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小公园开埠后风貌建筑及文物建筑介绍

合集下载

小公园资料

小公园资料

小公园资料汕头市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的中心,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

区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这是老汕头的标志性建筑及小公园的象征之一。

历史汕头市小公园是上世纪30年代初建设的,有假山、喷水池,树有“万国来朝”牌。

1934年4月续建一座八角楼,红柱绿瓦,亭四周筑石椅,名为“中山纪念亭”,俗称小公园。

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亭遭拆毁。

1985年园林部门在原址重建假山、喷水池,植种椰子树、鱼尾葵等乔木和灌木,作为街心绿岛。

1997年升平区鮀岛建筑公司重建“中山纪念亭”,小公园雅观倍增,独具一格。

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旧城的胜迹,是汕头历史商业繁华的见证,也是海内外潮汕乡亲和友人思乡流连怀旧的好去处。

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汕头市的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的中心,周边汕头市小公园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

区内有汕头市历史最悠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纺织品大楼(永安公司)和100多家商店,虽然她正在老去,但这里曾有过最纯粹的独特商业文化,有过许许多多汕头人的梦想和荣耀、挣扎与希冀。

小亭历史建成于1934年12月的小公园中山纪念亭,1969年在“破四旧”的动荡岁月中灰飞烟灭、被夷为平地。

新时期开始,百废俱兴,中山纪念亭应运复建。

这座外表普普通通的小亭时时牵动着汕头的神经,甚至成为联结海内外的“脐带”。

自小公园中山纪念亭重建以来,这一带经常会看到这种场面,平静的街区突然间停下了旅行团的大巴,走下来的大多是来自海外的潮汕人,这时老城的中心又热闹了一阵。

【一楼一古】 永平酒楼,当年汕头埠红极一时的“娱乐综合体”

【一楼一古】 永平酒楼,当年汕头埠红极一时的“娱乐综合体”

【一楼一古】永平酒楼,当年汕头埠红极一时的“娱乐综合体”←汕头市文广新局主办汕头都市报承办永平酒楼好布置,陶芳酒楼好鱼翅,中央酒楼好猫腻,中原酒楼好空气。

这是一首流传在汕头埠的顺口溜,讲述了1930年之后汕头埠酒楼业的风华韵事,老辈汕头人几乎无人不知。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昔日曾经被誉为小上海的汕头埠,灯红酒绿的酒楼都失去了光彩,留下斑驳失修的老建筑,让人无穷遐想和追思。

当中,曾辉煌一时的永平酒楼,四层楼欧式建筑如今已破败不堪,只剩下一层和二层的前半部分基本保持着原貌,内里楼层坍塌、面目全非。

目前,随着小公园片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推行,东起外马路、西至至平路的永平路段上,各处历史地标建筑已陆续进入维护修缮中。

永平酒楼也将于2017年初进入火力全开的修缮工作。

永平酒楼老照片永平路永平路民国年间,当年汕头埠的酒楼大多兼营餐饮。

永平、陶芳两家开业于上世纪20年代,是汕头埠开业较早的酒楼。

永平酒楼位于永平路头,始建于1922年,坐北向南,现存为二层长方体欧式建筑。

通面阔15.5米,通进深64.2米,建筑面积995.1平方米,该建筑为砖石木结构,正面呈左右对称式,门额顶部有欧式团花图案浮雕,正门外沿设X形折合式拉闸门一道。

是一座宽趟的四层楼建筑,1922年建成后,一二层是餐饮,三四层为旅馆。

从老照片上还可看到,永平酒楼四层以上的天面,还有一些建筑物,估计是露天活动所须的设施。

永平路原叫第一津街。

永平酒店建成后次年,第一津街扩宽,并改名永平路。

永平酒楼照片(邓忠庭摄)物美价廉“好布置”见证一段红色历史据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陈嘉顺考证,永平酒楼建成后虽很有名气,但当时酒楼的房间收费却属于汕头埠酒楼三个档次的最低等,每晚银元1至3.2元,比客栈略高而已,物美价廉,赢得了“好布置”的美誉。

“另外,1925年11月7日,第二次东征军部队进入汕头后,周恩来等东征军领导人曾在这里举行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八周年纪念大会,各机关代表共五百多人参加,可谓‘洵极一时之盛’。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工程设计方案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工程设计方案

目录一、项目概况1.1 前言 (1)1.2 历史概述 (1)1.3 气候水文 (1)1.4 价值评估 (1)1.5 建设规模.........................................................................二、现状勘察报告 (2)2.1规划建设范围及效果2.2 风貌建筑现状分析 (3)2.3 文物建筑现状分析 (6)四、保护工作目标和思路 .............................................................五、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设计方案 (9)5.1 设计方案综述 (9)5.2 建筑文体施工工艺 (10)5.2 改造后效果...................................................................5.4 设计图纸 (14)一、项目概况1.1前言汕头小公园,汕头老市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

小公园片区的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以小公园亭为核心,向升平、国平、安平路五向辐射,居平、永平、商平等道路环形连接,构成了完整系统的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

坐落在市区民族路的胡文虎大楼建于1927年,它曾是汕头老市区一座地标性建筑,曾是汕头第一高楼,以中西合璧的新颖造型和恢宏壮观的独特气势,成为当时汕头一大建筑景观。

片区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为解放前汕头第二高楼,是老汕头的标志性建筑及小公园的象征之一。

汕头小公园因年久失修和自然因素影响,现片区内个建筑建筑构建、灰塑艺术构件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和不同种类的病害。

汕头市小公园历史与文化保护

汕头市小公园历史与文化保护

汕头市小公园历史与文化保护高一(2)韩逸凡57号一.内容简介小公园为汕头老市区,20世纪30年代曾经是繁盛一时,记载着百载商埠的风风雨雨,传达着汕头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与人文风貌。

她那优雅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织网交错的街道布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华灯初上的繁华景象,在一个世纪的洗礼后,仍默默地为我们讲述这段美丽的记忆。

如今,昔日皇女难下嫁,随着城市的发展,小公园逐渐失去了市中心的优势地位,她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华丽的装饰已经退去了原来的美丽,“危楼勿近”的标示让人们敬而远之,陪伴她的只有流落的贫民,怀旧的白发老人。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二.小公园历史1.百载商埠1858—1921 西方殖民者侵入,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他们看中了汕头优良的港湾条件,汕头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成为了半殖民商埠。

随着航线的开辟,外贸的发展,重要铁路的建成,汕头的城市雏形逐渐形成。

汕头人民积极与海争地,加上韩江泥沙淤积,三角洲界推移,以及南面海潮冲积沙脊延伸,陆地向西南方向延伸,形成了大面积的滩地。

小公园就是在海滩上初建的。

1921—1939 战乱较少,交通条件改善,汕头经济快速发展,1936年成为仅次于上海和广州的第三大港。

此时西方受一战与经济危机的影响,对华经济侵略缓和,洋货进口少,给了民族企业发展的契机,但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少。

商业贸易的发展,民族轻工业的起步,使汕头城市人口增加,市区规模扩大。

1934年城市人口达21万,市区面积3平方公里多,当时全国人口大于20万的城市只有20多座。

1929年以前,汕头街道弯曲,狭窄崎岖,遇雨积水成河,对商业发展不利。

1929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用三合土铺设了新道路,以小公园亭为中心延伸了“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即永安,永泰,永平,永兴,升平五街,整个街区呈环状放射状。

此时的小公园是全市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

1922—1937年间填海造地50万平方米。

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

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

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发文字号】汕头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7号【发布部门】汕头市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14.04.24【实施日期】2014.06.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经济特区法规汕头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7号)《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已由汕头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

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4年4月24日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2014年4月24日汕头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和利用第三章维护和修缮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小公园开埠区(以下简称开埠区)的保护和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推进区内建筑物的合理利用,激活街区活力,促进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汕头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开埠区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开埠区,是指以金平区小公园为核心、保存开埠期文物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体现开埠期历史文化风貌的区域。

开埠区的具体范围根据开埠区保护规划确定后,由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

金平区人民政府应当在开埠区主要出入口设立标志,明确保护范围。

第三条开埠区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分类管理、渐进式更新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和金平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开埠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提供经费保障。

市人民政府负责研究、决定开埠区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管理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开埠区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实施。

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

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

《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文本主要内容第一条规划背景为加强小公园开埠区(以下简称开埠区)的保护和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推进区内建筑物的合理利用,激活街区活力,促进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的协调发展,根据《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同时为更好对开埠区进行保护,本次规划对开埠区外围需要予以风貌协调的区域划定为风貌协调区,风貌协调区主要侧重在用地布局、空间发展、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生态绿化、历史风貌等方面与开埠区进行衔接,以更好地推动开埠区乃至整个旧城区的保育活化工作。

第二条规划范围根据《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将以金平区小公园为核心、保存开埠期文物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体现开埠期历史文化风貌的区域划定为小公园开埠区。

开埠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

另外为了更好对开埠区进行保护,本次规划对开埠区外围需要予以风貌协调的区域划定为风貌协调区。

(一)开埠区具体范围:西至西堤路、北至西港高架路—中山西路、东至福平路—张园内街—外马路—南海路、南至南海横路—外马路—海滨路—商平路—至平路—海墘内街—棉安街—镇邦路,总面积73.53 公顷。

1、核心保护区具体范围:由西堤路—升平路—永安街—商平路—永泰路—德兴路—商平路—永兴街—商平小学西侧—安平路—永平路—升平路—同平路—荣隆街—永平路—中山西路—国平路—旧公园内街—万胜小区西、南、东侧围墙—福平路—正始中学西侧、南侧围墙—张园内街—外马路—国平路—国平路—南粤大厦北侧、西侧围墙—外马路—育善街小区北、西侧围墙—商平路—镇邦路—海墘内街—仁和街所围合的区域,其中不含万安小区及双和商住楼,总用地面积为:39.96 公顷。

2、建设控制地带具体范围:分布在开埠区除核心区以外的五个独立区域,总用地面积为33.57 公顷。

(二)风貌协调区范围:为开埠区外围需要予以风貌协调的区域,具体范围为开埠区外围东至利安路、北至迴澜新溪、西至西港河出海口、南到汕头内海湾岸线的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31.13 公顷。

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馆作文

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馆作文

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馆作文时隔9年再次来到汕头,上次来的时候小公园一带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知道被称为小公园的那座“其貌不扬”的小亭子,是千千万万潮汕华侨的精神家园。

博客记下了当时的感受:“站在老汕头的中心“小公园”路口,环顾四周,都是欧式的老建筑,虽已破败不堪,但其精美的雕花装饰以及雄踞街口的气势,还是可以让人想象当年的繁华。

其中一幢被称为“百货大楼”的建筑上,还留有“南生贸易公司”的名号,这是1932年华侨创办的,在其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是汕头标志性的建筑。

所谓“小公园”,其实并没有一个公园,只是在街心有一个中山纪念亭。

原亭建于1930年代,后被毁,近年重建。

以小公园为中心,九条街呈放射状分布,形成了当年汕头的市中心。

现在这里虽已衰败破落,但据说仍是潮汕华侨回乡后流连怀旧的好去处。

因为这里留下了他们儿时对家乡的记忆。

”现在,中山纪念亭修葺一新,以纪念亭为中心呈放射状的街道格局仍然完整保存,周边欧式老建筑还是破败不堪,但包括南生公司在内的许多老建筑都搭上脚手架,正在进行维修。

估计不久后,这片历史街区就将以新的面貌重新示人。

从小公园走不远,就是汕头有代表性的一座历史建筑:汕头邮政总局大楼,也称老安平邮电局,这是汕头开埠以来最早的邮局,也是广东省仅存的两幢欧式建筑风格的老邮局大楼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幢。

汕头是中国最早开始近代邮政的城市之一,早在同治六年(1867年)就在海关内开办邮政业务,1897年正式在汕头设邮政总局,是全国首批25个邮政局之一。

1922年建设了眼前这座漂亮的邮局建筑。

邮局广场旁边还有几座历史建筑,一座是永平酒楼旧址,建成于1933年,1956年改名汕头大厦。

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八层钢筋水泥建筑楼,曾是汕头商埠最高的标志性建筑。

1925年11月7日,汕头市各界在永平酒楼举行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八周年大会,周恩来出席并在大会上发表演说。

当时周恩来参加东征来到汕头。

小公园之由来

小公园之由来

49区域历史汕头小公园,原来是老市区一处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

小公园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位置在老市区的升平路与国平路和安平路的交叉处。

上世纪30年代初,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升平路、国平路、安平路相继筑成并在此处形成交叉,市政府认识到有在此处建设一个大型圆盘式交通枢纽以疏导交通的必要。

当时国内城市建设受欧西文化的影响,园林式的城市建筑风格倍受追捧,故市政府决定在此处建设一个圆盘式交通枢纽的同时,在交通圆盘中心同时建筑一绿色小园林,名称为“小公园”。

小公园及其环园马路工程建成后,以小公园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商业网点迅速形成,小公园片区很快成为老市区的商业集结地。

与此同时,各种配套的文化、娱乐、餐饮等服务业亦相应地聚集于此。

改革开放之后,汕头市区不断扩大,城市中心东移,这里的居住人口亦逐渐减少,许多楼宅被空置甚至变成危房。

近几年,汕头开展城市创文活动,小公园及其周边独特的骑楼建筑和老市区的商业文化被重新认识和定位,市政府拨巨资进行修复。

以小公园为代表的老市区遂成为汕头开埠文化新名片。

然而,“小公园”一名的来源,具体说即为什么称为“小公园”、为什么要建小公园、小公园由谁负责施工建筑、小公园建成于何时等等一系列问题,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确切明白的说法,本文只就此几个问题作探讨。

提要:汕头小公园,原来是老市区一处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

小公园建成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位置在老市区的升平路与国平路和安平路的交叉处。

然而,“小公园”一名的来源,具体说即为什么称为“小公园”、为什么要建小公园、小公园由谁负责施工建筑、小公园建成于何时等等一系列问题,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确切明白的说法,本文只就此几个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小公园;由来;探讨作者简介:曾旭波,(1961-),男,广东汕头人,现就职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小公园之由来曾旭波曾景辉主编《最新汕头一览》出版于1947年10月,此时的小公园早已建成。

书中第二十四章“公园及胜迹”,开首便说:“本市公园,有中山公园及小公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素有“百载商埠”之称,1858年(咸丰八年)4月,占领广州的英法联军逼近大沽口,美国驻华公使伙同英、法、俄三国公使联袂到达大沽外,照会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

美国公使列卫廉与清政府直隶总督谭廷襄开始谈判,讨论了美国所提出的草约。

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后,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等人与英、法谈判。

清朝官员并不信任美使,但还是一再恳求美使与俄使居中调停。

列卫廉以“调停人”的伪善面孔欺骗清政府。

6月7日,美使列卫廉恢复了与清朝官员的会谈,并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条约草案再度进行谈判。

6月18日,美国抢先英、法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

其中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

上个世纪20、30年代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中汕头逐渐形成了小公园片区。

小公园是汕头旧城繁华商业区的中心,是指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五向道路交接的街心广场,也泛指由国平、升平、安平、居平、永平等放射加环形商业街道组成的传统街区。

小公园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它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以及多元复合的潮汕地缘文化等三个主要特征,成为汕头这座近代城市的历史形象和地方特色,是富有魅力的城市个性和地方文化的重要遗产。

1929年国平路、安平路相继拆建后,当时在镇邦街营业的百货商南生公司抓住机遇于1932年在小公园中心位置建成了南生公司新址,其后不少资本家便围绕这一中心买地建商店,1934年12月在小公园的空地上建成了中山纪念亭,这里便逐渐形成热闹的商业
街区。

汕头小公园在20年代末到抗战前夕全面建成,汕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是背景因素,而侨资在建设中起了主导作用,约占总投资的2/3,建侨房2000多幢,而且是成街成坊地进行建设,这是保证小公园能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地进行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

从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小小的汕头商埠共有19条街道崛起清一色的骑楼建筑。

沿街骑楼建筑层数多为3~4层,构成了整齐划一的天际轮廓线,骑楼开间多为4~5米,进深2~2.5米,形成了不间断、全天候的骑楼街。

连续不断的骑楼空间尤以小公园的安平路、国平路、居平路以及永泰路、商平路一带较为典型。

骑楼建
筑是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建筑形式、建筑技术与汕头地区气候及当时商业模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形成了将潮汕传统工艺特点与“洋楼”形式揉合为一体的多元复合骑楼。

当时骑楼的设计突出了商住合一、遮阳挡雨、保护店面的功能,为各商家所广泛接受,得到迅速发展。

这种中西合璧式骑楼,以其覆盖面广、装饰细腻、保护完整而称著于岭南,已成为汕头这座近代城市的历史见证和建筑文化特色。

百货大楼建成于1932年,是汕头老城核心地带最为重要的建筑。

南生百货商号由梅州籍华侨李柏恒创建于1911年。

1932年,由李柏桓、李耀宗、李远波、李镜泉等梅州籍华侨集资50万大洋,在今小公园西侧安平路头,建成一座7层高的洋楼,商号称为“南生公司”。

其中,第一至二层经营苏广洋杂百货,第三至四层为中
央酒楼,第五至七层为中央旅社。

员工达300多人,曾兴盛一时,但因管理不善,开业仅10个月便宣告倒闭。

1935年,经理李柏桓将南生“承赔”给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堂弟李海烈,留下中央旅社自己经营。

李海烈重新组合同乡李锦元、李洪、李镜泉等10人为股东,整顿经营管理,生意日旺,成为当时汕头市首屈一指的百货公司。

而曾在南洋经商的李柏桓很有生意头脑,当年,南生贸易公司率先在汕头实行“股份制”、“承包制”经营模式。

上世纪30年代,汕头埠便有电梯,这部“汕头第一梯”就是属于历史最悠久的南生公司,且使用了60年之久。

1956年,南生贸易公司与汕头市国营百货公司合营,改名为百货大楼。

1958年5月29日,汕头百货大楼在“南生公司”的基础上实行公私合营并隆重开业。

胡文虎大楼,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民族路49号,在汕头开埠区区域内,占地约 675㎡,建筑面积约 2125 ㎡。

大楼具有骑楼建筑形制特征,融汇了南洋与岭南的建筑风格,大楼一至三层为扇状建筑,四层至顶部为圆柱体望楼,主楼入口门廊采用新古典主义巨柱式三角形山花,三角檐下花篮吊穗山花装饰,檐口雕花装饰,表现形式主要以植物图案为主;其窗棂、屋檐、望楼外壁等部位皆饰以浮雕图案,细腻精美。

胡文虎大楼的全称是永安堂制药厂,建于民国16年(1927年),该楼是胡文虎先生在汕头开创的第一座制药厂。

解放后,该建筑由政府接管,先后由汕头专署交通运输局,省交通厅运输局汕头总站,汕头市交通运输局,汕头汽车运输总公司使用。

九十年代后期,大楼主楼底层临街铺面出租,二层以上作为仓库出租,有部分职工留守。

在 1994 年,汕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向汕头市政府请示公布汕头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将胡文虎大楼列为应予保护的旧建筑之一,并要求在旧城改造中予以保留,并加以保护。

2007 年 10 月,按照汕头拓宽民族路的相关规划,胡文虎大楼超出规划红线14.55米,应予以拆除。

建设部门就民族路的道路拓宽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向汕头市文广新局征询关于拆除民族路原“胡文虎”建筑物的意见。

汕头市文广新局在《关于“关于征询拆除民族路原胡文虎建筑物意见的函”的复函》中指出,胡文虎大楼建筑物是汕头开埠以后第一座最高的洋楼,也是汕头近代有代表性建筑物之一,成为当时汕头一大建筑景观。

不论是从研究汕头开埠史、建筑史、还是研究汕头工业发展进程、历史名人,或是研究中西方建筑文化等均有一定的价值。

胡文虎建筑物不仅应给予保留、不能拆除,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管理,并可考虑在该楼开辟“汕头市工业遗产博物馆”。

因此引起汕头市政府重视,要求民族路道路拓宽工程“暂缓进行”由汕头市文广新局牵头组织,邀请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进行评估论证。

2008 年 7月,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庆洲、程建军、李国雄莅汕实地考察,在《关于民族路胡文虎永安堂制药厂旧址保护的专家意见》中指出:该建筑物于1927年由新加坡华侨胡文虎建成,建筑物设计风格独特,气势恢宏,是汕头市开埠后第一座最高洋楼,建筑物的型制基本得到保存。

对于研究汕头开埠史、建筑史、工业史和历史名人,胡文虎大楼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建议作为汕头市重要的20世纪文化遗产给予保护。

2011年3月,胡文虎大楼被汕头市政府公布作为第四批汕头市文物保
胡文虎大楼融汇了南洋与岭南的建筑风格。

主楼入口门廊采用新古典主义巨柱式三角形山花,三角檐下花篮吊穗山花装饰,檐口雕花
装饰,表现形式主要以植物图案为主;其窗棂、屋檐、望楼外壁等部位皆饰以浮雕图案,细腻精美。

西洋建筑的外形下,设计有部分的中式门窗、楼梯及扶手,将南洋建筑形式与岭南的建筑形式十分融洽的融合在一起,在建筑形式及其建筑构件的形式上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胡文虎大楼在建造时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钢筋混凝土形式,钢筋多为进口的方形钢筋,钢筋的布局也与现代建筑有所不同。

大楼的窗户采用当时较为昂贵的钢窗,主入口及主楼梯地面采用的是当时比较新颖的水磨石工艺。

建筑采用当时先进的筑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是现代建筑历史的重要一笔,是汕头现代建筑科技发展的前奏,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胡文豹大楼位于汕头市金平区民权路2号,始建于1931年,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为扇形的欧式骑楼形制,扇形的欧式骑楼形制,顶部为方形望楼,共6层,正面弧长61.6米,背面弧长35.4米,进深21米,占地面积为1131.8平方米。

1934年,胡文虎和胡文豹兄弟出资建立了胡文豹大楼,作为“虎豹印务公司”的用地;1935年,星华日报社定址于此;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后,“胡文豹”被日寇侵占,用作伪《粤东报》社址;1945年9月,《星华日报》回迁,虎豹印务公司重新开张;1951年,《星华日报》停刊,印务公司歇业;“胡文豹”大楼用作《汕头工人报》社址;1954年以后用作“汕头市印刷厂”办公与生产的场所。

在胡文豹主楼西南侧建有一座附楼,为方形制,占地面积为181.5 ㎡,建筑面积为544.5 ㎡。

胡文豹大楼在《星华日报》创刊期间,不断宣传我国抗日军民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事迹,以笔代枪,不断揭露日寇的狼子野心。

同时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激烈斗争,对潮汕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以及传播进步思想,教育爱国青年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为新旧汕头埠的地标性建筑物。

胡文豹大楼是星华日报社社址,作为那个纸质媒体高度发达年代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成为当年汕头报业的一份历史记忆,建筑以中西合璧的形式,其外形及各部位建、构筑物的构造形式,体现着当时的建筑文化,为后人研究建筑历史文化留下一定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