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演讲稿】岁月如歌读后感

合集下载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岁月如歌》读后感《岁月如歌》读后感1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近了于老师。

她象大海,象高山,折服了多少人?但你看本书的扉页上写到: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这不禁让人感到于老师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体现一代宗师风范。

那么,照她的话讲,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在学做哪一类教师呢?读完本书后掩卷长思,我觉得: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

做真学问。

于漪老师文中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

她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

“真懂”这两个字是苦出来的,于老师身染“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疾病”,仍然“挑灯夜战,病榻苦读”,“两三年,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真可谓历尽艰难,方“胸中有书”。

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

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才顺妥。

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

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 was a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

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漪老师备课时常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做真学问是她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真情待人。

于漪老师说,情感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有一点杂质,总会不知不觉地流露。

书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讲到,有一个学生,不是一般的调皮捣蛋,而是身上沾染了很多坏习气,会小偷小摸,转到于漪老师班上后,改正了很多。

有一次,那位学生与家长发生争吵,逃夜出走了。

于漪老师四处寻找,总算找到了那位学生,准备带他回于老师自己的家里。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3篇.docx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3篇.docx

篇一:岁月如歌读书心得最近,非常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感触颇多。

然而,最使我心弦为之震撼的是于老师讲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每每合上书,“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我咀嚼着它的酸辣,品味着它的香甜,感受着它的无穷韵味。

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

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行动的!于漪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

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教育事业真正就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所以教师的追求和学习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的探索下去。

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一切为了学生。

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一辈子学做教师”,需要“五心”。

一是爱心。

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的教育犹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

二是信心。

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实干=成功,如果连做事的信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

三是专心。

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四是恒心。

永远坚持做你的这项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

第五是虚心。

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向别人学习的心态,不要自满,这样你就能够永远的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永远不会落后。

所以,一辈子做老师,要具备这五心,缺一不可。

“一辈子学做教师”蕴藏着于老师豁达的胸襟,谦逊的为人。

于漪老师任教数十年,她是“育人一代师表,教改一面旗帜”,是“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一辈子学做教师”,“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这样的做人,确实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既感到汗颜,也是一种教育和鞭策。

《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12篇)

《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12篇)

《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12篇)《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12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岁月如歌》读后感(精选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岁月如歌》读后感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自二十多年以前至今,我无数次听人提起过。

但认识与感受甚少甚浅,只知于漪老师做了一辈子中学语文教师,成就卓绝,影响广泛,如此而已。

近几日,闲来无事,遂读了于漪老师自传性质的散文集《岁月如歌》一书后,我的内心被震撼了,于漪老师的精神和真诚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很赞同徐匡迪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我想,用“求真”“奉献”“创新”这三个词语来评价于漪老师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也应该成为所有教育人的自觉追求。

一、求真,即做真人、做真学问、下真功夫师者,人之模范,民之榜样也。

做教师应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不断提升自身的精气神。

一如于漪老师那样,是后来的已然功成名就,都始终坚守职业理想,虚心倾听,一身正气,表里如一,实事求是,敢于担当,不追风,不媚俗,淡泊名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语文教师更是承担着为学生明天做人、学习打底子的重任,因此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而教给其真正有用的东西,即综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等。

于漪老师“板凳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积极探索,不断丰富自己,学之不足,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哲学等无一不学,取其精华,博采众长。

有句俗语:“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功夫。

”于漪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爱,给了学生慈母般的温暖,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思想上循循善诱的帮助,课堂上和蔼可亲的引导。

“教人须教心,教心必知心”。

正因如此,于漪老师才赢得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称赞,更赢得了广大学生的爱戴。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岁月如歌》读后感《岁月如歌》读后感篇1《岁月如歌》写于老师“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

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

“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

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匪浅,感受颇多: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泛起涟漪,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

”我曾经听过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

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

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

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通用16篇)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通用16篇)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岁月如歌》的读后感(通用1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岁月如歌》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篇1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

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

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

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

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

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

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

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

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

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

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

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

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

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

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

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

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

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

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1《岁月如歌》,多么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书名啊,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内涵的分量。

同时,也仿佛聆听了一首具有历史记载的大合唱名曲。

群英汇聚,唱出了党情,唱出了军威,也唱出了众多英雄儿女的崇高品德。

《岁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诗的标题,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把军人的那种铁骨铮铮,坚不可摧,爱国爱民爱艺术和为艺术而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带给了读者,让人读了感到: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是艺术文化的珍品,也是艺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月如歌》还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各方骨干人才(特别是艺术人才)。

如:《山高水长》访沂蒙山老区的素描;《旋转的红舞鞋》访著名舞蹈家、女将军刘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访舞蹈千手观音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等感人的访记,还有访那些著名歌星、演员以及众多的艺术人员们。

这些既平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战士们,都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

而今,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仍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着重任,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发展传授者知识,奉献着自己的经验。

在此,我们称赞这支队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最感人的军旅之歌,人民为有这支灵魂的工程队伍而骄傲,历史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

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2近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

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这一句话。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

《岁月如歌》优秀读后感

《岁月如歌》优秀读后感

《岁月如歌》优秀读后感《岁月如歌》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岁月如歌》优秀读后感1《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

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

“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

”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

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

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

最新《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

最新《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利用工作之余,我认真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

该书写了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

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

“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他们具备建设四化的才干,追求真理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持久的习惯和先人后己的情操。

于漪老师认为,这种塑造学生灵魂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仅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必须坚持“目中有学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则。

“目中有学生”,看似容易,做则困难,教师在处理手中的书和台下的人——与学生的关系时常常错位,不是将人放在首位,而是将书放在第一。

于漪老师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时曾说:自己初作教师时,眼睛只盯着教科书,以为钻研了教材,写好了教案,把课文讲出点名堂来,就算完成了任务。

后来,她逐步认识到: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大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于这个大目标,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

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犹如导演一般。

导演的胸中时时有观众,目的在于引导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自己的感情,展开联想和想像,从而受到熏陶感染。

体会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

”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

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

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

“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感受
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

”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

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
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
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

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
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

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作者:一片绿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