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变的影像诊断
肾癌的CT、磁共振诊断

邻近器官受侵及术后评价 与CT相似
肾癌淋巴结转移、对侧肾积水
肾癌淋巴结转移、对侧肾积水
囊性肾癌淋巴结转移
囊性肾癌淋巴结转移
囊性肾癌淋巴结转移
左肾癌、下腔静脉癌栓
左肾癌、下腔静脉癌栓
左肾癌、下腔静脉癌栓
肾 癌 术 后 的 CT 评 价
MR
T1WI 为等低信号 , T2WI 多为等低信号 ; 透明细胞癌T2WI为高信号; MR 强化方式与 CT相似;
治疗及预后
目前,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治疗采用肾癌根治术,但 对于小肾癌也可以采用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
与非乳头状肾细胞癌相比 ,乳头状肾细胞癌就诊时 大部分在早期 ,恶性度低 ,5 年生存率为 82 %~ 90 % ,前者仅为 44 %~54 %。
匀,少数有钙化和出血 增强后多血供者增强明显(>20 Hu),少血供
者10 ~20 Hu 动脉期肿瘤等于或高于肾实质,下降快,实质
期病灶呈相对低密度,实质后期及排泄期多为 低密度,分界清晰
小肾癌的CT、MRI表现
CT平扫 大多数小肾癌呈等密度,部分 稍低密度,少数可呈高密度(出 血?),偶见钙化,位于肿瘤中央。
小肾癌缺乏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做其它
检查偶然发现,当肾癌逐渐增大时,常见
临
的临床表现是: 血尿,疼痛和肿块(三联征):间歇性无
床
痛性血尿表明肿瘤已侵犯肾盂、肾盏。肿 瘤侵犯邻近结构或牵张包膜引起疼痛。
表
发热,高血压,血沉快等肾癌的肾外表 现,易与全身其他疾病混淆,发热可能是
现
由于肿瘤坏死、出血、毒性物质吸收引起; 高血压可能是瘤内动-静脉瘘或肿瘤压迫
假包膜与标本对照
肝肾隐窝病变影像定位

目录
• 肝肾隐窝概述 • 肝肾隐窝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肝肾隐窝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 肝肾隐窝病变的定位诊断 • 肝肾隐窝病变的治疗与预后
01
肝肾隐窝概述
肝肾隐窝的解剖结构
位置
肝肾隐窝是位于肝脏和肾脏之间 的一个潜在间隙,位于后腹膜腔
内。
边界
上壁为肝尾状叶和右肾,下壁为腹 主动脉、下腔静脉、十二指肠降部 和胰腺,左壁为脾脏,后壁为腹膜 壁层。
02
肝肾隐窝病变的影像学检查 方法
X线检查
总结词
X线检查是肝肾隐窝病变影像定位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显示骨骼和肺部病变。
详细描述
X线检查通过放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在胶片上形成影像,能够发现骨骼系统的异 常改变,如骨折、骨肿瘤等。对于肺部病变,如肺炎、肺癌等也有较好的诊断 价值。
CT检查
总结词
CT检查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和诊断 肝肾隐窝病变。
超声检查
总结词
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痛、无辐射等优点,是肝肾隐窝病变影像定位的常用方法 之一。
详细描述
超声检查利用高频声波显示人体组织结构和形态,具有无创、无痛、无变情况,为诊断提供重 要依据。
03
肝肾隐窝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肝肾隐窝积液的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肝肾隐窝区域出现软组织密度肿块, CT值高于周围组织。
肝肾隐窝其他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炎症
炎症可导致肝肾隐窝区域密度或 信号异常,通常伴随周围组织炎
症改变。
肿瘤转移
肿瘤转移至肝肾隐窝区域时,可 出现软组织密度肿块或淋巴结肿
大。
其他病变
如血管病变、囊肿等也可在肝肾 隐窝区域有所表现。
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

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肾小管是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多种肾脏疾病。
为了确诊和评估肾小管功能异常,医生通常会采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技术及其应用。
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肾脏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的回声与组织的反射来生成图像。
对于肾小管功能异常的初步筛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可以检测肿块、肾结石、囊肿等病变,但对于细微的肾小管功能异常可能不够敏感。
二、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是一种依赖于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物质来评估肾小管功能的方法。
最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技术是肾脏动态放射性同位素显像(DMSA)和尿排空显像(DTPA)。
DMSA显像可以评估肾小管功能和肾单位状况,而DTPA显像则可以评估肾小管的排泄功能。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发现炎症、肾功能减退等异常情况。
三、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多个X射线图像来生成详细的横断面影像的检查技术。
对于复杂的肾小管功能异常,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图像信息。
例如,CT扫描可以检测肾动脉狭窄、肾囊肿以及肾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
然而,CT扫描需要使用对比剂,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四、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利用磁场和脉冲磁场梯度来生成详细的图像的检查方法。
相比于CT扫描,MRI检查无辐射,对于某些患者来说更为安全。
对于评估肾小管功能异常,MRI检查可以提供更清晰和详细的图像信息。
例如,MRI可以检测肾实质病变、肾上腺肿瘤等患者的病变。
五、核磁共振波谱成像核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是一种通过检测肾脏组织中的原子核信号来评估肾小管功能的方法。
MRS可以定量评估肾小管细胞内的代谢物浓度,并提供对肾小管功能的直接评估。
然而,MRS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尚未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肾小管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是评估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超声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CT扫描、MRI检查和MRS等技术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要点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专家,我深知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要点。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详细阐述我的专业见解,并通过实际案例为您揭示肾结核的CT表现。
肾结核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在我国,肾结核的发病率较高,且容易误诊。
因此,熟悉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CT影像学特点1. 肾脏形态改变在肾结核患者中,肾脏体积往往缩小,形态失常。
长轴层面可见肾脏呈锥形或分叶状,边缘不光滑。
这主要源于结核病变对肾脏实质的破坏,以及局部纤维组织的增生。
2. 皮质破坏肾结核患者肾脏皮质可见不规则的破坏区,边缘模糊。
破坏区可局限于一个肾段,也可累及整个肾脏。
在增强扫描中,皮质破坏区表现为低密度影,与正常肾皮质形成鲜明对比。
3. 钙化肾结核病灶易发生钙化。
CT表现为病灶区域出现密度较高的钙化灶,呈斑点状或斑片状。
钙化是肾结核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
4. 坏死肾结核病灶周围可见坏死区,表现为低密度影。
坏死区边缘模糊,与正常肾组织界限不清。
在增强扫描中,坏死区无明显强化。
5. 空洞肾结核可形成空洞,空洞壁厚薄不均,内壁不光滑。
空洞内可见干酪样物质,表现为低密度影。
部分患者空洞内有液体积聚,呈液平。
6. 纤维化肾结核晚期,病变区域可出现纤维化。
CT表现为肾脏局部结构紊乱,边缘不光滑。
纤维化区域密度增高,与正常肾组织界限明显。
二、诊断要点1. 临床症状肾结核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初步判断肾结核。
2. 实验室检查尿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异常。
血清抗酸杆菌检查阳性,有助于确诊。
3. CT影像学表现结合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如肾脏形态改变、皮质破坏、钙化、坏死、空洞等,有助于诊断。
4. 鉴别诊断肾结核需与肾癌、肾囊肿、肾结石等疾病进行鉴别。
肾癌多表现为孤立性肿块,边缘清晰;肾囊肿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光滑;肾结石呈高密度影,伴有肾积水。
实性肾细胞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实性肾细胞癌中最常见的亚型包括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本文总结了3种常见肾细胞癌亚型的影像学特征,并同主要的良恶性肿瘤及类肿瘤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包括肾脏集合管癌、淋巴瘤、转移瘤、嗜酸细胞腺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及肾梗死等,旨在使影像科和泌尿科医师更好地认识实性肾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从而理解及掌握其鉴别诊断。
肾脏实性肿块中以肾细胞癌最为常见,其中最常见的亚型包括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将肾细胞癌与其他良恶性病变区分开来,并提供肿瘤的分期诊断等信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术前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在肾脏病灶的术前定位、定性及分期诊断中,CT及MRI等检查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CT对成熟脂肪及钙化、囊性成分等的检测比较敏感,因此对于肿瘤的定性及分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CT上如果肾脏肿瘤中有肉眼可见的成熟脂肪成分,则是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可靠征象。
但要注意在极少数情况下,肾细胞癌也可能含有脂肪,尤其当钙化和脂肪同时存在时,应考虑肾癌的可能。
MRI在肾脏肿瘤性病变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同反相位成像等序列,对于肾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T1WI上的高信号通常见于含出血性或富蛋白成分以及含有成熟脂肪的肿瘤。
T2WI上的低信号见于含血性成分、钙化或富含纤维成分的肿瘤。
MRI 可通过同反相位序列中反相位的信号减低而识别细胞内的脂质或脂肪变性,约80%的肾透明细胞癌中有细胞内脂质或脂肪变性,因此反相位信号减低对透明细胞癌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
同时MRI对囊性病变及出血性病变的诊断也优于CT,并对肿瘤周边富含纤维组织的假包膜显示率较高,还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强化。
2016版WHO肾脏肿瘤的病理分类中,肾细胞肿瘤中最常见的是肾细胞癌,其中肾透明细胞癌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肾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
CT增强扫描确诊肾梗死的诊断价值与影像学分析

CT增强扫描确诊肾梗死的诊断价值与影像学分析摘要: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肾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影像学分析,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0例肾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影像学检查;研究组采用CT增强扫描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效果,并分析其影像学资料。
结果:研究组通过采用CT增强扫描进行检查,诊断准确率92%,与对照组80%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增强扫描检查方法具有术前诊断准确率高、患者无创诊断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CT增强扫描;肾梗死;影像学分析;肾动脉狭窄;肾脏体积萎缩肾梗死临床较为少见,目前对其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诊断方法研究文献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肾梗死的临床治疗,导致肾梗死患者贻误病情、漏诊几率较大,医患纠纷时有发生,不仅严重耽误患者病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医院以及科室社会形象,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
某院通过运用CT增强扫描对肾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检查,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患者肾梗死病变部位情况,也为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力地推动了临床工作进一步发展,取得了比较瞩目的研究成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某院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0例肾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38岁至65岁,平均年龄(51.5±4.5)岁。
致病原因主要为:结肠恶性肿瘤17例、肝癌8例、动脉硬化20例、不明原因5例。
临床表现:病变侧腰痛、肾区叩痛、发热(37.5℃~38.5℃)。
排除标准:①具有其他慢性疾病者;②尿频、尿急、尿痛者;③不同意此项研究内容者。
按照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一般资料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肾囊性病变影像诊断

Bosniak分级
分级
病变性质
影像学表现(CT)
Ⅰ级
良性单纯性囊肿 (不需随诊)
囊壁薄、光滑呈细线样,边界清楚,无分隔、 无钙化、无实性成分、水样密度(0-20HU)、 无强化
Ⅱ级
良性最低级别复 杂性囊肿(不需 随诊)
囊壁薄、光滑,有少许细线样分隔(≤2条, 厚度≤1mm),壁和分隔有可察觉但不明确 的强化;壁或分隔有细小或短段稍厚钙化; 部分位于肾外、≤3cm均匀无强化稍高密度 (>20HU)病变也属于此类
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
双肾体积增大,轮廓变形,见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肿,水样密度/ 信号,无强化,可伴出血、感染;肾盂、肾盏变形夹于众多囊肿 之间;常合并多囊肝
4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 (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又称为婴儿型多囊肾,6号常染色体上PKHD1单基因突变,该基因产生fibrocystin蛋白, 在新生儿中该蛋白缺少表达,导致胎儿集合管扩张和囊状延伸,形成囊肿。
IV级
分类
1
肾局灶性囊性病变
2
肾获得性多灶性囊性病变
3
肾感染性病变
4
遗传性多灶性囊性肾病
1
混合性上皮间质瘤
(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一种相对较新的病理类型。组织学特质:类似卵巢间质的间 质成分及组成囊壁的上皮成分
常见于围绝经期妇女(男女比例1:11),平均年龄56岁 与雌激素补充和口服避孕药的使用有关 临床症状:血尿,腰痛等,25%无症状 治疗:难以与囊性肾细胞癌鉴别而需要手术治疗
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全身多器官、多系统先后或者同时发生 良性或(和)恶性肿瘤。发病率1/31000-53000。
肾脏显影延迟及造影剂外溢相关的病变影像诊断

肾脏显影延迟
• 肾脏显影延迟(延长)代表肾实质摄取造影剂减慢,强化时间延长,以 及尿液排泄延迟。
肾脏显影延迟相关病变
• 单侧的肾脏显影延迟可以由急性输尿管梗阻、肾静脉血栓形成以 及肾动脉狭窄引起。
• 双侧肾脏显影延迟可见于双侧梗阻、造影剂肾病、全身性低血压 以及骨髓瘤肾病。
肾髓质钙化症
• 肾髓质钙化症代表肾髓质锥体的钙化,通常保留有正常肾功能。 导致肾髓质钙化症的病因有:
• 高血钙状态(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结节病等)。 • 髓质海绵肾(远端集合管的囊状扩张;可单侧或节段性)。 • 远端(I型)肾小管酸中毒(RTA)。 • 使用呋塞米的儿童。
肾皮质钙化症
• 肾皮质钙化症是萎缩性外周肾皮质钙化,不累及肾锥体。 • 导致肾皮质钙化症的原因包括: • 急性肾皮质坏死。 高草酸尿症。 • 慢性肾小球肾炎。 Alport综合征(遗传性肾病和耳聋综合征)。 • 慢性移植排斥。
造影剂肾盏外溢
• 肾小管扩张在排泄性尿路造影中出现画笔样条状造影剂分布,从 肾乳头向肾小管延伸。
• 髓质海绵肾为肾小管扩张伴肾髓质锥体钙化。 • 肾盏憩室是集合系统向外突入到皮髓质交界区。可见沉积物者
多发小结石分布于重力的下方。 • 肾乳头坏死,也可导致造影剂肾盏外溢。
肾皮质坏死
• 肾皮质坏死是一种罕见的由急性肾皮质缺血性坏死引起的肾损伤。 皮质坏死可导致肾皮质钙化症。高达50%的病人发展为慢性肾衰。
• 缺血可以由小血管的痉挛或全身性低血压引起。 • 诱发因素包括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和血栓性微血管病。
造影剂肾盏外溢
• 在排泄性尿路造影中,造影剂不应出现在肾盏以外。 • 肾乳头坏死、肾小管扩张和肾盏憩室可造成这种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肾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
肾-解剖
? 成人约 150g ,腹膜后肾筋膜囊内 长12cm 宽6cm 厚4-5cm 表面光滑/分叶 呼吸移动→10cm
?肾实质:皮质-肾小球 肾小管 血液灌注丰富 髓质-圆椎(集合系统)6~12个
?肾窦: 肾盏 肾盂 脂肪
?血管:
肾动脉 肾静脉-于肾门处分枝,腹背两侧包绕
收集系统
.
肾-正常影像表现
?CT - 平扫/增强 ~ 皮质期 实质期 肾盂充盈期
显示肾外形、密度、增强…
增强皮质期
增强实质期
塞
平扫
.
肾-正常影像表现
? MRI - T1WI 皮质较高信号 T2WI均匀高信号
T2WI
T1WI
.
肾-正常变异
?肥大肾柱 Bertin 柱 正常皮质内折增厚 ?驼峰肾 脾脏压迫 ? 胎儿分叶肾 ?肾门上缘唇状突出 局部肾实质增生 ? 感染后疤痕旁肾质增生
?肾被膜: 被动脉供血
?肾筋膜囊
.
.
.
肾-检查方法
?KUB ?Ultrasonography ?Urography ?CT ?Renal angiography ?MRI
.
肾-CT 检查方法
? 检查前准备
口服造影剂 呼吸控制
?快速CT 扫描 层厚10/5mm, Pitch 1.5 ? 静脉增强
.
肾-正常影像表现
?外形-两极 长圆形 肾门区 马蹄铁形
?边缘 光滑/ 略分叶
?实质 质地均匀(回声、密度、信号)
?肾窦 脂肪 肾盂肾盏不易分辨
? 增强
皮质期 皮质车轮状强化 实质期 均匀强化 肾盂充盈期 不能分辨肾盂肾盏
?肾被膜 不能显示
?肾筋膜 薄层CT 可显示
.
肾-正常影像表现
?B型超声 - 显示肾窦 肾实质 肾脏轮廓
?60 % Urografin or 300mgI/ml non-ionic 100ml ?Bolus 2~3ml/sec (75~80ml)+1ml/sec (20~25ml)
scan delay: 皮质期 15~20 sec
髓(实)质期 50~60 sec 肾盂充盈期 2.5~3 sec
?IVC 早期增强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