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课时)

合集下载

八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2课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八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2课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走科技强农之路 1.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 靠科学技术,使农业增长方式正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 良品种不断涌现;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绿 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
2. 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 杂交水稻
3.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
●交通运输
●技术水平
我该种什么好呢?
●国家政策
这些农业谚语说明了什么?
麦要浇芽,菜要浇花。 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 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4.案例探究
东南沿海某区域
左图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 区域的A、 B 、C 、D四地,其 中,A为城市郊区, B为远离城 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 海洋。
科学育种使我国粮食产量 逐渐增加。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 平院士在试验田中
高产、优质
2. 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 温室、大棚
温室、大棚等通过调节温度、 湿度等植物生长条件,突破了植 物生长的季节和地域限制。
蔬菜大棚里西红柿喜获丰收
高产、高效
2. 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
大型收割机机械化作业
——《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系列 文章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篇
3.走科技强农之路
农业 大国
发展高产、优质、高 效、生态、安全农业
农业 强国
任务二 了解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实施“粮藏于地,粮藏于技”战略。2019年河南省夏粮播种面积及 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有“中原粮仓”之称。2020年春耕时节,一辆辆免耕播种 机从田间驶过,碎秆、开沟、播种、施肥、覆土一条龙作业。秸秆覆盖还田,水 土保住了,地力上来了,化肥减施了,粮食增产了。据此完成(1)—(2)题。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课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及走科技强农之路教案与反思金品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课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及走科技强农之路教案与反思金品

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及走科技强农之路【知识与技能】1.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理解我国农业的东西和南北差异。

依据地形、气候等知识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地区分布规律。

2.知道发展农业需要考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3.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合理安排农业类型。

4.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了解我国走科技兴农之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进一步巩固读图、用图的正确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

【重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难点】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能根据生活实际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新课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杨凌农业科技园区的视频):同学们观看视频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和传统农业不同。

教师:是的,新中国形成后,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大,人口众多,农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农业的发展条件。

知识点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95~P97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教材图4.13,根据其中的描述,分析说明不同的地形所对应的农业部门,并思考除地形因素外,还要考虑哪些自然因素。

__答案:地形——一般说来,山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适宜发展林业;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比较适宜发展种植业;部分高原、山地,降水较少,生长着牧草,可以发展畜牧业;在河湖地区适合发展渔业。

其他自然条件还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等。

__2.读教材图4.14,思考除了自然因素外,发展农业还要考虑哪些因素。

__答案:除了考虑自然因素,还要考虑市场、交通、技术、国家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

__(教师点拨)(探究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讨论交流)读教材图4.15,结合所学因地制宜知识,在A、B、C、D四地布局农业,并说明理由。

4.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 教案13 (人教版八年级上)

4.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 教案13 (人教版八年级上)
5、总结我国农业分布差异主要受到哪些条件的影响?
新授:
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自然因素:
除了水热条件影响农业地区分布差异外,在自然因素中地形因素也影响我国各地农业分布,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以下几个地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产活动并说出这样安排的原因:[来源:]
太行山华北平原
内蒙古草原洞庭湖
2、社会经济因素:
农民决定种植何种农作物应考虑哪些因素?
C处是,理由是。
D处是,理由是。
五、板书: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3、补充实例发展生态农业(以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为例说明生态农业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习:下图是某城镇周围环境示意图,现在需要在A、B、C、D四地发展以下农业:种果树、种小麦、种蔬菜、养鱼虾。请你根据“因地制宜”的农业布局原则合理安排各种行业并说说这样布局的理由。
A处是,理由是。
B处是,理由是。
编制:复备人课型复备时间总备课课时:
课题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了解我国农业的国情、农业面临的挑战,树立“以农为本”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现状,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市场需求量:(举例于说明)
与城市和工矿区距离:
文化技术水平:
3、事例分析:一个山村,周围的土地大多易受风沙、洪水侵蚀,农作物产量一直很低。从因地制宜的角度考虑该地方应该继续耕种,还是应该采取其他对策?小组分析讨论。
4、阅读97页图4.15完成活动1,3,
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

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2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备课日期:讲课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自然资源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居民等的影响。

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难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提问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的相关问题。

新课讲授: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观图:4.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里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做“宜林则林”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做“宜粮则粮”这里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

这里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宜渔则渔”。

在学生说明之后,可以简单归纳,看学生在安排农业部门生产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

从而引出农业生产还应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等。

2.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在图4.15中,有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A、B、C、D四地。

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

(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A、地一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的生产为主,因为A 地位于城市郊区,距城市近,生产城市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经济效益最高。

B地以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因B地位于远离城市的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发展种植业。

C地适宜发展林业,因C地是山地,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D地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因D地位于海洋,水域辽阔。

(2)家住A地的小雨,乡村里建议水稻种植面积,该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乳、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4.2农业(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4.2农业(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课程目标】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认识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3.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大家知道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水稻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分布地区:我们知道水稻一般分布在平原上,但是有的地区的水稻却是梯田的形式,还有同样都是降水较少的地区为什么有的地方能分布畜牧业,有的地区就不可以呢?元阳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以西,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2.引导提问,导入课题:如果你是一农场主,你的农场很大,有山地,有平原,你会在平原发展什么农业?在山地发展什么农业?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一)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提问:想一想如果你要发展农业,你会怎么选址?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一、教案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分析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PPT,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农业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做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实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做法。

三、小组讨论1. 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案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和重要性。

王富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导学案

王富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导学案

班级:姓名: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培养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2.分析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自主学习: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p102—105的内容,对照自学内容,认真填写,不能找到答案的小组内讨论交流。

约5分钟后检测自学效果,比一比,哪一小组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自学内容:1.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2.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是___________的重要内容之一。

3.农业生产还受当地______________的制约,这也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4.我国农业面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5.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还要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多方面需求,调整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

四、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连连看”:请将下列地理事例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相连。

(详见PPT,认真思考,踊跃发言!)2.“连连看”:农业的发展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请将下列地理事例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相连。

(详见PPT,认真思考,踊跃发言!)3.归结明确: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区位因素:①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②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

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B
C
D
A
讨论:
BC两处自然环境相差不大,但种植的农作物对换一下,农民的收入会增加还是减少? 完成课本104页活动题。 归纳:影响农业因地制宜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01
自然条件
02
社会经济条件
03
水源气候土壤地形 等
04
市场、交通、科技、 资金、劳力等
05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根据图4.23及文字叙述画一副桑基鱼塘的流程图 并想一想基塘生产有什么好处?
桑树
桑叶

蚕粪
鱼塘
塘泥
桑树

鱼塘
塘泥
桑叶
蚕粪
答:
好处是整个过程没有废物, 而且对环境无污染。
无土栽培
不同类型的地区农业建设的方向也不同: 东部沿海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中部地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基地; 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04Leabharlann 050103
02
01
为什么要在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为了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否则的话,会出现水土 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的结果。
02
有一个小山村,周围的土地大多易受风沙,洪水侵蚀, 农作物产量一直很低。从因地制宜的角度考虑,该地方 应继续耕种,还是应该采取其他对策?谈谈你的想法。
答:应退耕还林,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肥力。
请你想计策
添加标题
添加副标题
A
B
C
D
1.A、B、C、D四处最适合发展的农业部门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C
D
3.根据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差异, 完成下列表格:
地区 秦岭—淮 河以北 秦岭—淮 河以南 耕地类型 熟制 一年一熟 或两年三 熟 一年二熟 到三熟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旱地
小麦
油菜
甜菜
水田
水稻
花生
甘蔗
4.填空:
农作物熟制一般来说,东北地区为一年一熟 ,华 北地区为 二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一年二熟,南
2.选择题:
⑴.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 B ) A工业 B农业 C建筑业 D旅游业 ⑵.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C ) A地形的差异 B灌溉方式的不同 C气候的差异 D生活习惯的不同 ⑶.与我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界线大致接近的是 ( C ) A 50mm年等降水量线 B 200mm年等降水量线 C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D 800mm年等降水量30~31页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1.农业的概念: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 律,通过人工培养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 统称为农业。 2.主要农业部门:
广义: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狭义:种植业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3.农业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①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 等物质资料。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A 宜林则林 B 宜粮则粮 宜牧则牧 C
宜渔则渔 D
图中 四大 地区 根据 地形 和气 候应 该发 展哪 种农 业?
宜 林 则 林
太行山
地势陡峭、水土容易流失,适宜发展林业。
宜 牧 则 牧
降水较少、牧草茂盛,适宜发展畜牧业。
宜 粮 则 粮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
⑷.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农作物的地区布局合理的是 ( ) A 太湖平原:水稻、苹果 B 成都平原:水稻、油菜 C 三江平原:甘蔗、棉花 D 珠江三角洲:水稻、甜菜 (5).闻名全国的“蒙牛乳业”生产基地位于我国的 ( ) A 黄土高原 B 华北平原 C 内蒙古高原 D 四川盆地 (6)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与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 应的是 ( ) A 在黄土高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B 在新疆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生产 C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大力发展林业生产 D 在珠江三角洲发展基糖生产
②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 和消费市场。
下面是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你赞成吗? ①.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 对 ) ②.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 对 ) ③.应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 ( 对 )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好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 益,并且整个过程没有废物,对 环境无污染
1.东部沿海地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有那 些? 交通对外联系方面: 东部临海、进出口方便。 地形条件: 东部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和丘陵。
气候条件: 降水丰沛,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
社会经济条件:东部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 市场广阔。 2.为什么要在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为了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否则的话,会出现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的结果。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Risk Management…It takes more than a production plan!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部分?它们的界线在哪 里?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年降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2.我国的四大牧场是哪四个? 3.东西两部分有哪些农业类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西部:畜牧业;东部:种植业、林业、渔业。 原因:地形与气候) 4.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5.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种植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6.林业集中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 属于人工林? (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及东南部的人工林) 7.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长江中下游地区) 8.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 (东部沿海地区)

西部 以畜牧业为主
1.东部和西部的差异
(400mm的降水量线)
湿润、半湿润 种植业: 的平原地区 东部 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 林业: 东南丘陵的人工林区 东部沿海的海洋渔业 渔业: 长江中下游的淡水渔业
Risk Management…It takes more than a production plan!
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海南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新疆南部
2.南方和北方的差异(秦岭—淮河)
地 区 耕地类型 熟制 (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粮食、油料、糖料)
秦岭-淮河 以北 秦岭-淮河 以南
旱地 水田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 至三熟
小麦 花生
甜菜
水稻 甘蔗 油菜
三大棉区: 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Components of Risk Management:
• Financial Plan
• Production Plan
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种植业区
粮食 作物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小麦 水稻 花生 油菜 甜菜
甘蔗
棉花
山东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黑龙江、甘肃、内蒙古、新疆
宜 渔 则 渔
洞庭湖
河湖、沿海: 水源丰富,适宜发展渔业。
活动: A、 B 、C三地,A为 城市中心区,B为城市 郊区,C为远离城市的 郊区。居住在B、C 两地的农民面临着两 种选择:
A.种植水稻、小麦、玉米; B.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 乳、禽、蛋生产
社会 经济 条件
与城市、工矿区的距离 农业技术装备 市场需求量 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我国农业的成就:
读P106活动1
2.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 水土流失、自然灾害、 环境污染
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相结合, 努力提高粮食产量,控制人口数量。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经济效益低
桑叶
桑树

蚕 粪 鱼塘
1.判断题:
(1)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导产业。 ( B ) (2)我国的棉花主要分别位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新疆南部地区。 ( A) (3)我国四大牧区,即青藏牧区、西北牧区、东北 牧区和华北牧区。 ( B ) (4)我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要遵循“因地制宜”的 原则,无须考虑市场需求量、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社 会经济条件。 (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