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到元宵节的民谣
北京春节的习俗

北京春节的习俗1、腊月二十三:祭灶灶神,俗称“灶王爷”。
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
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
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2、腊月二十四:扫房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
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
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但是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
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类。
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
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4、腊月二十六:去割肉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
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
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
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腊月二十九:蒸馒首“二十九,蒸馒头。
”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
春节有哪些传统的民谣

春节有哪些传统的民谣春节的民谣,是当年老板姓生活的写照,虽然春节产生的时间已经十分的遥远,但是今天当我们再次回忆起来的时候,仍然使人遐想,甚至难以忘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一些春节民谣,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传统民谣(一)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扭上街。
这首儿歌几乎将春节前后的活动,如腊八、糖果祭灶、守岁、拜年等一一概括,读起来琅琅上口,至今仍在“俗文化”的传播者口中传唱。
(二)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三)有民谣记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这首民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中原人民置办年货的活动也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有关春节的民谣俗语廿三糖瓜粘(打发灶王爷上天);廿四扫房日;廿五磨豆付(糊窗户、蒸团子);廿六去买肉(炖大肉);廿七窂公鸡(擦锡器);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贴倒有);三十门神、对联一齐贴,晚上熬-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年初一,蹶着屁股乱作揖。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初四吃烙饼炒鸡蛋,初五吃饺子捏小人嘴,初六吃合子,合子夹七合子夹八合子夹九,一直吃到拐弯。
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了。
但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破五(初五)、初七(人日)吃饺子也是一定的。
春节民谣基本内容

春节民谣基本内容春节民谣基本内容就把年来办"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初五初六跳猴儿,…………"过个大年,忙乱半年"。
"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灶神,俗称"灶王爷"。
据《准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
清末明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其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
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
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
"民间盛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
""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徽州民谣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
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
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
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
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
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太原还有一首《避债谣》也很有意思:“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
”在河南,焦作以前流传着这样的节前民谣:“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打酒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元宵节的传统民谣和歌曲

元宵节的传统民谣和歌曲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也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人们通常会举办元宵灯会、品尝元宵等一系列庆祝活动。
在这个传统节日中,民谣和歌曲起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福和喜悦心情。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首经典的元宵节传统民谣和歌曲。
《元宵儿》是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元宵节民谣,在全国范围内都广为人知。
这首民谣以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引领着人们跳动的心跳。
歌曲中描述了民众走上街头、举行元宵灯会,共庆佳节的场景。
通过简单而明快的歌词和旋律,这首歌曲成功地传递了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喜悦之情,成为了元宵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一首脍炙人口的元宵节民谣是《共赏元宵》。
这首歌曲以欢快的曲调和简洁明了的歌词,歌颂了元宵节的喜庆氛围和民众的团圆之情。
歌词中提到了赏花灯、品尝元宵和猜灯谜等传统活动,将人们的欢庆和期盼融入其中,让人们在歌声中更加投入到节日的氛围中。
此外,还有许多地方性的元宵节民谣和歌曲,展现了各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习俗。
例如,在江苏地区有一首名为《花好月圆的好时节》的元宵节歌曲。
这首歌曲通过细腻动人的歌词和旋律,描绘了赏花灯、猜灯谜、品尝元宵等活动的场景,将元宵节的浪漫与祝福融入其中。
同样,在广东地区,《元宵好》这首歌曲也成为了元宵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歌曲中通过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歌词,展现了广东地区元宵节的独特风貌和民俗文化。
元宵节的传统民谣和歌曲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这些歌曲通过简单明了的歌词和欢快动人的旋律,将人们带入节日的氛围中,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温暖。
无论是在家中品味元宵甜食,还是走上街头参与灯会活动,这些歌曲都成为了人们共同的心声和庆祝元宵节的纽带。
总之,元宵节的传统民谣和歌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情感丰富的歌词,将人们带入了欢庆的节日氛围中。
无论是全国知名的《元宵儿》和《共赏元宵》,还是地方性的民谣和歌曲,都在元宵节期间贡献了美好的音乐飨宴,让人们流连忘返。
元宵节的传统民谣

元宵节的传统民谣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小正月,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标志着春节的结束,也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其中包括赏花灯、吃元宵和欢快的舞龙舞狮等,而民谣正是元宵节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与元宵节相关的传统民谣。
元宵灯会的民谣元宵节的灯会活动是其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人们会缤纷而瑰丽地装饰各种各样的灯笼,并将其挂在家门口和街道上。
这些灯笼有各种形状和大小,如圆形、花朵、动物等等。
与灯会相伴的是一些由民谣传承而来的歌词,用以赞颂元宵节的喜庆和祥和。
以下是其中一个脍炙人口的传统民谣:月亮高挂黄金街,灯笼挂在街道边。
舞狮龙踏新年运,祈福祷愿万家宴。
上元佳节心相连,欢笑喜庆满人天。
元宵圆圆映团圆,平安幸福伴美好年。
这首民谣以简洁明快的曲调和欢快的节奏,描绘了元宵节街道上挂满灯笼、舞狮龙等喜庆场景,并表达了人们对于新年的祈福和祝愿。
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词,人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元宵节的氛围中,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和热闹。
元宵食谣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那就是吃元宵。
元宵是由糯米制成的圆球状甜食,因其形状像圆月而得名。
为了庆祝元宵节,人们会在家中或街头巷尾准备各种口味的元宵,如花生、豆沙、桂花等。
而与吃元宵相伴的是一些民谣,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一首与元宵食谣相关的传统民谣:灯笼高挂花街头,元宵煮熟香扑鼻。
黄瓜条儿煮元宵,豆沙元宵色湛蓝。
花生腐皮包元宵,脆脆香甜大家夸。
凉糖元宵冷入口,融化舌尖心欢跳。
这首民谣以婉转动听的旋律和韵律,描绘了元宵节美食的种类和制作过程。
无论是用黄瓜条煮成的元宵、色泽湛蓝的豆沙元宵,还是用腐皮包裹花生制成的元宵,每一种元宵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而凉糖元宵更是给人沁人心脾的清凉感觉。
通过这首民谣,人们更能够领略到元宵节中丰盛的美食文化,增加元宵节的乐趣。
总结元宵节传统民谣以其特色的旋律和歌词,为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增添了一抹活力和喜庆。
元宵节的传统民谣关于月亮与家庭团圆的歌曲

元宵节的传统民谣关于月亮与家庭团圆的歌曲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组织各种活动,其中包括观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等。
而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各地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和家庭团圆的传统民谣和歌曲。
在下面的文章中,将介绍几首与元宵节有关的传统民谣和歌曲。
1.《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是元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歌词中抒发了人们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情感,凸显了家庭团圆的重要性。
歌词中描绘了明亮的月光,以及人们怀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这首歌曲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家人的思念和仰慕之情。
2.《赏花时》《赏花时》是一首民间歌曲,也是元宵节的传统歌曲之一。
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在赏花的同时,也思索着家人的团圆。
“花好月圆夜,思念家中人”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3.《汉宫秋》《汉宫秋》是一首古代曲艺扬琴曲,歌颂了汉代宫廷宴会上的热闹氛围,也把元宵节的花灯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首歌曲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将人们在元宵节欢聚一堂、观赏花灯、共度佳节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听众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4.《迎春花》《迎春花》是一首山东民歌,歌颂了元宵节的喜庆和家庭团圆的意义。
这首歌曲描述了人们为了观看花灯而聚集在一起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对家庭团聚的重视。
5.《二月二硬币摆阔》《二月二硬币摆阔》是湖南省民歌,元宵节时平湖在村民的领唱下伴合陈设,在花灯的照耀下,欢度元宵。
这首歌曲传达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歌颂了元宵节的热闹和人们庆祝的热情。
以上是几首与元宵节有关的传统民谣和歌曲,这些歌曲都表达了元宵节对于家庭团圆的重视和对月亮的寄托之情。
无论是思念远方的亲人,还是庆祝团圆的喜庆氛围,这些歌曲都传递着对家庭和和谐团聚的渴望。
在元宵节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这些歌曲不仅能够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也能够唤起人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幸福团圆的向往。
让我们在元宵节里,一起唱响这些美妙的歌曲,分享着月光下的家庭团圆之乐。
元宵节的经典童谣民谣

各自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童谣的作用
童谣作为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可以帮助儿童认识世 界、了解社会,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童谣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传 唱童谣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民谣的作用
民谣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们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记录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通 过传唱民谣,人们可以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民谣也是 音乐艺术的重要源泉之一,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具包容性的文化现象。
科技赋能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等,为经典童谣民谣的传 承和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国际交流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将中 国经典童谣民谣推向世界舞台,展 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创新发展
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可以对《闹元宵》进行改编和创作,加入新的元素和主题 ,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儿童的审美需求。例如,可以创作以环保、科技为主题的元 宵节童谣,引导孩子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02 民谣《正月十五闹花灯》
民谣起源及流传地区
起源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民谣起源于古代元宵节庆祝活动,与民间 赏灯、猜灯谜等习俗紧密相连。
促进社会和谐
童谣和民谣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 伦理和人生哲理,通过传唱这些 作品可以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
创新发展方向与前景展望
创新发展方向
针对当代社会的需求和特点,可以对经典童谣和民谣进行创新改编和发展。例如,可以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对旋律 进行改编,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也可以对歌词进行更新和再创作,使其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生活和人 民情感。
元宵节的传统歌谣

元宵节的传统歌谣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这一天,人们纷纷出门赏灯、猜灯谜、品尝元宵。
除了这些习俗,元宵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唱歌谣。
下面将介绍一些元宵节的传统歌谣,这些歌谣不仅反映了元宵节的风俗民情,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宵传迎春花烂漫,百花集,写贺联。
弓弦发齐奏乐章,万人碗碗喜相庆。
千盏明灯照古今,儿童蹦蹦跳,满面羞涩舞龙吟。
欢歌笑颜四海同。
这首歌谣以自然景物、欢乐场面以及人们的祝福为主题。
歌谣描述了迎春花盛开、写贺联的喜庆景象,还有音乐奏响的场面以及孩子们蹦蹦跳跳的龙舞。
整首歌谣充满了欢歌笑颜和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灯㐵晚来吾国有风清,正月十五赏繁明。
杰出名流与气象,不觉处处生灯景。
日日来看韵非常,户户赋诗作写龙。
舞动七彩扬锦绣,倶来看猜奖金鼠。
这首歌谣以元宵节赏灯活动为主题,描绘了夜晚赏灯时的热闹景象。
歌谣中提到了名流和灯笼的关联,这体现出元宵节活动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并交流思想的平台。
同时,歌谣还提到了猜灯谜和抽奖的活动,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猜灯谜红灯笼,猜谜语,智慧表演无极限。
沉思碑,点燃灯,初来乍到三思情。
破格字,无庸赘,将心比心力争先。
寻玩赏,游哪儿,热闹非凡在元年。
这首歌谣以猜灯谜活动为主题。
歌谣中提到了红灯笼、谜语和智慧等词语,表达了人们在猜谜过程中展示智慧和才华的场景。
歌谣还强调了对初来乍到者的关心和尊重,并提到了寻找节日乐趣和游玩的愉悦心情。
汤圆家有一圆大小宴,汤汁洋溢幸福团。
时逢元宵忆乡情,酥香口感儿童欢。
心怀好愿团圆夜,乐享天伦和谐年。
浓情满意把祝愿,幸福寿与你陪伴。
这首歌谣以品尝汤圆为主题,向人们传达了对家庭团聚和幸福生活的祝福。
歌谣中提到了汤圆的酥香口感和儿童的欢乐情绪,将这种特色的元宵食品与快乐的家庭氛围相融合。
歌谣最后提到了对幸福和长寿的祝愿,以及与家人共享幸福生活的期盼。
以上是一些元宵节的传统歌谣,这些歌谣不仅反映了元宵节的风俗民情,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腊月二十三到元宵节的民谣
篇一:春节习俗及春节童谣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七,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
题写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
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
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三羊开
泰。
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
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
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
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放
生祈福。
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
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
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
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
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
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
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
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春节民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你喝几天,
叽里咕噜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篇二:年俗知识问答题目及答案
年俗知多少
1,春节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哪一天被称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2,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什么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殷商时期“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俗称“腊祭”。
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
春节称谓正式冠名是在辛亥革命胜利以后,明确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亟待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广为流行至今。
3,春节有哪些习俗?春节前扫尘搞卫生、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灯等。
4,过年有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吃饺子,北方包饺子时
会放什么东西进去,寓意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硬币5,过年吃饺子,源于哪个朝代?战国
从战国开始,就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大约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了,大年三十无论吃了多少酒肉,年夜饭必需要吃饺子。
中国北方有俗语说:「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
蕴含「包容」、「和谐」、「美满」、「团圆」图吉利的中
国人,年节饺子很重视馅料的寓意,比如,芹菜馅,寓意「勤奋上进」,「勤财」;韭菜馅,寓意「长长久久」,「久财」;白菜馅,寓意「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百财」;香菇馅,寓
意「鼓财」,荷包鼓胀;酸菜馅,寓意「算财」,善于理财6,关于“春节”有个传说,传说中有一个破坏百姓财运、好运的想象中的动物,请问它叫什么?年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7,王安石的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的桃符是什么的原始形式?春联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
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这就是春联最原始的形式。
8,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但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春联的普及与明朝的哪位皇帝有关?朱元璋
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此后形成了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9,春节有贴门神的习俗,到唐代门神的位置又由那两个取代?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10,长辈为什么要给晚辈压岁钱,有何寓意?
大概解释: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1,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叫什么日?
解: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
12:正月初几不能扫尘?正月初一
解: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13: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这有时寓意什么呢?
解: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
14: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一句是什么?春风送暖入屠苏。
15:初五南方有祭财神习俗,这五路财神是指哪五路?
解: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16: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腊月二十三到元宵节的民谣)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
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几天?5天
17,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_____”(熬年)
18,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什么习俗?吃灶糖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
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
19,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是哪里?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
20,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从什么时候开始,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着腌制腊味了?自腊月初八以后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21,什么事盘长结?中国结又称盘长结
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
作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