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发展史与前沿进展

合集下载

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起源、演化以及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现象的学科,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地质学的体系。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入手,然后介绍地质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地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时期,例如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中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然而,正式的地质学发展始于18世纪的欧洲,最早的地质学家包括克里斯蒂安·赫鲁晓士、詹姆斯·赫顿以及威廉·史密斯。

他们通过观察地球的地层、化石和岩石来推断地质历史并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如地层学、地貌学和古地理学等。

然而,直到19世纪中期,地质学才真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时期,查尔斯·赫什尔、检查者·隆特和威廉·汤姆森等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球的萌动和地质过程来建立地球历史的框架,提出了地球的年龄和地壳漂移的概念。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火山学、矿床学和地震学等新领域,并建立了地质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相对年代学和地质模型。

20世纪初,地球科学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地质学的进步。

地质学家开始采用现代的科学仪器和技术来研究地质现象,例如地震仪、地磁仪和卫星遥感。

这些新的技术使得地质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在当代地质学中,许多重要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其中之一是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表明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它们在构造活跃区域之间发生相对的运动。

这一概念解释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此外,地质学家还研究了全球变化和环境演化,包括气候变化、生物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地质学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的地质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对地球自然系统的全面认知,例如地球化学、古气候学和生物地质学。

此外,地质学家还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以应对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持续影响。

试述地质地貌学的发展趋势

试述地质地貌学的发展趋势

试述地质地貌学的发展趋势
地质地貌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学科交叉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已经不再仅限于对地壳内部构造或地貌形态的研究,而是涉及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

未来,地质地貌学的发展将进一步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全新的研究范式。

2. 提高研究精度:传统的地质地貌学研究多依赖于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分析,但这种方法有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未来,地质地貌学研究将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卫星遥感、激光扫描等,提高研究数据的精度和效率。

3. 深化空间和时间维度研究:地质地貌学的研究范围已经从单一的地貌形态扩展到时间和空间的综合研究,未来的发展将进一步深化这种维度的研究。

例如,结合地震活动、古地磁场等维度,研究地球演化的历史以及未来的趋势。

4. 加强学科应用:地质地貌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领域。

未来,地质地貌学将继续加强学科应用,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研究方向分析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研究方向分析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研究方向分析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演化历史和地质现象的学科,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早期起源开始,分析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并重点讨论了地质学的现代研究方向。

地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早期的学者如亚里士多德和烟霞派学者都对地球的形成和地质现象进行过一些观察和猜测。

然而,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才开始真正对地球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科学家们通过对岩石、矿物和化石的观察,逐步建立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地质学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层学和岩石学方面。

地层学通过研究地层的堆叠关系和化石的分布,揭示了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

地质学家将地层分为不同的地质时期,为地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序列。

岩石学则研究岩石的组成、结构和形成过程,为地球内部的变化和动力机制提供了线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质学研究逐渐拓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貌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为地质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地球物理学通过测量地球引力、地磁场、地震和地形等参数,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地球化学则通过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化学组成,揭示地球的化学演化过程。

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地质过程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近年来,地质学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全球变化和资源环境领域。

全球变化研究关注地球系统的整体演变和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地球的长期动力演化和短期的灾害性事件。

资源环境研究旨在探索和利用地球的资源,如石油、矿产和水资源等。

此外,环境地质学也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

遥感技术、卫星导航和地球信息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地质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此外,计算机模拟和数值模型的建立,使得地质学研究具有了更高的精度和预测性,同时降低了实验和野外观察的成本和风险。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

【内容提要】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跨入21世纪之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重大任务。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及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地理学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地理学/发展进程/当前形势/未来任务geography in china/past progress/present situation/future direction.【正文】1 50年来我国地理学发展的辉煌成就1.1 根据我国自然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一些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系,并属理科。

在各大区与省师范院校中普遍设立地理学系,师资培养有很大进展。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地理学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发展。

在“文革”前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采用前苏联的教学体制,分专业教学,以二三级分支建立专业,加强了数理化自然科学,增加了实践时间,使地理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发展。

在为国家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地理学研究机构逐步增加,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

首先是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综合性的地理学研究机构和有地区特色且针对我国特殊的地理问题的专业性地理学研究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在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建立的研究机构更多。

80年代我国人文地理学得到复兴,促进了应用地理、计量地理、旅游地理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由地球信息科学家开拓的gis在全国学术界和社会许多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了地球信息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一个地理信息科学基本体系。

地理学研究机构和地理研究的发展,使地理学在为国家目标服务和科学问题的研究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 “以任务带学科”,提高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以任务带学科”是我国50年来地理学取得蓬勃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及趋势

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及趋势

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及趋势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关注着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无尽的奥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理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本文将探讨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趋势。

首先,地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早期,地理学研究主要以地貌地势、气候、水文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测量来获取数据。

但随着航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地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遥感技术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卫星图像获取大范围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地理学研究的效率,还使得研究的范围更加广阔和深入。

其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正在发生着变化。

地理学研究的范围已从原来的自然环境扩展到人文环境。

传统的地理学主要关注自然地理,如地形地势、气候、植被等。

而现代地理学已经将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纳入研究范围,形成了人文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新的分支。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地的形成与演变、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等问题,城市地理学则关注着城市规模、形态、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这种扩展的研究范围使得地理学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第三,地理学研究趋势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地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促使地理学家寻找可持续利用地球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途径。

地理学研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此外,地理学在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研究也日益重要。

最后,地理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支持和合作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过程。

同时,与社会科学合作可以深入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的空间分布等问题。

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将促进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地质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地质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地质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地球表面以及内部的历史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了地球科学的各个方面,如地质演化、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表层过程等。

地质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时间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对于采矿和基础设施的需求推动了地质学的兴起。

地质学家开始研究地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以解决采矿和工程方面的问题。

19世纪的大洋地质学方面的突破,揭示了地球表面和内部的一些奥秘。

而20世纪的地球科学革命进一步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利用卫星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地球进行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地质学的发展趋势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目前,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在地质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首先是数字地质学的兴起。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值模拟、地质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成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数字地质学的发展使得地质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模拟地球的演化过程,提高地质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其次是多学科整合的趋势。

地质学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往往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紧密合作,才能全面了解地球系统的动态过程。

气候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化学等等学科的发展与地质学的融合成为了一个主要趋势。

通过多学科融合,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球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过程的相互作用。

此外,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问题也是地质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地球的自然资源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地质学家正在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矿产资源、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质学的研究结果对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地质风险评估与灾害预防也是地质学关注的重点。

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地质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

地质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

地质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构造、地质过程和地球演化的学科,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地质孕育了众多重要的理论和学说,推动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利用。

本文将回顾地质学的历史发展,并探讨当前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地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早期的地质学家通过观察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提出了一些简单的理论。

然而,直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地质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18世纪,地质学家开始利用化石记录和地层的研究揭示地球历史的进程,逐渐形成了现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9世纪是地质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地质学家开始详细研究各种地质现象和结构,发现了地壳的构造和地球内部的层次。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蕴含在地层中的化石成为了解地球演化历史的窗口。

同时,地质学的应用价值也逐渐显现,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地质灾害的预测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20世纪是地质学发展的飞速时期。

地震学、火山学、构造地质学等新的分支学科相继涌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地质学家可以通过卫星遥感、高精度测量等手段获取大量地质数据,这为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地质学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新的学科应运而生。

当前,地质学正朝着更加综合、跨学科的方向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地质学正积极参与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研究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为人类提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议。

同时,地质学还在探索地球深部的奥秘,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以提高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能力。

为了适应当前的科技和社会需求,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地质学家能够更好地处理和分析大量地质数据,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地质灾害和资源分布。

此外,地质学家还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和知识共享,以加强地球科学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未来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包括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加强对全球变化的研究,提高地球科学信息的普及和应用。

地质学的发展和前沿领域

地质学的发展和前沿领域

地质学的发展和前沿领域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形态变化的自然科学,也是人类认知自然界、探索能源和环境资源的重要学科。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变革,涉及的前沿领域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发展历程、经典理论、新技术、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起来了解一下地质学的新动态吧。

一、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地质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中国的《尚书》、《易经》等经典著作中就有关于地震和山形变化的记载。

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提高,地质学逐渐成为一门更加系统、科学的学科。

18世纪初,法国学者布丰依据岩层排列顺序,提出了地层学说,奠定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9世纪中叶,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地质学的演化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初,地球物理学和放射性同位素法等新技术的创新,使得地质学的研究更加精确和深入。

21世纪,地质学已经成为一门包含多个分支和交叉学科的复杂学科,包含了地质、气象、环境、水文、岩土工程等学科内容。

二、地质学的经典理论地质学的经典理论主要包括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地震地质学、沉积学、地貌学等方面。

其中,岩石圈的构造和演化是地质学的核心,涉及地球内部结构、板块构造、伽马辐射、地热能等多个方面。

地震地质学是研究地震原因、预测和防治等方面的重要学科。

沉积学则关注遗存的岩石的组成和类型、沉积岩中所含的有用矿物质等。

地貌学则是研究地表特征、河流、山区等地貌的形成和变化等方面。

三、地质学的新技术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地质学研究带来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地质学研究更加科学、精确和深入。

例如,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建筑工程等领域。

地球化学研究技术可以通过对地球上各种物质进行分析检测,确定地球内部的化学成分和构造特征。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遥感图像来解决地表变化的问题。

通过这些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地质学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地球表面的现象,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學發展史與前沿進展孫然好(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甘肅蘭州730000)email:sunra02@簡體原文:/process/download.jsp?file=200410-73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地貌學的發展史,認為現代地貌學的發展必須與時代發展趨勢相結合,需要深入研究地統演變與全球氣候、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地球陸地系統的關係。

文中還探討了地貌學的各個發展方向,認為環境地貌、災害地貌、城市地貌、旅遊地貌、河口海岸地貌等應用地貌學分支近年來發展迅猛。

主要是因為這些分支與經濟發展的需求結合較好。

相比較而言,地貌學理論研究明顯滯後,需要加強。

關鍵字:地貌學數字地貌發展史進展地貌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結構、形態成因、發展歷史、動態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的科學。

其研究目的是認識地貌形態的發展規律及其演變趨勢,應用於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

地貌學由於其研究物件時空尺度的變化極大,大到地球本身及其它行星地貌,小到沙粒粉塵的變化移動規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統一和整合就顯得十分困難。

同時,研究地貌發展歷史的沉積學方法與研究地貌發展過程的動力學方法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也日益顯現出來。

縱觀國內地貌學的發展,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應用地貌學的—些分支有所新進展,但從整體學科看,依然存在著深層次的危機,如人才斷層及市場經濟的衝擊,先進實驗設備手段及現代電腦技術的欠缺,傳統地貌數理基礎的不足,理論建樹比較薄弱,對科學方法論及相鄰學科發展新趨勢的瞭解不夠等。

任何學科都是在發展的,固守的結果將是“喪失”,只有不斷推陳出新、順應時代的發展才有出路。

世紀之交的地貌學如何發展,是擺在每個地貌學者面前急需探討的問題。

1.地貌學發展簡史回顧1.1 古代地貌學知識的積累和萌芽地貌是地理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存都與地貌形態密切相關。

從中國的遠古神話,到西方聖經的傳說,地表形態形成與發展一直是人類關注的基礎知識。

古人依山傍水而居,據關占隘而戰,利用地勢高低不同引水灌溉,古代文明的發展過程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地貌知識。

近人對《山海經》進行的系統研究表明,中國在4200 年前,確曾組織實施過一次大規模的地理考察和測量繪圖工作,當時所繪地圖,即《山海經》早已失傳,當時提交的地理考察報告即《五藏山經》流傳至今,它記述了26 條山脈,500 余座山峰,彼此存在著良好的分佈與銜接關係。

中國西周(西元前8 世紀)時的《詩經》、戰國時的《尚書·禹貢篇》(西元前3—4 世紀)就已有關於地貌類型、山川大勢、土壤類型的記載,北魏酈道元(6 世紀)所著的《水經注》、北宋沈括(1032—1096)的《夢溪筆談》,明代徐霞客(1586—1641)的《徐霞客遊記》不僅詳細描述了中國的主要江河的地形待征,而且對侵蝕地貌、堆積地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相關關係有了深入的分析。

明初孫蘭(1638—1705)的《柳庭輿地偶說》更是深刻認識到地貌的變化受到外力(人及自然力)和內力的作用影響,且這些作用因時而變、因人而變、因變而變。

同時,中國古代地貌學的知識散見於浩瀚的地方誌中。

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對地球的形成進行了探討,古羅馬時期由於引水灌溉的需要,對河流地貌和地震引起的地貌變化進行了分析。

中世紀對地貌學的描述則是完全按照上帝的意願來解說。

地貌學萌芽階段的特徵:早期均為簡單描述現象和簡單歸納總結,後期伴隨著西方物理學、數學的發展及地質學的出現,地貌學萌芽也初現端倪。

本時期地貌學的知識與人類生活、戰爭、旅行等生產實踐活動的積累密切相關,而且依存於地質學及一些綜合性專著中。

1.2 近代地貌學的出現和發展地貌學(Geomorphology)一詞的首次出現(C.F.NaMmn,1858 年),距今已有140 多年了。

近代地貌學的出現和發展與地質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17 世紀開始、西方伴隨著工業革命和地理大發現的進行,地質學進入了大發展時期。

文藝復興後西方學者通過野外旅行觀察和化石研究了地表剝蝕問題。

A.G.Wmner 通過研究沈積岩提出水成論,但很快遭到以James Hutton(1726-1797)及John Plada 以1748-1819)為代表的火成論的反對。

他們研究了地球的自然歷史、地球系統理論及其證據,提出了地質旋回的概念。

在俄國,1763 年羅親諾索夫提出了地貌的發展是內營力與外營力相互作用結果的思想。

科學地質學的創始入Charles Lyell 在自己的地質學原理中提出了現實論,即地表緩慢而不斷變化的理論。

19世紀後半葉,Jarmes Hall 的災變論,Janes Geikeie 的大冰期理論,為地貌學的出現提供了豐富的土壤。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成立(1879)及美國對西部開發的活動,為地貌學的發育成長奠定了基礎。

G.K.Gibert(1842—1912)發表的亨利山地質報告,提出均衡發育的思想,對地貌學影響深遠,標誌著近代地貌學理論的開始(莫仲達,1988)。

十九世紀末,李希霍芬、A·彭克、A·巴甫洛夫等綜合性巨著紛紛問世,它們把地表結構和地貌成因的認識系統化,並進行了地貌分類的嘗試。

地貌學分化為獨立的學科是與美國學者大衛斯和德國學者彭克密切相關的,大衛斯發表的《河流發育迴圈》(1889)、《地貌迴圈》(1899),提出了“侵蝕輪回”、“地形是構造、營力和時間的函數”等理論,成為近代地貌學的理論核心,但這種理論也有嚴重缺陷,忽視了地貌演化的複雜性,過於簡單機械。

彭克為代表的歐洲地貌學是從水工學和地形調查測量方面進行研究的。

他在《地形分析》一書中,試圖用數學方法分析坡面演化,進而解釋地殼運動。

20 世紀30 年代,美國、西歐及前蘇聯出現了一系列地貌學的綜合性專著(A.Lobeck,O.Engeln,舒金等)。

近代地貌學的產生與發展,與野外觀測調查密不可分。

在大量調查資料分析基礎上進行理論總結,是這一時期地貌學發展的顯著特點之一。

同時,借鑒相鄰學科的先進思想和技術手段,也是現代地貌學發展的特徵,如大衛斯的地貌迴圈理論明顯受到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影響。

1.3 現代地貌學的新進展二戰後地貌學的發展進入現代階段。

著名美國水文和地貌學家霍頓(R.E.Hoton,1932,1945)則從地形形態和水文過程出發,將坡面發育和河流地貌研究推入了嶄新階段;馬爾科夫(1948)提出了地貌水準面的概念;斯川勒(Straler,l950)應用系統方法對斜坡從兩維空間和三維空間(流域)進行分析;L C.King 1953 年發表了《地形景觀演化的基本原則》,提出地貌的夷平大多數情況下是按斜坡後退的方式進行,結果形成了傾斜的夷平面——山足剝蝕面和山足剝蝕平原。

20 世紀50 年代末至60 年代中的地貌學定量革命帶來了地貌發育理論的百花齊放,人們通過實地觀測和模型實驗,掌握了大量的資料和統計分析資料,從而對地形發育提出了許多新設想。

這一時期地貌學的發展出現3 個特徵;大量引進相鄰動力學的先進理論和技術;採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物理探測、遙感、年代測定、微體古生物及孢粉等;室內外模擬實驗發展迅速。

地貌學的定量革命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一些學者為模型而模型,有的甚至轉變為數學遊戲,尤其近年來隨著電腦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依賴電腦模型,而輕視野外觀測實驗的傾向。

1961 年英國地貌研究組(BGRG)成立,標誌著現代地貌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W·Q·甘迺迪(1962)根據構造上升、河流下切和普遍剝蝕3 方面的作用速率對比,提出了九種地形發育模型。

舒姆(A.Schumm)和李奇持(R,W.Lichty)1965 年提出地貌發育的三種時間尺度,舒姆還提出地貌閾值和複雜回應理論。

這期間,最引入注目的發展理論是哈克(J.T.Hack)和斯川勒(Strahler)把系統論和熱學原理引入地貌學研究中,並指出,大多數地形屬於開放系統,其演化並不是順著固定方向和朝著最終地形而進行的,經過自我調節達到均衡是處於開放系統中的地形發展總趨勢。

1976 年《地球表面過程》雜誌出版,標誌著過程—反映學派的成熟,1981,該雜誌又改名為《地球表面過程與形態》,說明過程反映學派重新從僅重視過程轉變到同時兼顧過程的最終結果——地形的變化。

R. J. Chorley、S. A. Schumm 和D. E. Sugden 在1984 年合著的地貌學,標誌著動力地貌學派的確立。

進入70 年代,國際合作日益頻繁和重要,1970 年開始的每年一度Binghamtom 研討會反映了歐美地貌學最新發展趨勢。

從以下各年度的研討主題可以看出歐美地貌研究的發展:1973,海岸地貌;1976,地貌發育理論(臨界閾值);1981,宏觀地貌學;1982,河流地貌學;1984,構造地貌學;1985,坡地過程。

1985 年以後連續召開的四屆國際地貌學大會集中反映了國際地貌學界的最新發展趨勢。

由國際地貌學家協會(IAG)主辦的“第四屆國際地貌學大會”內容涉及冰川地貌、乾旱和半乾旱區地貌、河流地貌、構造地貌、海岸與次海洋地貌、熱帶地貌、火山地貌、喀斯持地貌、風蝕與土壤、應用地貌、理論地貌、冰緣地貌等論題,同時還舉行了地貌學與環境影響評價、地貌學的方法與手段、地貌與全球變化、崩塌管理、地貌與全球構造、大西洋地貌和演化過程中的量級與頻率等專題研討會。

我國地貌學解放後得到了迅速發展。

五六十年代隨著大規模野外考察和經濟建設的客觀需要,借鑒學習蘇聯地貌學的理論,成為我國地貌學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各分支地貌學科迅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地貌專業人才。

1979 年後,我國地貌學又借鑒歐美地貌學發展的長處,朝著縱深方向發展,相繼出現了河流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環境地貌學、旅遊地貌學、動力地貌學等分支。

1987 年以後,4 年一度的地貌與第四紀研討會基本反映中國近年來地貌學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發展態勢。

1987 年廣州地貌第四紀學術思想研討會表明,實驗地貌學、地貌製圖學等發展迅速;會上不少學者提出了發展城市地貌和地貌資訊系統的設想,會議號召地貌學者主動參與國家重大國土整治問題的研究;1991 年桂林地貌過程與環境管理研討會上,論文集中反映地貌過程與人類活動的關係,集中反映了應用地貌學、環境地貌學、城市地貌、災害地貌、旅遊地貌在大江大河治理、國土開發及區域經濟方面的發揮了巨大作用。

同時也反映了實驗手段的變化,引人注意的是論文集中有兩篇文章分別探討了環境地貌學及實驗地貌學的發展。

1995 年廣西大化的地貌、環境與發展研討會,從五個方面反映地貌學的新進展:地貌、第四紀與全球變化;地貌過程與環境;災害地貌環境及其防治;旅遊地貌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地貌第四紀與可持續發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