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少年行四首·其三

古诗文系列:少年行四首·其三
简析:
这首诗语言简炼、生动,节奏感强。 令狐楚(lìnɡ hú chǔ)
令狐楚(766或768~837) ,唐代文学 家。汉族,字壳士。宜州华原(今陕西耀 县)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贞元 七年 (791)登进士第。宪宗时,擢职方员 外郎,知制诰。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怀 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古诗文系列:少年行四首·其三
注释:
①少年行:古代歌曲名。 ②走:跑。咸阳:指京城长安。 ③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当 时为异族所占。
古诗文系列:少年行四首·其三
简析:
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小诗,诗中抒发了 诗人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极 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 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 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 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这里,诗人的自我 形象鲜明,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得十分充 分。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用诗的语言表 示自己的决心,说只要国家的河追地区没 有收
简析: 宪宗去世,为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贬衡 州刺史。逝世于山南西道节度使镇上。谥 曰文。
古诗文系列:少年行四首·其三
少年行四首·其三: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谢谢!
少年行四首·其三 唐代·令狐楚 课件模板
古诗文系列:少年行四首·其三
少年行四首·其三: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古诗文系列:少年行四首·其三
译文: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 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 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 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古诗文系列:少年行四首·其三
(语文版)十八岁出门远行解析

首 页
X 新知导学 Z 重难探究
INZHI DAOXUE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 .余华,1960 年生,浙江海盐人。当代作家,先锋派小说代表人物。主要 作品有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2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主要是指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 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 洪峰、余华、残雪、苏童、格非、北村等。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性: 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将创作重心移向小说本身,释放作家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思想上则表现出一种后现代“解构主义”。这两个方面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 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与此同时,先锋派小说的创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即 创作形式的极端主义和思想倾向的虚无主义。
首 页
X 新知导学 Z 重难探究
INZHI DAOXUE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2)心安理得 问心无愧 辨析:两者都有“自以为所做的事是理所当然的,心里很舒坦”的意思。 “心安理得”,偏重在“心里舒坦”;“问心无愧”,偏重在“反省起来不心亏”。“心 安理得”,偏重在“按情理办事”;“问心无愧”,偏重在“凭良心办事”。“心安理 得”,指当事者心情的流露;“问心无愧”,指当事者的心理活动及其结果。“心 安理得”,具体地指某一次处事待人的情绪; “问心无愧”,可以对以往很长一 段时间的自我反省或回顾检查。“心安理得”的用法相当于形容词,“问心无 愧”的用法相当于动词。 “心安理得”前边可以加“那么”“比较”“很”“非常”等, 表示程度,后边也可以加“一点”; “问心无愧”则不能。 例句:①钱若不是自己赚来而是父母血汗换来的,花起来总觉得不怎么 心安理得。 ②阿鸣,去做一年工吧……吃自己的,用自己的,真是一件问心无愧的事。
少年行

少年行 其一 青午时在边城使性放狂, 骣骑着蕃地马箭射黄羊。 到如今年纪老没了筋力, 还靠着军营门来数雁行。
少年行 其二
清河郡五城原是我的家, 博取功名全靠着好箭法。 秋原飞驰本来是等闲事, 宝雕弓独自向着寒空发。
少年行 其四
庭院里霜满地,月亮已过了小楼, 倚着玉柱畅饮,欣赏那深秋景色。 当年的称意,不过是片刻的快乐, 开怀畅饮不到天明,不肯罢休啊。
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将士们戎 装出征的英武勇敢形象。“弓背霞明剑照 霜”,侧重描绘将士随身携带的武器,从 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 可以折射出爱国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 切“ 秋风走马出咸阳”,侧重于描写将士 的飒爽英姿。“秋风”写出了出征的节令; “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 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
诗的后两句重在抒写广大将士决心收复 失地、克敌制胜的满腔爱国激情。河湟之 地自安史乱后,已沦于敌手几十年。这些 将士为收复河湟失地而出征,说明是正义 之师;“不拟回头望故乡”,就写出了将 士为正义而战、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 而忘私的高尚心灵。
关于秋天的古诗,描写秋天的古诗(附译文)

关于秋天的古诗,描写秋天的古诗(附译文)自古伤春悲秋,诗人们留下了许多咏秋的诗词,以下小编摘选出的描写秋天的古诗节选自唐诗300首。
1.《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2.《山居秋暝》作者: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枫桥夜泊》作者: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4.《山行》作者: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5、《暮江吟》作者: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6.《秋词二首》作者: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凉州词全诗王之涣赏析

凉州词全诗王之涣赏析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凉州词全诗王之涣赏析(共含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凉州词王之涣全诗赏析凉州词王之涣全诗赏析《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主要描写什么景色呢?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
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
诗题又作《出塞》。
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
”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其音凄苦。
【简析】: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这话是不错的。
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赏析: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诗歌鉴赏《少年行》(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少年行》(比较阅读)【原诗1】少年行四首(其一)王维〔唐代〕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注释】1、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区东北,盛产美酒。
斗十千:指美酒名贵,价值万贯。
2、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著名的勇士盖勒、荆轲、秦舞阳都到过咸阳,这里用来代指唐朝都城长安。
【译文】新丰盛产美酒价值万贯,出没都城长安的游侠多是少年。
相逢时意气相投,痛快豪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赏析】这组诗的第一首,写侠少的欢聚痛饮。
“新丰美酒斗十千”。
是说新丰出产的美酒十分名贵,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新丰镇,古代那里盛产美酒。
斗酒十千,使用这个数目字,目的在于强调酒的名贵,为下文的“咸阳游侠”作映衬。
“咸阳游侠多少年”。
意思是说:咸阳城里的游侠们多半是青春少年。
咸阳,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秦朝时曾作国都,这里实际是以它代指唐朝京都长安。
游侠,古时候称那种重义轻生死、勇于救人危难的人为游侠。
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游侠都是英雄豪杰,倍受尊重和赞扬。
作者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纵死犹闻侠骨香”,说即便侠客死了,他们的骨头也是香的。
可见侠客的社会地位之尊贵。
作者特别地点出“少年”二字,写出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英雄,这些少年游侠在“新丰美酒”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豪纵不羁,风流倜傥。
“相逢意气为君饮”。
意思是说:这些少年侠客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都愿意为对方干上一杯。
“意气”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仗义疏财,除暴安良,轻生重义,都是侠客们所注重的意气。
这句把饮酒的性质强调出来了,他们不是为了取乐而饮酒,而是为了彼此的侠义行为而庆功;他们不是熟人聚会而饮酒,而是偶然相逢,一见倾心,便不惜花费重金买酒,相互勉励。
这句诗把少年侠客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足以令人敬慕。
“系马高楼垂柳边”。
意思是说:他们把自己的高头大马,拴在那高高酒楼前的垂柳旁边。
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走上了酒楼,把“为君饮”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语文版)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解

②阿鸣,去做一年工吧……吃自己的,用自己的,真是一件问心无愧的事。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遍体鳞伤 体无完肤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987 年 1 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篇题为“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小说, 此小说虽然篇幅很短,却引起了文坛不小的震动。作者余华在此之前一直在 浙江一个名叫海盐的县城里做牙医,此时已有三年的创作生涯。消息传开, 余华便顺利地被调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得到了一份他向往已久的在他 看来很悠闲的工作。同年 5 月,《北京文学》又发表了他的《西北风呼啸的 中午》。此后,一部又一部出色的作品在他笔下完成并发表,余华自然也成 了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辨析: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指自然大方。“潇洒”可以用于评价具体的人 和事,而“洒脱”则用于较为抽象的评价。
例句:①这个选手转体空翻的动作非常潇洒。 ②他为人比较洒脱,不会在这种问题上过分纠缠。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畈
加点字
抛锚. 豁
豁.出去 显豁.
读音 m áo huō huò
词语
浩 jié 弹 hé kān 察 荒 dàn tǐng 进 垂 xián 三尺
令狐楚《少年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令狐楚《少年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令狐楚《少年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原文】:少年行(唐)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①,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翻译】:身后背着锃亮的弓箭拿着如披上霜的亮剑,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出咸阳。
如果不收复河湟失地,就不打算回头望故乡。
【赏析】: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将士们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形象。
“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将士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可以折射出爱国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秋风走马出咸阳”,侧重于描写将士的飒爽英姿。
“秋风”写出了出征的节令;“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
诗的后两句重在抒写广大将士决心收复失地、克敌制胜的满腔爱国激情。
河湟之地自安史乱后,已沦于敌手几十年。
这些将士为收复河湟失地而出征,说明是正义之师;“不拟回头望故乡”,就写出了将士为正义而战、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心灵。
在表现技巧上,这首诗的层次分明,先景而后情,情景交融,使人能够透过前两句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景物描写而感受到将士那起伏的胸波,又能令人循着后两句那冲腾着爱国主义热浪的心曲而进一步丰富起将士们威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可谓情景跌宕,互藏其宅,读后令人为之振奋。
【阅读训练】:1.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2.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的青年将士形象。
“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将士们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折射出将士们装备精良、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情状。
“秋风走马出咸阳”,描写了将士们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的情形,“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描写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出自唐代令狐楚的《少年行四首·其三》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1全文赏析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小,诗中抒发了诗人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
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这里,诗人的自我形象鲜明,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得十分充分。
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用诗的语言表示自己的决心,说只要国家的河追地区没有收复,自己就不打算回头望一望故乡。
这比汉代霍去病“句奴未灭,何以为家”(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话更进了一步。
这首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紧密。
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描写之中充溢着诗人的报国热情。
抒情时,诗人抓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
这首诗语言简炼、生动,节奏感强。
1全文翻译及注释全文翻译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