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每周一练:生活方式绿色化

申论每周一练:生活方式绿色化
申论每周一练:生活方式绿色化

申论每周一练:生活方式绿色化

【练习题】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绿色化”,并强调“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生活方式绿色化可谓一个全新的话题,请你谈谈对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看法。

》》点击查看更多申论模拟训练题

【参考答案】

曾几何时,“拯救我们的资源、拯救我们的环境”,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呐喊。作为生活在环境中的个人,生态环境的日趋向好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每个人对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义务和责任。

【开头表态:指出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背景,从而肯定国家这一政策的重大意义,提出观点,生态方式绿色化是个人根本的义务和责任。提出背景+观点的形式,是基本又常用的开头答方式。】

生态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一种价值观,只有良好的生态文化才能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才能反作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我国对绿色生活就有朴素认识,人们也一直在践行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活理念。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抱朴见素、少私寡欲”,荀子的“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孟子的“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留下的宝贵财富。这对当前的生活方式绿色化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分析部分,从历史文化的高度,提出绿色生活方式的文化源远流长,并无本之木。】事实上,生态文明的建设最终将体现于人的行为方式。变革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对节约环保影响巨大,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绿色效益。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已是形势使然、民意所指、民心所向。

【分析部分,从现实生活出发,指出推出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好的生态环境等不来、喊不来,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要切实树立“绿色化”的生活理念,着力解决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最深层次的生态文化问题。因此,大力倡导“绿色化”的生态文化,社会生活才能有良性氛围,生态环境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作为社会的

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少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参加各种公益组织活动,通过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和绿色居住等行为,营造一个“绿色生活”氛围。

【提出对策措施,指出如何让生活方式绿色化:一方面倡导绿色生活文化,另一方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对生活在自然生态里的我们而言,“绿色化”就是我们每天呼吸的新鲜空气、必喝的净水和满眼的天蓝地绿。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只有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绿色愿景永驻,才能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

“绿色生活方式”流行校园

“绿色生活方式”流行校园 摘要:“大学要培养人才,更要培养健康的人才、健全的人才。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健康’概念是一个理想的概念,这种理想状态是指‘健全的躯体、健康的心理和与社会有良好适应的状态’,即整个身体、精…… 5月8日,由吉林大学团委推出的“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推广计划”吸引了6所长春高校的学生。“说实话,现在很多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本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不说,还影响到周围的同学,我们迫切希望‘绿色生活方式’能够流行校园。”长春大学一位学生这样解释对这项活动感兴趣的原因。 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6种,其中生活方式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了60%。“有不少同学,早上起不来床,为省时间,就不吃早饭去上课。你看我们学校的食堂,中午和晚上要排大队,熙熙攘攘,可早上经常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还有不少同学,长期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既影响到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也严重影响到同学们之间在现实世界里的沟通与交往。”吉大学生会一位干部说,大学阶段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自我学习与自我生活习惯的养成,但目前许多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自我管理模式,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行事缺乏自制力,缺少健康意识。 “大学要培养人才,更要培养健康的人才、健全的人才。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健康’概念是一个理想的概念,这种理想状态是指‘健全的躯体、健康的心理和与社会有良好适应的状态’,即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吉林大学团委书记张晶莹告诉记者,吉大团委已把“健康人生教育”列为工作重点之一,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便是其中的重头戏,这一计划刚公之于众,就引来学生们的叫好声。 “绿色生活方式不仅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包括健康的价值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处世原则,比如环保意识、诚信意识、互助精神、合作理念等。”张晶莹表示。 据了解,针对大学生们生活中的“不健康”现象,吉大团委推出的“绿色生活方式推广计划”将陆续开展“青春健康行动”、“生态家园行动”、“阳光红十字行动”、“绿色网络行动”和“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等活动,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打造文明道德的生活环境,享受绿色生活。 在“推广计划”启动仪式上,吉大学生会率先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呼吁青年学子们“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积极投身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与实践”。

论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

论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作者:仲小燕时间:2008-03-05 [摘要]本文提出了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的概念,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德育生活化要使道德教育高于生活,注重把握道德生活的整体性,突出终身德育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构建生活德育化的机制,拓展生活德育化的内容,完善生活德育化的过程。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 一 德育生活化是指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德性,学会过道德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让其成员不断能接受道德的约束,从他律走向自律,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的生活环境设定和追求可称之为生活道德。当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中能体现道德,并自觉履行做人的责任时,可以称之为具有道德生活的人,这样的生活状态叫道德生活。”那么在倡导道德生活理念指导下的德育生活化应具备哪些特征呢? 德育生活化理念超越了知性道德教育。西方这种源远流长的观念都把道德看成是知识。苏格拉底曾有这样一句名言:“美德即知识”。杜威也有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之间的区别,是讨论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凡是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的观念就是‘道德观念’;而‘关于道德的观念’则是人们对道德知识体系本身的认识,这种认识‘在道德上可以是漠不关心的’,因为‘在关于道德的观念、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知识中,没有使这些观念自动地转变为良好的品格或良好的行为的性质。’”而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更是对这种“关于道德的观念”进行结构化的加工,使其学科化系统化、理论化,好像这种形态是道德存在形态的唯一,这种道德教育也是导致学生在知行脱节上的重要原因。直接表现为:学生反映老师讲的大道理我都知道,就是不知道生活中怎么实践,课上学的是一套规范知识,课后还是我行我素。久而久之,这样的道德教育方式生命力渐失。 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即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近年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回顾以往德育课程中的道德教育,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基本特点:把道德看作一种知识,将道德表现为一种观念,以往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知识道德”的灌输教育,而获得这样的道德知识和观念或多或少成为接受学校教育的精英人士的某种“特权”。课程改革以后的德育大力提倡这样的理念,即道德存在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道德来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需要拓展的是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意愿,而情感的培养、意志和意愿的培养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进行。真正有效的德育就是过道德的生活,陶行知曾写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受健康的教育……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 德育生活化要促使道德教育追随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新的特征。生活是德育出发的地方,也是德育最终要回归的地方。道德在生活之中说明道德教育要随着生活的流变而变化,生活具有过程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道德也同样不是静止不变的,它追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德育回到生活是指高于生活的德育回到生活,教育人过更加“真、善、美”的生活,过有理想、有追求的生活。德育生活化并非指德育等同于现实生活,不能让教育在生活中自生自灭,如果生活本

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怎么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想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指以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民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的方法,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 总之,绿色生活方式就是让生活无污染的方式。 想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你必须从你的生活方式改变,树立起绿色生活的意识,才能能动改变你的生活。 有些人说,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政府的事,跟我们没关系。的确,为了让人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督促。行动密不可分,上面需要起好带头作用,给我们指明方向,我们才能走上正确的路。但是,生活方式绿色化须人人参与,只有人人参与,才能更好地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的衣食住行的生活,融入一体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参与进去,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我们的习惯,融入我们的生活。简而言之,我们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需要把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意识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在日常无时无刻不为绿色生活尽力。 我在这里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绿色生活方式的例子: 1.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 2.不追求过度的时尚 3.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 4.使用节约型水具 5.拒绝过分包装 6.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 7.一水多用 8.随手关闭水龙头 9. 节约粮食 10.垃圾尽量分类入箱 11.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12.提倡步行,骑单车,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13.提倡使用布袋与纸袋,建议循环使用。 。。。。。。 这样的方式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你能在生活中想着绿色生活方式,就能形成这样的意识,能动地促进你维持着这样的举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形成这样的意识,绿色生活就能蔓延全世界,让世界充满绿色,远离污染。

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19T15:20:47.600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8期作者:李霞[导读] 为让幼儿在健康、丰富的生活中陶冶性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温馨、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环境。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实验幼儿园442200 摘要: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幼儿整体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使幼儿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健康人格、良好习惯的人,是幼儿园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研究了幼儿园生活化德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德育幼儿教育生活化 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幼儿园的每一处墙壁、每一个角落,幼儿园内的教师、保育员,甚至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们的影响是隐性的、长久的。为让幼儿在健康、丰富的生活中陶冶性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温馨、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环境。 一、幼儿生活是德育的主要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1.我们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渗透了品德教育。 如每周一奏国歌、升国旗;每天一个“德育小故事”;值日生要整理桌椅、给植物浇水、给金鱼喂食;进餐时要安静用餐,不掉饭粒,不挑食;午休时自己穿脱衣服、鞋子,安静迅速入睡等等。虽然这些事情看起来既细小又平常,但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对幼儿来说,影响力是巨大的,潜移默化之中会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德育,能够培养幼儿独立自主、勤劳节俭、分享合作、文明诚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结合主题活动,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如“我的妈妈”、“我爱家乡”、“学会合作”等主题活动,在不同领域中呈现,孩子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一系列探究和体验活动,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幼儿用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享受快乐、感悟生活,促进了身心的健康成长。还有,我们根据季节、节日、重大社会活动等随机地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如春季趣味运动会、庆国庆诗歌朗诵会、为四川大地震捐款、评选爱心宝宝、大带小活动等等,幼儿亲身参加德育实践,深化了幼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习惯培养是德育的关键 俗话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包括:吃饭、睡眠、劳动、卫生等生活习惯;倾听、阅读、思考等学习习惯;以及文明、礼让的交往习惯等。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提出具体的要求,并教给孩子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其次,多采用榜样激励法。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榜样,对其好的行为习惯给予充分肯定,并适当渗透道德认知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培养过程中,注意幼儿的“第一次言行”,给予及时强化或制止,采取多种方法,如儿歌、律动、游戏等引起幼儿兴趣,帮助幼儿掌握各类常规要领。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好的习惯。 三、教育者的爱能起到感化作用 教育不能没有爱,师爱是幼儿德育的先导。思想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巧妙结合。师爱不仅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源泉,也是改变幼儿消极因素的动力,是打开幼儿德育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它激励并增强着幼儿自信心和上进心。 四、在生活化德育中引入有效评价方式 当幼儿具备一定的道德意识时,他们便很乐意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做出评价,有时还会表现为告状,其实,这是引导幼儿丰富和掌握行为规范的好时机,同时又是鼓励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教师可经常组织幼儿共同讨论和评价集体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使之形成正确的舆论,并影响每一个幼儿。幼儿园举办了“比比谁的红旗多”的专栏,在每日结束活动时,教师就组织幼儿一起进行评议推选,即对当天表现好的幼儿,给予贴红旗的鼓励,然后每周五进行评选,对一周表现好的幼儿奖发小红花。这样既帮助幼儿提高了日常行为中的是非判断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我们还先后采用了“进步塔”、贴“星星”、语言称赞等多种形式,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从而也满足了幼儿的强烈渴望和“我最能干”的心理需求。综上所述,在实际教育中,幼儿园教师需要认识到生活化德育的重要作用,并且实施针对性教育措施。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含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含着团结友爱、相互合作与互相谦让;社区生活中蕴含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把蕴含在生活中的感悟和规则挖掘出来,就是教师应考虑的问题。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宁波教育出版社,2014。 [3]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

德育形式生活化,才能潜移默化提素养-德育

德育形式生活化,才能潜移默化提素养- 德育 德育形式生活化,才能潜移默化提素养 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学校工作中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抓好德育工作,要从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等各方面入手,才能为学校打造徳技双优的优秀中职人才奠定基础。让德育寓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德育生活化是保证的与效果的重要方面。 一、学生入校,首先要接受军训,通过军训让学生迅速摆脱初中留下的不适应中职教育的不良习惯,着力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工作作风,养成纪律严明,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的学习、工作作风。 二、学生入校后从衣着、发饰、按时上下课、饭后收拾餐盘等最基本的要求入手,通过班会、级部会议、校会、校园文化教育等形式让学生学习、了解校规校纪,思想上统一认识,明确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同时组织值班人员、班主任、教师、学生会成员全方位检查,检查结果及时通报班主任,班主任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褒扬优点,纠正不足。检查结果公示并与班级量化挂钩,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 三、学校每天利用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和中午、下午、晚上站队时间,要进行思想教育和时事评论,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让学生时时提醒自己,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四、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学校无闲处,处处育人。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创设了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学校有健全的教育宣传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等,校风、教风、学风、励志名人字画、学生自创墙报、才之秀明星等张挂在校园醒目的位置,学校的每一处设施都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励志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的广播站,小记者站课余时间的宣传报道,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学校树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1

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

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的价值和意义 1.德育本身的特点使然。德育本身就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儿童之所以接受德育,根本目的就在于如何更好的生活。两者之前是一种存在和目的的关系。一方面,生活是德育的基础,是其萌芽和生长的源泉;另一方面,德育还存在于生活中,生活是德育存在的目的。 2.小学生现实状况的需要。7——12岁的儿童因为年纪和阅历有限,生理和心理发展尚不健全,所以他们的道德行为多是来自于教师的要求,或者对他人行为的效仿。所以仅仅依靠道德知识的灌输,是难以获得良好效果的,只有让小学生听得见、看得到,才能加深他们对一些行为的认知、理解和感受。而如何才能创设出这种教学情境呢?那就是将德育还原到生活中去,引导他们从现实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自省自律,身体力行,实现德育本身的目的。 二、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探索 1.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架构。传统小学德育中,主要采用了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模式,将教材中的道德知识灌输给学生,因为与生活的脱节,所以教育效果十分有限。现在倡导生活化的小学德育,也应该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革新。通过德育生活化的理论研究和实例总结来看,可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模式体现出来。比如三八妇女节这一节日,就可以引入“感动?感谢?感恩”这一主题,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模式进行实施。课前阶段,要求学生注意记录妈妈的日常生活行为,回想她们都曾为自己做过哪些事情;“课中”阶段,则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对母爱全方位的感知和体验。如可以通过“相片中母亲”、“视频中的母亲”、“音乐中的母亲”等素材,让学生真切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他们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课后阶段,则是将获得的认识和体验还原到生活中去,鼓励学生以创造性的方式表示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比如可以和妈妈一起观看自己成长的照片,在三八妇女节或妈妈生日时赠送一张自己制作的贺卡等。可以看出,这种模式下,德育认知和体验既是来源于生活的,又是应用于生活的,真正实现了德育的初衷。 2.丰富德育课程资源。首先是回归真实的道德生活。小学德育中之所以

浅谈绿色生活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浅谈绿色生活方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柳堡中学刘世真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决定了其在社会和谐中的地位。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何谈社会的和谐?而以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较强的环境意识,是否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并将其自觉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绿色生活方式,顺应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创建绿色生活方式以其深远的意义,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立。 创建绿色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在为自己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困扰。我们每天都在遭受着来自废气、垃圾、噪声、水源等污染的侵袭,承受着污染产生的恶果。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环境污染却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威胁,危及每个人的身心健康,而这些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平安幸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环境保护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温家宝总理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这是一场纠正人类自身错误行为及错误观念求得科学发展的无硝烟的战争,也是一场家园保卫战。实行环保优先是当今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保护环境需要政府的决策,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只有每个家庭成员都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选择善待环境的生活方式做起,我们的社会才能具备现代社会应有的文明,我们生存的土地也才能生命之水长流,青山绿野常在。可见,确立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创造绿色生活,建设绿色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创建绿色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有些人认为环保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存在着与己无关的错误认识。通过绿色生活方式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环保问题确实是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城市,关系到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大事。几年来,参与环保的群众逐渐增多,环保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如今,环保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经常是爷爷带着孙子,丈夫拉着妻子,妈妈牵着儿女一家几代人利用休息时间在社区宣传环保,宣传绿色理念,对社区花草进行呵护,清扫路面……许多家庭也把绿色时尚融入生活,把绿色理念付诸行动。从垃圾分类、生活用水的循环使用、雨水的回收再利用、选择无磷洗涤剂的生活细节入手,自觉地选择亲和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环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品味,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植根于群众,正蓬蓬勃勃地开展,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显示出了极大的生命力。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身边的花更艳了,草树更绿了,鸟儿更多了,水清了,天蓝了,大家的笑脸更多了,人与自然更加亲近了,人们的生活和谐了。创建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创建绿色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让德育之花在生活中绽放——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让德育之花在生活中绽放——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完善,加强学生的德育素养就成为了大量教学工作 者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和片面追求教学成绩的影响,导 致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培养。 基于此,本文就解析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师德育观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具备良好的意志力,因此处处的需要教师的引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为学生传授德育教 育的过程中,往往掌握不到具体的办法,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渐渐忽略学 的品德修养培养,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改变自身的德育观念,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 中逐步渗透学生的德育培养,随时要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认真落实国家 新课改教学理念,通过与学生建立平等和互相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 师相互融为一体,让良好师生关系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师建立 的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实现 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其次,教师在创新自身的德育观念时,要结合学生的实 际状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唯一性和整体差异性,遵循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正确的处理育人与育德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在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素 养的培养十分重要,但只有在培养知识素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才能为我国输送大量的合格 人才。但是在面对学生小升初的压力,以及如今教育只重点关注成绩的环境下, 德育教育往往会被教师以及学校所忽视,因此,作为小学教育教学一线工作者, 我深刻意识到德育教育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改变自身的教育教 学观念,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目标,以便真正实现将德育教育与知识教 育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智慧与品德并进,避免成为只为成绩而学 的考试机器。 二、将德育教育实现生活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这点运用到教师的教学中一点也不为过,否则 光传授知识而不进行实践,将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小学德育教育离不开生活 化的教学,只有将德育教育与生化话完美的融合,才能发挥出德育教育的真实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加强学生日常行 为规范的制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行为规范进行纪律约束,进而突出学 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式,久而久之,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以便于将 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针 对文章内容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多动脑,多思考的良好习惯,学生每完成一道复杂的题型,要即时给予学生精神性奖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 维模式,从而使其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德育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爱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其次,学校要定 期的举办表彰大会,结合学生的品德素养以及在校的表现,为学生颁发德育奖状,告诫其他学生要向获奖的学生进行学习,进而把本校建设成讲文明,树新风的德 育学校。再次,教师也可在班级当中积极开展学生德育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 己在学习和生活过程当中养成的品德素养,教师在学生分享的过程当中,要进行

申论每周一练:生活方式绿色化

申论每周一练:生活方式绿色化 【练习题】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绿色化”,并强调“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生活方式绿色化可谓一个全新的话题,请你谈谈对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看法。 》》点击查看更多申论模拟训练题 【参考答案】 曾几何时,“拯救我们的资源、拯救我们的环境”,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呐喊。作为生活在环境中的个人,生态环境的日趋向好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每个人对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义务和责任。 【开头表态:指出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背景,从而肯定国家这一政策的重大意义,提出观点,生态方式绿色化是个人根本的义务和责任。提出背景+观点的形式,是基本又常用的开头答方式。】 生态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一种价值观,只有良好的生态文化才能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才能反作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我国对绿色生活就有朴素认识,人们也一直在践行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活理念。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抱朴见素、少私寡欲”,荀子的“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孟子的“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留下的宝贵财富。这对当前的生活方式绿色化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分析部分,从历史文化的高度,提出绿色生活方式的文化源远流长,并无本之木。】事实上,生态文明的建设最终将体现于人的行为方式。变革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对节约环保影响巨大,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绿色效益。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已是形势使然、民意所指、民心所向。 【分析部分,从现实生活出发,指出推出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好的生态环境等不来、喊不来,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要切实树立“绿色化”的生活理念,着力解决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最深层次的生态文化问题。因此,大力倡导“绿色化”的生态文化,社会生活才能有良性氛围,生态环境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作为社会的

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18-10-08T15:12:49.783Z 来源:《教育学》2018年9月总第153期作者:韩爱霞[导读] 本文就围绕小学教师应如何开展生活化德育教学进行讨论,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第四小学272100 校园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及德行的重要场所。在过往的教育教学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基本上都将关注点置于传授学生教材知识,而非给予培养学生德育知识的能力。对此,小学阶段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课堂。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德育知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德育 教育不仅要从理论教学出发,还要与学科的教学相联系、相结合,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如此一来,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才能最大。故此,各科教师都应当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本文就围绕小学教师应如何开展生活化德育教学进行讨论,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观中,就是简单地将学生当做容器,将德育知识一股脑倒给学生,学生接受的知识程度则代替学生的努力程度,但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往往只能是个书呆子,没有什么学习的激情。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若没有必要的学习激情作为动力,则不可能有坚持学习的信念。德育教育就需要对学生的意志和情感进行探索,以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触及学生的真实需要,进而达成较好的教育效果。对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与学生的家庭、民族、国家等情感体验相结合,进行精心设计,并传递给学生相应的传统美德、道德及历史文化知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2018年举办平昌冬奥会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想象翅膀,为冬奥会形象进行设计规划,用自己的力量为运动健儿献上礼物。学生表现得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有人参与搜集资料,有人处理信息,还有人进行图片创意设计。同时,活动的形式也十分丰富,有班会演示,有少先队员活动,以及小组活动等。学生在活动中也都尽己所能,将自己搜集、设计的图案、方案与大家共享,收获了一片好评,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此次活动中也得到了很好地激发。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学校德育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育,这种封闭性且具有强制性的教育,对学生只要求学习道德知识,而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有过多要求。在此,教师就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将道德看作是学生主体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做法的意义就在于,将道德生活的意义与主体生活行为意义相结合,融合在主体的生活里。如此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体现,而且也会真正成为生活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同时也是道德世界的自主选择者。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践,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实现德育生活化。教师不仅需要成为学生良好的咨询者,而且要尽力做好与学生之间保持平等的关系。 三、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 教师也需要了解,学校的教学生活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操,需要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而德育教育要从这三方面入手,形成教育合力,进而形成开放式的德育生活化。为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生活化环境,需要学校及社会、学生家庭多方面共同的努力,只有社会各界都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关爱、呵护,才能让学生有效抵御不良诱惑、负面新闻的影响。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对一些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采取手段和措施,加以制止。而家庭,则是孩子生活、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和辅导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此,德育生活化必须延伸至学生的家庭之中、生活之中,真正达到生活化的目的与原则。 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也需要了解到,除了为学生创设全方位生活化德育环境的重要性外,学校的育人环境也需要进行特别重视。德育生活化同学生生活、学习、玩耍的校园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整洁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标语等,来对学生的精神进行陶冶,情感予以启发。 对此,管理人员需要科学地规划、精心地设计,为学生打造出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楼梯长廊、花坛草丛、墙壁版画等,来为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怀,促使着学生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教师面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待形成的小学生们,就要更有耐心,并且寻求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最好能够促进德育的多角度、多层次教育目的的实现。学校德育教育需要回归生活,并直面生活,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完成德育教育,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要为教育教学事业尽心尽力,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教材,以生活为样本,进而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和效果。

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返璞归真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在享受着高水平的生活条件。但同时也给我们身边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面对种种环境原因造成的自然灾害,什么才是我们的诺亚方舟?着眼于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环保专家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说简单点,就是要想办法降低自己的碳排放。目前,网络上流行着各类低碳生活计算器:“碳排放计算器”、“全民节能减排计算器”、“碳排放量计算网站”等等。如此种种,无一不体现出人们对低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低碳的生活方式,缘自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理解。而在我看来,低碳生活,需从小事做起。 科学用电:科学用电,将大大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减轻资源负担,优化资源配置,对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低碳生活提倡的一项必须。比如选择低能耗的家电设备;任何电器一旦不用立即拔掉插头;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随季节更替,穿着适宜的应季服装以减少空调的使用等等。 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有观点认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正在逐渐成为阻止全球变暖计划中最为困难的部分之一。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其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污染排放是不同的,与交通工具的车型、车速、燃料、路况、驾驶熟练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超级电容

车、纯电容车、燃料电池车,可实现零碳排放;混合动力车可实现低碳排放。因此,我们倡导采用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较近距离出行,骑自行车或步行可实现零碳排放;短途旅行,乘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的碳排放也明显低于自驾车和出租车的碳排放;长途出行,乘火车或轮船的碳排放明显低于飞机。 注重回收:不管是工作或是生活中,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是惊人的。如何回收这写所谓的“垃圾”也是降低碳排放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多用电邮,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如果需要打印文件建议双面打印。用时尚的环保袋。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尽量购买包装简单的产品,既减少生产中消耗的能量,也减少了垃圾。 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道德的选择,是对生活的负责任的态度。它缘自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缘自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 倡导低碳生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生活化中的运用【德育论文】

摘要:基于德育生活化和全面发展理念,以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依据,从自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具体实施,以及在“感受自然之美”“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强的意志”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德育生活化;途径 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所学校教育行为的拓展与改变折射的是教育理念的变化与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农村寄宿制中学德育生活化内涵建设的有效载体。下文从自然、社会、个人三方面对此进行具体阐述。 一、走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生命的体贴。生活中充满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实践活动则着眼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去中检验知识。生活是开放的教育,实践是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新生活,让学生在无限风光中陶冶情操,在自由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吸吮养分。具体来说,应充分利用自然的、社会的教育元素,为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成长搭建平台。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光电园”“观光农家园”“寻找家乡的最美”等学校周边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机遇。今年夏天,笔者精心策划了一次“亲近母亲河,环保公益行”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利用一节主题班会课,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向学生讲述黑河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黑河湿地保护以及黑河环保的意义等。接下来组织学生出游黑河。沿着黑河岸边行走的时候,同学们把沿途的塑料瓶、垃圾都捡起来掩埋了。河滩上湿润的泥沙、清清的河水、两岸婆娑的树影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怀抱的温馨……每一所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都是不可复制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会找到最有教育价值的一面。 二、走向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德育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强调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与成长的价值,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其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是真实的,关注活动过程,就是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可利用每年春季植树节全民绿化祖国,建设美丽家园的浓厚氛围,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力所能及的美化绿化活动;也可利用农村赶集的日子,让师生和乡镇综治办、派出所一起进行法治、禁毒、食品安全等宣传。适时组织一些学雷锋实践活动,打扫周边卫生,去除小广告,还乡镇社区一份干净整洁;每年植树节来临时,根据地方政府的统一安排,带领学生参加全民植树活动。今年植树节,笔者带领学生徒步往返18公里,这次活动不仅是绿化家乡的行动,更是一次身心的磨炼。有的学生感慨道:“长这么大还没跑过这么远的路,竟然还跑完了。”这种教育胜过千百遍的说教。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只有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其中,才会有真实的体验与收获。育人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天地来丰富阅历,增强使命。 三、体验过程,培养自立自强的意志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Revaluat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我们的每一个消费行为都潜 存着一个信息。我们应该带着环保的眼光去评价和选购商品审视该产品在生产、运 输、消费、废弃的过程中会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我们手中的钞票就像是“绿色的选 票”哪种产品符合环保要求我们就选购哪种产品这样它就会逐渐在市场上占有越来越 多的份额哪种产品不符合环保要求我们就不买它同时也动员别人不买它这样它就会逐 渐被淘汰或被迫转产为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如果每个消费者都能有意识地选择 有利于环境的消费品那么这些信息就将汇集成一个信号引导生产者和销售者正确地走 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认“环境标志” 选购绿色食品 已经中国绿色标志认证委员会认 证的环保产品有低氟家用制冷器具、无氟发用摩丝和定型发胶、无铅汽油、无镉汞铅 充电电池、无磷织物洗涤剂、低噪声洗衣机、节能荧光灯等。这些环境标志产品上贴 有“中国环境标志”的标记。该标志图形的中心结构是青山、绿水、太阳表示人类赖 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 10 个环表示公众共同参与保护环境。 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 臭氧层 能吸收紫外线保护人和动植物免受伤害。氟里昂中的氯原子对臭氧层有极大的 破坏作用它能分解吸收紫外线的臭氧使臭氧层变薄。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损害人和动 物的免疫功能诱发皮肤癌和白内障会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1994 年人们在南极观测 到了至今为止最大的臭氧屋空洞它的面积有用 2400 平方千米。据有关资料表明位于南 极臭氧层边缘的智利南部已经出现了农作物受损和牧场的动物失明的情况。北极上空 的臭氧层也在变薄。目前最早使用 CFC 氟里昂是 CFC 物质中的一类的 24 个发达国家已 签署了限制使用 CFC 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0 年的修订案将发达国家禁止使用 CFC 的时间定位在 2000 年。1993 年 2 月中国政府批准了 《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方
1/6

生活化德育课程改革之感想

生活化德育课程改革之感想 道德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任何时候都马虎不得。特别对于国家未来的支柱——小学生,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回顾传统德育课程中的道德主题,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知识道德。之所以称之为知识道德,是因为它把道德作为知识来看待,或者说,认为道德主要表现为知识。所以在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里,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育。显然,这种道德观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忽视了道德的生活化,即道德的学习需要生活的经验和感觉,需要从生活和实践中寻找根基。 而我们现在推行的生活化德育课程改革就是要从这种道德教育观的误区中走出来,从知识道德走向生活道德。新课程改革认为:道德存在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根基于生活,将道德的基本提问变为“人应当如何生活?”,把道德理解为生活的一种方式。这种新的道德课程观才是正确的,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它的理念重在重新认识道德的本质,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重视生活化的道德,对未来道德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我们已推行生活化道德改革近一年,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能清楚的感受到新课改带来的喜悦的成果。在传统教学中,其内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及社会实际,课程内容是传统的理论知识,不容质疑的各种教条和信条,忽视信息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真实生活境况,忽视学生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忽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忽视真正存在于当前学生生活世界中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纪等问题。从传统与当代的课程改革对比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推行的生活化德育课程改革是明智的,更是必要的,它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切实的反映当今学生的生活并解决学生生活世界的问题。也许这是适应当代科技发展下中国的突飞猛进的必经之路。现行的课改把目标基点从培养公民基本道德素质转到培养综合性的、多维度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综合性的、多维度素质,它不仅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思维素质等,而且每一素质都包含着科学的思想观念、情意因素、逻辑方式等。因为迎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孩子有了优越学习环境的同时,也会面临许多困惑和问题。我们生活化道德课程改革就是为迎接将要摆在青少年面前的环境问题、网络道德问题、性道德问题等的困惑而做好准备,使孩子们不断增加主体的价值判断能力,从小培养主体意识,以免误入歧途,不可挽回。 但生活化德育课程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在各方面都要体现生活化,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化德育课程改革,它的课程目标是着眼于促使学生学会生活,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的学习真正面对他们的真实生活,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它的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是个体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因此新生活化课程改革要注重关注学生自身、他人、自然、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关注学生真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比如心里健康问题、学生正确的学习和交往生活、热爱劳动、诚实守信等。它的课程实施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强调德育工作不再仅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从而获得客观、精确的理论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凭借自己的情感去体味、领悟的过程,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继而能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f3048561.html,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作者:杨文兄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20年第02期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达成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2-173-010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各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而要达成培养核心素的教学目的,最有效的就是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使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和目的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要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要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此外,采取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渠道,进而使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更加明确。 (二)启发性和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