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

24、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选自《战国策·燕二》。
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设计理念】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以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寓言教学,往往采用“读故事—谈道理—举例子”三部曲,偏重于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忽略了寓言本身所内在的文化韵味。
本设计意在从寓言故事出发,紧扣一个“读”字,带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艺术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上出寓言的特点,更上出语文课的文化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故事并不陌生,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就已出现寓言类课文,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
他们对什么是寓言已有初浅的了解,知道一些寓言的基本特点,对学习寓言的方法处于起步阶段。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读故事,喜欢表演,教师应从朗读入手,加强从读中悟出道理,进一步交给孩子学习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故事、领悟寓意,懂得为了一点利益双方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读好对话,读懂寓言。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寓言故事并阅读,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生预习课文。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特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
板书课题。
2、复习寓言的基本特点。
3、过渡: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设计意图:寓言是常见的文体,三年级孩子在课内课外已不是第一次见面,“鹬蚌相争”就是本课的第二篇寓言。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则寓⾔故事。
这篇寓⾔告诉⼈们,在错综复杂的⽭盾⽃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它的⾁。
蚌⼀下⼦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明天不下⾬,就会把你⼲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
这时,⼀个打鱼的⽼⼈⾛过来,⼀下⼦把它们都捉⾛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原⽂ 蚌⽅出曝,⽽鹬啄其⾁,蚌合⽽箝其喙。
鹬⽈:"今⽇不⾬,明⽇不⾬,既有死蚌。
"蚌亦谓鹬⽈:"今⽇不出,明⽇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并禽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启⽰ 分析评论 出⾃《战国策·燕策》的寓⾔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带来灭顶之灾。
选⽂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
⾯对雄⼼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对错,⽽是巧⽤寓⾔故事来说理,不仅展⽰了他过⼈的胆识,⽽且展⽰了他⾼超的语⾔艺术。
揭⽰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和蚌都想置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步海阔天空。
各种纷繁复杂的⽭盾⽃争中,如果对⽴的双⽅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西 赵 村 小学
成语解释
比喻双方争执不 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蚌
鹬
渔翁
返回
西 赵 村 小学
启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大家应 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 阔天空嘛。
返回
西 赵 村 小学
谢谢
返回
西赵村小学
西 赵 村 小学
目录
鹬 蚌 渔翁 成语由来 成语解释 启示
返回
西 赵 村 小学
鹬
一种水鸟,羽 毛茶褐色,嘴 脚都很长,常 在水边啄食小 鱼和贝类。
返回
西 赵 村 小学
蚌
水蚌就是河蚌。分布于亚 洲、欧洲、北美和北非。 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 珍珠.肉可食。生活在江、 河、湖、沼里的贝类,种 类很多,一般常见的类喜 欢生活在流动的河水里, 另一类喜欢生活在水面平 静的池塘里。
返回
西 赵 村 小学
渔翁
渔夫,泛指捕鱼 的人,包括渔民, 属第一级产业的 职业。渔夫每次 捕鱼时要使用一 些工具,再拿到 市场贩卖。
返回
西 赵 村 小学
成语由来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 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 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 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 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 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 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 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 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 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鹬蚌相争》课文

《鹬蚌相争》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歌。
课文如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鱼我所有,予鱼必行。
爱而不亲,处而不深,
收而不完,弃而不厌。
是以渔者不可以不慎,
鱼我不可以不捕,
予鱼不可以不吃,
见利不可以不求。
故鱼我之利,予鱼之利。
鹬蚌之相争,渔翁之得利。
诗的意思是说,鹬蚌相争,渔民得益,因为他们可以捕捉到鱼。
但是,渔民必须谨慎行事,因为如果过于贪婪,就会导致鱼类灭绝,自己也将一无所获。
因此,渔民应该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保护鱼类的数量。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_苏教版

鹬蚌相争
• 带着下面的问题,看课文。
(1)它们为什么争? (2)它们怎么争? (3)结果怎样?
要求:
1.用波浪线画出鹬蚌相争的语言。 2.小声地、带感情地读一读。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 在河滩上晒太阳,鹬( 啄),蚌(夹),双方( 互不相让),结果(渔翁 得利)。
说一说
◆ 鹬被蚌紧紧地夹住了,如果你是这只鹬,你会怎 么想?
◆ 如果你是这只鹬,你会怎么说?
◆ 鹬这样威胁,蚌会害怕吗?它的表现是怎样的? ◆如果你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
练一练
同桌之间练习模仿鹬和蚌 的对话,要读出它们彼此毫不 示弱的语气。
讨论:用上画线的词语有 什么好处?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 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 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4. 寓言两则-鹬蚌相争_苏
教版
2020/8/28
同学们,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啊? 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成语的游戏, 好不好?
动动脑
狐假虎威:借助别人的威风或权势吓唬人 的行为,到处招摇撞骗的人。
动 动 脑
坐井观天 :看问题,
认识事物,站得要高, 看得要全面,不能像 青蛙那样犯了错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 什么呢?
鹬和蚌互不相让,谁也不让谁,最后让渔夫毫不费 力气地捉走了,体会到如果互不相让,就会让他人得利 。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课后作业
续编故事: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
就把鹬和蚌一齐捉住了 ……
提示:渔夫会说些 什么?鹬和蚌之间又 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呢?请同学们展开想 象,把故事续编完整 。
你知道鹬是什么,蚌又是什么吗 ?它们长什么样子呢?在学习《鹬蚌 相争》的课文前,让我们先看看下面 的图片,认识一下鹬和蚌吧!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 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一、谈话导入。
1、寓言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的生活,也可以照见我们自己。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谁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认识鹬和蚌吗?看图,谁想说?评:长长的嘴巴可是它的看家之宝。
评:坚硬的外壳,鲜美的肉,是蚌最大的特点。
3、鹬和蚌我们都了解了,再读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师总结:鹬和蚌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1、检查词语(1)这些词语都认识吗?第一行谁来读?指导:夹住读得好,我们知道“夹”是个多音字,只有在表示双层衣物的时候读jia,比如:夹袄、夹被,其他时候都读jia。
再跟老师读一读这个词。
第二行指导:喜笑颜开,瞧,他读喜笑颜开的时候笑起来了,把词的意思都读出来了,读词就要这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2)看这个词,毫在词典中有以下解释,在这里,它选第几种?一点也不向别人说自己弱。
一点儿也不服输。
你能读出来吗?(3)”弱”是文中的生字,它的反义词是?谁有好办法记这个字?《说文解字》中,弱指两把弯曲的弓。
在左右两部分相同的情况下,写的时候要有变化,要注意——左窄右宽打开书,描一个,写一个。
三、精读课文。
(一)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刚才提的问题你知道了哪些呀?生自读课文。
[鹬和蚌为什么争斗?](鹬想啄蚌的肉,蚌不让它啄,用壳紧紧夹住鹬的嘴巴)[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是渔翁得利][鹬和蚌是怎么争斗的](二)鹬和蚌为什么相争和相争的结果我们一读就知道了。
看来这则寓言的精彩之处就在于鹬蚌是如何争斗的,自己读读课文的1-3。
同学们,再读读1——3小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特别精妙,拿出笔来圈一圈,划一划。
第1节:我们来看第一小节,谁来读一读,谁来读一读。
哪个地方你觉得写的特别好?(1)猛地采访:小鹬鸟啊,你为什么要猛地去啄蚌的肉啊?点评,瞧,一个“猛地”就写出了鹬迫不及待要去吃蚌的急切心情,你能把鹬鸟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2)急忙牢牢(点评:是呀,蚌的反应速度也很快呀!)牢牢夹住——(引导:蚌会怎么想呀?联系第一句想想。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一、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鹬蚌相争》,《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谋士们劝说君王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
因为面对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所以这些谋士就不能横冲直撞地对君王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常常拐弯抹角地假托一个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鹬蚌相争》就是这样被成功运用了。
请同学们跟我板书一下课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鹬”这个字,你猜一下鹬是什么?同学们,见过鹬吗?我们来看看鹬。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看,鹬长着长长的腿,尖尖的嘴,它生活在河边,专门吃昆虫、甲壳动物等,也就是我们课文中的“蚌”。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蚌。
(出示图片)蚌是一种软体动物,遇到敌害进攻,它把柔软的身体躲在两片硬硬的壳里,可以保护自己。
二、讲读课文。
1、认识了鹬和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鹬和蚌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2、读了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分段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问题: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那个字来写的。
(板书:争)3、围绕“争”,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板书)把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写,这就是一种写作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些问题呢?4、一天,风和日丽,蚌伸展开壳儿,伸了个懒腰,要晒晒太阳。
这时,他怎样想?一只鹬从天空飞过,看到一只河蚌正在晒太阳,露出了肥美的肉,鹬会怎么说?于是?河蚌大吃一惊,急忙?5、鹬是怎么表现的呢?威胁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威胁来吗?面对鹬的威胁,河蚌害怕了吗?一点也不害怕,就是毫不示弱。
而是怎么表现的?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对话。
请两个同学演一演。
同学们,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鹬和蚌吗?傻在哪?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不去考虑后果。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相持)(板书:互不相让两败俱伤”)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呢?(板书:渔翁得利)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则寓⾔故事。
这篇寓⾔告诉⼈们,在错综复杂的⽭盾⽃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故事 ⼀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它的⾁。
蚌⼀下⼦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明天不下⾬,就会把你⼲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
这时,⼀个打鱼的⽼⼈⾛过来,⼀下⼦把它们都捉⾛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原⽂ 蚌⽅出曝,⽽鹬啄其⾁,蚌合⽽箝其喙。
鹬⽈:"今⽇不⾬,明⽇不⾬,既有死蚌。
"蚌亦谓鹬⽈:"今⽇不出,明⽇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并禽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启⽰ 分析评论 出⾃《战国策·燕策》的寓⾔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带来灭顶之灾。
选⽂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
⾯对雄⼼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对错,⽽是巧⽤寓⾔故事来说理,不仅展⽰了他过⼈的胆识,⽽且展⽰了他⾼超的语⾔艺术。
揭⽰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和蚌都想置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步海阔天空。
各种纷繁复杂的⽭盾⽃争中,如果对⽴的双⽅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准备:
学生
(1)网上收集鹬、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自学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
(1)学习教材,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教案。
(2)准备课件。
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过程:
一、板书:寓言
1. 你学过什么寓言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 你明白寓言故事的特点了吗?生交流,板书:读好一个故事
明白一个道理
3. 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
读题
A:认识“鹬”吗?出示图片,它长的怎么样?
它遇到小鱼小虾喜欢“啄”?
B:认识“蚌”,见过吗?怎么样?
遇到危险时,它会“夹”学习生字“夹”
C:“争”就是?再读题,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为什么争?
怎么争?
结果?
二、初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
聪明的同学,你解决了刚刚提出的那个问题?
A:生回答:解决了为什么争,因为鹬被夹,蚌被啄,
师板书:啄
鹬——蚌
夹
B 生回答:结果是渔夫收了它们两个。
3.“那你能看着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吗?
a生说,b生说(教师提高要求,用上“首先,然后,结果)
4.A生齐读课文,自由读
B 读词语:注:不禁(多音字)毫不示弱(教学生字:弱)
C 再读,理解词义。
三、走进文本
1.读第一小节:
A河蚌晒太阳,心里会想什么?
生:暖洋洋,真舒服啊!
B.可是,有只鹬看见了,它是怎么做的?那个词语告诉你速度很快?“猛的”
生再读,读出力量的猛,速度的快。
C那蚌见此情景,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抓住“急忙”“牢牢夹住”词语体会
2.接下来,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分角色读2.3小节
A生读,评价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B想象他们还会怎么争?想象动作、神情,加适当的提示语。
a刚开始,他们会
出示:鹬()说:————————————(十分愤怒、气势汹汹、生气)
蚌()说:———————(骄傲、毫不示弱、十分得意、恼羞成怒)
生交流
所以,这样争来斗去,就叫做“相持”
b 过了好久,他们又会怎么说
鹬()说:————————————(气喘吁吁)
蚌()说:————————---—(有气无力)
师:是啊,他们已经筋疲力尽,可还是“互不相认”。
这让你想到一个什么样的成语?
生:两败俱伤。
(师板书:两败俱伤)
就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最开心的人是谁啊?(渔夫)
师:渔夫,你想对鹬蚌说些什么啊?
四:讲明道理,拓展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用上“互不相让、两败俱伤”等词语来说说?
“双方争利,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反而让第三者获利。
”
这个寓言,还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个成语故事还能化解一场战争呢。
出示: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师介绍背景,出示:赵王说:“多谢先生启发,我明白了——————————”(寓意)
是啊,所以寓言故事,其实是让我们从“小故事”中懂得“大道理”。
(板书修改)
作业超市:讲给父母听
续写一段话
推荐《伊索寓言》
反思:
三年级的生字教学,仍不能松懈,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导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识记生字,把识字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并了解“鹬”和“蚌”的特点,并随文识字。
在学生读通故事,而且也模模糊糊的感觉到了它所蕴含的道理之后,让他们说出这个道理,仍然有难度。
所以,此时,再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结合起来,与文本对话:“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就突破了理解寓意这个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
但在课中,学生也有质疑,既然双方咬住了嘴巴,怎么能说话呢?这是文本的可疑之处,我只是告诉他们这其实是双方心里想的,但如何去更好的突破这点,需要更多的思考。
评课:
教学中,读懂词义、读顺课文后,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通过朗读、讲述完成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分角色对话、表演,获得寓言的意趣,通过对概念的归纳深入寓意的本质。
这份教学设计注重语言实践,组织多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语
言内化。
尤其是历史故事背景的揭示,都紧扣寓言教学的特点,引领学生获得语言的乐趣和寓意的建构。
需要思考的是,如果从大阅读背景下来观照本课的教学,我们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把握寓言的特点呢?比如:我们可以把两则寓言放在一起统整、比较。
究竟怎样操作,才能找到寓言教学简约、高效的路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