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岁月如歌》有感

合集下载

读《岁月如歌》有感

读《岁月如歌》有感

读《岁月如歌》有感那天,精选作文班的李敏教师送给了我一本书,叫《岁月如歌》。

这是李教师自己写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我把这本书拿回家后,一口气读完了它。

说真的,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李教师在这本书里,写了他自己的一生,从他的出生一直写到了他的现在。

其中有两个章节特别感人,一个章节是“童年和母亲”,另外一个章节是“坎坷少年路”。

里面特别讲到了祖母对他的百般虐待。

使我感到十分的愤怒。

我真的很难相信,这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狠心的祖母呢?李教师在这两个章节里写到了他复杂的家庭关系,写到了由此而造成的坎坷的少年之路,叫人读过之后,十分地同情和辛酸。

我一边读,一边想象李教师当年的苦难生活的情景。

有好多镜头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反复迭现。

也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读过李教师的这本书,我觉得李教师身上至少有三点值得我敬仰。

第一,他很勤劳。

小小年纪就能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

不仅能做饭,还能照看两个幼小的弟弟。

这是我完全不能做到的。

第二,我佩服李教师在逆境中顽强坚持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第三,我佩服李教师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努力奋斗、不断攀登的精神。

和李教师相比,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实在是太幸福了,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是多么的好啊!家里的人个个都那么疼爱我,在平常,都会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吃,为我买最好的玩具,买最好的衣服,总会尽量满足我所有的愿望。

李教师的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人生教科书,让我了解了过去很多不知道的东西,教会了我很多人生的经验,它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时,我也很想对李教师说一句话:“尊敬的李教师,忘掉不愉快的过去吧,您一定要快乐安康地生活下去!”。

九年级暑假共读《岁月如歌》有感作文

九年级暑假共读《岁月如歌》有感作文

九年级暑假共读《岁月如歌》有感作文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九年级暑假共读《岁月如歌》有感作文篇1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时间匆匆,就像流星滑破天际。

时间又犹如流水般匆匆地赶集。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时间又犹如一去不复的河水,只能让它在岁月里惭惭流逝。

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

回首逝去的日子,数不清校园里留下多少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

呤起李叔同的《送别》:“一杯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时间不能停留在某一时刻,花好月圆、花容月貌在历史的长河和人生的旅程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或许秉烛夜游才是神机妙算。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如今经历的离别也数不胜数,不管内心有多么的不舍,都不能打动铁石心肠的行程。

生机勃勃的校园,最难忘的是老师的目光;最亲切的也是老师的目光;一半有父亲的威严,一半有母亲的慈祥,融合了父母的厚爱,深深地映在心目;一半有太阳的热情,一半有月亮的柔肠,集聚了日月的光彩,把成长的路照亮。

走一回校园的小径,踏一回教室的楼梯,心中荡起甜蜜的回忆。

榕树下,知了在拼命地哼唱,蝴蝶尽情地舞蹈,花朵争艳地开放。

好一幅校园风景图,再把学生勤奋读书、老师耐心讲解慧手一添,就惟妙惟肖了。

整个校园充满了师生情的温馨。

时间紧张地开始了到计时,千言万语说不尽,就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把希望留给未来吧。

分别只是一瞬间的事,就把千言万语的祝福留在心里祈祷。

十五岁,萌生希望的年华。

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不要做姗姗来迟的来者,要做携带理想的雄鹰。

岁月如歌,就让青春的梦想如歌般演奏。

九年级暑假共读《岁月如歌》有感作文篇2岁月的'风铃在不停地摇曳,清脆悦耳地声音打破初二平静地生活,踏上时间的梭,我迈进了初三地门槛初三,意味着拼搏,每天清晨,当路灯依旧散发微弱地光时,当打鸣鸡还在梦中游走之时,我们便踏上了上学的路。

课桌上,一本本练习册放在一起,好似一栋古老地建筑,对我们打开神秘地大门,于是我们努力,不断拼搏,只为最后一搏,可以绽放绚丽地花朵。

岁月如歌 歌声壮丽——读于漪老师《岁月如歌》有感

岁月如歌 歌声壮丽——读于漪老师《岁月如歌》有感

岁月如歌歌声壮丽——读于漪老师《岁月如歌》有感王丽君(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浙江台州318000)读同行业作者写的书,会激发许多共鸣,更何况是一位业界泰斗的书。

作为工作室下发的必读书,《岁月如歌》是我可以直接倾听作者思想的书,是我读了可以把自己放进去的书,是我可以“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书。

这是于漪老师的一本回忆录。

曾经有人说过,越是伟大的人,越是谦逊谨慎。

我深以为然。

以于老师的级别和资历,当得上“一代宗师”。

但是从这本书中,你读不到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多的是真诚朴素,将经验娓娓道来。

在这本书中,她回顾了自己的求学、读书和从教生涯,回眸了自己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人生。

这本书既是一个一线教育者可贵的教育心得,更是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教育思考。

两年前,曾经粗略地翻读过这本书,并没有细致地读。

这精细化、个性化的辅助时,教师评价的温度、深层交互的优势就会派上用场。

两种评价互为补充,共生共存。

因需而评。

人工智能评价和教师评价,各有所长,各有优势。

因不同的评价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是较为可取的做法。

比如,大型考场作文批改,适宜采用人工智能评价,避免教师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发挥人工智能评价的客观性和稳定性,这样更公平。

再比如,要解决班级长久以来存在的某一类写作问题时,适合采用教师评价,这样更容易集中发现问题,深究问题,攻克问题。

再例如,常规写作训练,为了提高批改效率,及时发现问题,先采用人工智能评价,后采用教师评价,两者结合效率更高。

联动、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评价经过反复实验、检视和完善后逐渐走向成熟,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也倒逼母语写作评价的变革发展。

教师评价发展,必然联动人工智能评价的再调整与再适用,以至两种评价的再融合和再发展。

到那时,评价就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1]李彦峰.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71-78.[2]赵玉想.单句句子成分及其分析[J].中学生阅读(高中教研版),2013(11):63.[3]王薇.句酷批改网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6):329-332.[4]杜孟航.人工智能在智能批改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9(4):133-134.次,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将这本并不厚但充满着“真”的书从头读到尾。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
《岁月如歌》是一本让人深受触动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普通
人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却也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通过主人
公的一生经历,书中深刻地描绘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书中描述了主人公从年少时的懵懂少年到老年的沧桑之感,让
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前行,经历着成长、挫折和追求,而这些经历都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
展现。

另外,书中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即使在遭
遇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主人公也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态度,不
断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和幸福。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染,也让我更
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读完《岁月如歌》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
体会。

书中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也让我明白了
坚持和乐观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本书会一直在我心中回荡,成为
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做一名了不起的人民教师——读于漪老师《岁月如歌》有感

做一名了不起的人民教师——读于漪老师《岁月如歌》有感

78
智慧管理 2021 年 1 月
教学风格。在这 17 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形成 了“激情活力、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四、勇于担当,敢闯敢试
于老师早年丧父,她却学会在奋斗中生存, 在艰难中求学,在磨砺中成长;战乱年代,日寇 的炮火击毁了她美好的童年,但“一切为民族” 这五个大字却掷地有声、镌刻于心;大学修的是 教育学,毕业后却让教“文化班”,后又要求教 历史,没过多久又要求改行教语文,这一切,她 都欣然接受,而且成绩斐然。为了找到语文教学 的“门”,她寻寻觅觅,上下求索,最终不仅找 对了“门”,还“登堂入室”,成就一番“家业”。 在语文教学这片沃土上,她大显身手,提出了许 多有见地的思想和主张,推动“人文性”写入“语 文课程标准”。她身上有着时代的年轮,随着时 代奋力前行!
一方面,在记忆中搜索,从比较中学习,到语文 教育论述中寻觅。为了备好一堂课,她常常花 10 个小时、20 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如《论“费 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就是 30 多个小时,反复 钻研数十上百篇文章,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 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 课后写教学后记。就是这样,于老师用理想导航, 以行动实践,砥砺奋进,最终成为一名满天下的 了不起的人民教师。
五、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 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的至理名言, 也是她 70 多年教育人生的光辉写照,生动诠释了 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海沉浮,岁 月如歌,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在那个 认为“女孩有点文化就可以”的年代,她“死活 要求读书”;她刻苦求学,名校毕业;大学里修 的是教育学,工作后却要教“文化班”,后又改 教历史,最后长期执教语文,在此期间,她不断 适应新情况、新要求,不停地学;退休以后,她 与时间赛跑,审编教材,钻研教学,听课评课, 指导青年教师,老了还在学。

读《岁月如歌》有感:一辈子学做老师_读后感_模板

读《岁月如歌》有感:一辈子学做老师_读后感_模板

读《岁月如歌》有感:一辈子学做老师_读后感_模板一辈子学做老师——读《岁月如歌》有感其乐轩听雨2015年岁末,我在余党绪和张广录老师的名师培训基地喜获良机,获赠于漪老师亲笔签名的手稿本《岁月如歌》这部书,并有幸与我一向敬重的于漪老师合影留念,真是人生一大幸事!感谢基地导师赐予的这次机会。

于漪老师已经86岁了,她衣着非常朴素,但精神矍铄,坚持站着作报告一个多小时,讲起话来铿锵有力。

她在报告中的很多发言都掷地有声,体现着她思想的花火,显示着这位老人的智慧和见识。

虽是耄耋老人,但她在思想上仍然追求与时俱进。

在她面前你会时时感受到她身上所散发出的无穷的积极进取的力量!捧回于老师《岁月如歌》的手稿本,我如获至宝,虽然以前也多多少少阅读过于老师的文字,但都遗憾于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品味。

这一次,在捧回这部书的当晚我就如痴如醉地看起来。

从文章的第一页开始,一篇一篇,就像面对着于漪老师慈祥的面容,在聆听这位长者的悉心教导一样,慢慢沉浸于于老师的文字,回到她的岁月,回到她的教育生涯,跟她一同品味岁月里的人生……首先,于老师是一位非常坚强的人。

我敬重她,崇拜她,也源于这种了不起的个性。

她在”文革”中遭受过无数次无情的打击、非人的精神折磨,她全部都忍受了下来。

她用她宽广的胸怀消融了一切磨难,她用她的坚强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磨难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一定能够挺过难关,迎来人生的光明。

不仅如此,于老师的坚强还体现在她一生的教育生涯之中。

她对教育的信念,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人生事业的追求,都无不体现她的坚强和执著。

她从历史老师到语文老师,从班主任到年级组长,为了把乱班带好,把乱了的年级带好,她说破了嘴,跑断了腿,甚至把一些问题学生带回家进行教育,让这样的学生吃住在家,还给买衣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最终促成问题学生的转变,取得教育的成功!虽然这样的教育事例在我身上也发生过,但我远没有她的境界高,也没有持久的耐心,而且我面对非常棘手的问题学生也曾有过放手的想法。

读《岁月如歌》有感:一辈子学做老师_读后感_模板

读《岁月如歌》有感:一辈子学做老师_读后感_模板

读《岁月如歌》有感:一辈子学做老师_读后感_模板一辈子学做老师——读《岁月如歌》有感其乐轩听雨2015 年岁末,我在余党绪和张广录老师的名师培训基地喜获良机,获赠于漪老师亲笔签名的手稿本《岁月如歌》这部书,并有幸与我一向敬重的于漪老师合影留念,真是人生一大幸事!感谢基地导师赐予的这次机会。

于漪老师已经86 岁了,她衣着非常朴素,但精神矍铄,坚持站着作报告一个多小时,讲起话来铿锵有力。

她在报告中的很多发言都掷地有声,体现着她思想的花火,显示着这位老人的智慧和见识。

虽是耄耋老人,但她在思想上仍然追求与时俱进。

在她面前你会时时感受到她身上所散发出的无穷的积极进取的力量!捧回于老师《岁月如歌》的手稿本,我如获至宝,虽然以前也多多少少阅读过于老师的文字,但都遗憾于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品味。

这一次,在捧回这部书的当晚我就如痴如醉地看起来。

从文章的第一页开始,一篇一篇,就像面对着于漪老师慈祥的面容,在聆听这位长者的悉心教导一样,慢慢沉浸于于老师的文字,回到她的岁月,回到她的教育生涯,跟她一同品味岁月里的人生⋯⋯首先,于老师是一位非常坚强的人。

我敬重她,崇拜她,也源于这种了不起的个性。

她在”文革”中遭受过无数次无情的打击、非人的精神折磨,她全部都忍受了下来。

她用她宽广的胸怀消融了一切磨难,她用她的坚强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磨难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一定能够挺过难关,迎来人生的光明。

不仅如此,于老师的坚强还体现在她一生的教育生涯之中。

她对教育的信念,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人生事业的追求,都无不体现她的坚强和执著。

她从历史老师到语文老师,从班主任到年级组长,为了把乱班带好,把乱了的年级带好,她说破了嘴,跑断了腿,甚至把一些问题学生带回家进行教育,让这样的学生吃住在家,还给买衣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最终促成问题学生的转变,取得教育的成功!虽然这样的教育事例在我身上也发生过,但我远没有她的境界高,也没有持久的耐心,而且我面对非常棘手的问题学生也曾有过放手的想法。

读于漪的《岁月如歌》后感

读于漪的《岁月如歌》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随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地翻开,我对于漪老师的人生轨迹和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是对她教育生涯的回顾,更是对教育事业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在这本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她认为,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需要用心去经营。

在她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种全面育人的理念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在书中,于漪老师还提到了她的“双重任务”论,即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她认为,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应该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种双重任务的观念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此外,于漪老师还强调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亲密的、互动的、合作的。

她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这种师生关系的观念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正意义,也让我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我还要谈谈《岁月如歌》中的教学思想。

于漪老师的教学思想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

她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她还注重课程建设和教材改革,积极参与各种教育研究和实验,不断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这种教学思想不仅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岁月如歌》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感悟的教育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辈子学做教师
——读《岁月如歌》有感
她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

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

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

于漪,师者的楷模。

这是于漪老师荣获“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时,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授予她的颁奖词。

今天,我要分享的教育专著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回忆录《岁月如歌》。

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翻开《岁月如歌》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段话:“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位在语文教育界已经奋斗了整整60载的耄耋老人,至今仍在为语文教育建言献策,她有着怎样的冷暖故事和人生感悟要与读者分享呢?
书中,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岁月如歌,这歌声有时如泣如诉,令人感慨命运的艰辛与无常。

1929年2月7日,于漪出生于江苏镇江,家境贫寒的她,从小饱尝国难家愁之痛。

1944年,父亲早逝,留下白发苍苍的祖父和五个子女。

作为家中长女,于漪差点失去继续求学的机会,关键时刻母亲排除万难,毅然支持儿女求学不辍。

面对疾病、面对文革时期的精神迫害,她都咬着牙挺过来了。

“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

”母亲的话深深地刻在了于漪的心中。

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

她用奋斗书写了自己的教育传奇。

岁月如歌,这歌声也并不总是低沉,苦难岁月里的音符有时更能催人奋进。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这是《后汉书•列女传》中的两句话,于漪很喜欢,经常挂在嘴边,更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

为了打牢基本功,她从汉语拼音开始,花了3年时间把大学中文系的主要课程捋了一遍。

为了备好一堂课,她常常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

作为语文老师,于漪为了追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效果,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好并且背了下来反复训练。

在从家走到公交车站的20分钟里,她一遍遍地“过电影”:课堂上应该怎么开头,怎么展开,怎么发展,怎么掀起高潮,怎么结束……
岁月如歌,在这悠扬的歌声中,对学生矢志不渝的爱构成了于漪教师生涯中永恒的旋律。

有一年做班主任,一位姓肖的学生生病了,于漪去宿舍看望她,这位学生随口说了一句:“要是有个面包吃就好
了!”于漪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

在那个粮食实行计划供应、食物紧缺的年代,她饿了一顿饭,省出来二两粮票,买了一个面包给那位学生送了过去,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岁月如歌,这歌声饱含着一位教育大家对教育事业的理性思考和无限热爱。

对于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于漪忧心忡忡,她觉得现在的语文教育太过于急功近利,太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应试教育的追求根本上违背了语文教育潜移默化、教化育人的性质。

语文教育应该有人文关怀,“目中无人”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

“青年教师关系到我们教育的未来,对于他们来说,选择了从事教师行业,也就选择了高尚。

教师是一项以人育人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以自身高尚的人格来引领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以自己的真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以自身的情绪来熏陶、感染学生,培养起孩子健康的审美观。

只有教师自身堂堂正正,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教师无权无势,教师的力量就是人格的力量。

青年教师们应该努力追求真善美,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

”这是于漪对广大青年教师的寄语。

“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是于漪老师的座右铭,更是她一生的追求和总结。

每每合上书,“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总是拨动着我的心弦,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令我敬佩。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或许我们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一辈子学做教师”,需要“五心”。

一是爱心。

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的教育犹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

二是信心。

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实干=成功,如果连做事的信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

三是专心。

专心致志地做好每一件事。

四是恒心。

永远坚持做你的这项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

第五是虚心。

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向别人学习的心态,不要自满,这样你就能够永远的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永远不会落后。

“一辈子学做教师”蕴藏着于老师豁达的胸襟,谦逊的为人。

于漪老师是“育人一代师表,教改一面旗帜”,是“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一辈子学做教师”,“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这样的品德,确实令我们青年教师感到汗颜,更是一种教育和鞭策。

“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从教历程的真实写照。

“隔行如隔山”,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于老师,却教起了语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从开始教学时的词不达意,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从开始时“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到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体现着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执着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于漪老师在书的结尾这样写道:岁月如歌,往事依依,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

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教育事业真正就是遗憾的事业,
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是啊,教师的追求永无止境,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于漪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让我们沿着她的教育足迹奋力前行,在新教育的征途上谱写自己的岁月之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