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教案
二、罗曼加里《我的母亲》(教学课件)

标题 作者
国别
人 物 性格特征
教育 方式
写作特点
老舍
我 的 母 亲
罗曼· 加里
中国 贤惠、勤劳 隐忍、坚强
重视 身教
叙述为主
法国 乐观、独立 慈爱、张扬
言行 并用
描写为主
老舍的母亲
贤惠
• • • • • • • • 家里总被她打扫得一尘不染; 送“我”上学校,支持儿女; 给亲友帮忙,她总跑在前头; 客人来,无论手中怎样窘,也设法 弄一点东西款待…… 顺从儿子的婚姻主张…… 独立抚养三个子女和父亲的寡姐; 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 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
③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
长„„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④我二十三岁,母亲要我结婚,我不要。 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
读罗曼·加里母亲给他的信,认真品味加线的 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①“我光荣、可爱的儿子,”母亲这样写道,“我 们怀着无比爱慕和感激的心情,在报纸上读到了你的英 雄事迹。在科隆、汉堡、不来梅的上空,你展开的双翅
乐观 独立
慈爱
张扬
小
结
老舍的母亲 重身教
中华传统的含蓄谦让、宽厚 待人的理念
罗曼·加里的母亲
言行并重
西方文明的积极进取、张扬 个性的精神
三
揣摩品味
老舍在文中写到母亲的四次流泪,你能体
味这泪水不同的含义吗?
①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母亲含着 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 ②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 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的怀疑。我希望你回家明白这一切之后,能原谅我。我
不得不这样做。
“纵使我写尽所有的文字,我能写尽妈对我那报答不尽, 也无法报答的爱吗?我能写尽对她的歉疚吗?妈,既然您终将 弃我而去,您又何必送我来这世界上走一遭,让我倍受与你离 别的怆痛?妈,您过去老说:我不能死,我死了,你怎么办? 妈,现在,真的,我怎么办呢?”
2课《我的母亲》罗曼 加里

第一单元第2课《同题散文两篇我的母亲》罗曼加里教学目标:1.品味课文中充满感情的语言,抓住关键词句品析人物的内心情感。
2、了解母亲身上表现出的坚强,走进一位伟大的母亲,感悟亲情。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愧疚及怀念之情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通过言行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比较分析两篇《我的母亲》的异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母爱,珍惜亲情,并学会善待父母教学方法:品味语言比较阅读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
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
”我们每个人都在母爱光环的照耀下成长,在母亲的目光的关注下成长。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外国的母亲,了解一下她是怎么用爱来教育和培养孩子的。
二、新课内容37分钟(一)通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母爱的伟大。
第一部分(1段),通过回忆“我刚13岁”时的家庭生活,表现母爱的一个侧面-----克己无私。
写母亲总要设法给儿子弄点好吃的,比如一盘牛排,母亲“从来不吃这些肉”。
然而有一天,儿子发现,母亲“正仔细的用小块碎面包擦那给我煎牛排用的油锅”。
于是明白,母亲成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把有限的肉省给儿子吃。
第二部分(2-4段),仍是通过回忆往事来刻画母亲,表现母爱——坚强。
写“我16岁时”,母亲的工作更加劳累。
直到有一天她“瘫在椅子上了”,“我”才知道母亲“多年来一直对我隐瞒的疾病——糖尿病”。
这里,母亲的坚强得到了显现。
同时,仍是在写母爱。
因为,她的坚强源自母爱——是“对我的美好前途的憧憬支撑着她活下去”。
接着,写“1938年我被征入空军”,后来巴黎失陷,“我”辗转到英国,一直到收到母亲的来信,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及鼓励。
我的母亲-罗曼.加里

概括两位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掌握“叙述式”、“描写式”两个主要写作特点。
作业布置
对你的母亲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课后作文:《身为人母》或《身为人父》。展开想像,如果你当了母亲或父亲,你将怎样生活,怎样面对自己的孩子?下一节课读给大家听。
教学组织
时间段
教学活动
场景要求
教师
学生
课前
下发学习任务;
快速阅读
素质目标:
感恩母亲
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初中阶段语文课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散文知识和篇目的积累。
2.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
2.情景教学
3.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
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
概括两位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掌握“叙述式”、“描写式”两个主要写作特点。
25分钟
深入探讨品味课文
讨论;
分组讨论、互评、小结。
25分钟
整体感悟
思考
做笔记
课件展示,讲授为主
10分钟
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点评学习情况。
做笔记
课件展示,讲授为主
课后
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将教师“灌输”改变为教师“引导”,将学生“听讲”改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生发”。教师放下威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在和谐的民主氛围中与学生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情感。
明确:“语言行为”、“描写为主”。(板书)(几个学生争抢上黑板)
〔该环节是教育难点,不能一步到位,由老师先完成一部分,“授之以渔”,学生仿做,触类旁通,教与学达到有机结合。〕
《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赞美,感受母爱的伟大。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2.学习作者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理解其含义。
2.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母亲吗?你们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意的呢?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划分段落,理清文章结构。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母亲的形象:勤劳、善良、坚韧、关爱孩子。
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敬爱、感激、怀念。
4.精讲课文“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这句话的含义。
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如何表现母亲的伟大。
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及其表达效果。
5.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话题如下:你认为母亲伟大吗?为什么?你是如何理解母爱的?你有没有类似课文中的经历?你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的?6.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母亲的伟大,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8.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题目自拟,要求表达真挚的情感。
五、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母爱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3.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课文所学的能力。
重难点补充:分析课文:教师提问:“同学们,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描述母亲的?”学生回答:“作者说,母亲是那盏照亮他人生道路的明灯。
”教师引导:“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来展示母亲对他的影响的呢?”学生分享:“比如,母亲在作者病重时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母亲教导他做人的道理。
”精讲课文:教师对话:“我们来细读这一段,‘母亲的手是温暖的,那是一双勤劳的手。
《我的母亲》教案(精选18篇)

《我的母亲》教案(精选18篇)《我的母亲》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设想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
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
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母亲,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1.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2.师: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重点字词)文绉绉穈先生掷铜钱庶祖母翳病舔去侮辱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文绉绉”“侮辱”造句。
三、了解作者(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四、探索新知㈠整体感知师生合作朗读文章(播放歌曲《母亲》),生思考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课件展示母子亲情的画面并出示问题)师生读文后,生回答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㈡合作探究师: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母爱的伟大,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我的母亲》的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2. 学生准备课本,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的母亲》的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母爱的伟大,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的品质。
4. 文学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通过学生对母亲的作文,评价他们对母爱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欣赏。
2. 组织学生进行母爱主题的实践活动,如母亲节礼物制作、孝敬父母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孝敬之心。
九、教学资源:1. 课文《我的母亲》原文。
2. 关于母爱的文学作品。
3. 母爱主题的视频资料。
十、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词汇、句型等知识,理解并朗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母亲的尊重和关爱,懂得珍惜母爱,传承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词汇、句型的学习和运用;文章的理解。
2.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意思并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视频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的母亲》。
2.学习词汇与句型(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和常用句型,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3.阅读文章(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并根据课前学习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理解和解读,学生可借助词典、课文译文等辅助理解。
4.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各自心目中的母亲形象,包括母亲的特点、习惯、爱好等,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
5.听力练习(15分钟)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6.个人表达(10分钟)学生从自身的角度编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包括母亲的特点、对自己的爱、平时的行为等,并在课堂上互相分享。
7.总结与评价(10分钟)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总结,并教师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
四、教学活动设计: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文章中的对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母亲的英语作文,内容可以是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对母亲的赞美等。
3.诗歌朗诵:让学生背诵一首关于母爱的英文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板书设计:1.关于母爱的英文词汇和句型。
2.学生分享的心目中母亲的形象描述。
六、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在语言能力上得到了提高,更在对母亲的理解和关爱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珍惜母爱、尊重母亲,并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我的母亲罗曼加里教案

我的母亲罗曼加里教案教案标题:《我的母亲罗曼加里》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和讨论《我的母亲罗曼加里》,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故事背景相关的图片,或者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阅读活动:2. 将故事《我的母亲罗曼加里》分成适当的段落,让学生分组阅读并讨论每个段落的主题和情感。
3.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
4. 整个班级共同讨论,梳理出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扩展活动:5.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中的关键场景。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6. 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他们母亲或其他重要人物的文章,描述他们对自己的影响以及与故事中角色的相似之处。
总结:7. 回顾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总结他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的东西。
8.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观点,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评估:9.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讨论和写作表现来评估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拓展活动:10.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与家庭和亲情相关的故事进行阅读和分析,以进一步扩展他们的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资源:- 《我的母亲罗曼加里》故事文本- 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学生分组讨论和写作材料- 角色扮演道具(可选)教案评价:这个教案通过引入、阅读活动、扩展活动和总结等步骤,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我的母亲罗曼加里》中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写作等多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案还提供了评估和拓展活动的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的1. 品味语言2. 理解母亲的人物形象二.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增强亲情认识三.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本文,做同题作文训练,训练叙议、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课时四课时五.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介绍(老舍、罗曼加里)二、两位母亲的比较 1、母亲的性格2、母亲的特点3、母亲的爱三、分析母亲的重点性格四、体会身边的亲情五教学过程(一)导语:老舍,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善于描述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行为趣味,下面我们学习老舍自传性的写自己母亲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
(二)研读课文,落实重点1 从整体入手,先读后说;感知母亲的勤俭朴实,坚韧执着,宽容大度,博爱热情,乐观勇敢,勇于奉献的感人形象。
让学生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特征的语段或语句。
让学生反复朗读,朗读中加以指导,读出语句恰当的停顿,语速和感情,在朗读中让学生想象母亲的形象,体会感悟母亲的软而硬的性格。
教师适时引导启发。
⒉重点体会母亲给我的“生命的教育”a) 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教育”的丰富的内涵b) 让学生找出表现母亲给我影响的语段或语句c) 让学生用自己的词归纳总结母亲教我学会了那些有用的东西d) 结合作品本身体会作者其人,体悟母亲给作者带来的人生观的影响。
老舍其人:对普通人热心关注,对平凡人真诚赞赏,始终追求灵魂的至真至纯,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
追求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⒊品味语言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1)站在全篇的角度让学生谈本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诵读,积极讨论。
热烈交流。
然后畅所欲言本文的语言风格。
板收学生的交流合作结果。
(平实无华,含蓄自然,口语化,常使叙述、白描、议论抒情相结合)。
使学生理解这样的语言风格才能使赤子之情见真见诚。
(2)以第13自然段为重点段认真研读,体味语言艺术达到的效果和魅力。
1. 大致理解本段的内容及突出的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2. 体会作者怎样调动语言艺术,使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使伟大无私的母爱感人至深的。
3. 学生勾画重点词语,并交流合作讨论这样词语的特点及其作用,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归纳作者调动语言艺术的方法:a) 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b) 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c) 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感情总结,这样的语言风格恰到好处的表达作者了对母亲的赤子之情,平实中见真情。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富有韵味。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的千变万化。
意韵丰厚富有韵味。
⑶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本文以时间为序,在塑造人物、抒发感情上的重要作用。
A)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谈以时间为序的长与短。
B) 讨论归纳时间顺序的安排容易使作品平淡如水,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使文章的感情愈来愈浓烈,人物形象愈来愈丰满,从而使高潮在结尾处出现。
六回顾全文,领悟情感内涵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从思想、内容、写法上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拓展延伸,做同题作文训练通过做同题作文训练,实践本文所学的写作手法,并通过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受自己母亲的不凡之处。
培养感恩亲情的情怀。
二.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也是一篇记人散文。
全文共分六部分 :(一)第一部分 ( 第 1-8 段 ), 通过描写母亲前往部队看望儿子的一个场面 , 来展示她张扬的个性。
第 1 段 , 交代母亲看望儿子的时间 :" 战斗打响的那一天气地点 :" 法国南部的沙龙·戴省的空军学院 " 。
以此 , 突出这次探望的特殊性。
第 2 一 7 段 , 主要写母亲的言谈举止 : 首先 , 她全然无视 " 军人们的好奇目光飞泰然自若地 " 拄着手杖 , 叼着香烟 ", 表明她的心目中此时只有儿子。
所以 , 她才会 " 用一种大得足以使在场每个人都昕得见的声音宣布 " 自己的儿子 " 将成为第二个盖纳梅 " 。
其次 , 在那些军人们表示不相信的 " 哄堂大笑 " 中 , 她 " 抓起手杖 , 对着大笑的人群做了一个威胁的手势 , 又发出一个鼓舞人心的预言 ", 预言自己的儿子 " 会成为一名伟大的英雄 , 勇敢的将军 , 法兰西共和国的大使气而当儿子表示 , 母亲的言行正在损坏儿子在士兵中的声誉时 ," 她的嘴唇开始颤抖 , 目光里露出了自尊心受了刺伤的样子 " 。
这里 , 文章是借人物言行的描写来凸现母亲张扬、自尊的个性 , 以及极度的自信中所饱含的对儿子的爱。
第 8 段 , 有两个内容。
一是写儿子的感受 :" 我满怀信心地抬起头 , 望着天空一一如此空荡 , 如此宽阔的蓝天啊 , 足以让我在这里建立丰功伟绩的。
" 这种必胜的自信 , 显然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所以 , 虽是写儿子的感受 , 实际上也是在继续塑造母亲的形象。
二是写儿子的期盼 : 期盼 " 凯旋母亲身边的那一天气 " 将给她那十几年含辛茹苦、自我牺牲的生活带来何等重要的意义 , 何等大的安慰啊 " 。
这段话 , 一方面 , 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 引出第二、三、四部分的回忆 ; 另一方面 , 也与文章结尾的安排形成呼应 , 使结构不仅巧妙 , 而且严谨。
(二)第二部分 ( 第 9-11 段 ), 通过回忆 " 我刚 13 岁 " 时的家庭生活 , 表现母爱的一个侧面。
第 9 段 , 写母亲为了维持母子俩的生活 , 整日守在售货柜前忙活。
第 10 段 , 写母亲总要设法给儿子弄点儿好吃的 , 比如一盘牛排。
第 11 段 , 写母亲 " 从来不吃这些肉 " 。
然而有一天。
儿子发现 , 母亲 " 正仔细地用小块碎面包擦那给我煎牛排用的油锅 " 。
于是明白 , 母亲成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把有限的肉省给儿子吃。
这三段合在一起 , 表现了母爱的克己无私。
第三课时一.第三部分 ( 第 12-21 段 ), 通过回忆母亲的多个预言 , 表现母爱的又一个侧面。
这一部分 , 多以对话形式出现。
尽管儿子的数学得了零分 , 但母亲坚信 :" 你将来会成为达农佐尔 , 成为维克多·雨果。
" 尽管 " 母亲常常空着肚子 , 在结冰的气温下步行回家 ", 但她仍然相信 :" 你会成为一名法国大使 "," 你还会有小汽车 " 。
也许做出这种预言并无根据 , 但对儿子自信心的确立 , 是有益的。
说明母亲不仅有天下母亲共有的 " 望子成龙 " 的企盼 , 而且还方法得当。
二.第四部分 ( 第 22-31 段 ), 仍是通过回忆往事 , 来刻画母亲 , 表现母爱。
第 22-26 段 , 写 " 我 16 岁时气母亲的工作更加劳累。
直到有一天她 " 瘫在椅子上了 "," 我 " 才知道母亲 " 多年来一直对我隐瞒着的疾病一一糖尿病" 。
这里 , 母亲的坚强也得到了显现。
同时 , 仍是在写母爱。
因为 , 这坚强源自母爱一一 " 对我的美好前途的懂憬支撑着她活下去 " 。
第 27-31 段 , 写 "1938 年我被征入空军 " 、将赴战场后 , 母亲的担忧。
但这担忧是以她一贯的 " 信心十足 " 的形式出现的一一 " 灾祸是不会降临到你头上的气不过 , 战争毕竟无情。
所以母亲仍是现实的一一 " 大概 , 你腿上会负点轻伤 " 。
从拒绝灾祸到允许受点轻伤 , 作者把此时此刻母亲既自信、乐观 , 又有所担忧 , 从而寄望于侥幸的矛盾心理和不无幽默的性格特征都表现得十分充分。
三.第五部分 ( 第 32-42 段 ), 写 " 我 " 探望病重的母亲。
第 32 段 , 交代探母的时间和原因。
第 33 段 , 写 " 床头柜上架着一个 1932 年我赢得耐斯市乒乓球冠军时得的银质奖章 ", 意味着重病中的母亲仍时时寄挂前方的儿子。
第 34-36 段 , 写母亲对儿子说 :" 你身边需要一个女人。
" 表明她对儿子的了解和关心是全方位的。
第 37 段 , 写 " 我确信一个小花样 " 正在母亲的 " 脑子里酝酿 " 。
对后文来讲 , 这是在预设伏笔。
第 38-42 段 , 着重写了母子分别时的相互微笑 , 颇含蓄 : 因为有了前面各段的充分铺垫 , 这里的微笑所包含的母子深情都在不言中了。
第四课时一.第六部分 ( 第 43-56 段〉 , 是全文的高潮。
写尔后的三年多的时间里 , 是母亲死前写下的近 250 封信 , 给了儿子战斗到胜利那一天所需要的力量和勇气。
第 43-46 段 , 写母亲信中 , 把英国皇家空军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归功于儿子。
写儿子的感受 :" 母亲说话的气息通过信纸传到我身上 ", 从而增强了勇气。
第 47-48 段 , 写母亲的信 "越来越简短了", 时有悲伤的调子 :"亲爱的孩子 , 我请求你不要过多地挂念我 , 不要为我而变得胆怯。
要勇敢。
记住 , 你不再需要我了……你能够独立生活了。
" 写儿子的感受 :" 感到有点不对劲 ", 因此" 要与时间竞争 , 早日把荣誉带到她的身边 " 。
第 49-52 段 , 写母亲的信中有了一种快乐安宁的情绪 ," 似乎母亲已经知道胜利即将来临 " 。
同时 , 又出现了这样的话 :" 我希望你已经习惯身边没有我这个老母亲了 " " 我希望你回家明白这一切之后 , 能原谅我。
" 写儿子的感受 :" 她做了什么事需要我的宽恕 ?" 虽 " 绞尽脑汁 " 也 " 不能理解" 。
第 53 段 , 写我终于要回家了。
既有多枚战功勋章 , 又有已经出版的小说。
作为儿子 , 深感可以告慰母亲多年的期盼了。
第 54-56 段 , 写我终于知道母亲早在三年零六个月前就已经离开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