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二十四节气pdf
中华二十四节气pdf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华二十四节气pdf篇一:24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
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

春
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他们就误以为
是鹰变成了鸠。
春分
玄鸟至 燕来也。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
(3 月 20-21 日) 雷乃发声 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
太阳黄经 0°
始电
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蚯蚓出
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
孟 夏
太阳黄经 45°
王瓜生
乾为王,为木果,故曰王瓜。王瓜色赤,阳之盛也。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小满
苦菜秀
苦菜随地域的差异,所指植物不同。一般是指菊科苦苣菜属一类植物。苦菜已经枝 叶繁茂。
(5 月 20-22 日) 靡草死
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
清明
桐始华 白桐花开放。
(4 月 4-6 日)
田鼠化为鴽
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 则鴽复化为鼠。
季 春
太阳黄经 15°
虹始见
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虹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 雨影则虹见。
谷雨
萍始生
萍,苹也。水草也。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水面,称“浮萍”。 谷雨后降雨量增 多,浮萍开始生长。
太阳黄经 330°
惊蛰
草木萌动 桃始华
是为可耕之候。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 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乾为木果,故曰桃,阳和发生,自此渐盛。桃花红、李花白。
(3 月 5-7 日)
仓庚鸣
仓庚,黄离,即黄鹂也。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
24节气及诗歌(拼音版)(最新整理)

二十四节气诗词(必背)【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歌,ch ūn 春y ǔ 雨j īn ɡ 惊ch ūn 春q īn ɡ 清ɡǔ 谷ti ān 天 xià 夏m ǎn 满mán ɡ 芒xià 夏sh ǔ 暑xi ān ɡ 相lián连,qi ū 秋ch ǔ 处lù 露qi ū 秋hán 寒shu ān ɡ 霜jiàn ɡ降,。
d ōn ɡ 冬xu ě 雪xu ě 雪d ōn ɡ 冬xi ǎo 小dà 大hán寒lì 立ch ūn春 sòn ɡ 宋huán ɡ 黄tín ɡ 庭ji ān坚,ji ǔ 韭miáo 苗xi ān ɡ 香zh ǔ 煮b ǐn ɡ 饼y ě 野l ǎo老。
bù 不zh ī 知ch ūn春,kàn 看jìn ɡ 镜dào 道rú 如zh ǐ 咫y ǐ 倚lóu 楼méi梅。
zhào 照rén 人()ch ūn 春yè 夜x ǐ 喜y ǔ 雨y ǔ 雨shu ǐ水 tán ɡ 唐dù 杜f ǔ甫,h ǎo 好y ǔ 雨zh ī 知shí 时jié 节d ān ɡ 当ch ūn春。
n ǎi 乃f ā 发sh ēn ɡ生,suí 随f ēn ɡ 风qián 潜rù 入yè 夜rùn 润wù 物xì 细wú无。
sh ēn ɡ声,y ě 野jìn ɡ 径yún 云jù 俱h ēi 黑ji ān ɡ 江chuán船。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

⼆⼗四节⽓的由来及含义连环画PP 2019-02-25 23:38:28图⽂摘⾃⽹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四节⽓起源于黄河流域,为古代汉族劳动⼈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四节⽓已完全确⽴,下⾯我们就⼀起来看⼀看⼆⼗四节⽓的由来及含义吧!⼆⼗四节⽓的由来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化、农业活动中⼼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四节⽓也就是以这⼀带的⽓候、物候为依据建⽴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民中就有了⽇南⾄、⽇北⾄的概念。
随后⼈们根据⽉初、⽉中的⽇⽉运⾏位置和天⽓及动植物⽣长等⾃然现象,利⽤之间的关系,把⼀年平分为⼆⼗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四节⽓。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春秋》“⼗⼆⽉纪”中,就有了⽴春、春分、⽴夏、夏⾄、⽴秋、秋分、⽴冬、冬⾄等⼋个节⽓名称,这⼋个节⽓是⼆⼗四个节⽓中最重要的节⽓。
标⽰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四节⽓已完全确⽴。
⼆⼗四节⽓的歌诀【歌诀】春⾬惊春清⾕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
每⽉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下半年是⼋廿三。
【解释】春(⽴春)⾬(⾬⽔)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天,夏(⽴夏)满(⼩满)芒(芒种)夏(夏⾄)暑相连(⼩暑和⼤暑)。
秋(⽴秋)处(处暑)露(⽩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冬)雪(⼩雪)雪(⼤雪)冬(冬⾄)⼩(⼩寒)⼤(⼤寒)寒。
每个⽉有两个节⽓,时间最多相差⼀两天。
上半年是初六和⼆⼗⼀,下半年是初⼋和⼆⼗三。
⼆⼗四节⽓的含义1、⽴春:⽴春是⼆⼗四个节⽓的头⼀个节⽓,其含意是开始进⼊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过了⽴春,万物复苏⽣机勃勃,⼀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是⼆⼗四个节⽓的第⼆个节⽓,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湿润,⾬⽔增多,所以叫⾬⽔。
二十四节气(6月)

芒种(grain in ear)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是⼆⼗四节⽓中的第九个节⽓,每年的6⽉5⽇左右为芒种。
太阳到达黄经75°。
《⽉令七⼗⼆候集解》:“五⽉节,谓有芒之种⾕可稼种矣”。
意指⼤麦、⼩麦等有芒作物种⼦已经成熟,抢收⼗分急迫。
晚⾕、⿉、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称“芒种”。
春争⽇,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们常说“三夏”⼤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故⽽,“芒种”也称为——“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候螳螂⽣;⼆候鹏始鸣;三候反⾆⽆声。
”在这⼀节⽓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初⽣⽽破壳⽣出⼩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鸟,却因感应到了阴⽓的出现⽽停⽌了鸣叫。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
时⾄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
⼤部地区中稻进⼊返青阶段,秧苗嫩绿,⼀派⽣机。
“ 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处停 ” 的诗句,⽣动的描绘了这时⽥野的秀丽景⾊。
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温提⾼,⽔稻营养⽣长期缩短,⽽且⽣长阶段⼜容易遭受⼲旱和病⾍害,产量必然不⾼。
红苕移栽⾄迟也要赶在夏⾄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旱的影响会加重,⽽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产量亦将明显降低。
农谚“ 芒种忙忙栽 ” 的道理就在这⾥。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类作物播种的节令。
“芒种”⼆字谐⾳,表明⼀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令七⼗⼆候集解》中:“五⽉节,谓有芒之种⾕可稼种矣。
”每年的阳历6⽉6⽇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75 度时开始。
这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进⼊黄梅季节。
梅⾬的⼀般天⽓特点是⾬⽇多、⾬量⼤,温度⾼,⽇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
二十四节气表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 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 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 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 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 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 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 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 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 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 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 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 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 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 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 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 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 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图解(二十四山)

二十四山时令二十四山配二十四节气,每山与一节气对应,即每山当令一个节气。
冬至阴尽阳生,夏至阳尽阴生。
二十四节气配二十四山,阳尽午中,阴尽子中。
故冬至日为子山正线,夏至日为午山正线。
子午线为阴阳之分界线,故子山在冬至前后七天半这十五天当令,午山在夏至前后七天半这十五天当令。
二十四节气分布二十四山,每一个节气皆居其对应山家的中线,故每一个山家皆在其对应的节气前后七天半这十五天内当令。
当令者,掌权也,其气最盛也。
故若要发挥山家之最大威力,必须在其当令之时的十五天内进行选择,才能达到目的。
若山家当令且合局合运,能任官任财,见财得妻财,见官得贵,见子添丁,见父母主进契,见兄弟主高寿。
二十四山当令节气表二十四山用日地盘二十四山,分别由十天干、十二地支加上乾坤艮巽四维组成。
十二地支每支中皆藏有天干,支中所藏天干为人元。
十天干为天元,十二地支为地元。
要沟通天地,唯靠人元。
山家用日,务要使其通天透地,方能发挥其作用。
盖天干山家若不能通地,则漂浮无根,即使旺相亦无用武之地,纵有荣华富贵亦不长久;地支山若不能透天,纵当令亦无出头之日,有经天纬地之才亦报国无门。
若天干透地,是为有根,有家,在其当令之时,英雄有用武之地;在其失令落难之时,亦有所依归,不致流离失所。
地支若能透天,当其生旺时则能一飞冲天,大展宏图;在其休囚无力之际,亦能潜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支藏人元表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各地支所藏的人元。
故天干山家用日:甲山只有用亥日、寅日方能透地生有根。
寅为甲之禄,故甲山用寅日为日禄到山,最吉。
乙山用卯日、辰日、未日方能透地生根。
卯为乙之禄,故乙山用卯日为日禄到山,最吉。
丙山用寅日、巳日方能透地生根。
巳为丙之禄,故丙山用巳日为日禄到山,最吉。
丁山用午日、戍日、未日方能透地生根。
午为丁之禄,故丁山用午日为日禄到山,最吉。
庚山用巳日、申日方能透地生根。
申为庚之禄,故庚山用申日为日禄到山,最吉。
辛山用酉日、戍日、丑日方能透地生根。
二年级第十讲《二十四节气》讲义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mánɡ芒夏暑相连。
秋chǔ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十讲二十四节气惊zhé蛰轰隆一声春雷,惊醒了冬眠的小金蛇。
小金蛇伸伸懒腰,爬出洞xué穴,感到暖融融的。
于是,它急忙呼huàn唤伙伴们:“春天来了,你们快快起来呀!”青蛙跳着,wú蜈ɡōnɡ蚣爬着……冬眠的动物们苏醒后欢欢喜喜,纷纷来到大地上。
小刺猬却还缩成一团,眯缝着小眼睛,懒洋洋的,不愿动弹,并且喃喃自语:“别吵,别吵,我再睡会儿嘛!”青蛙蹦到洞口,高兴地大喊:“惊蛰到了,人们都开始ɡēnɡ耕田了,水塘里也有小虫子了!”这时,小刺猬才清醒过来,忸niǔ忸ní怩怩的,慢慢走出了洞穴。
小金蛇、青蛙、蜈蚣和小刺猬在温暖的阳光下开始了春天里的新生活……mánɡ芒chǔ处zhé蛰xué穴huàn唤ɡēnɡ耕【练一练】◎朗读《二十四节气歌》并完成填空。
①立春的下一个节气是______。
②“暑相连”指______和______紧紧连在一起。
③“小大寒”是指______过后是______。
◎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______惊春清谷天,夏满______暑相连。
秋处露秋______降,___________小大寒。
课后练习1.下列加点汉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惊蛰.:zhéB.洞穴.:xuèC.耕.田:gēng2.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气,正确的顺序为()①惊蛰②立夏③霜降④秋分A.①③④②B.③④①②C.①②④③3.惊醒了冬眠的小金蛇的是()A.闪电B.春雷C.春雨4.惊蛰这个节气是在什么季节?()A.春天B.夏天C.冬天5.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是()A.端午B.惊蛰C.清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华二十四节气pdf篇一:24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
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
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现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
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2]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雨水节气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3]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
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
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4]惊蛰节气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
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5°57′s移至赤道。
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古代分惊蛰为三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北京地区,北海冰融化,雁飞,蜜蜂开始群飞,春雪终止,榆树开花。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
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
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
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
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
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民俗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
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
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5]春分节气一年中第四个节气。
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
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
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
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
春分点系天文学名词,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点指东经180°与赤道的交点,太阳在9月23日(或24日)经过此点。
中国文献中指的春分点,通常指黄经0°与赤道的交点。
春分点的确定,始于商代(约在公元前18一20世纪)。
古代的春分分为三候:玄乌至,雷始发声,始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之篇》有:“春节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好。
”此日阳光直射赤道,几乎全球昼夜等长。
其后阳光直射点位置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昼短而夜长。
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春季开始。
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华中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北京地区,山桃、加拿大杨、连翘、杏树、玉兰等树木相继开花。
春分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春分时节,在中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乍暖还寒。
根据近几年来对沙尘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
春分15天,正处在3月底到4月初,在这些地区,大风卷起的扬沙、高空飘来的浮尘,特别是沙尘暴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每每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
竖蛋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
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6]说法。
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清明节气“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踏着春天的节奏,4月5日中国又将迎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民俗专家表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的得名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码”。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清明源于“清明风”。
春秋时《国语》中记载: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
汉朝刘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的记载。
古人将一年中的“八风”都起了名字:东风叫明庶风、南风叫景风(亦名凯风),西风叫阊闾风,北风叫广莫风,东北风叫条风(又叫融风),东南风叫清明风,西北风叫不周风,西南风叫凉风。
“清明风是一年中的八风之一,是冬至后吹过45天条风和45天景风以后吹来的温暖清新的风。
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霏霏、和风拂拂,正是种植庄稼的大好时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所喜欢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
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的时候,势力减弱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常常在长江一带交锋,致使江南地区常常“乍暖还寒晴复雨”。
“清明雨”对植物生长尤为重要,农谚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之说。
饮食清明节气中,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笋、鸡等。
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益阴,可滋水涵木。
春天,肝阳上亢的老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这就是祖国传统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
老年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饮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7]肾、养肺的食物。
谷雨节气进入公历四月的谷雨节气,跟早春二月时的雨水节气,虽同有一个“雨”字,但在涵义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雨水节气,不见雪花飞舞,静听春雨无声,意味着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下雨。
而谷雨节气的名称,来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表示这个时期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
不过这谷雨的谷字不仅指谷子这一种庄稼,而是农作物的总称。
谚语说“谷雨无雨,交回田主”,是从相反的角度来说明雨水的重要。
下面说说谷雨期间的主要天气特点:春天由于天气多变,因此在饮食和养生方面很讲究,谷雨到时,已是暮春,我们该如何健康饮食、吃适合这一季节的食物呢?暮春气候复杂,不过绝大多数地区都多大风天气,此时人体就容易流失水分,抵抗力就会随之下降,容易诱发、加重感冒与很多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