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知识
小暑节气的简介大全

小暑节气的简介大全小暑节气的简介大全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slight heat)。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小暑养生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养生主网站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出梅出梅又称为"断梅"指:梅雨结束的日期。
中国江淮一带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结束。
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梅雨期持续达63天。
梅雨结束后,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
出梅是在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
所以历书上的出梅日期在七月八日至十九日之间,每年的梅期比较固定而且各地都一样。
入伏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
"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小暑时节当心三大“危险”食品祸首一:“烧烤+啤酒”易患痛风据搜狐新闻报道,45岁的刘先生平时经常脚腕痛,最近一段时间疼痛日益加重,连走路都觉得困难。
小暑节气的介绍及民间习俗

小暑节气的介绍及民间习俗小暑节气的介绍小暑,六月节。
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
暑,表示炎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
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进入伏旱期。
而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开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时节,各地时兴“尝新”。
早先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稻子,小暑时节都已收割完毕。
伴随新粮食的收获,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祭祀仪式,包括祭天、祭地等,甚至还会祭祀“土地公公”。
古人将后稷(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奉为“谷神”,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饭祭祀谷神,然后尝新米、喝新酒,谓之“六六福”。
尤其是北方人,还会将最新鲜的面粉蒸成馒头吃食和献给祖先,而且还习惯在这天用新米做粥喝。
小暑之后,很快就是六月六“晒衣节”。
传说六月六日为龙王晒鳞之日,人们选择在这一天晒衣服、晒书画,据说此日晾晒之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也有些地方会选在七夕这天。
小暑还是吃黄鳝的好时节。
旧时把走江湖的称为卖大力丸的,不无贬义,其实据古籍所载,还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药就是鳝鱼。
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肥壮、粗大、结实、味美,故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
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热在三伏”,小暑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
“伏”即伏藏的意思,故而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在饮食上,也应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
而大热之时喝热粥、饮热茶,不仅能缓解疲乏的肠胃,又能使身体出汗而排出体内毒素。
二十四节气小暑的气候特点

二十四节气小暑的气候特点二十四节气小暑的气候特点一、南方雷暴、华南高温伏旱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
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
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
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二、淮河、秦岭一线降水增加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
三、长江中下游雷雨频频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
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
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
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
小暑的含义它是属于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俗语有言:“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意思是现在天气开始炎热了,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此时夏至已过,太阳直射向北回归线以南移动,但仍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收支情况依旧是收大于支。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对于人体健康而言,该节气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小暑的民间习俗有哪些吃藕一直以来,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晒书画、衣服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
小暑夏季的第5个节气

小暑夏季的第5个节气小暑夏季的第5个节气7月7日,迎来小暑,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5个节气,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的夏季。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我国民间俗谚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高温高湿,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因此必须密切注意对身体的养护。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正所谓“春夏养阳”,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同时,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不洁,以及有所偏嗜的不良习惯。
小暑节气的特点介绍从每年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从字义上来讲,“暑”即“热”,说明小暑时气候炎热。
历书中曰:“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
”也就是说,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
小暑即小热。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而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进入小暑,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总之,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降雨增多。
小暑节气的传说晒龙袍“六月六”相传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小暑节气的特点和民俗在进入了小暑后,人们会有个风俗习惯就是晒书画和衣服,小暑时节民间晒书画、衣服这个习俗已经流传了很久的了。
民间有句话说:“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还有的就是“六月六,家家晒红绿”。
其中的“红绿”指的就是五颜六色的新旧衣服。
这是因为小暑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而且日照的时间最长的时候,而且在这一天的阳光辐射也是相当的厉害,所以在小暑这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拿出家里的东西在这一天来“晒伏”,把之前一直存放在柜子里的衣裳晒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洗礼,这样可以达到去潮去湿还有防霉防蛀的效果。
小暑节气的风俗饮食小暑吃伏面是小暑的饮食习俗,因为在入伏的时候,刚刚好是我国的小麦进行了麦收不够一个月的时间,这时候家家户户的麦都满仓了,而到了小暑伏天的时候人们的精神委顿,食欲也不好,饺子就刚刚好是传统食品中可以开胃解馋的食品。
小暑代表什么你了解小暑代表什么意思吗?随着节气的轮回更替,小暑节气就要来临,今天,就想着重谈谈小暑代表什么意思,也好让你做到心中有数,希望你不要走开,精彩内容马上开始。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小暑代表什么有了一些了解呢?绿树浓荫,时至小暑。
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
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在西北高原北部,大风降温天气还可能出现,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的景象。
除了了解小暑代表什么以外,下面的内容也是需要学习一下哦。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
24节气小暑是什么意思_小暑是什么意思含义

24节气小暑是什么意思_小暑是什么意思含义你知道小暑是什么意思吗?小暑的意思是一年中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所以称为小暑,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有什么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4节气小暑是什么意思_小暑是什么意思含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暑是什么意思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小暑节气开始。
俗话说:“热在三伏”。
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到来,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有“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的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群芳谱》载“暑气至此尚未极也。
”此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农谚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
中国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其中第一个10天为初伏,初伏最早离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离夏至16天。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小暑之时,雨热同季”,雨与小暑有着相依为命的关系,金代诗人庞铸《喜夏》诗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
小暑的来历和风俗

小暑的来历和风俗小暑节气的由来和风俗小暑节气的由来可能要追溯到几千年前了,那时候先民们就已经可以测出二十四节气了,不过有明显的记录则见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记载道:“暑,热也。
今则热气犹小也。
”我们可得知小暑指的是小热,还没到达一年中最为高温的阶段。
也可以从古老的《诗经·七月》中找到对于该节气的描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小暑节气是预示着高温天气的到来,开始进入夏季,这个时候属于换季的时候,所以一定要注意各方面的保养。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1、游伏:一般到了小暑节气,大家就会带着一家老小出门到郊外游玩,与踏青类似,大家一同欣赏自然风景,“伏”与“福”同音,他们希望这么做可以“有福”,有着保佑全家都平安健康的寓意存在。
2、晒东西:在小暑节气的时候,过去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
城市和农村的老百姓趁着大太阳好天气,都要晒衣服、被褥,因为这个时候的天气和太阳都是最好的。
3、食辛:在小暑节气的时候也叫吃新,因为是指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旧时人们会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在小暑节气的时候是可以吃这个的,有着不错的寓意。
2、吃六面:小暑节气的时候吃六面,这里指的主要是热汤面,这个时候多数人都会胃口不好,也是借着这个机会丰富面食品种,增加人们的食欲,防止因为过热导致食欲不振。
3、吃三宝:小暑节气的时候要吃三包,主要指的是黄鳝、莲藕和绿豆芽。
人们认为夏天消耗度,需要补充体力,吃这三类东西有利于补充营养,降温解暑。
可以帮助人防止中暑。
小暑的由来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节气。
小暑的节气特点和风俗是什么

小暑的节气特点和风俗是什么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习惯小暑节气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小暑时节,江淮流域的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逐渐升高,进入到了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将会进入到多雨季节,热带气旋频繁,逐渐增多。
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在26℃左右,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地区,日均气温将会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1、吃暑羊“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
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
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
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徐州人对吃暑羊的爱好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2、食新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
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
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等。
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
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
唐代医学家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在小暑这一天买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与老米同煮。
俗话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我国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因此应时可口的食品于此时最多。
3、封斋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
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
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4、吃伏面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
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饮食上,人们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暑节气知识
小暑节气小常识
>2015年小暑是几月几日:2015年7月7日 18:12:14,农历 2015年五月廿二星期二
天文专家表示,作为我国权威的天文测算部门,紫金山天文台负责实施我国的日历编算和发布,作为标准在每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中正式发表,并以《日历资料》的形式对外发布。
天文专家介绍说,按照《中国天文年历》,今年小暑的具体时间为7月7日7时13分。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YjBys表示,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处绿树成荫,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经接近或超过30摄氏度,时有热浪袭人之感,时有暴风骤雨来临。
这一时期,雨量一般来说是相当充沛的,所以防洪防涝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暑前后,暴雨最多,常年的六七月份,暴雨有时有三四场或更多。
这时雨量集中,雷暴也是最多的,正是防洪的重要时期。
剧烈的对流天气,常与大风、暴雨相伴,有时还有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
天文专家表示,小暑与夏至相比,白天已经开始变短了,但是气温却一直在升高。
因此,小暑到来,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
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这个时节公众要注意避暑,及时饮水,补充水分,防止中暑。
天文专家还提醒说,小暑时节,天气虽然炎热,但也是阴气开始生长的时候,所以不能过于贪凉,而应适当使身体排汗降温,这样还可以排出体内的一些毒素,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
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YJBYs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
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小暑养生七个小常识
一、小暑养生不宜剧烈运动
1.忌运动过激
中医学中小暑时节讲究养阳气,所以大家要“少动多静”,尤其是老人和小孩,以及体质比较弱的人应该避免在小暑天气里做剧烈的运动,这样会很大程度上损伤人的阳气。
但是少动并不意味着不能动,在清晨或晚上比较凉爽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进行比较和缓的运动,比如打打太极,散步,慢跑,感觉到稍微出汗即可,不可以运动到大汗淋漓,容易导致脱水状态。
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更要特别注意。
2.忌烈日下运动
运动时间尽量调整在清晨或是晚上,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使人容易莫名地感到心情烦躁,食欲下降,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这个时候如果还在大白天曝晒容易引起外邪侵袭和中暑。
即使是身体强壮的人如此运动,也会极大地耗损体力。
3.尽量做到心平气和
老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小暑养生要控制好情绪波动,心烦的时候可以听一听抒情和缓的音乐,修养身心。
心情躁郁容易伤肝,在闲暇的时候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忘记一切压力。
心理暗示法对调整心情有很大的作用,当感到烦躁时在脑海中想象令人愉快的画面,如一望无际的草原。
打坐冥想也是一个极佳的方法,每天闭目养神20分钟,将思绪抛到脑后,引导自己向积极的事物去想象。
二、起居养生有讲究
高温下人们总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降温,有的人习惯在夏天直接睡在地上,这种做法不太可取,容易引起风湿或肌肉酸痛等疾病。
高温下许多男生都喜欢打赤膊,其实当气温超过体温时,打赤膊反而会感到更热。
1、睡眠充足
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
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做一些相应的调整,以迟睡早起为宜。
定时起睡最好,可保护生物钟不受影响。
定时,是体内生物钟准点运转的基本要求,可形成神经系统的动力定型。
一旦形成“动力定型”,则人们的行为便有了预见性和适应性。
这是对环境的最好的适应。
夏季养生应有个夏季的作息时间。
一旦规定下来,便要自我约束,决不无故违反,即使节假休息日也不例外。
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动力定型”。
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小暑时节,应该遵循定时起睡的原则。
2、调节生物钟
虽然个体差异很大,但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即晚上22:00~23:00点就寝,早上5:30~6:30起床。
午饭后半小时进行短时午睡:此外,三餐及锻炼、用脑、休闲的时间均应明确。
这种“定时”在夏季尤其重要。
炎热的天气影响人们的睡眠,尤其使人睡得不深不甜。
但是一旦养成了定时就寝的习惯,YjBys就比较容易排除气候对睡眠的干扰,上床不久即可入睡,并很快转入深睡,早晨也容易自然醒来,而且醒后有舒适惬意感。
如此,即使在炎夏,人体生物钟也不会“错点”。
3、避免在外露宿
小暑节气中很多人喜欢在室外露宿。
这种习惯不好。
因为当人睡着以后。
身上的汗腺仍不断向外分泌汗液,整个肌体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下降。
而夜间气温下降,气温与体温之差逐渐增大,很容易导致腹痛、头痛、关节不适,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4、不坐湿板凳
另外,“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
木头,尤其是久置露里的木料,如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如果在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
所以在小暑节气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