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

合集下载

对威尔逊失败原因的分析

对威尔逊失败原因的分析

对威尔逊失败原因的分析威尔逊是国际联盟的主要倡导者也是国际联盟的真正创始人,1920年1月国际联盟也终于成立了,但最后美国参议院却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从而导致美国无法加入国联,这不能不说是威尔逊的一大失败,有人甚至认为“现代历史事件中还没有一件比这件事更带有埃斯库罗斯戏剧的悲剧色彩。

”那么,威尔逊为什么会失败呢?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强调党派倾轧的,有把威尔逊的失败归于他性格上的弱点,也有人从威尔逊和洛奇的个人恩怨上找原因的。

近来,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美国拒绝参加国联的真正原因不应归结于个人纠葛或性格缺点之上,根本原因在于美国问鼎世界霸主地位的时机尚未成熟。

(注: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282、305~306页。

)这种不成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国际上,当时的列强力量对比对美国不利,美国在欧洲的阵地太弱,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却十分强大。

二是从国内情况看,1920年美国人还没有准备来承担威尔逊贡献给他们的世界领导地位。

诚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给美国带来了世界上最大经济强国、债权国和金融中心的荣耀,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并未带来世界霸主的交椅。

威尔逊孜孜以求的国际联盟只会加强英法在欧洲的地位,巩固日本在亚洲的优势,而美国的手脚反而受到束缚。

此外,也有学者指出,在国际联盟的创建过程中,威尔逊犯了一些严重错误,如不该在1918年10月25日国会选举前夕发表一篇要求选民选举民主党候选人的呼吁;在威尔逊亲自率团离开华盛顿参加巴黎和会以及美国参加和会代表团的人员构成上等问题上威尔逊亦有失误。

(注:吴小安:《论国际联盟的诞生与威尔逊的失败》,《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还有学者从美国人对《凡尔赛和约》的态度上进行分析。

当时,许多美国人都反对《凡尔赛和约》。

除了西部强烈的孤立主义者以外,和约掠夺德国的条款遭到德裔美国人的反对;威尔逊拒绝把阜姆让给意大利,引起意大利裔美国人的反对;爱尔兰血统的美国人则以盟约严重威胁了爱尔兰的独立事业为由反对盟约;华裔美国人因为和约把山东出卖给日本,也表示强烈反对。

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的希望

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的希望

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的希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旨在确保持久的和平与稳定,防止类似的全球规模战争再次发生。

这一计划对当时的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国际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将探讨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第一点:废除秘密外交、建立公开的国际关系制度十四点和平计划的首要目标是消除国际关系中的不透明和阴谋,建立透明、公开的国际交往体系。

这一点体现了威尔逊的信念,即只有正直和公正的国际关系才能为全球和平创造坚实的基础。

第二点:自由航行权威尔逊强调了自由航行权的重要性。

他认为,所有国家应该享有在国际海洋上自由航行的权利。

这一点对国际贸易和海洋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点:开放贸易威尔逊主张取消贸易壁垒,实现公平和开放的全球贸易环境。

他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和互惠贸易将有助于避免冲突和战争。

第四点:军备减少为了避免武器竞赛,威尔逊呼吁各国减少武器储备,并实现裁军。

他认为,通过限制军备的发展,可以减少潜在的冲突和意外爆发的可能性。

第五点:殖民地问题威尔逊主张在解决和平问题时要考虑到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他强调,各国应该遵守平等和尊重国家自治的原则,并尊重各个民族的自主权利。

第六点: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威尔逊在他的和平计划中特别关注欧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他认为,欧洲各国之间的和解是实现持久和平的关键。

他提出了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组织,以协调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以及解决领土争端。

第七点:实现东欧国家的自决权威尔逊认为,东欧各国应该具有独立国家的权利。

他主张尊重并支持东欧国家的民族自决权,让其自主决定自己的政治形态。

第八点:确保比利时的独立威尔逊对比利时的独立表示了支持,并强调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和保护比利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第九点:恢复法国的领土威尔逊呼吁恢复法国在战争中失去的领土,并支持法国在安全上取得保障。

第十点:确保意大利的公正待遇威尔逊认为,意大利在和平解决中应该得到公正对待,并赞成恢复意大利的领土完整。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悲剧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悲剧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悲剧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是位不善于利用妥协艺术的政治家。

他有句名言:"宁肯战败千次,也决不为不光荣的妥协而朝三暮四".为了维护这句名言,威尔逊竟付出了他政治生命中一项重要事业的代价,并最终给自己的政治生涯蒙上了一层失败的阴影。

回顾这段历史,将有助于人们从一个側面去了解妥协在政治上所显示出的重要性。

伍德罗·威尔逊于1913年任美国总统,上台后,他在国内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取得了一些影响和作用。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威尔逊为了使美国在外交政策上能摆脱孤立主义的传统,以使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能取得领导地位,他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美国国会提出了被他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

"十四点"的内容包括公开外交、海上自由、贸易自由、裁减军备、民族自决等许多原则性问题。

其中,在第十四点即最后一点的内容上,威尔逊倡议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机构,即所谓的国际联盟。

1918年12月,威尔逊赴欧参加巴黎和会。

在这次会议上,他将与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十三国的代表讨论德国战败问题,同时,还将在他提出的"十四点"的内容基础上讨论战后国际问题。

由于威尔逊的"十四点"根本不为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利孟梭等人所接受,只是在此会议之前,由于威尔逊的亲信顾问豪斯上校一再施加压力的结果,英法等国的代表才勉强同意了以"十四点"作为巴黎和会谈判的基础。

但是,当威尔逊亲自参加会议后,英法等国的代表不仅不遵循"十四点"中的内容,反而利用威尔逊一心想成立国际联盟的心理,在会议上与威尔逊讨价还价,大耍外交手腕。

威尔逊的外交挑战与抉择

威尔逊的外交挑战与抉择

威尔逊的外交挑战与抉择1913年,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正式宣誓就职为美国第28任总统。

他迎接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挑战与抉择,这些挑战不仅考验了他的领导能力,也对美国的地位和角色提出了重大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威尔逊总统面对的外交挑战以及他所做出的抉择,以了解他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威尔逊就任总统仅数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外交挑战,因为美国需要决定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立场。

威尔逊采取了中立政策,并呼吁各方保持和平,这表明他希望美国能维持中立,不卷入战争。

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和战局的变化,美国难以置身事外。

在1917年,德国发动了无限制的潜艇战,对美国的商船实施猛烈的袭击。

这导致威尔逊在外交上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不得不重考自己的中立政策。

二、美国的加入与威尔逊的理想在德国的潜艇战愈演愈烈的压力下,威尔逊最终决定将美国引入战争。

1917年,美国向德国宣战,成为协约国的一员。

这对于威尔逊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抉择,因为他坚信美国参战将能够为全球带来“公正而持久的和平”。

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旨在解决战争中的争端并确保将来的和平。

这些原则包括国家自决、减少贸易壁垒和建立国际组织等。

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对于他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结果。

三、国际联盟与威尔逊的失败为了实现他的和平理念,威尔逊力推建立国际联盟。

他认为通过成立这样一个组织,国家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共同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

然而,威尔逊面临着国内的反对和困难。

在美国国会中,有一部分人担心国际联盟会损害美国的主权和独立,因此反对威尔逊的建议。

此外,一些欧洲国家对于国际联盟的设想抱有保留态度。

最终,威尔逊的国际联盟计划在国内无法通过。

这是他的一个失败,也是他外交挑战中面临的一大抉择。

没有他推动的国际联盟,世界未能实现持久和平,面临着更严重的后果。

结论威尔逊的外交挑战与抉择凸显了他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

“十四点原则”威尔逊的和平理想为何落空

“十四点原则”威尔逊的和平理想为何落空
欧洲均势体系的第一次被打破是 因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拿破仑的出 现,经历பைடு நூலகம்反法同盟的六次围攻后, 拿破仑最终被流放圣赫勒拿岛。这位 不可一世的军事天才还是没能用他的 战争才华改变欧洲的国际关系状态。 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在威斯特伐利 亚体系上组建了进一步强化均势的维 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虽然引入了同 盟机制、国际会议制度和欧洲公法, 但这种法律和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维 护和巩固欧洲的均势,以强化后的均 势来继续维系欧洲的和平。换言之, 欧洲的政治首脑和外交领袖们,除了 均势理论之外,再无其他医治欧洲糟 糕国际关系状态的灵丹妙药了。
近些年来学术界有关“国家身份” (National Identity )的前沿研究表明, 威尔逊虽然没有成功说服美国国会同 意让美国加入国联,但威尔逊为此所 做的大量演讲和游说工作成功地塑造 了美国人认为美国是“自由卫士”和 “世界领袖”的国家身份意识,其倡导 的“国际联盟”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 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任务的国际组 织,更是当今联合国的前身和滥觞。 威尔逊为一次大战后的残破世界提供 了一整套和平主义架构与国际主义思 想,这一整套思想被称为国际关系领 域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亦被称为 “威尔逊主义”。
迎,据时人回忆: 曾听过祖父描绘竽破仑凯旋后莊
香榭丽舍大街游行的壮观景象的法国 亠,曽经目賭乔治五世加冕典礼的英国 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希腊人、中 国人---- 来自世界务夕也的人郁可汐作 证,没有一个欢迎仪式可以与美国总
54 |国家人文历史
■巴黎和会・
统19184到欧洲参力口和会时所受到的 欣迎仪式相提井论。
在这种凶险如原始丛林般的国际 环境中,各国维持和平的核心就是“均 势体系”,即通过维持各国力量的均衡 来保持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处于 一种你强我也强,双方只好干瞪眼的 生存状态。这种各自都心怀恐惧的生 存状态会催生秘密外交与军备竞赛, 而均势体系运作的后果往往是以牺牲 小国的利益来满足大国的胃口告终, 如在18世纪末,波兰的领土就曾被俄 国、奥地利和普鲁士残忍瓜分。

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

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

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

有些人让梦想悄然地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

”我叫沈欣,是一名东城区(原崇文区)体育馆路街道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欣梦奇缘婚礼策划中心的创办者,一个相信有梦想、有努力就会有成功的追梦人。

我是一名80后的大学生,毕业初期,跟许多同龄人一样,既没有社会经验、也没有经济实力,有的只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梦想的设计追求。

作为一个涉世不久的年轻人,想自主创业非常困难,必须要有好的创业项目。

因为长于言辞,机缘巧合之下做过一段婚礼主持人和策划方面的工作,自我感觉在此方面算是有“一技之长”。

而且当时的婚庆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我认真分析后感觉这一行业肯定有发展前景,所以在2007年我怀着80后的冲动和热情创办了承载着我的梦想,以我自已名字中一字命名的北京欣梦奇缘婚礼策划中心,做了一名职业婚礼人。

在开办之初虽然接办了一些婚礼,但新人来源多是亲戚朋友介绍过来的,都希望少花钱多办事,在谈婚礼价格时我给新人出的每项价格都比公司婚礼价目表中的价格要低,主要是拘于面子不好多收钱,所以价格都偏低于同行业价格,有的单项价目还远远低于成本价格,当时我就是有一股子冲劲,好不容易有一场婚礼怎么着也要全心全意的办好,所以就没有考虑到婚礼运作中出现的成本跟利润比例,在执行婚礼时,设备、鲜花和临时人员成本不断增加,利润非常微薄。

此外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婚礼都集中在一年中的5、6月份和9、10月份,婚礼淡旺季比较明显,到淡季没有婚礼可做时,公司租的商业写字间的租金,水电空调电话费等日常办公开支就突显出来,一时间感觉压力很大。

再加上行业不规范,竞争环境恶略,没有一个合理的婚礼市场价格定位,导致来年的婚礼预定价格上不去,数量也不多,造成创业初期严重的收支不平衡,这大大的打击了我的创业积极性和信心。

威尔逊的和平失败与决定

威尔逊的和平失败与决定

威尔逊的和平失败与决定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战后重建时期。

在这个时期,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和平与安全的演讲和声明,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护和平与稳定。

然而,威尔逊的和平努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

本文将探讨威尔逊的和平失败,并分析其所作出的决定的原因和后果。

一、《威尔逊14点》的失败威尔逊的和平努力的核心是《威尔逊14点计划》,该计划被认为是一项为实现持久和平而采取的措施。

然而,《威尔逊14点》并未能实现他所期望的和平目标,这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缺乏充分的外交准备。

尽管《威尔逊14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目标和原则,但威尔逊政府在和平谈判前未能进行足够的准备,缺乏对国际形势的深入了解。

这使得他在谈判中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和诉求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他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其次,缺乏国内支持。

威尔逊的和平努力在美国国内面临着严重的反对声音,包括来自国会和其他政治势力的反对。

这些反对声音使得威尔逊无法在国际舞台上有足够的杠杆力量,影响了他在和平谈判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国际格局的复杂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国家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在这个背景下,威尔逊面临着来自各方的竞争和挑战,这使得他很难在谈判中获得对其计划的支持。

二、威尔逊的决定与影响威尔逊在和平谈判中作出了一系列决定,这些决定对他的和平努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威尔逊坚持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他在《威尔逊14点》中特别提到了中国,要求其他国家尊重中国的主权和不干涉中国内政。

然而,由于他在其他问题上的让步和妥协,威尔逊未能真正保护中国的利益,使得中国在和平谈判中失去了一部分领土和权益。

其次,威尔逊支持民族自决权。

威尔逊主张各民族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未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一些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然而,这一决定也导致了一些混乱和冲突,许多民族在独立后面临着自身的挑战和问题,这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7.《人类群星闪耀时》

7.《人类群星闪耀时》

7.《人类群星闪耀时》文学大师话说历史转折一、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二、作品主要内容《人类群星闪耀时》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英雄的瞬间,南极探险的斗争,西塞罗,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以及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

而这10个历史瞬间神奇地降临到10位传主的身上,他们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

1.拜占庭的陷落: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2.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找庇护:1513年9月25日,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

3.亨德尔的复活:1741年8月21日,落魄而江郎才尽的作曲家亨德尔突然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写下了不朽之作《弥赛亚》,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救赎。

4.一夜之间的天才:1792年4月25日,人类群星闪耀时年轻上尉鲁热受到斯特拉斯堡市长的邀请,为莱茵军创作一首战歌,4月26日凌晨,《马赛曲》诞生了。

5.滑铁卢的一分钟:1815年6月18日,由于懦弱平庸的副将格鲁希固守成命,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华盛顿—巴黎1918~1919美国最优秀的总统是谁?1962年,美国一家全国性杂志通过投票评选,为美国历屈总统作出一个排名榜,结果是:第一名林肯、第二名华盛顿、第三名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名威尔逊【注1】。

前三位美国总统可谓妇孺皆知;而名列第四的威尔逊总统却不是人人都知道他在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因为威尔逊的政治生命是在失败的氛围中结束。

然而美国人民并没有将他忘却,因为是他领导美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始末。

在美国。

人们评价威尔逊,主要不是着眼于他是一位教育家,也不着眼于他在国内推行“新自由”政策,而是看重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为谋求美国领导地位所作的努力。

威尔逊事业的顶峰是他亲自率领美国代表团远渡重洋,参加1919年的巴黎和会。

这在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美国政治传统下,实属罕见。

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缔结《巴黎和约》的基础,并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以保障人类的永久和平。

他的这些政治理想举世瞩目。

在饱经战争苦难的欧洲人眼中,威尔逊不啻是一位“救世主”。

可是,威尔逊的梦想并未实现。

领导美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罗斯福总统“十分钦佩威尔逊的梦想,但是他把威尔逊的失败归因于威尔逊把梦想当成了现实”【注2】。

同样,也有不少人把威尔逊称为“堂·吉诃德”【注3】。

西班牙小说中的堂·吉诃德耽于幻想、不切实际,最终碰得头破血流,但他毕竟初衷善良。

在茨威格看来,威尔逊也是如此。

——译者题记1918年12月13日,巨大的“乔治·华盛顿”号军舰正向欧洲海岸驶去。

军舰上乘坐着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注4】。

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这么多的亿万民众怀着如此巨大的希望和信任,期盼着一艘船、期盼着一个人【注5】。

欧洲各国互相怒气冲冲地已打了四年仗【注6】,互相用机构和大炮、用火焰喷射器和毒气杀戮了千百万自己国家最优秀、最朝气蓬勃的青年。

在四年时间里,这些欧洲国家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无非是相互的仇恨和诋毁。

然而,所有这些煽动起来的激昂情绪并未能够让人们听不见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声音:自己的国家所做和所说的全部违背天理,玷辱了我们这个世纪。

所有这些亿万民众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都有这样一个隐秘的感觉:人类重又倒退的野蛮的未开化和以为早已远去的世纪之中。

这时候,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声音【注7】从另一个大洲——美洲越过仍然硝烟弥漫的战场传到欧洲,这声音清楚地要求:永远不要再有战争。

永远不要再有争执。

永远不要再有那种旧的秘密外交【注8】——这种外交把各国人民在自己不明真相和不愿意的情况下驱赶着去当炮灰;而是要求:建立一种新的更好的世界秩序——“建立一种在臣民们同意的基础上并得到期类的组织的舆论支持的法治。

”令人诧异的是:在所有的国家,说各种不同语言的人们都立刻听明白了他的声音。

第一次世界大战——昨天还是一场为了争夺接壤的土地、为了边疆的划分、为了争夺原料、、矿山和油田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无谓争吵——突然获得了一种崇高的、近乎宗教似的意义:这场战争之后将是永久的和平,将是公正和人道的救世主【注9】之国。

这么一说,千百万人的鲜血似乎没有白流;这一代人如此受苦受难,好像就是为了换来这样的苦难永远不会再降临人间。

千百万民众怀着绝对的信任,热烈响应威尔逊的呼声;人们都说,他——威尔逊将会使战胜国和战败国达成和解,从而缔造公正的和平。

人们都说,他——威尔逊是另一个摩西【注10】,他会使迷途中的世界各国一起同坐在新的国际联盟【注11】的会议桌旁。

伍德罗·威尔逊的名字在几个星期之内成了一种犹如宗教一般的力量——犹如救世主一般的力量。

人们用他的名字给街道、建筑物和子女起名。

每一个觉得自己处于苦难之中或者感到自己吃了亏和受到歧视的民族,都派代表到他这里来;成千上万写着各种建议、祈求、恳请的信函和电报从五大洲涌来,堆积如山。

装满信函和电报的好几个箱子还被除数送到这艘正在驶向欧洲的军舰上来呢。

整个欧洲、整个世界,都一致要求威尔逊作为他们这次最后争执的仲裁者,使梦寐以求的最终和解得以实现。

威尔逊无法抗拒这样的声音。

他在美国的朋友们劝他不要亲自出席巴黎和平会议【注12】。

他们说,作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他,有责任不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宁可从远处领导谈判。

但是伍德罗·威尔逊没有被说服。

他觉得,即使是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这样一个最为显贵的职位,如果和要求他去完成的使命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他说,他不愿意只为一个国家效劳,只为一个大洲——美洲效劳,而要为全人类效劳;他并不仅仅只为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效劳,而要为更美好的未来效劳;他不愿意心胸狭隘地只代表美国的利益,因为“利害关系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凝聚力,而只会产生离心力”,而他愿意代表所有人的利益。

他觉得,他必须自己小心翼翼地守望着:不让军事家们和外交家们再次煸起狂热的民族情绪——因为人类的和解意味着为军事家们和外交家们的险恶职业敲响了丧钟。

他必须亲自充当担保人,保证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他们的领袖的意志迫使与会代表说什么样的话,而且在这一次媾和会议——人类的最后一次和最终决定一切的和会上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在全世界面前开诚布公地说。

威尔逊正是抱着这样的愿望站在“乔治·华盛顿”号军舰的甲板上,凝望着在雾霭中出现的欧洲海岸——它显得模模糊糊和游移不定,恰似他自己关于未来各国人民和睦友受的梦想一般。

他挺直地站立着,身材魁梧、面容坚毅,戴着眼镜的双眼散射出锐利而又清澈的目光,微微突出的英美人【注13】的下巴,但丰满的双唇却紧紧地闭着。

他是基督教长老会牧师的儿子和孙子【注14】,因而在他身上就有长老会教士的那种严肃和狭隘。

在长老会的教士们看来,世间唯有一种真理,而且他们肯定:就是他们所知道的那一种真理。

他在自己的血液中既有虔诚的苏格兰和爱尔兰祖先们的无比热忱,也有加尔文教徒信仰的奋斗精神——是这种信仰把一种要拯救罪孽深重的人类的使命赋予给了威尔逊这样一位领袖和导师【注15】。

基督教的殉道者和被视为异端而遇难的基督徒【注16】宁愿为自己的信仰而受火刑也丝毫不离开圣经——这样的执著一直在他身上起作用。

在他——一个民主主义者和学者看来,“人性”、“人类”、“自由”“和平”、“人权”这样一些概念并不是冷漠的字眼;这些字眼对他的父辈来说是《福音》书中的训道,对他来说也不是空洞抽象的思想概念,而是他决心逐一去捍卫的宗教信条,就像他的祖先捍卫基督教《福音》书的教义一样。

他已进行过许多斗争,但是这一次的斗争将是一次决定性的斗争。

——当他凝望着欧洲陆地在自己的视线中显得愈来愈明朗时,他油然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但当他想到,“如果我们能够意见一致,我们要为建立世界新秩序而斗争;如果我们不得不互相争执,我们也要为建立世界新秩序而斗争。

”这时候他不知不觉地绷紧了脸。

不过,从他眺望远处的目光中所流露出来的严肃神情很快就渐渐消失了。

布雷斯特【注17】海港的礼炮和旗帜正在欢迎他呢,不过这仅仅是按照规定向这位盟国的总统表示敬意而已,而此后从岸上向他迎来的暴风雨般的欢呼声,他觉得,那绝不是事先安排的有组织的迎接,不是预先约好的欢呼,而是全体民众火药一般热情的流露。

威尔逊乘坐的列车所经之处——从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小村落、每一幢房子,都会有人向他挥舞旗帜——宛如希望的火焰。

千万只手向他伸来,在他周围人声鼎沸。

而当他乘车穿过香榭丽舍大街【注18】驶入巴黎时,夹道欢迎的人群更是涌动如潮。

巴黎人民、法国人民是远在欧洲的各国人民的象征。

他们叫喊,他们欢呼,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他身上。

威尔逊的面容显得愈来愈轻松,一种感到欣喜、几乎是陶醉一般的、无拘无束的微笑显露出他的牙齿。

他向左右两边挥动着礼帽,好像他要向所有的人致意、向全世界致意。

是呀,他做得对,他亲自来了,因为只有灵活的意志能够战胜死板的规则。

难道人们就不能够、就不应该为了千秋万代和为了所的人创造一座如此欣喜若狂的城市、创造一个如此充满希望的人类世界吗?还有一夜的休息【注19】,然后在明天就要立刻开始给全世界以和平——世界梦想了千百年的和平,从而完成最伟大的业绩——这是每一个世上的人完成的业绩呀。

在法国政府为威尔逊安排下榻的宫殿前,在法国外交部的走廊里,在美国代表团的总部——克里荣大饭店【注20】前,拥挤着急不可待的新闻记者——光是这一群人就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

光是北美就来了150名记者;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都派出自己的记者。

而这些记者都要求得到参加所有会议的许可。

参加所有的会议!因为和会已信誓旦旦地向全世界承诺“完全公开”。

记者们听说,这一次会议不会有任何秘密会议或秘密协议。

“十四点原则”的第一点就清清楚楚地写着:“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缔结后不得有任何种类的秘密的国际谅解,而外交也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坦率地进行。

”【注21】听说,秘密条约的瘟疫——它比其他所有的瘟疫吞噬了更多的生命——将要被威尔逊的“公开外交”的新的免疫血清彻底消灭呢。

然而,使这些满腔热情的记者们感到非常失望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令人难堪的搪塞。

他们被告知:所有的记者肯定都会被准许参加大的会议,并且被准许将这些公开的会议的记录——实际上是把各种紧张交锋已做了消毒处理的会议记录——向全世界报道。

但是,会议开始之初还不能向记者们提供任何消息,因为首先必须把谈判的程序确定下来【注22】。

失望的记者们不由得感觉到,一定有什么事情没有取得完全一致。

其实,发布消息的官员们并没有完全说假话。

关于谈判程序,威尔逊在“四巨头”【注23】的第一次磋商中就立刻感觉到协约国中其他国家的抵制:他们不愿意把一切谈判都公开,而且有一个很好的理由,那就是在所有参战国的文件柜和公文包里都放着秘密条约呢。

——这些秘密条约均在事先做出保证:每个国家应该得到的自己那一部分利益和自己的战利品。

既然是肮脏的私下交易,他们当然只想遮遮掩掩地干嘛。

为了不至于使巴黎和会从一开始就秽闻远扬,有些事情就不得不先闭门磋商和解决。

不过,不仅有会议程序方面的分岐,而且还有更深层的分岐哩。

其实,阵营一清二楚,以美国为一方,以欧洲国家为另一方,美国清楚地代表左派立场,欧洲国家清楚地代表右派立场。

原来,在这次巴黎和会上要缔结的不是一种和平,而是两种和平——缔结两利完全不同的和平条约。

一种和平是一时的和、眼前的和平——将是与已经放下武器的战败国德国结束战争的和平;同时还有另一种和平,即永久的和平——将是使任何未来的战争永远成为不可能的和平。

一方面是根据旧的强硬方式的和平、另一方面是新的和平——威尔逊提出的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所缔结的和平。

这两种和平,究竟哪一种应该首先谈判呢?在这个问题上,两种看法针锋相对。

威尔逊对一时的和平不太感兴趣。

他认为,确定边界、偿还战争赔款,应该由专家们和专门委员会在“十四点原则”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