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发展趋势

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发展趋势

02
03
远程手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实现远程手术的实时监控和指导, 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05
远程手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未来发 展:实现远程手术的全球化,提高 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0 4 远程手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
降低手术成本,提高医疗资源利 用率
个性化医疗和精准手术的发展
个性化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环境和生 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动化和智能化
手术导航:通过人工智能技 术,实现手术过程中的精准 定位和导航
术后康复:通过人工智能技 术,实现术后康复过程中的
个性化和智能化
03
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远程手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01
远程手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远 程手术,提高手术效率和质量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 模拟手术过程,提高手术成功率和 安全性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发展
趋势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外科学的历史回顾
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主要进展
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 势
如何跟上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发 展
01
外科学的历史回顾
古代外科学发展
古代外科学的起源:古埃 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

古代外科学的发展:古代 医学家如希波克拉底、盖
挑战:免疫疗法和基因编辑技术 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仍面临许多挑 战,如安全性、伦理问题等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免 疫疗法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外科领 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患者 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伦理问题:手术 技术的发展可能 引发伦理问题, 如器官移植、基

外科学的发展史

外科学的发展史

外科学的发展史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1 秉承传统是进展创新的基础此外,明清时期尚有其他一些杰出的外科学家与著名论著。

明代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清陈士铎《外科秘录》、顾世澄《疡医大全》等有丰富的内容。

吴师机的《理骈文》专述药物的外治法,总汇了我国清末往常的外治诸法。

2 近半个世纪来中医外科学的继承、进展与创新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我国治疗烧伤的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抢救大面积重度烧伤病例的成功,表达了中医中药的巨大优势。

中医药在操纵烧伤感染、减轻中毒症状、降低败血症发生率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维持有效血循环与微循环、改善与恢复心肾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抗休克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安全渡过休克、败血症期,从而降低了病死率。

烧伤恢复期应用益气健脾、扶正养胃中药,对促进体质复原,加速创面愈合,亦有重要的作用。

对中小面积烧伤的治疗,国内各地运用了许多不一致构成、不一致剂型的中草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药外敷治疗烧伤创面的特点是湿润暴露疗法,不仅具抗感染、减少渗出、消炎止痛的作用,而且由于外敷药形成屏障,有防止创面再感染的作用,更有促进创面愈合、促进上皮再生、减少疤痕的作用。

烧伤后疤痕增生,应用中药内外治疗后,血运改善,凸出的疤痕可逐步软化与平复。

在烧伤防治的实验研究方面,成绩亦是显著的,在理论研究上,湿润暴露疗法打破了西医学传统的、保持创面干燥成痂的概念。

湿润疗法这一理论,是结合中医“创伤、溃疡”论治思想与现代烧伤局部微循环研究理论提出的一种新概念,这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医药外敷治疗烧伤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

相信不久,湿润疗法的理论将更臻完善,随着这一理论的完善与实施,将为进一步发掘传统的中医药、单方、验方、祖传秘方开拓广阔的道路,烧伤后疤痕的防治亦将取得新的突破[4~7]。

外科学发展简史

外科学发展简史
外科学的发展曲折坎坷,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解剖学作 为基础。随着外科的不断进步,解剖学在外科中的作用 愈显重要,医学家Galen评论说:要求不懂解剖的外科 医生对人体的操作不犯错误,就像要求瞎子雕刻出一个 完美的雕像一样。最早的解剖手册于1316年由Mondino de Luzzi所著。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外科医生Ambrose Pare,特别强调解剖学对外科的重要 性。对解剖学贡 献较大的还有Andreas Vesalius 他于1543年出版的 《人体结构》(De Humani corporis Fαbricα)一书 是当时最好的和流传时间最长的解剖学专著。18世纪著 名外科医生 William chesilden编写的有关解剖学的书 籍使用了将近100年。1859年,Henry Gray发表了他的 《格雷氏解剖学;描述与外科》 (Gray's Anatomy:Anatomy,Descdptive and Surgical), 成为 至今仍在应用的参考书。
18世纪医学界的大事之一是意大利解剖学家 Giovanni Battista Morgagni在1761年出版了不朽之作 《疾病之定位与起因》(on the Seats and causes of diseas),他坚持临床观察和尸体解剖相结合,极大地提 高了对临床外科基础的认识。但最具影响的应是John Hunter,他对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被称为 现代外科学的奠基者。 Hunter1728年生于英格兰, 由于 他对解剖学的特殊兴趣,使他潜心于外科学的研究中,成 为一名解剖学家、实验外科学家,他强调外科学中解剖学、 生理学和病理学三者结合的作用。他对炎症的认识被认为 是“外科的第一个原则”,他还通过实验解决外科临床中的 问题,是实验外科的开拓者。他的成就正如医学史学家 Fielding H.Gamson在其墓碑上写:“J.Hunter的降临使外 科不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而开始立足于生理学和病理 学,成为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总论第一章

[药品名]洋金花
茄科曼陀罗属植物白曼陀罗 或毛曼陀罗的干燥花。分布 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湖北、四川等地。 [作用与用途]麻醉止痛, 定喘镇咳。经试验对大脑皮 层及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 系统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腺 体分泌及松驰平滑肌的痉挛。
3、发展
• 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为我国现存第一部 外科专著
湿润烧伤膏1987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8年,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被国家科委确 定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同年,湿润烧伤 膏被卫生部确定为国家新药。1991年被卫 生部列为"十年百项计划 "
• 第六届“人道主义奖”
颁发给烧伤湿性医疗 技术的发明人徐荣祥。
• 这项技术已获美国专利,这是我国有史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
• 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 • 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还首次创办了中医外
科专业(本科)
• 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专业博士培养点6
个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
• 烧伤
中药制痂法和湿润暴露疗法的研究方面
对烧伤面积超过90%的大面积特重度烧伤 的救治成功率达到92%,与国际烧伤外科 对烧伤总面积超过90%的特重度烧伤救治 成功率8%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汪机的《外科理例》,主张外科病治疗
“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 治疗破伤风。
•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
病专著,书中指出梅毒由性交传染且可遗 传,并详细记录了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 的方法。
• 近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该书集外治
法之大成,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 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 围遍及内、外、妇代对外科学贡献较大的有王怀隐的《太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四)成熟: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形成学术流派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1、“正宗派”: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

学术思想:重视脾胃。

学术成就: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

(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

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

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学的发展外科学简史外科学和整个医学一样,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进展则是由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决定的。

我国医学史上外科开始很早,公元前14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疥”“疮”等字的记载。

在周代(公元前1066一公元前249年),外科已独立成为一门,外科医生称为“疡医”。

秦汉时代的医学名著《内经》已有“痈疽篇”的外科专章。

汉末,杰出的医学家华佗(141^203年)擅长外科技术,使用麻沸汤为病人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

南北朝,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483年)是中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其中有金疡专论,反映当时处理创伤的情况。

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610年)中,叙及断肠缝连、腹庙脱出等手术采用丝线结扎血管;对炭疽的感染途径已认识到“人先有疮而乘马”所得病;并指出单纯性甲状腺肿的发生与地区的水质有关。

唐代,孙思邀著《千金要方》(652 年)中,应用手法整复下领关节脱位,与现代医学采用的手法相类似。

宋代,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992年)记载用砒剂治疗痔核。

金元时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1337年)已有正骨经验,如在骨折或脱臼的整复前用乌头、曼陀罗等药物先行麻醉;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明代是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兴旺时代,精通外科的医生如薛己、汪机、王肯堂、申斗垣、陈实功和孙志宏等,遗留下不少著作。

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中,记述勿U颈切断气管应急用丝线缝合刀口;对于急性乳房炎(孚L痈)和乳癌(乳岩)也有较确切的描述。

孙志宏著的《简明医殷》中,已载有先天性肛管闭锁的治疗方法。

清初设有专治骨折和脱臼者;《医宗金鉴》内的“正骨心法”专篇,总结了传统的正骨疗法。

清末高文晋著《外科图说》(1856年),是一本以图释为主的中医外科学。

以上简短的叙述足以说明中医外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现代外科学奠基于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
正宗派 清代祁坤《外科大成》
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
从学术思想:重视脾胃。
提出了消托补三大法
主要成就是外治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外科正宗》书影
王维德(王洪绪) 《外科全生集》为代表。 全生派 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 》 创立了以阴阳为主辨证论治法则,把复杂的外科疾
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食羊靥、鹿靥治疗 甲状腺肿大;
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都是现代科学证 实了的临床经验。
至于用葱管导尿,则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 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
《 千 金 方 》 书 影
8.金元时期外科的代表著作有
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影响较大的有三大 流派。
正宗派 全生派 心得派
《伤寒杂病论》书影
《 刘 涓 子 鬼 遗 方 》 书 影
5.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 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
书中有不少外科内容。如瘿瘤,丹毒、疔 疮、痈疽、痔瘘、兽蛇咬伤等。
认识到漆疮与过敏体质有关。 在“金疮肠断候”中有肠吻合的记载,还有 血管结扎、拔牙等手术方法的记载。
《 诸 病 源 候 论 》 书 影
甲骨卜辞
1.《五十二病方》—最 早的医学文献
记载了感染、创伤、 冻疮、诸虫咬伤、痔 漏、肿瘤、皮肤病等 很多外科疾病。
《黄帝内经·灵枢》书影
1.华佗(公元141~203年) 汉代出现的我国历史上号称外科鼻祖的医家。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了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 为全身麻醉剂,进行世界上最早的死骨剔除术、剖 腹术。
辨证用药受到了温病学说的影响,应用犀角地黄汤、 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 疡 科 心 得 集 》 书 影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中医学受到西洋医学的冲击, 发展缓慢。

外科—外科学绪论

外科—外科学绪论

(2)19世纪是医学、也是外科学的重要发展时代。 现代外科学奠基于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
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首先是病原学、麻醉学、抗菌、无菌术 获得了启蒙和开拓。
①解剖学:英国解剖学家,外科医生H.Gray1895年,写出人体 系统解剖学《描写·外科解剖学》,至今仍是教学参考书。
1847年苏格兰爱丁堡产科医生J.Y.Simpson介绍了氯仿的应用 。从此,开创了外科的新纪元,速度已不再是决定的因素了!
④抗菌、无菌方法:1865年,英国外科医生,Lister(1827~1912) 用石碳酸作为抗菌剂(洗伤口,浸泡器械,喷洒手术室等),成为抗菌外 科的创始人,(截肢术的死亡率由46%降至15%) 。
②15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的黑暗保守。
③17世纪欧洲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物理、化学、 天文学迅速发展。恩格斯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相互关系过程的认 识,归功于三大发现:〝细胞的发现〞,〝能量不灭定律的发现〞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的发表〞』。从此,医学从玄学、经验 转向科学。直至于1745年外科医生才有了自已的独立团体,1800年 英王乔治三世,特许成立“伧墩皇家外科学院”,1843年维多利亚 女王特许改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
①中世纪时代(第5~15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时代,战争、宗 教、文化黑暗、迷信保守。希腊罗马时代,外科曾为一个专业,但 停滞不进。在社会上有三种医生,即长袍外科医生、理发员外科医 生和内科医生。前两者的地位不能与内科医生相比拟。外科虽属一 个行业,但大多是兼职,以学徒的方式获得手艺,有的外科医生是 教堂的教士,有的则是由理发员担任。
外科工作范围不断变化,与其他学科交叉,难以确切定染,肿瘤,畸型,其它性质疾病(器官梗阻,如肠梗阻,尿 路梗阻;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门脉高压症等;结石形成如 胆结石、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来源: [ 07-09-12 17:33:00 ] 作者:唐汉钧编辑:studa20【关键词】中医外[摘要]面对医学的挑战,如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

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重视历代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医学史;医学,传统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ABSTRACT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medicine, how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s a question. tremendous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the springhea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CM.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is an eternal sub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we should explore traditional medical litera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 秉承传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丰富,历代著作浩如烟海,凡痈疽疖疔、瘿瘤瘰疬、诸毒虫伤、疮疥痘疹、疳癣疣痣,以及痔漏诸疾,均有论述。

据不全统计历代外科学专著约有447部,其中较大者有:《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真诠》、《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等26部[1]。

据甲骨文记载,夏商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

《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

《周礼》分科的记载,是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

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

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对疬疾(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著名的论述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

《灵枢・痈疽》中载有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脱疽。

汉代出现了我国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醉后进行死骨剔除术及剖腹术。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病的治疗方药,如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至今仍是外科急腹症的常用方。

晋末出现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已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疾病。

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海藻治疗瘿病、狗脑敷治疯狗咬伤。

隋唐期间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观察到疮疖中有疥虫,并首先指出皮肤病与人体过敏体质有关,如在“漆中毒”条目下有“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的记载。

孙思邈《千金方》载有饮食疗法和脏器疗法,如以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还有以葱管导尿的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 200年。

宋代《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提出以“五善七恶”变化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作为判断病症预后与转归的依据。

这些辉煌的成就,为后世医家传承、开拓与创新奠定了基础[2]。

明清时代中医外科发展鼎盛,已达成熟阶段,出现了许多著作,形成了许多学术流派。

薛己通过《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正体类要》、《疬疡机要》等著作,从各个方面阐述外科临床的整体观念,主张“治病必求其本”。

汪机《外科理例》提出“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提出“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薛己、汪机的著作中贯穿了金元医家李东垣、张子和、刘河间等对外科病的治疗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应首推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后世称“正宗派”。

《外科正宗》细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以陈氏40年临床实践所得经验,对当时的外科学术进行了推陈出新的总结。

陈氏倡导脓成切开,位置宜下,切口够大,腐肉不脱则割,肉芽过长则剪;善于刀针手术及腐蚀药;对脱疽的手术,主张先在患趾上方“拈线缠扎”,继用“利刀顺节取患指(趾)”;对手术截除息肉(鼻痔)法,挂线、结扎痔漏等,描述精详,启迪后世;并首先记载了糖尿病性脱疽“得于消渴病,发于足趾者,名曰脱疽”。

凌云鹏认为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重视开刀腐蚀等外治,一改过去偏于消托补的内治、轻于刀针腐蚀的保守疗法,在明代民间可谓独树一帜,可以说是外科手术家华佗以后第一个提倡外治解除外科疾病的外科学家。

《外科正宗》的学术思想,在清代得到了外科学术界的重视与推崇。

徐灵胎评注说:“见有学外科者,则今其先阅读此书,以为入门之地。

”可见当时的盛行情况。

由于这个学派是在传统的外科学术基础上发展而成,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术领域,所以是中医外科学中核心的学派。

清代著名外科学家王洪绪,在学术上有独到的见识,所著《外科全生集》是根据他祖父王若谷秘传和自己临床经验写成的,创立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

此学派的特点是以阴阳辨证法则,将常见的外科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阴阳两大类,并且创用阳和汤、阳和丸、小金丹、醒消丸、犀黄丸等方药,内容提纲挈领,方法简要。

尤对外科阴证的,有一定的深度。

如书中提到“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已溃而阴血干枯,非滋阴温畅,何能厚其脓浆”,“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

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

江苏无锡高锦庭《疡科心得集》,首先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领域中来,使外科学术得到长足的进步,成为新兴的一个外科学派。

其以温病三焦学说为借鉴,将疮疡分为上部、中部、下部,分别以风温、风热,气郁、火郁,湿热、湿火作为辨证论治的准则。

“盖以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

”将温病卫气营血学说,运用于火毒炽盛型疮疡、疽毒内陷等的治疗,倡用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疽毒内陷、疔疮走黄,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其阐述脑疽、发背的“三陷逆证”甚为精详,重视病症的鉴别诊断,对疡科诊断水平的提高及其预后的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心得派”、“全生派”均是在“正宗派”基础上发展而成,弥补了“正宗派”的不足[3]。

此外,明清时期尚有其他一些杰出的外科学家和著名论著。

明代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清陈士铎《外科秘录》、顾世澄《疡医大全》等有丰富的内容。

吴师机的《理骈文》专述药物的外治法,总汇了我国清末以前的外治诸法。

2 近半个世纪来中医外科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近50余年来,中医外科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中药结合,应用到治疗和实验研究中来。

一些常见病和疑难病的临床研究,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还取得了许多学术上的成果,为中国医学,以致世界医学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我国治疗烧伤的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抢救大面积重度烧伤病例的成功,体现了中医中药的巨大优势。

中医药在控制烧伤感染、减轻中毒症状、降低败血症发生率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维持有效血循环和微循环、改善与恢复心肾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抗休克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安全渡过休克、败血症期,从而降低了病死率。

烧伤恢复期应用益气健脾、扶正养胃中药,对促进体质复原,加速创面愈合,亦有重要的作用。

对中小面积烧伤的治疗,国内各地运用了许多不同组成、不同剂型的中草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药外敷治疗烧伤创面的特点是湿润暴露疗法,不仅具抗感染、减少渗出、消炎止痛的作用,而且由于外敷药形成屏障,有防止创面再感染的作用,更有促进创面愈合、促进上皮再生、减少疤痕的作用。

烧伤后疤痕增生,应用中药内外治疗后,血运改善,凸出的疤痕可逐渐软化与平复。

在烧伤防治的实验研究方面,成绩亦是显著的,在理论研究上,湿润暴露疗法打破了西医学传统的、保持创面干燥成痂的概念。

湿润疗法这一理论,是结合中医“创伤、溃疡”论治思想和现代烧伤局部微循环研究理论提出的一种新概念,这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医药外敷治疗烧伤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

相信不久,湿润疗法的理论将更臻完善,随着这一理论的完善与实施,将为进一步发掘传统的中医药、单方、验方、祖传秘方开拓广阔的道路,烧伤后疤痕的防治亦将取得新的突破[4~7]。

中医中药在防治周围血管性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内已成主流,各地倡用和研制了大量中成药制剂,配合针灸中药麻醉等治疗,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和高位截肢率。

国外文献资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率较高,约占28%~33%,国内开展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截肢率明显下降,约占1.2%~13.8%。

中医中药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际上亦享有声誉,奚九一选用土三七、金银花、甘草等制成清脉791、811冲剂治疗脉管炎坏疽221例,临床治愈率达80.19%,截肢率仅为1%[8]。

顾亚夫[9]研制益气活血、养血清热的通塞脉丸和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总有效率达97%,截肢率仅2.9%。

裴玉昆[10]研制了以水蛭、地鳖虫等制成的通脉片,总有效率为93.7%,显效率79.5%,截肢率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