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性格
介绍唐太宗200字

介绍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成
功登基为帝,开创了唐朝的盛世。
在位期间,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致力于发展经济、文化和军事力量。
他任用贤能、重视人才,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时,唐太宗也十分注重民生,推行均田制,减轻农
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国力强盛,文化艺术也取得了
巨大的进步。
唐太宗还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扩大了唐朝的影响力。
他的治国理念和政
治才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古代史上
的杰出领袖之一。
李世民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说李世民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

为什么说李世民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李世民原来是这样一个人》第十一章李恒昌李世民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题记【作为修身治国齐天下的一代明君,李世民为何在面对自己的儿女时,一个劲地挠头,拿不出更好、更有效的教育办法?唐初总共发生两次谋反事件,为何他的一儿一女都参与其中?为了到底立哪个儿子为太子,他犹豫再三,考量再三,为何最终的决定,还是为大唐帝国埋下了祸根?】李世民共有皇后 1人,妃子4人,嫔客9人,另有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婕妤、美人、才人、宝林、采女和御女若干。
这些女人,在他的辛勤耕耘下,积极生产,共为他生下14个儿子,21个女儿,总共35个子女,完全可以编一个“加强连”。
在修身治国齐天下的同时,如何教育好这一大帮孩子,尤其是教育好长孙皇后所生的长子常山王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对李世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治理好整个国家。
何况,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皇帝教育子女本身就是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很遗憾,在这个问题上,李世民虽然很努力,很尽心,但收效甚微。
他尝试通过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等多种方式教育他的儿女们,试图让他们像自己一样,成为有作为的人,然而儿女们的思想、行为和做派,离他的要求相去甚远,有的甚至是南辕北辙。
回顾他对儿女的教育引导,可以说很失败,而且不是一般的失败。
他是一个伟大英明的君主,但又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
养育了一个“不爱女装爱武装”的同性恋中人李承乾,是李世民教育上的最大失败。
李承乾(619年—645年),是李世民的大儿子,为长孙皇后所生。
因为生于承乾殿,李世民为其取名“承乾”,意思是希望他能承继王业,掌管乾坤。
由此可见李世民最初对这个长子的厚爱。
不过,那时候,李渊还在执政,李世民尚未掌权,取这样一个名字,多少暴露了李世民的一些野心。
唐高祖武德三年,即620年,刚1岁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
武德九年,李世民登基做皇上,很快立李承乾为皇太子,那年他刚刚八岁,堪称那个时代最耀眼、最有前途的“官二代”。
太宗论学_文言文翻译

【原文】太宗皇帝,性聪敏,好学不倦。
幼读经史,博览群书,遂成一代英主。
及即位,务广文治,延揽群贤,设文学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太宗尝曰:“学者,国之大宝也。
若不崇儒术,则无以教化民,无以正风俗,无以安天下。
”【译文】唐太宗皇帝,性格聪慧敏捷,好学而不厌倦。
自幼便阅读经史,广泛涉猎群书,最终成为一代英明的君主。
等到他即位之后,致力于推广文化治理,广泛吸纳贤才,设立了文学馆,聚集天下英才,共同为国家效力。
唐太宗曾经说过:“学者,是国家的大宝。
如果不崇尚儒家学说,就无法教化民众,就无法端正风俗,就无法安定天下。
”太宗皇帝论学,首重儒术。
他认为,儒家学说乃治国之本,是教化民众、端正风俗、安定天下的根本。
因此,他特别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习,亲自参与讲学,提倡儒学,使天下学士皆能研习儒家经典,传承儒家文化。
太宗皇帝论学,次重经世致用。
他深知学问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故而,他不仅要求学士们深入研究经史子集,更强调要关注时事,研究治国之道,以期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太宗皇帝论学,还注重选拔人才。
他深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故而,他广开言路,选拔贤能,使天下英才得以脱颖而出。
他提倡“唯才是举”,不论出身,不论地位,只要有才,便加以重用。
太宗皇帝论学,还注重教育改革。
他深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故而,他大力改革教育制度,提倡普及教育,使天下学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太宗皇帝论学,其目的在于治国安邦。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
因此,他努力推行儒学,选拔贤能,改革教育,以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总之,太宗皇帝论学,以儒术为本,注重经世致用,选拔贤能,改革教育,其目的在于治国安邦。
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唐朝得以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文化繁荣的时期。
太宗皇帝的治国理念,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颂。
唐太宗:无情杀兄弟,有情为慈父

天家最无情,似乎已成公论,唐太宗李世民一直被认为是其中代表。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两人诸子,随后唐高祖李渊召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但纵然如弑兄杀弟的李世民这样的人物,对儿女也多有怜爱之情。
在“二十四史”之中的《新唐书·列传第八》中,曾有一篇有关李世民的第19个女儿晋阳公主的小传,就表现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太宗皇帝。
晋阳公主,名明达,是长孙皇后所生。
长孙皇后一生最受李世民宠爱,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年仅两岁。
当时在李世民诸子女中,时封晋王的李治和晋阳公主最小,由李世民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晋阳公主也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由皇帝亲自抚养的公主。
李世民对这位公主的宠爱从其封号“晋阳”就可以看出。
唐朝大多数公主都是以地名为封号的,如襄阳公主、平阳公主等。
但“晋阳”对初唐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晋阳是李唐龙兴之地,高祖李渊曾言:“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
”李世民亲历隋乱,起兵反隋,视晋阳为大唐根基之所在,将女儿封号晋阳,可见对爱女的重视。
且据史书记载,初唐30■文/吴钩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均达到了相当的文明程度。
“白领”也叫外卖 有人统计过,《东京梦华录》共提到100多家店铺,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占了半数以上。
因为汴梁餐饮业发达,“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临安也一样,“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
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换言之,宋代都市的小白领、小商人,跟今日的城市白领一样,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
没错,宋代饮食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了。
和唐字有关的典故

和唐字有关的典故唐字是汉字中的一个重要字,它有着丰富的典故。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唐字相关的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
在唐太宗即位之前,他曾经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当时他的名字叫李建成。
李建成非常聪明机智,但是他的性格却有些刚烈,不善于忍让。
李建成的弟弟李世民与他相比,性格更加温和,善于观察和思考。
李渊看到李世民的聪明才智后,决定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而不是李建成。
李建成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怒,他认为自己应该继承皇位,于是发动了一次叛乱,试图夺取皇位。
然而,李建成最终失败了,被李世民击败,被迫自杀。
而李世民则成为了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的繁荣时期。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唐字与唐太宗的名字李世民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寓意着李世民的聪明才智和杰出的领导能力。
第二个典故是关于唐玄宗的。
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他是唐太宗的孙子。
唐玄宗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被誉为盛世。
然而,唐玄宗晚年沉迷于享乐,荒废政事,导致朝政腐败,国力衰弱。
这个时候,宦官魏征上书进谏,指出了唐玄宗的错误,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然而,唐玄宗却没有听取他的劝告,反而下令将魏征投入监狱。
不久后,唐玄宗听信了其他宦官的谗言,将魏征杀害。
唐玄宗的这种行为被人们称为“杀魏征”,成为了负面典故。
唐字与唐玄宗的名字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寓意着唐玄宗的荒废政事、固执己见的错误行为。
第三个典故是关于唐僧的。
唐僧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高僧,他的真名叫玄奘。
玄奘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是他对佛教充满了向往,决定出家修行。
为了寻找真经,玄奘历尽艰辛,四处奔波。
最终,他到达了印度,取得了佛经,带回了中国。
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佛教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唐字与唐僧的名字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寓意着唐僧的修行和奉献精神。
第四个典故是关于唐朝的文化繁荣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被誉为“盛唐”。
这个时期,诗人杜甫、李白等人活跃于文坛,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作。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在位年间,励精图治,以民为本,提倡节俭,减轻徭役赋税,复兴文教,使社会逐渐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同时也是唐朝的诗人,并且在政治军事上也有非常出色的成绩。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称号,在对外和对内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针。
对外他积极开拓疆土不仅重创了高句丽,也将东突厥灭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
在国内他就劝课农桑,奉行节约,并且主张以文治天下。
作为一代君王,能任人唯贤,多次听取谏官魏征的逆耳忠言,并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些使得唐朝能够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唐朝在当时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也正是因为他的勤政爱民,不懈努力。
唐朝民俗开化,经济繁荣,是当时各民族的大熔炉,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便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的写照。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了23年,他在位的时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但确是历代皇帝中贡献最大的。
他在位期间朝堂上下都是一派和乐。
玄武兵变,历史沧桑,一将终成万骨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终归来得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在位时所作出的政绩。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瘫痪在床上,最终在终南山上驾崩,安葬在昭陵,庙号为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追封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其创下的大唐盛世也为后人所称道。
唐太宗李世民试赂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圣君,他在位时,国运昌盛,开启了唐朝最繁华盛世时期,当然明君治天下,自然少不了一批优秀大臣辅佐,而唐太宗对大臣也是要求苛刻。
唐太宗试赂指的是唐太宗对臣子是否收受贿赂的一种试探。
唐太宗性格还是有些多疑的,而且极为讨厌大臣不忠,厌恶官员收受贿赂,不过大臣要收贿赂,也不怎么可能给他知道,为了探查官员有无收受贿赂毛病,唐太宗想了一个法子,派出身边亲信,扮成贿赂的人,去给官员送礼。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测评小卷(六)

单元测评小卷(六)[测试范围:第六单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3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以及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玉帛.(bó)又何间.焉(jiān)远谋望其旗靡B.昳.丽(yì) 小信未孚.(fú)社稷门廷若市C.遗诏.(zhào) 庶竭驽.钝(nǔ) 驱弛猥自枉屈D.窥.镜(kuī) 咨诹.善道(zōu) 斟酌攘除奸凶【解析】A.又何间.焉(jiàn);B.门庭若市;C.庶竭驽.钝(nú),驱驰。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A.一鼓作气,再.而衰(再:第二次)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私心)C.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展)D.度.已失期(度:推测,估计)【解析】私:偏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A.战于.长勺欲有求于.我也B.何以.战扶苏以.数谏故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必能使行.阵和睦D.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解析】A.在/对;B.靠,凭借/因为;C.都读háng,队伍;D.认为……美/美丽。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A.《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期史官左丘明所著。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B.《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
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代表,合称“苏辛”。
D.“愚以为宫中之事”“陛下亦宜自谋”“安陵君其许寡人”中的“愚”“陛下”“寡人”都是敬称。
【解析】“愚以为宫中之事”“陛下亦宜自谋”“安陵君其许寡人”中的“愚”“寡人”是谦称,“陛下”是敬称。
5.“偶遇”是小说设计情节的常用方法,请根据给出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4分)6.根据提示默写。
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简介最新3篇

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简介最新3篇轶事典故篇一改名世民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箭术无双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
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
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
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
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
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
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
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
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小鸟依人成语小鸟依人出自唐太宗之口:不久之后,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我今天要当面评论你们的功过得失,引以为鉴,使你们警惕。
说者没有过错,听者自己改过。
”说完他就看着长孙无忌说:“你善于避嫌、随机应变,但是领兵打仗不是你的长项。
高士廉博览群书,悟性很高,临危受难不变节,做官也不拉帮结派,但是缺少直谏的勇气。
”唐太宗将朝中大臣评论一番,最后说到了褚遂良。
唐太宗说褚遂良在学问方面大有长进,性格很刚直,对朝廷忠心,对我很有感情,平时一副飞鸟依人的模样,我很是怜爱他啊!”房谋杜断《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的性格:喜好文史、英明果敢、坚毅不屈、智勇双全、虚怀若谷、能言善辩、唐太宗的优点:胸怀大志、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任人唯贤、量才授职、广开言路、鼓励直谏、虚心纳谏、独立思考、优化选择、从谏如流、以人为本、用人不疑、恩威并举、文韬武略、求贤敬贤、宽刑简法、体恤臣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执法如山、大义灭亲、以史为鉴、善于反省、公正无私唐太宗缺点:反复无常、固执己见、私欲满溢、滥用民力变革时代,个人或组织生存发展之道:顺势、定市、做事、做实唐太宗是个有领导力的皇帝:领导力就是正确规划个人或组织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整合、内化相关资源,并积极影响相关人员决策和行为,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或组织效益最大化(的能力)《李世民成霸业的用人韬略》作者:李肖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1.把蠢材变成人才李勣,山东曹州的一个泼皮无赖,才学浅陋,胸无大志,整日与酒徒为伍,吃喝嫖赌、无恶不作。
自从他投靠李世民后,经过李世民的悉心调教,更名改姓,“徐世勣”变成了“李勣”,身上恶习一扫而光,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还屡次帮助李世民守卫边疆,他和李靖并肩作战,多次击败游牧骑兵的骚扰,被誉为唐军之长城。
2.善于人才组合中书令房玄龄谨小慎微,办事稳重,善于出谋划策,兵部尚书杜如晦精明果敢,剖断如流,在决策、判断方面胜人一筹。
将二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房谋杜断的最佳黄金组合。
3.把敌人边亲人魏征是作为太子洗马,多次鼓动太子李建成先下手为强,欲将李世民置于死地,斩草除根。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后有一次质问魏征:“你离间我们兄弟关系为了什么?”魏征却神色自若地回答道:“皇太子如果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
”唐太宗听后,不仅没杀魏征,反而把他提升为谏议大夫。
不久,还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他的儿子,使两人从仇人变成了亲人。
4.宽刑简法,把杀人变成救人李世民曾对大臣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对死刑的审核极为慎重,在审核程序上要求三复奏,即向皇帝报告三次,后来又增加到五复奏。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腊月太宗视察朝廷大狱,那里有390名被判处死刑的囚犯等待批准,执行死刑。
这些犯人都是罪大恶极之人,但是李世民本还是着人文主义精神进行终极抚慰,经过亲自审问,得之死刑犯们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再回家看看。
李世民便立即答应,要求只有一个,即死刑犯们要在来年九月初四一个不落地回来。
最后,规定的期限到了,除了一个犯人没有如约而至外,其余犯人都按时回到狱中,正在大家埋怨那个犯人的时候,最后的这个犯人拖着病体坐在马车里也赶来了。
李世民点头微笑,下令大赦所有的死刑犯。
5.【虚心纳谏,知错就改】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不久,大兴土木,营造宫室。
一天,他在披香殿招待大臣,苏世长忽然问道:“陛下,披香殿是隋炀帝建造的吗?”李世民说:“你明知是我建造的,却还要问,你有什么话就说。
”苏世长指出他有许多宫室居住却还要耗费财力民力建造新的宫殿的错误后,唐太宗点点头深以为是。
公元630年,唐太宗打算巡游洛阳,于是下令修缮洛阳乾元殿,给事中张玄素指出:巡游东都建造宫殿不是当务之急,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大兴土木就是走隋炀帝的老路。
李世民先是大怒,这家伙竟拿自己和暴君隋炀帝相比!而后,张玄素又说:“如不立即停止修乾元殿,将来的命运比夏桀、商纣还要可悲。
”李世民听后仔细想想觉得有理便和颜悦色地说道:“是朕考虑不周,既然如此,就停建把。
”6.【鼓励直谏,用刺头不用滑头】苏威是隋朝宰相,为人圆滑,虽经历乱世,却能明哲保身,化险为夷,活到唐朝初年。
当他听到李世民进了洛阳就急忙来求见想捞个一官半职。
李世民却拒绝接见,并让人质问他:“苏公是隋朝宰相,社稷危难,公不能扶,使皇上身弑国亡。
”相反,对于苏世长,张玄素、魏征、孙伏加等一帮经常惹他生气的刺头,却是关爱有加。
一次,孙伏加批评唐太宗滥加酷刑。
草菅人命,与李世民当廷抗争。
事后,李世民赏赐孙伏加一座价值百万的庄园。
有人议论表示不满。
李世民说:“我一生气,你们就不敢批评朝政了,这次厚赏孙伏加,就是为了鼓励大家关心朝政,多提意见。
”7.【关爱臣子,小恩小惠情谊深重】大将李勣生病要用人的胡须作配药,李世民听说便马上剪下自己的胡须给李勣送去。
把李勣感激得痛哭流涕,拼着老命为他奔忙。
今天征突厥,明天伐吐谷浑,戎马一生,至死不悔。
胡人给李世民送了不少甜瓜,李世民一吃觉得不错便给房玄龄等人送去一些。
房玄龄觉得李世民对自己是大德大恩。
“世民每破军克城,诸将佐争取宝货,玄龄独收揽人物,致之幕府。
又将佐有勇略者,玄龄必与之深相结,使为世民尽死力。
”后来,房玄龄死了,李世民一吃甜瓜就哭泣,别人问他哭泣的原因,他说触景深情,又想起房玄龄。
8.【注重君臣关系,恩威并施】贞观六年,李世民盛宴款待大臣,同州刺史尉迟敬德作为“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又屡次在李世民深陷危难之时挺身救主有功,应邀到长安参加宴会。
期间,有一位马大哈无意坐到了尉迟敬德的位子。
敬德怒斥其“没大没小”。
旁边的任道王李道宗插话:“今日宴席,不分座次,大可不必为此伤了和气。
”尉迟敬德更怒了,一拳打在李道宗的眼睛上,几乎造成其失明。
唐太宗看在眼里,便叫住尉迟敬德,伤心地说:“朕见汉高祖诛灭功臣,意常忧之,故欲与卿等共保富贵,令子孙不绝。
然卿居官,数犯法,才知道当时把韩信、彭越剁成肉酱,实非高祖之罪也。
国家纲纪,惟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得。
勉自修饰,无贻后悔。
”几句话说完,尉迟敬德已面无血色,从此再不敢飞扬跋扈,横行霸道。
唐朝征服的少数民族成分复杂,那些游牧民族更是说乱就乱,说反就反。
一次,李世民召集大臣,专门就民族事务进行讨论。
有人说:“把他们迁到内地,教他们耕地,学做农民。
”颜师古认为把他们迁到黄河以北地区,设酋长建立自治部落。
温彦博认为把他们迁到内地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居住方式,难免会发生意外情况,倒不如顺应他们的民族风俗,实行自我管理。
”李世民采取了温彦博的建议,先把突厥族的吉利可汗叫到宫中,眼里训斥教育一番:“你继承父兄遗业当上可汗,却为非作歹,暴虐不到自取灭亡,这是罪行之一;多次和我山盟海誓,互不侵扰却多次自食其言,这是罪行之二;自恃强大,嗜杀好战,是大批战士暴尸原野,这是最行之三;触动骑兵,见他庄稼,抢掠百姓子女,只是罪行之四;我饶恕了你的罪行,保留了你的领地,让你来朝见我,却迟迟不来,这是罪行之五。
但是如果你今后悔过自新,不再入侵中原,可以饶你一死。
”吉利可汗听完哭着给李世民跪下。
李世民扶起他,为他举行了欢迎宴会,酒到尽兴时,李渊弹起了琵琶,李世民跳起了舞蹈,一直到深夜才罢宴。
9.【用人精简,宁缺毋滥】在唐太宗统治的22年间,政府官员,数量不多,却非常精干,办事效率也极高。
10.【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魏征、王珪、薛万钧、萧瑀等人过去曾经都是李世民的敌人,战败之后,弃暗投明,改邪归正。
李世民不计前嫌,量才授职,作为心腹。
李勣、程咬金、秦琼等人,过去是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与李唐军队争夺天下,杀得你死我活。
而李世民是顶天立地的好汉,胸怀神州,放眼天下,广纳贤才,不管曾经的恩怨仇恨,今天你是人才愿意跟着我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他就提拔你,重用你。
李世民心胸宽广、气度非凡,用人才标准衡量人才,不在其中夹杂个人感情因素。
11.【用人唯才、华夷无别、一视同仁】在李世民的统治集团中,任用了大量的文人、武人、亲人、仇人,而且还提拔了不少外国人和少数民族,雄辨地证明了李世民用人唯才,华夷无别,一视同仁作法的合理和高明。
李世民说:“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继栎梁,短者以为栱桷。
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
明主之任人犹是也。
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
无智、愚、勇、怯者,兼而用之。
故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
”李世民出身于一个鲜卑族和汉族结合而成的家庭,长于西北边地,对少数民族有较深的情感。
当他执掌大权后,极力倡导胡汉一家,华夷无别的民族平等政策,对待史大奈、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等少数民族人才,李世民也委以重任使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为国效力。
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西北边陲,食肉饮乳,骑马游猎,身体健壮,高大威猛,非常适合带兵打仗。
且一些少数民族将领文化水平太低,不悉兵法,有勇无谋,无法担任主帅,李世民就将胡族将领和汉人将领搭配起来,取长补短,组合任用,很快就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为彻底解除北方游牧部落的威胁,唐太宗采用以夷治夷,以胡抗胡的办法,大量征用胡兵蕃将,让这些游牧民族去抗击游牧民族。
1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样的人是明君,什么样的人是昏君?”魏征说:“国君之所以贤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没有判断能力。
……隋炀帝偏心虞世基,各地的农民攻城掠地,他却一无所知。
所以帝王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接受别人的进谏,则不会受贵臣的蒙蔽,使下面的实际情况如实反映到朝廷。
”唐太宗对他的说法很满意,连连点头称是。
13.【以史为鉴,克己节欲】唐朝初年,李世民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利益以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就像用刀割自己屁股上的肉,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肚子吃饱了,人也完蛋了。
人民的怨气一旦产生,众叛亲离也就在所难免,我每次想到这些事,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魏征说:“古代那些帝王,都是能充分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能回避身外之物的诱惑。
以前,楚国聘用詹何,向他请求什么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詹何说是修身养性的技巧。
楚庄王又问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詹何却说:‘我没有听说身心修养好的国王却把国家治理得很乱。
’陛下所说明的,实际上和古人的含义是一样的。
”14.【广开言路、鼓励直谏、共谋国事】贞观四年,唐太宗问萧瑀:“隋文帝杨坚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萧瑀说:“克己复礼,勤劳思政。
他每次上朝总是废寝忘食,一直工作到日落西山,夜幕降临。
”唐太宗说:“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个人观察问题很细致,头脑却糊涂,头脑糊涂就会不同事理,越是观察得细致越容易产生疑心。
他不相信朝廷内的大臣,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累得心力憔悴。
文武大臣都知道隋文帝的心思却不敢直言指出,宰相以下的官员窦氏溜须拍马,顺着皇帝说话。
我的想法不然,我把这么多的事务全交给各部门去办理,宰相出谋划策,考虑周全后才具体执行。
如果让皇帝一个人去蛮干,日积月累,冤假错案积累很多,国家会很快亡。
还不如广泛提拔贤良人才,监视着让他们做事,法令严肃,谁敢胡作非为?”而后,李世民还命令各部门,如果皇帝颁布的诏令,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必须如实向上反映,不得阿谀奉承,明知有错却知情不报。
15.【用人不疑】深受李世民器重的少数民族的一个将领契苾何力被薛延陀抓去后,有人怀疑契苾何力恐怕会和薛延陀合谋造反。
而李世民却坚信:“契苾何力绝对不会背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