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日关系的军事论文
军事理论论文

中国与周边国家军事关系中国已经是一个军事大国。
军事上周边有一些敌对国家,日本,印度,越南,菲律宾。
也有一些友好的国家,俄罗斯,巴基斯坦,乌克兰。
我国交好了很多的国家,但大多是一些军事力量弱的小国,打仗并不靠谱。
比如非洲那些国家,关系再好也没有什么用。
那么好,日本方面来讲,他们科技发达,装备精良,有着美国做后盾,一直想着做亚洲第一大国,但他们国土太小,人口太少。
在历史上,中日关系是很好的互相学习,互相敬仰,直到近代中日关系渐渐疏远,后发生战争。
目前困扰中日关系的是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
历史方面,对于日本层侵略中国,日本右翼分子拒不承认且进行篡改教科书等方法扭曲历史。
钓鱼岛方面,1978年中日两国签订《和平友好条约》,邓小平与日本首相协定将钓鱼岛问题到将来解决。
但是近年来确是日本的一些右派分子有意侵占钓鱼岛,私自在钓鱼岛上安装灯塔。
后日本国会议员登上钓鱼岛称若外国人私自登岛将以武力驱逐。
台湾方面,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
1972年日本签订《中日联合声明》时承认台湾属于中国。
近年因为两岸关系中日也有一些冲突,日本偶尔还在台湾海峡军事演习。
困扰中日关系的三个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主要是日本方面太过偏执,如果日本政府能够承认错误并整治民风等进行补救,那么中日关系将会变得很好。
越南方面:主要是国际海洋法因素和中越南海争端国际海洋法因素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中,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
如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就可以存在多条分界线,这为那些专属经济区重叠的国家产生冲突埋下了隐患。
据此,在本国利益的驱动下,越南采用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解释方式,提出非法的主权要求。
中国在南海的治权长期无法落实二战后,国民政府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是,国共内战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陆和台湾都缺乏全面驻守南沙群岛的实力。
中日关系论文——天真的伙伴关系

在两战之间相对和平的时期,西方世界正遭受“经济大萧条,}}阴x6攻击的时候,苏联迅速崛起,这给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留卜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苏联这个一直为西方所包围的社会主义国家,己经小可避免的成为世界政坛的-大力量,这是他小得小接受的事实。
随着_战的爆发,美国的卷入,怎样赢得战争及重建战后世界的秩序,这些问题早己提上罗斯福的日程表。
在他精心构想的战后“世界大厦”当中,苏联正是其中一根重要的支柱。
他深信战后世界秩序的稳定,需要苏美的协调一致。
所以,罗斯福小遗余力的想要与斯大林打好交道。
基于这样的想法,所以从一开始罗斯福在对苏联的战略上,就表现出了一种妥协思想。
尽管他曾多次怀着使用经济+:力的办法来说服斯大林配合的想法,司一是每当要执行这样的政策时,他总是退缩。
在德黑兰会议上,他曾短暂支持了哈里R的建议;对于摩根索关于战后贷款给苏联的意见,他也摇摆小定,这两者紧紧是其中的两个例子。
这些都明显的表明,在而对苏联的时候,罗斯福选择了拒绝与暴躁、多疑、革命目_小断强胜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而对而的对抗。
正如这位美国总统先生曾经告诉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那样,对付斯大林必须要极为留心。
我们得始终记得我们的这位盟友的个性以及他所身处困难险境。
没有谁会期望用一个被占领国家的世界观来处理战争。
战争在开始阶段,罗斯福就己经开始考虑战后秩序问题。
而随着战事的小断进展,苏联大军继续向西挺进的时候,丘吉尔开始对东欧的政治前景表示担忧。
这时的罗斯福依旧在关注自己的战后“世界大厦”。
就像后来一些学者评价的那样,在苏联人关心何时开辟第_战场,英国注意欧洲战后政治问题的时候,美国则是对战后国际组织最感兴趣。
在罗斯福的这栋“大厦”中,“四警察”制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苏联正是他所设计的“四大国际巡警”之一,来自它的合作,是他实现自己总构想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丘吉尔“唠叨”战后东欧的政治问题时,罗斯福采取自己典型的作)从,避开、无视这些细节问题,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以此来确保史为重要的目标—与苏联的长期协作。
中日关系 论文

立足长远,携手并进——读《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战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恢复以来表述中日关系时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关键词,这一八字词组表达了中日两国摆脱历史问题的纠缠、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美好愿望。
但从战后到今天,中日关系一直起伏不定。
刘昌明教授曾在《国际先驱导报》这样评价中日关系:“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这一段话被认为是评价中日关系复杂性的经典语录,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中日关系发展的挑战性和艰巨性。
在中日关系这一课题上,我们似乎总是过多的强调日本对我们曾经造成的伤害以及日本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态度。
我们的目光总是聚焦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组织发行了扭曲历史的教科书,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等等。
却很少去关注日本民间对中国的看法及日本国内对中日关系的看法,这便使我们的研究有时候容易情绪化而导致有失客观,实际上也不利于我们对日本和对中日关系的研究。
毛里和子教授是日本的中国研究专家,在其《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这本书中,毛里和子教授对中日关系进行了结构性的分析,将中日两国的强弱对比和发展状况作为确定中日关系结构的依据,把战后的中日关系从结构上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71年,冷战中的对立时期;②,1972年以后,80年代的战略友好时期;③,80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稳定与发展时期;④,90年代后半期到2004年,结构性变动时期;⑤,2005年“反日游行“以后的时期。
”我个人认为,这个五个阶段,以中日邦交正常化为界限,又可以分为冷战中的对立时期和邦交正常化以后的时期。
一、冷战中的对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毫不犹豫地一执行“一边倒”政策,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一时期,按照本书的说法,“中国的党的层面也好,政府层面也好,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对日方针或措施方案。
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
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
其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
近段时间,我们看到网上很多签名反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运动,青年学生也对日本美化侵略战争历史,修改教科书问题义愤填膺。
全国民间的反日情绪日益高涨,高校大学生纷纷示威游行。
中日关系处于紧张阶段。
这些因素使得我们不得不对中日关系进行从历史到现今的深入的剖析。
《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是当代中日关系重建和发展的起点。
①从这时起,中日关系沿着上述条约开辟的道路向前发展,已达20余年。
在此期间,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中国的发展受到世界的瞩目。
反观日本人上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破裂使其经济陷入衰退,08年的经济危机下更是雪上加霜,长期的优越感不在,日本国内造成了极大的悲观情绪。
另外由于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美国的介入又进一步加深了中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日贸易关系始终保持强有力的增长,中日之间的贸易额从1972年的10.4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877.5亿美元,29年间增加了80多倍,2001年,日本已经连续9年成为中国的最大贸伙伴,而中国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②《国际经融报》2002年9月27日第16版但政治关系却很低迷,进入新世纪以来,经过双方领导人的破冰之旅,融冰之旅和暖春之旅特别是民主党上台以来,日对华政策趋于务实,政治关系有所改善。
然而上述的这些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面对着当前眼下美日韩三国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中日关系走在了生死边缘上。
中日关系探讨论文

中日关系探讨论文一.世纪末的中日交往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中日政治冰点的导火索小泉自2001年上台后,先后于同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和2006年8月15日六次参拜了靖国神社。
由此,中日之间的关系达到自中日正常化邦交以来最为冰点的时期。
中方反复提出我国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则立场,但小泉依然是我行我素,致使双方领导高层的会晤由此出现长时间的中断。
中日政治之间达到前所未有的冰点与在日本的政治界中不断传出中国威胁论,进而具体到中国军事威胁论等等一些防华、反华的言论;日本政府一再做出伤害中韩两国人民感情的事情等等,就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历史、地理原因:岛国视野与心里的强烈不安在研究了些日本文献与现在日本文化后,笔者深刻认识到:日本的中国威胁论等反华言论从是出于:岛国视野与心里的强烈不安。
岛国视野。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日本的历史文明渊源只能从领国吸收,而它的领国也只有朝鲜与中国。
朝鲜又是个长期依附中国的小邦,所以日本只能在各个方面学习效仿中国。
而中国文明伴随着“侵略践踏”的成长,日本的文化无法从外部的“开国”而融入新元素,形成一个长期“自闭”型的成长,进而在日本人思维中产生极端双面性:一方面是封闭性、自大性、盲目性,一方面是谦卑性、反抗性、思索性。
他们的谦卑、反抗、思索形成了日本优良的品质,而封闭、自大、盲目也导致了战后日本政治体制上的保守主义、右倾化明显,进而影响日本对华的态度。
强烈的不安。
这个是源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近代史上,日本大刀阔斧的明治维新改革将日本推向一个发展的高峰,战后的经济腾飞让每个日本人从心底里有了一种自我优越感,在上文中笔者提到日本思维中有一方面的盲目性与自大性,这两种心理在80年代的日本人心中迅速膨胀,而90年代的日本经历了失落的十年,从此日本经济一蹶不振。
而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近代史上最饱受欺凌的时期后,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摇身一变成为国际舞台上又一颗新星。
中日关系论文1500字左右

论中日关系发展在21世纪,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问题。
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70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回顾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为标志,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虽出现过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还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82年,中国总理访问日本,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三原则”; 1987年9月日本众参两院通过《进一步增进日中友好关系的决议案》。
当然,80年代中日之间也存在摩擦: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把“侵略”改成“进入”,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强烈抗议;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996年,日本自民党还把“实现首相和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该党众议院选举公约。
80年代以来,中日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有所增多,但两国政府为了两国的长远利益,多次表示重视发展中日关系。
二、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问题1.历史认识问题是处理中日关系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战后日本对历史问题认识的不足, 导致中日政治关系的反复, 不利于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2.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对台湾实行过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至今仍有着浓重的“台湾情结”。
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日美同盟的巩固,日本出于战略现实利益的考虑,对台湾问题越来越关切,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有日益突出之势。
台湾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3.近几年,在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争执。
去年,两国因钓鱼岛归属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军事矛盾,双方互不相让,也引起两国以及世界人民的关注。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浅谈中日关系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
“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
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
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
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
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
讨论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08嵌入式卓清洪 080611143摘要: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字:人民关系历史合作日本现在发展问题正文:一、中日关系的现状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中日关系的症结1、两强并起。
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中日关系的军事论文
近几年,中日关系一直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周恩来曾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探讨中日关系的军事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中日关系的军事论文篇一
《浅谈处在十字路口的中日关系》
【摘要】近几年,中日关系一直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中日关系的发展历史、中日关系的症结等方面来阐述处在十字路口的中日关系,以及提出了如何解决中日关系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历史;发展;症结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周恩来曾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一)古代中日关系
古代,中日两国有着深挚的历史渊源和持久的友好经济文化交流。
秦始皇时的徐福东渡、东汉光武帝时赏给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以及《三国志?倭人传》中对日本的记述,无不显示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二)近代时期的中日关系
近代时期,日本人多次加害国人,惨无人道,伤害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心。
19世纪60年代后,日明治维新完成后,其野心也开始展现。
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台湾,而后分裂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前提。
1894年,日本侵略军发动甲午中日战役,而这场战役终究以中国败北,北洋海军全军尽没了结.清政府也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极不平等的条约----《马关条约》。
1900年,日本还参加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1913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的序幕。
1937年,日本在南京大屠杀,导致了中国30万的人民同胞失去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三)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改良了自朝鲜战争以来中美两国间彼此仇
视的状况,在全球引起了一场政治大地震,而身为美国的同盟国日本,同年9月,日本当时的首相田中角荣拜候中国,双方还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日中邦交正常化。
但虽然在中日建交后,双方的关系也是起升沉伏,时晴时阴。
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关系持续恶化,两边的最高领导人甚至数年不见,从2001年至2006年是中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最糟的期间,在小泉纯一郎执政期间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使得中日关系达到最低点,呈现了“政冷经热现象”。
在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中日双方同意建立“战略互惠关系”。
在众多的恩恩怨怨中,怨始终大于恩,而国人对日本人的偏见也就越来越深,近几年来,中日关系更是处于一个敏感的地位,两国间的国土争端不断,钓鱼岛问题更是使得两国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从而走上十字路口。
二、中日关系症结
(一)第一症结:日本缺少对于侵华战役历史的正确认识。
战役后的日本人从来没有从根本上认可和反思过这段给中国人民带来极重繁重磨难的侵略战役。
近几年来,日本社会更是连续不断地呈现了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政要发诡词谬说,公然否定战役罪过等等为侵华历史翻案的局势,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
(二)第二症结:钓鱼岛问题
在1894年之前,日本对于钓鱼岛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国土毫无争议,因为那时候并未与日本签订任何不平等的条约。
在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极不平等的条约《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四周岛屿囊括钓鱼岛等割让给日本。
虽然在1945年8月,因为日本战败投降,被日本占领的台湾、澎湖列岛及全部从属岛屿回归中国,但日本将钓鱼台诸岛同琉球群岛一路让美军占据,1971年,美国和日本正式移交琉球的行政权,由日本政府领受,而钓鱼岛等岛屿也随琉球交给了日本。
1978年中日谈判时,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考虑到当时我国所处的地位以及当时世界的局势,故表示钓鱼岛问题可以“搁置争议”、“先放一下,以后解决”,。
(三)第三症结:战略利益冲突----插手台海,“协防”台湾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上看,日本一直在扮演着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不管是在明里暗里,其都在干扰着台湾问题,日本想要利用台湾问题来来打击我们中国,准确的说是利用台湾问题来影响中国崛起的速度,在日本看来,台湾是问题是约束我国的首要王牌。
而除了以上三个症结所在之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日本扩军问题、慰安妇问题、在华遗留毒气弹的问题、日本右倾化、战争赔偿问题、修改和平宪法等问题。
三、理性对待当前中日所存在的症结
当前,中日关系正处于较为敏感时期,若是稍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就会对大局造成不好影响。
当今世界,我们仍需要将和平和发展作为时代发展当中的重要主题,和平即是世界没有战争,各国人民之间友好相处,没有了领土与能源之间的争抢,而发展即是通过合作等方式来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发展。
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役践踏和中期的暗斗打单后的21世纪,人类最必要的便是和平与发展。
我们在一味地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而应该考虑到世界和平问题,慎重的处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一)国人需理性对待症结
对于日本的所作所为,人们常常会问,为何不打日本?近几年来,我国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军事实力方面都有着迅速发展,然而,战争若真的发生,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有利吗?在我看来,我们需要以大局为重,如今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战争不仅仅会影响日本经济,同时也会影响我们自己的经济发张。
曾经的我们,可以原谅日本的罪行,如今为何不继续,用我们广阔的胸怀去感化他们,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容忍日本侵犯我们的主权和领土。
我们的主权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曾经那段黑暗的历史,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我们多么希望能报当初的仇,然而,我们需要做一个理性的中国人,战争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只有用理性的态度,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而不是在路上看见日产车就砸,车是砸了,但你伤害的是自己同胞的心,因为那虽然是日本人生产的,但国人已经买了,
那是自己的财产了,我们一味的针对日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相反的,人家会觉得可笑。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会时刻提醒自己用理性的态度看待中日关系,做到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实际行动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许梦飞.中国台湾地区大法官解释制度初探[D].山东:山东大学.2009.
[2]赵铁勇.中日东海争端及解决途径[D].吉林:延边大学.2007.
[3]佚名.中国发表白皮书: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N].广州日报,2012年09月26日(A3版).
[4]陈波.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N].重庆日报,2012年9月27日(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