的位置。

中医认为气海穴是调节气息和调和脏腑功能的重要点,按摩气海穴可以促进腹部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

按摩气海穴的方法是用手掌温热此处,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数次。

长期坚持按摩气海穴可以缓解胃脘不适、腹痛等问题,促进消化功能的改善。

总结:中医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提升养生效果。

在应用中医按摩时,我们可以选择按摩合谷穴、足三里穴、印堂穴、气海穴等穴位,每个穴位的按摩方法和时长都有所不同。

然而,无论选择哪个穴位,坚持按摩是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补气血的穴位和方法神奇穴道彻底改变气血不足阴阳皆虚疾病病(养生必读)声明:请尊重原创者成果,可以转载但不可复制后发表!!本文章是作者多年临床治疗经验并花去一天心血,总结整理书写,刚发表便有数家删去图片另行发表怎样调理气血不足,阴阳皆虚的病人(看完一定让你受益匪浅)虚证指的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

本病症虽繁,较复杂,但总不离五脏,而五脏之伤不外乎阴阳气血。

归纳来,有阴虚,阳虚,阴阳皆虚;有气虚,血虚,气血双虚。

虚劳之病,临床较为多见,只要使用辩证论治,整体治疗,善于掌握补益虚劳的穴位和补虚的方法及时机,确能收到较满意的理想效果。

根据五脏常见虚劳症候现归纳如下:气虚:主指肺气,脾气虚。

血虚:主指心血,肝血虚。

阳虚:主指,心阳,脾阳,肾阳虚。

阴虚:肺阴,脾阴,心阴,肾阴虚•以上四类病症临床多相互出现,例如:肺肾阴虚,心肝血虚,脾肾阳虚等在诊病时一定要细心判别。

1,气虚肺气虚:主证:气短自汗,易感冒,面白舌淡。

治则:补肺益气取穴:太渊肺输太溪;(太渊,肺输,合谷中府都是肺经补气要穴,太渊主补肺气兼滋肺阴,合谷补肺气兼理肠气,中府补肺气更擅长宽胸理肺气,肺输纯补肺气少兼理气。

太溪补肾气兼滋肾阴,取太溪目的是因肺气根于肾。

)脾气虚:主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易疲倦,大便溏薄,面黄。

治则:健脾益气取穴:足三里阴陵泉合谷;(足三里是健脾和胃最重要的穴位,擅长补益肠虚胃脾虚证,不宜大泄。

阴陵泉,擅长健脾治血证除湿兼通下焦水道所以消肿减肥也常用它。

合谷和气海功能相似善补全身之气。

)当然伴大便稀证可加灸脾输,因为脾输善长纯补脾脏。

血虚:心血虚:主证:心悸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治则:养血安神取穴:神门心俞三阴交(神门为心经原穴擅长安神可补可泄,补,可补心气,泄可清心火。

心俞多用来补心气补心血,不宜泄之。

三阴交脾经之穴但却是肝经肾经脾经的交通要道,所以非常擅长养血,补血,活血而且可滋养治疗全身之阴证。

像阴虚火旺的病症均可取之。

)肝血虚:头晕目眩心神不安耳鸣妇女月经少或停经面色苍白治则:补血养肝取穴:三阴交曲泉肝俞间使(又用到三阴交了,凡血症都要用啊!血症一般都会牵扯到脾经肝经心经的穴位。

曲泉作用养肝兼泄肝阳上亢。

间使主要用来行气通络,如果伴头痛头晕还应加太冲,太冲穴生下来就是扮演输泄疏导肝气的角色。

所以宜泄不宜补,太冲临床上要比行间穴好用。

阳虚:心阳虚:主证:心悸自汗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暗治则:温通心阳取穴:心俞神门关元(心俞可直接补充能量,本穴可大补心气心血,但不宜泄,想泄心热燥最好取神门。

神门我讲过它是心经原穴可补可泄,心阳虚可在此灸之。

关元人体最大阳气汇聚之地,想振奋阳气应首选关元。

)如果患者心闷憋痛可配上间使,理气通络止痛。

配上膈腧穴可以活血化瘀。

膈腧和三阴交比较,膈腧擅长治理上身血症,三阴交擅长治理下身血症。

脾阳虚:主证:饮食减少,形寒,腹中冷痛肠鸣泄泻甚至完谷不化治则:温中健脾取穴:神阙关元足三里阴陵泉脾俞(脾俞,以最短的距离直补脾之各种虚证。

神阙通补下焦暖阳散寒,关元,刚才说过主要用来振奋阳气培元固本。

足三里为大补脾胃要穴,我们知道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常用它来提高人体免疫效果是很不错的。

阴陵泉强脾健胃。

)你一定会问我为什么不用天枢穴?天枢其实也可以用,不过要先泄后补,不然容易腹中涨满,因为天枢生下来偏泄不宜补。

如果用来治理便秘效果会更好。

肾阳虚:主证:恶寒肢冷腰背酸软男性阳痿早泄女性经少性欲低下治则:温补肾阳兼养精血取穴:关元肾俞太溪命门(命门为于督脉而督脉是总督一身之阳脉,命门可是督脉烈火之穴善补肾阳。

)4,阴虚肺阴虚:主证:干咳无痰咽部干燥甚至失音舌红少津治则:养阴润肺。

取穴:太渊复溜尺泽(太渊为肺经之原穴能平补平泻,尺泽穴生下来就是泄穴所以常用来平气解肺之热,不宜补。

取复溜穴的原因我已经说过肺气之根在肾。

)脾阴虚:(胃阴虚)主证:口干唇燥食欲不振大便燥结甚至干呕治则:养阴和胃取穴:复溜内庭足三里(足三里,健脾和胃只能针补,灸补火更大,因此证属阴虚火旺。

内庭主泄胃火,脾与为相表里脾虚热也常用此穴。

复溜穴擅长养阴,针补可滋阴,此穴不可泄,泄会加重阳盛。

)肝阴虚:主证:急躁易怒头痛眩晕耳鸣眼干畏光或肢体麻木面色潮红舌红少津治则:滋养肝阴取穴:曲泉复溜三阴交太冲(曲泉穴在肝经主要扮演滋肝阴的重要角色,所以针补可加强养肝效果。

复溜穴我说过在肾经主要是通过滋阴来补肾的。

三阴交穴前面也提到过它可治理全身的所有阴虚证及血症,这也是我取三阴交的目的。

太冲泄之可理气治疗眩晕,前面也提到过。

肾阴虚:主证:眩晕耳鸣耳聋口干咽痛易脱发牙齿易松动舌红少津治则:滋补肾阴取穴:复溜太溪肾俞中极(复溜,太溪,肾俞是肾经上的核心穴位,肾俞主要用来补肾气,复溜是滋阴补肾,太溪穴即补肾气也可滋阴。

中极穴通调全身水道但擅长下身水道,补可以固溺就是治疗尿多证,泄可以通利水道就是消肿利尿的意思,减肥也算核心穴。

)虚证的四大病情及治疗情况已做了详细阐述。

在开头我也讲过很多病症一般不单一出现,更多的是复合形式出现,例如:肝肾阴虚脾肾阴虚脾肾阳虚肺脾气虚心肝血虚心脾两虚等,遇到这种复杂的病理怎么办?其实很简单,首先我们要辨别是阳虚还是气虚;第二要辨别是气虚还是血虚;第三我们要知道这些证发生在哪个脏腑(上面我已阐述很清了,就是每个脏的症状是什么样的,你当然可以按部就班)关于取穴也很简单:例如肝肾阴虚,这里面就包含了肝阴虚和肾阴虚,我们把治肝阴虚和治肾阴虚的穴位一块用上不就行了,简单吧?(在实际用穴上可以适当精简穴位。

我曾看到有些大夫扎针很是可怕,扎头满头都是针,扎腿满腿都是针,恨不得一个感冒病把全身都扎成刺猬!使不得啊!现代人怕刀枪!他扎怕了下次不来了,你赚谁的钱?现在尤其是在养生馆,大部分调理的是亚健康,我给你扎针,每天扎你怕不怕?谁都怕。

所以雯溪养生馆独创了贴灸贴针,效果也比较理想。

一般虚证一疗程(10 次能愈),重证也不过2--3 疗程就红光满面了,你说你会不会偷着乐?!人活一口气”相信每个人都对这句俗语耳熟能详,武侠功夫片里说人的伤势很重,也往往说元气大伤”那么什么是气呢?万一元气大伤”自己能不能妙手回春呢?元气不足就变虚中医一般把气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元气,就是受之于父母、先天的气,这是与生俱来的;另一个是水谷之气,就是我们通过吃饭、喝水得到的气,是通过人的脾胃运化食物得到的;还有一个是肺脏吸入的清气,大约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空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人体的健康与这三个气密切相关,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生命都会失去动力。

气出了问题,直接的表现就是气虚。

生活中常见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劳累过度的人、后天失养的人、年老体弱的人,由于脏腑机能衰退而气不足,他们少气懒言、声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一系列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

以下是元气不足的七个表现:1、手脚容易冰冷,尤其是在冬季2、子宫、卵巢、乳房易生囊肿、肌瘤、肿瘤。

3、易脱发。

4、尿急尿频,进入40岁以后,严重的会有小便失禁。

5、易得静脉曲张、腿肿、脚肿,或风湿、腰痛、骨质增生、耳鸣耳聋等。

6、出现精神恐惧、睡眠不安,凌晨腹泻等。

7、过早进入更年期。

三大穴位保养元气怎么样保养我们的气呢?有三个重要的穴位,就是气海、膻中、足三里,百用百灵。

气海功效:顾名思义,就是人体元气的海洋,具有极高的补益元气的功能,中医经典上认为气海能够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一切因气虚导致的疾病,所以补气首选气海。

灸气海位置:气海是任脉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脐正下方 1.5寸。

你把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从肚脐处向下量,四指并拢的宽度为3寸,一半就是1.5寸。

手法:气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强壮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

可以用艾柱灸5~14壮,或者用艾条灸20~30分钟。

经常灸一灸气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膻中功效:有上气海之称,主要的功能是调益肺气,能调一身之气,尤其对肺脏的保健功效很好。

用膻中配气海,一上一下,既能补元气,又能调肺气,气机调顺了, 人体就不会产生淤滞,身体自然安然无恙。

膻中穴位置:膻中很好找,在人的胸口位置,两个乳头之间的中点就是。

手法:可以经常按摩膻中进行保健,也可以用艾条灸20~30分钟。

人们悲伤的时候往往捶胸顿足,捶胸的地方就是膻中的位置。

这也很有科学道理:捶胸其实就是对膻中进行按摩,从而使肺气顺畅,排解了抑郁。

同时,捶胸能刺激胸部的胸腺,有免疫调节作用。

足三里功效:足三里既能补脾胃之气,又能补元气。

上文说过,水谷之气是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靠脾胃运化而来,所以补气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

扌叟方区■. i.乂宰'真■英朿穴J w^a jHI*亢"-…*」.八afi穴* 足三■氏足三里位置:足三里怎么找呢?我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正坐着的时候,小腿和大腿成直角了,我们从外膝眼往直下取4横指的距离,也就是你的同身寸的3寸, 然后再往胫骨前缘量1横指(中指)。

第二个方法:站着的时候,把同侧的手掌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

手法:用足三里保健,最好是艾灸,每次用艾条灸20~30分钟,可以经常灸它。

现在你可以看出用气海、膻中、足三里大补元气的奥妙了吧?用气海补元气,用膻中调肺气,用足三里补脾胃之气,这样先天之气、水谷之气、清气三气同补,生命的原动力强了,身体想不好都难。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用气海、膻中、足三里补元气的这个方法,可以作为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基本方法,常用它,能够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另外,便秘、排尿困难、经常感冒。

免疫力低下等问题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