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3.3 元素 第一课时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3.3 元素 (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2)将物质的宏观组成同物质的微观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识别“集合与元素”,在已有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更抽象的概念——元素。
(4)增强学生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媒体展示分子模型,让学生巩固知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叙述,让学生明白:用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可描述物质的组成,从而导出元素概念,用元素概念也可描述物质的组成。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习,让学生了解地壳的元素组成、生物细胞里的一些元素。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用分子、原子、离子描述组成物质都可用元素概念来描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通过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的确定,增强学生对自然知识的兴趣。
4教学重点:化学元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化学元素的概念,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关【导入新课】有质量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通过前面的学习,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从这个的角度看,把物质世界看成是一整体,我们说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氧气、氢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等都是物质,由哪些原子可构成这些物质?【媒体展示】氧气分子氢气分子氧化汞二氧化碳分子【学生讨论回答】构成氧气、氢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原子。
【教师小结】氧气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气分子由氢原子氧化汞由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
同种原子的质子数都是一定的。
氢原子:1个、氧原子:8个、碳原子:6个、汞原子:80个。
【媒体展示】1、组成贝壳、鸡蛋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贝壳鸡蛋壳石灰石碳酸钙是由碳原子、氧原子、钙原子构成的2、海水里的原子海水的主要成分是水,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氧原子、氢原子构成的。
人教版九级化学上册3.3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理解元素在化学变化中种类不变;
3.了解元素在自然界大体分布情况;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 发展勤于思考、归纳总结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元素的概念和对物质描述。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元素的分类、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与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物质、分子、原子、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归纳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的意义
宏观微观。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3.3 元素 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课时1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二、教学过程(课时1)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通过从日常生活中的钙片,
高钙奶等学生熟知的东西,提问引入所学内容-元素。
对学生提问让他们说出以前了解和学过的有关“元素”的知识。
【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那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呢?
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如何? 思考、讨论。
原子是由质子、中
子以及核外电子构
成的。
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联系实际
生活,让学
生体会生
活中处处
充满化学。
知识回顾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
课时1
教学设计
银川五中孙向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 元素(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 元素(第1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第3章第3节,主要讲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性质和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以及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涉及的重点是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难点是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和元素周期表的组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包括元素符号、性质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掌握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能够正确地给定元素写出其符号;–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包括周期、族和周期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运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和性质;–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周期规律。
2.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周期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化学元素的内容,试探学生对元素的理解。
2. 学习新课步骤一:元素的概念和性质1.通过展示元素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元素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元素的基本性质,如原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步骤二: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1.讲解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包括元素名称的缩写和拉丁文名称的转换规则。
2.通过多个实例,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掌握元素符号的命名方法。
步骤三: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周期规律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包括周期、族、主族和副族的概念。
2.通过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布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 教材版本 授课班级 一.教学设计导航图 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九年级二班 课型 章节 授课人 新授课 第三单元第 3 题(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内容概括 自我评价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二.教学分析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 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 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 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 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 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 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 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 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 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一)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策略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不同化学教学内容及化学学科特征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式教 学,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是 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直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本节课的学习中,先引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初中的高一的时候,就已经对原子 的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起点,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理解,帮助学 生继续完善原子结构的知识网络。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流程 复习提问:原子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回顾小结:原子的结构 微观粒子 讲授新课: 三、元素(板书) 讲解:通过对原子的进一步认识,讲授元素的概念 投影:原子的结构图与元素的定义。 1、元素的定义(板书) 提问:如何确定元素的种类?
初中部九年级化学上册 3.3 元素(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改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单位mg/L)。
这里的硒、锶等是指元素、原子、还是…?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预习导学1、元素是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
(1)元素种类:余钟。
(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3)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2、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2)元素符号的意义:、例:N表示的意义有:、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内容有何疑问?。
二、交流探究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格二【填空】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这样的原子都是。
2.原子中的都是6,而、不同,是不同的。
【归纳】元素概念:具有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的种类由决定。
【阅读】P 图资料,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分别为、、、。
【思考交流】 页讨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小结:反应前后,分子,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
2.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补锌”、“加碘”的广告,这里的“铁”、“钙”、“锌”、“碘”指的是什么?【阅读】阅读课本 页— 页,完成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2.识记课本75页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3 元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3元素》教学设计2.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教科书3.化学分子结构模型 6套【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导入教师活动1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含氟牙膏,可以帮助预防龋齿;同学们长身体,高钙奶肯定也没少喝;家里做饭用的加碘食盐。
这其中加的碘、氟、钙指的是什么呢?学生活动1 【认真聆听、思考】这些指的是元素活动意图说明:从生活的常用品入手建立元素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元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加的不是分子、原子、粒子呢?环节一:微观建模,初识元素教师活动1【旧知回顾,导入课程】你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的构成有哪些认识?【引导】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的小,肉眼难观测。
为了更好的认识物质,我们今天就以这个小球作为原子,来搭建这4种分子。
【引导】同学做的很不错,那我们再进一步用这些小球表示相应的物质。
【提问】上述物质都是有许许多多的分子构成,远比我们做展示的多。
你们能数清楚,这些分子中有多少个原子吗?那有几类原子知道吗?【引导】刚才我们经历了原子→分子→物质,虽然用的原子数量多,但总体来讲也就3类。
在化学中我们通常把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为元素。
学生活动1【任务一】学案上构建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的构成的关系图。
【任务二】用不用颜色小球表示出下列物质的分子。
氧气分子(O2) 二氧化碳分子(CO2) 水分子(H2O) 甲烷分子(CH4)【任务三】用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出下列物质。
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甲烷(CH4)【认真聆听,思考回答】不能数清楚原子。
可以知道有3类原子。
【思考回答】所以刚才所用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本环节从微观粒子的角度,通过学生使用化学分子结构模型小球自主搭建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过程,再继而将原子归类引出元素定义,即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个宏观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论](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 别为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但中子数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
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生物细胞、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
类原子叫元素。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思考]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
[归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
成。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4.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均不变,
[板书]二、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结论] 上述关系图表明了微观粒子与宏观组成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它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现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就是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教学内容
课题 3 元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4 教学难点 e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
认识统一起来; 知识与能力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
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
24
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3
[板书]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
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
[展示下列表格]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
素
原
子
概念间的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 联系 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 即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
情感价值观
C
1.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Y 2.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 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I
1.元素的概念;C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f
1.元素的概念;o
2.元素符号的含义。V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E
知识回顾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 k
Hale Waihona Puke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物质?
[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是元
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x
[板书] 课题 3 元 素 c
推进新课
[讲述]介绍几种原子
质子数 6,中子数 6=
碳原子 质子数 6,中子数 7
碳元素=
区分
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多的含义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
使用范围 组成,例如可以说,“水里含 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
及举例 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 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
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 素组成的” 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呢?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板书]3.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
在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氮。
在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氢、氯、纳。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的顺序为:氮、氧。
[提问] 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
板书设计
课题 2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3.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4.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5.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均不变,
作业
P65 2
教学反思
质子数 6,中子数 8
质子数 8, 中子数 8
氧原子 质子数 8,中子数 9
氧元素
质子数 8,中子数 10
我们把质子数都是 6 的一类原子叫碳元素,而质子数都是 8 的一类原子叫做氧元素等
等。
[提问]你们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
[总结]碳元素质子数都为 6,氧元素质子数都为 8,所以我们把具有相同质子数的这
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是什么?
[回答]都是指元素。
[讨论]下述化学反应中;
通电
水
氢气 + 氧气
(H2O)
(H2) (O2)
硫+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S) (O2)
(S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