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七年级上文言文专题练习
七年级(上)文言文练习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回答问题(一)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准确的一项是()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B 去后乃至(才)C 元方入门不顾(照顾)D 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2.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3. 课文主要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从而告诉我们和的重要性。
4. 从课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至少两条)(二)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准确的一项()①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②“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③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④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2.翻译下面句子(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尊君在不________③下车引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去:离开。
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
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
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
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
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时:时间B.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C.吾日三省吾身。
省:反省D.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2)下列划线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战C.可以调素琴D.皆以美于徐公(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两千多年来,孔子闪烁着哲理光彩的语录,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优选】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 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 于身。
其阴逾⑤ 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注】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 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 衽:席子。
④ 濡(rú):沾湿。
⑤ 逾:通“愈”,更加。
(1)解说以下划线的词。
①徙衽以从阴 ________②其阴逾去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详尽表此刻: 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 1)挪动;走开(2)这个方法用在白日是奇妙的,而用在夜晚是蠢笨的。
(3)夜晚也跟着树影挪动席子(4)要见机而作,适应变化,不可以够仅凭经验做事,不要固步自封【解析】【解析】( 1)①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跟着树荫走。
徙:挪动;② 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走开。
(2)句中要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夜晚。
句意为:这个方法用在白日是奇妙的,而用在夜晚是蠢笨的。
(3)文中郑人“拙”详尽表此刻“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观察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挪动;走开;( 2)这个方法用在白日是奇妙的,而用在夜晚是蠢笨的;②是 / 吾剑之所从坠(3)夜晚也跟着树影挪动席子;(4)答案示例:①状况老是在不停变化,不可以够只用老眼光、老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否则就会碰钉子。
② 拘泥执拗,不知变通,是不可以够办成事情的。
③ 客观世界在不停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必然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谈论】⑴ 观察对常有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徙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③悲守穷庐________④又相天子________(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酒③。
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③卮(zhī)酒:一杯酒。
④相谓:互相商议。
⑤且:将要(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数人饮之不足 ________②乃左手持卮________③遂饮其酒________④终亡其酒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解析】【分析】(1)“数人饮之不足”的意思是: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足”的意思是“够”;“亡”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丢失,失去”的意思。
(2)本题注意重点词语:“固”“安”“为”。
(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故答案为:⑴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⑵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⑶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1班级: 姓名:一、语言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谢太傅.( )柳絮.(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友人惭.( )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 俄而..( ) 雪骤.( ) 公欣然..( )曰 撒盐空中差.( )可拟.( ) 未若..( )柳絮因.风起( )下车引.之 ( ) 太丘舍去..( ) 元方入门不顾.(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等要素。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4.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
(不少于四个)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二、阅读感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3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7.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10.本文给你什么启迪?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 、 , 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不惑( )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 笃.志( ) 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 3.人不知.而不愠.( )( ) 4.不亦君子..乎( ) 5.吾日三省...吾身( )(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7.传.不习乎( ) 8.三十而立.( ) 9.四十不惑.( ) 10.不逾矩..( )( ) 11.温故.而知新..( )( ) 12.学而不思则罔.( ) 13.思而不学则殆.( ) 14.可以为...师矣( )( ) 15.人不堪.其忧( )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3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18.饭疏食...饮水.( )( )( ) 19. 曲肱而...枕之( )( ) 20.不义..而富且贵( ) 21.于.我如浮云( )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 24子在川上..曰( ) 25.逝.者如斯.夫( )( ) 26.不舍.昼夜( ) 27.三军..可夺帅也( )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 29.博学而笃.志( ) 30.切问..而近思..( )( ) 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
习,古义: ;今义: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
三,古义: ,今义: )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
从,古义: ;今义: 。
)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 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3.知:人不知而不愠(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 )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学而时.习之( ) 2.吾日.三省吾身( ) 3.传.不习乎(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5.饭.疏食饮水(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 7.温故.而知新.( )( )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8、子曰:“学而时而习之,不亦说乎?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加点词(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3)非学无以广.才() (4)淫慢.则不能励精()(5)年与时驰.()(6)意与日.去()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D.非淡泊/无以明志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诫子书》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三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
与他相关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等。
该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5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一)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
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22、解释词语意思:①崩坠()。
②果()③只使()④四虚()23、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_________”这句成语。
24、翻译: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5、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___6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7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