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阅读过一些古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的诗相关内容,欢迎共享,盼望对大家有关心。
一、《回乡偶书》全诗及注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释(1)偶书:任凭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削减,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削减,疏落。
(4)相见:即观察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熟悉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转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观察我,没有一个熟悉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二、《回乡偶书》全诗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家乡熟识而又生疏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安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详细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家乡,家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布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伤,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贺知章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译文及注释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没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i见、有i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蓄是似不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似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蓄感慨在同题第二不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因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蓄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因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似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因;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因”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蓄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原文:回乡偶书二首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2023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回乡偶书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八篇)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八篇)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了解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刘建勋)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了解而又陌生的环境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6.乡音——家乡的口音。
7.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译文]年少时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改而两鬓的头发已花白。
孩子们看见了个个都不认识,笑着问我这个远方的客人是从哪里来?[简析]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
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
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鬓毛衰一作: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
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
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赏析及翻译

《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赏析及翻译一、《回乡偶书》全诗及注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二、《回乡偶书》全诗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
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
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译文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
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