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载商埠楼依旧——探秘汕头老市区骑楼文化及现状
作文骑楼老街的历史文化

作文骑楼老街的历史文化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之中,有一处承载着岁月沉淀和历史记忆的地方——骑楼老街。
骑楼老街,那可不是一般的街道。
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向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走进骑楼老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栋栋独具特色的骑楼建筑。
这些建筑的外观充满了异域风情,又融合了本地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你瞧,那楼的外立面,有的装饰着精美的雕花,有的则是简洁大方的线条,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建造者的用心。
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
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无数人的脚步,或许有匆匆忙忙的商人,或许有悠然自得的居民,还有那追逐嬉戏的孩童。
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错过了石板路上那些微小的痕迹,它们可是岁月留下的印记啊。
街边的店铺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店,里面摆满了精美的木雕、竹编,那手艺真是巧夺天工。
店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他坐在店门口,专注地雕刻着手中的木块,对周围的喧嚣充耳不闻。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着他手中的刻刀在木块上飞舞,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就出现在眼前。
老爷爷抬头看了我一眼,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传统手艺的温暖和力量。
还有那一家家小吃店,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从热气腾腾的肠粉到香甜可口的糖水,每一种美食都让人垂涎欲滴。
我走进一家小吃店,点了一份肠粉。
店主熟练地将米浆倒入蒸笼,撒上馅料,不一会儿,一份白白嫩嫩的肠粉就出锅了。
浇上特制的酱汁,一口下去,那滑嫩的口感和浓郁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真是让人陶醉。
沿着街道继续前行,我看到了一座古老的庙宇。
庙宇的大门紧闭,但从那斑驳的墙壁和屋檐上的雕刻,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庄严肃穆。
门口的石狮子静静地守护着,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香火旺盛和人们的虔诚祈祷。
在骑楼老街的拐角处,有一家小小的书店。
书店的门面不大,但里面却别有洞天。
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历史文化到现代小说,应有尽有。
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她安静地坐在柜台后面,手里捧着一本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汕头老城观后总结

汕头老城观后总结从你的被废弃的街道路过,我看遍了万种风情。
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汕头似乎兴起得太早,到如今却后劲不足,有点落在潮流后头的意思。
新城的高楼拔起,新崭崭明晃晃的电梯公寓,与任何一座城市一样。
回到市井气息浓郁的老城区,那才是日常的汕头,楼房不高,店铺紧凑,马路喧闹,拐进小街小巷,头顶是交错穿行的电线,破旧的骑楼,行人往来,说着听不懂的潮汕方言,车铃声喇叭声摩的从身旁呼啸而过,太阳不软不硬地照着,食肆的招牌都要伸到路上。
这里的时间好像不会变,说不清是十几年,还是几十年,一直是这样。
汕头老城老城和新城,代表了汕头的往昔和今日。
不过我眼中汕头最美的最生活的是充满人情味的老城小巷。
时间在流淌,记忆在徘徊,老城区,宛若浮光掠影,一百多年的风霜,近代文明的腐蚀,都在这片街区的宁静小路上,各自留下各自的印记。
小公园附近一带的老骑楼,是最集中和完整的。
1860年汕头开埠,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
小公园建筑群,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以一座中山纪念亭为中心辐射,八面散开都是中西合璧的骑楼、街市建筑,这些楼,多是潮汕先民飘洋”过番”赚了大钱之后回乡兴建的,融合了欧亚及南洋建筑风格,见证了汕头历史商业的繁华。
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老街,扇形放射状分布,呈蜘蛛网型,据说全世界也就巴黎是这种模式。
在小公园附近走走,脚步不由自主的很缓慢。
没有金平区的繁华热闹,站在这里,只想默默叹息。
那么华丽精致的柱头、拱券、浮雕与窗饰,那些布洛克、洛可可和中国古典风格,成堆成栋地被弃置和荒废。
依稀可以辨识出原来的色彩,草绿、褚红、靛蓝,它们曾骄傲地涂抹在窗框与浮雕上。
每一扇窗子后面只有经年尘埃,历史走过的滴答声。
汕头古建筑历史2天内2次前往小公园周围拍建筑,感觉汕头政府正在着手翻新改造这片老建筑,例如正在修缮的“香园”,和“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及对面翻新一新的“汕头邮局”。
这是一件让人喜忧参半的事儿。
一方面希望这里的建筑可以被保护留存下去,又担心政府古建新修,反而丧失了古老历史的味道。
汕头小公园开埠后风貌建筑及文物建筑介绍

汕头素有“百载商埠”之称,1858年(咸丰八年)4月,占领广州的英法联军逼近大沽口,美国驻华公使伙同英、法、俄三国公使联袂到达大沽外,照会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
美国公使列卫廉与清政府直隶总督谭廷襄开始谈判,讨论了美国所提出的草约。
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后,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等人与英、法谈判。
清朝官员并不信任美使,但还是一再恳求美使与俄使居中调停。
列卫廉以“调停人”的伪善面孔欺骗清政府。
6月7日,美使列卫廉恢复了与清朝官员的会谈,并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条约草案再度进行谈判。
6月18日,美国抢先英、法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
其中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
上个世纪20、30年代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中汕头逐渐形成了小公园片区。
小公园是汕头旧城繁华商业区的中心,是指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五向道路交接的街心广场,也泛指由国平、升平、安平、居平、永平等放射加环形商业街道组成的传统街区。
小公园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它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以及多元复合的潮汕地缘文化等三个主要特征,成为汕头这座近代城市的历史形象和地方特色,是富有魅力的城市个性和地方文化的重要遗产。
1929年国平路、安平路相继拆建后,当时在镇邦街营业的百货商南生公司抓住机遇于1932年在小公园中心位置建成了南生公司新址,其后不少资本家便围绕这一中心买地建商店,1934年12月在小公园的空地上建成了中山纪念亭,这里便逐渐形成热闹的商业街区。
汕头小公园在20年代末到抗战前夕全面建成,汕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是背景因素,而侨资在建设中起了主导作用,约占总投资的2/3,建侨房2000多幢,而且是成街成坊地进行建设,这是保证小公园能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地进行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
从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小小的汕头商埠共有19条街道崛起清一色的骑楼建筑。
沿街骑楼建筑层数多为3~4层,构成了整齐划一的天际轮廓线,骑楼开间多为4~5米,进深2~2.5米,形成了不间断、全天候的骑楼街。
汕头的变化与发展作文

汕头的变化与发展作文
旧地重游,看看侨乡汕头美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汕头城市发祥地,百载商埠历史见证,潮汕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融合汇聚,相得益彰,让人流连忘返,他掏出手机,拍下中山纪念亭、独具特色的骑楼群、南生百货大楼等美景。
汕头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
从边陲渔村到通商口岸,到城市设立与发展,在澄海参观了有“潮汕小故宫”“岭南第一侨宅”之称的陈慈黉故居,近距离欣赏这座潮汕民俗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侨居建筑群。
在这座侨宅中,有历史名人的书法石刻,有金漆木雕、石雕、潮汕嵌瓷,也有大国外采购的楠木、水泥及精美地砖、壁砖,将中西建筑特点、构件材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们啧啧称赞。
“两次采风,都感受到汕头确实拥有丰富且独特的侨文化和侨资源。
”。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工程设计方案

目录一、项目概况1.1 前言 (1)1.2 历史概述 (1)1.3 气候水文 (1)1.4 价值评估 (1)1.5 建设规模.........................................................................二、现状勘察报告 (2)2.1规划建设范围及效果2.2 风貌建筑现状分析 (3)2.3 文物建筑现状分析 (6)四、保护工作目标和思路 .............................................................五、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设计方案 (9)5.1 设计方案综述 (9)5.2 建筑文体施工工艺 (10)5.2 改造后效果...................................................................5.4 设计图纸 (14)一、项目概况1.1前言汕头小公园,汕头老市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
小公园片区的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以小公园亭为核心,向升平、国平、安平路五向辐射,居平、永平、商平等道路环形连接,构成了完整系统的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
坐落在市区民族路的胡文虎大楼建于1927年,它曾是汕头老市区一座地标性建筑,曾是汕头第一高楼,以中西合璧的新颖造型和恢宏壮观的独特气势,成为当时汕头一大建筑景观。
片区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为解放前汕头第二高楼,是老汕头的标志性建筑及小公园的象征之一。
汕头小公园因年久失修和自然因素影响,现片区内个建筑建筑构建、灰塑艺术构件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和不同种类的病害。
汕头变迁第二章:百载商埠

汕头开埠后,外商在华从事商贸活动,其中 有非法行为,乃至罪恶活动:
①输入鸦片、倾销商品等;
②大力经营海运业,控制外贸;
③设商行,投资办厂;(1864年外商在汕创 办船舶修造厂,成为外商在汕头设立的第一 家近代工厂)
④利用商行从事“猪仔贸易”,掠卖潮汕华
工。
可编辑ppt
6
五、商贸兴市
1、 汕头开埠后,商贸业带动了区域经济 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 民族工商业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 “四 永一升平”(小公园一带)成为新的商业 中心。南生公司、中原酒家、永平酒楼等 高层建筑物拔地而起。
C.“外关”
D.“新观”
可编辑ppt
15
3、如果你乘坐轮船到达礐石渡口,你会看 到路旁上的“英国领事馆”。该馆关闭于何 时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 B.抗日战争爆发后 C.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D.解放战争爆发后
4、19世纪中叶兴起的完全靠信誉经营的业
务,这种业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邮政局、
银行汇兑业务。它是
可编辑ppt
12
十、侨批(金融)
1、19世纪中期潮汕兴起了“侨批”业, 是最具潮汕特色的金融行业。
2、“侨批”是到东南亚谋生的潮人与家乡 亲戚、好友间寄钱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 信合封”,即汇款与家信相结合的民间寄 汇。
可编辑ppt
13
3、 “侨批”业完全是依靠信誉经营的业务, 大致相当于今天邮政局、银行的汇兑业务。
2、水上运输:汕头开埠后,汕头港逐渐取得 樟林港成为潮汕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 1873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在汕 头设分局,打破外国人汕头海运市场的垄断。
可编辑ppt
9
八、城市供水供电
1、1909年,高绳之创办的“汕头开明 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
探究小公园建筑风格,见证“百载商埠”历史内涵

探究小公园建筑风格,见证“百载商埠”历史内涵作者:杨思佳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8年第30期【摘要】早在20世纪伊始,美国就将本土历史课程融入到了中小学历史教学中,而近年来我国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也愈加深入。
本文从新课程理念下为什么要整合第二课堂与地方史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汕头小公园建筑风格为例,对第二课堂教学结合地方历史的意义和效果做出了一些探讨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方史教学;第二课堂;汕头小公园新课程指出,教师应该基于历史学科综合素养的视角下进行学生的地方史教学,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地方史就是指乡土史,是指某个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而汕头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其历史文化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不仅仅有用自身的民俗特点、民俗工艺等,还拥有相应的潮汕方言、潮剧、工夫茶等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
一、新课程理念下为什么要整合第二课堂与地方史(一)渗透历史课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德育教育作用新课程理念指出,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学会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而著名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
因此从第二课堂结合地方史进行教育,让学生爱国从爱家乡开始,从学生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家乡历史的讲解中,让学生感受到亲切、直观,这样不但能够有效的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不断的渗透爱国教育,迎合学生自身由近至远的历史认知。
(二)地方史资源开发,丰富教学内容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但是由于历史课本的篇幅限制,仅仅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学习。
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发现,在学生学习到有关本地区的历史事件的时候,总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因此进行地方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就能够对历史教材进行补充,并且能够极大的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
珍贵!这栋建筑是汕头老一辈的“回忆杀”!

珍贵!这栋建筑是汕头老一辈的“回忆杀”!近日,广东省举办了首届“三旧”改造项目推介会,多位专家、学者与相关企业代表围绕“三旧”改造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传承的关系等主题开展了深入讨论。
“三旧”改造,指的是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的改造。
会上,有学者指出,“三旧”改造的对象,往往在一座城市存在的时间非常长,这类老建筑一方面大都占据着城市最好的地方,以至于阻碍了后来的城市扩张。
如今,对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进行活化保育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如近年来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修复便足可体现。
但在上世纪末,那些曾经风光一时,堪称地标因却阻挡了城市发展进程的建筑,只能被粗暴推倒,湮灭在历史的沙尘中,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
位于外马路的原汕头市政府大楼,西洋式建筑风格,于1931年元旦日举行落成典礼,上世纪90年代在一片争议声中被列为危房拆除。
业已消失的汕头“红砖楼”也遭遇了同一命运。
“红砖楼”这个名字,对于年轻一代的汕头人来说是个陌生的词,但对于出生在70年代和此前的汕头人而言,或多或少应该都有一些印象。
这栋历史建筑彼时刚好位于整个汕头老城区的门户位置,不仅建筑特点鲜明(全部由红砖砌成),更是汕头历史的见证。
红砖楼在汕头市中山路与镇平路、民族路交叉处。
为二层混凝土结构,因整幢楼房内外砌“清水”红砖,故名“红砖楼”。
原为清光绪八年(1882)广东陆路提督方耀率地方绅士、商人创办同济善堂时所建的同济医院,省港大罢工时,曾作为汕头罢工委员会。
日本侵占汕头时被作日本军部,1945年后为汕头市警察总局,解放初是解放军驻地,后作人民防空办公室,“文革”期间作为民兵指挥部,以后作为招待所,1987年拆除,改建金凤坛。
——《汕头市地名志》红砖楼由于其特殊性,昔年既是汕头老市区一座知名建筑,又是一个地标,还成为一个俗成的地名。
从建成到拆除,这座有着80余年历史的老建筑,曾经数次易主,它见证了汕头的变迁与发展,也承载了汕头的荣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埠百载楼依旧 ——探秘汕头老市区骑楼文化及现状商埠百载楼依旧——探秘汕头老市区骑楼文化及现状一、导言 (3)二、逝者如斯——近代潮史与骑楼 (3)三、倩影依稀——骑楼介绍 (5)1、骑楼形式解读 (5)2、骑楼艺术赏评 (6)3、骑楼功能剖析 (7)4、骑楼文化探索 (8)四、觅胜探幽——骑楼探访记 (8)五、抚今叹昔——汕头旧城改造工程 (10)六、社会调查——采访市建设局专家学者 (14)七、倾听民心——关于老市区骑楼建筑的调查 (16)八、我说变革——关于旧城改造的想法及其规划18九、引用与鸣谢 (19)十、附录 (20)1、调查问卷样式 (20)2、统计表 (21)3、致市长的一封信 (21)一、导言“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一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建筑。
建筑是城市本身特有的文化艺术的一张名片。
认识一座城市,从认识它的建筑开始。
汕头,一座以“百载商埠”闻名的城市,一座独特的使海洋文化和农耕文明相互融合的城市,它的建筑,必然也会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骑楼完美地诠释了汕头的文化内涵。
作为汕头历史沧桑的见证,作为艺术家们惊叹驻足的建筑艺术,更作为一代又一代旅居海外的游子魂牵梦萦的家乡标记。
骑楼,已然在我们温情的回忆中,鲜活了百年。
如今,曾经繁华的老街,已经苍老不堪。
城市日新月异的高效率建设,已经悄然吞噬了属于这份专属于潮汕人的梦境。
在尊重技术革命、尊重城市发展的同时,如何应对城市趋同化日益严重的趋势和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少对城市传统和民族个性的消磨,寻求发展现代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的平衡,已经成为了所有拥有温暖回忆的老城市所面临的新问题。
骑楼留给我们珍惜的时间,已经不多。
为了能够接触到这历史和潮汕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馈赠,让更多人关注到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艺术,并且呼吁更多人保护这种独特的文化,特此定下了这个题目。
在这次研究性课题中,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实地考察老市区骑楼建筑群,并亲自采访建设局的有关专家学者,发放调查问卷,收获了很多知识。
我也将在这次研究性课题中掌握到的有关旧城改造的建议向市长致信,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一点力量来保护我们的骑楼文化,保护我们的潮汕文明。
二、逝者如斯——近代潮史与骑楼“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雨果)。
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一下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
汕头之所以能孕育出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这与汕头较早的城市化和商业氛围是分不开的。
汕头地处南海沿岸,早在古代,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就已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在近代史上抢占优先地位。
早在十九世纪50年代,汕头已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商埠,汕头海运商贸十分活跃,加上地理位置重要,自然环境优越,引起外国人的关注。
1858年,恩格斯《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称赞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中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开放汉口、九江、南京、潮州、台湾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1859年11月,清政府批准美国在潮州、汕头、台湾先行开市。
1860年1月1日潮海关成立,宣告汕头为对外通商口岸,称“汕头埠”,准许外国人到汕头海运贸易。
同治元年即1862年,英国汽轮首次公开进入汕头港内。
随后,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到汕头设领事馆、办洋行、建教堂,以及兴建码头,仓库,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外国资本竞相进入,使汕头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交通、商贸事业的发展。
继同治六年(1867年)英国的渣甸汽船公司和德忌利士公司正式开辟香港至汕头的航线后,不少中外航运机构也先后来汕开办航运公司或代理行。
海运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1867年海阳、澄海、饶平、潮阳、普宁、揭阳6县商人集会,于今商平路小学地址兴建会馆,名为“六邑会馆”。
百姓为区别于漳潮会馆,称其为“新会馆”。
六邑会馆是潮汕本土组成联营性质的商业机构。
会馆的相继出现,以及十九世纪50年代以后常有外国商船至南澳、妈屿交易,显示出汕头发展的新势头。
海运商贸的发展又带动了汕头市政设施建设发展,光绪九年1883年,汕头开设有线电报,1906年,潮汕铁路建成通车,宣统元年 1909年,汕头开明电灯公司开始发电,民国三年(1914年)汕头自来水厂建成售水。
汕头成为中国较早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汕头开埠时,隶属于澄海县管辖,随着经济发展,汕头埠经济进一步繁荣,是年进入汕头港的船只已达3090艘,总吨位为390多万吨,于是广东省政府在汕头设立市政厅,与澄海县分治。
1930年汕头市政府成立,成为广东省一个直辖市。
市政府的成立加快了汕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上世纪30年代,汕头海运商贸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据《潮海关史料汇编》载:“1932至1937年外洋船进出汕头口岸的艘次和吨位数均居于全国的第三位”,“汕头汕头中山公园的“百载商埠”图(1936年绘)商业之盛于全国中居第七位”。
汕头近代发展最盛期应是属于1920年至抗战前。
当时恰逢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复苏发展,海外商业竞争日益激烈。
由于一战而放松经济侵略的西方列强借此机会又卷土重来,对于大多数在东南亚发展的潮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再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土地情结和“衣锦还乡”的影响,大批侨商纷纷回汕兴建别墅、商业城区,这使得在这一段时间内汕头老市区周边的骑楼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形成了以小公园为中心的蜘蛛网结构区域骑楼群。
正是近代汕头的这种繁荣,侨商的资金和舶来技术,再加上汕头独有的商业意识和较早的城市化过程,使得近代艺术上的璀璨明珠——骑楼在汕头蓬勃发展,这也体现了经济发展与建筑文化的重要关系。
三、倩影依稀——骑楼介绍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的形态。
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以下我们就从骑楼的形式、艺术、功能和文化来分析一下汕头骑楼建筑。
骑楼形式解读骑楼作为一种呈现海外文明与大陆文明相融合的建筑形式,在中国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都有分布,但是汕头的骑楼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这是汕头骑楼建筑的主要特点。
在汕头,骑楼的形式千差万别,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和中国传统式等形式。
但是骑楼尽管从外表看形式差异很大,但是根本上讲都有其一致性,有统一的标准。
骑楼都是分为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是应岭南亚热带气候的潮湿多雨和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一般的骑楼,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外延部分,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这片空间巧妙地处理了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的灰色过渡地带,不仅能够让行人避雨防晒,由此也让自己的商铺赢得驻足观赏甚至惠顾的机会,使建筑更加有一种亲切感,营造出一种人文范围。
在汕头,骑楼其实是一种从西洋而来的舶来品。
在19世纪末,外国列强纷至沓来,对汕头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侵略,他们建造了大批的西洋建筑,如领事馆、教堂、邮局等都是典型的西洋建筑。
20世纪初至30年代,大批侨商受“实业救国”影响,纷纷回汕兴办实业,他们的建筑将西洋建筑的整体思想同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骑楼这一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
在汕头的特有潮汕文化的渗入下,汕头骑楼更是有了不同的特色。
精致而不乏实用性,是汕头骑楼的特色。
当然,骑楼能够拥有这种独特的形式,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现今,再度复原骑楼的设想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是不可能的。
愈加稀缺的土地资源、法律法规的制约、开发商的利益冲突、文化观念的改变都注定我们不能像当年一样再度建设如此规模的骑楼建筑群。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学习到骑楼的这种实用和精致,将之体现在现代建筑上,让现代建筑也能够体现出这种风格,这也不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骑楼艺术赏评骑楼的建筑艺术总是被人们所关注欣赏的主要方面。
骑楼的装饰大都体现在窗花与檐部的设计上。
汕头的骑楼有个特点,每幢建筑的窗花都不一样,就是同一幢建筑,各个楼层的窗花也不一样,有的即使同一楼层,窗花看似一样,其实里面的花纹不一样。
骑楼立柱也一样,往往底层是仿古希腊爱奥尼柱,2到3层是仿多立克式或方型的混合柱式。
这样就增加了骑楼的立面效果,能形成自然的过渡避免了视觉的重复。
同时,不同的花纹所体现的内涵都不一样,比如多仿古希腊爱奥尼柱式象征成熟女性的曲线美,仿多立克式象征男性的刚毅之美,仿科林斯柱式象征少女的窈窕纤细之美。
外面看起来,似乎都是欧陆风格,其实细看起来,里面大都是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图案。
骑楼的艺术性来源大多是海外艺术与潮汕本土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古代,交通落后,地处偏远南方的岭南地区与中原的沟通相当有限,形成了不拘中原礼制传统,博采众长,热爱创新,“道法自然”的艺术主张和浪漫的基调,拥有无羁的想象和浪漫的激情,这与中原严谨刻板的建筑风格大相径庭。
潮汕人性格温和耐心,精致细腻,自古就有潮汕人“种田如绣花”的说法。
潮汕工匠更是“慢工出细活”,技艺高超,苛求完美,常常以自己手艺的精致繁复来向同行“斗艺”夸耀,他们手下的作品自然件件精致细腻,洋溢着潮汕人的心灵手巧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国建筑文化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遭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剧烈的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话”,促成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建筑文化逐步实现从传统古代到近代、并趋于现代的深刻而痛苦的文化转型。
这种激烈的交融碰撞,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潮汕地区。
在早期的文化碰撞中,不可抵挡的西风东渐带给中国本土农业文明的撼动让国人感到一种焦躁不安和无所归依。
被异化的压抑和激情,扭曲的矛盾和挣扎处处体现在骑楼的建筑风格上。
这也就是骑楼大体呈现巴洛克风格的主要原因。
巴洛克创始于天主教神权面临生死攸关考验的西欧封建社会末期,万里之外的艺术家在几百年所感到的痛苦和强烈感情正与当时中国近代艺术家们产生了共鸣。
在骑楼的装饰上,巴洛克典型的曲线装饰、自由奔放和不平衡的结构处处得到展现。
故此,汕头的骑楼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交融碰撞下,形成了“外洋内中”的独特风格。
通常外部是富有欧洲风情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内部却处处体现着精致的潮汕水鸟图案。
徜徉在骑楼之间,感受到的是相隔万里的文化在一番较量之下的和平共处,领略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与艺术的纯粹相结合的特殊美感。
骑楼功能剖析“形式由功能而来”(美国建筑师沙利文),骑楼建筑的的形式正确地解答了这一点。
骑楼的根本特点就是它这种外延的空间形式,这也是和它的商业性功能分不开的。
汕头的骑楼建筑群大部分在老市区以小公园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而且与其它地区不同,汕头骑楼充分利用了拐角处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