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合集下载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及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规范及方法
(3)各个观测场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的本底调查记录与数据;
(4)各个观测场的群落最小面积调查记录与数据;
(5)主观测场的乔木平面定位图;
(6)各个观测场的背景信息简表,包括场地代表性、建立时间及计划使用年限、地理位置信息、生物群落特征、土壤特征、水分特征、人类活动、利用历史、管理模式等(样地背景信息简表见第11章)。
50 m×50m
(自然林)
100 m×100m
(人工林)
100 m×100m
(自然林)
30 m×30m(人工林)
30 m×40m(自然林)
温带
长白山站、站
30 m×40m
(人工林和自然林)
100 m×100m
(人工林和自然林)
20 m×30m
(人工林和自然林)
(2)样地围取。首先确定一个原点(通常在坡的下部,位于所调查生物群落的中心),沿等高线确定样地的一条边(边的长度取决于规定的样方面积),然后以第一条边的终点为起点向上引出第二条边,在拐角处用罗盘确定角度为直角。同理,再分别确定第三条边和第四条边。最后,要求到达原点的闭合差不超过样地周长的1%。
68
69
70
71
72Βιβλιοθήκη 737475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b.(机械布点)
一个Ⅰ级样方(100m×100m)以及其中划分的100个Ⅱ级样方(10m×10m);a.方格中的数字为拉丁方采样设计;b.方格中的数字为样方顺序编号,采用机械布点,带阴影的样方为灌木和草本的固定观测样方。箭头线为动物要素调查的样线设计。

内蒙古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

内蒙古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

内蒙古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变化特征张果;周广胜;阳伏林【摘要】基于2008年全年内蒙古荒漠草原的气象观测数据对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在晴天呈早晚高、正午前后低的U形变化特征,降水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将导敛地表反照率减小,云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比较复杂.荒漠草原地表反照率的月平均日变化类似于晴天条件下的日变化,大多数月份呈现早晚高正午前后低的U形变化趋势,仅在1-2月份及11-12月份呈现V形.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在生长季,由于存在植被覆盖使得地表反照率较低;而在冬季,地表反照率较高,特别是1、2月份,其月均值分别为0.56和0.48,甚至高于沙漠.9月份地表反照率月均值达到最小值0.230,7、8、9月份地表反照率接近,分别为0.236、0.232和0.230.而且在生长季,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高于退化草地、农田及麦田,低于沙漠的地表反照率,但是荒漠草原的地表反照率除7-10月份明显低于沙漠地表反照率外(相差大于0.02),生长季的其它月份与沙漠相差不大.晴大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太阳高度角大于40°时,地表反照率趋于稳定,其与太阳高度角呈指数关系.土壤含水量的增大会导致地表反照率的减小,地表反照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指数或线性关系.根据地表反照率与这两个因子之间的单因子关系式,建立了内蒙古荒漠草原晴天地表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与土壤含水最变化的双因子参数化公式,而且太阳高度角和土壤含水量两者共同解释了地表反照率变化的68%,左右.该公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内蒙古荒漠草原晴天地表反照率的变化.该公式是否可以进一步耦合到天气或气候模式中,还需要借助更多代表性的观测资料的验证,但是本研究无疑对陆而模式中地表反照率更准确的参数化及模拟提供了参考依据.【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30)024【总页数】9页(P6943-6951)【关键词】地表反照率;太阳高度角;土壤含水量;晴天【作者】张果;周广胜;阳伏林【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正文语种】中文气候系统主要由地表吸收的能量驱动[1],地表反照率影响着地表对辐射的吸收以及太阳辐射在地表和大气之间的分配,是大气和陆面模式的重要参数。

荒漠监测实施方案

荒漠监测实施方案

荒漠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因素导致土地逐渐变得贫瘠、干燥,植被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荒漠化的监测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目的荒漠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荒漠化的发展趋势,为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监测内容1. 土地覆盖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对荒漠地区的土地覆盖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情况等。

2. 土壤监测:对荒漠地区的土壤进行监测,包括土壤质量、水分含量、盐碱情况等。

3. 气候监测:监测荒漠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包括降水量、温度、风力等。

4. 生物多样性监测:对荒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包括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

四、监测方法1.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荒漠地区进行定期监测,获取大范围、全面的监测数据。

2. 野外调查:组织专业人员对荒漠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获取详细、准确的监测数据。

3. 数据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五、监测成果应用1. 提供科学依据:监测成果可以为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 生态修复:监测成果可以为荒漠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 灾害预警:监测成果可以为荒漠地区的自然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六、总结荒漠监测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和手段,及时了解荒漠化的发展趋势,为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荒漠地区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荒漠监测工作,加大投入,提高监测水平,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应用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应用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应用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学科,它在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生态学的研究过程就是探究这种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和机制。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野外观察法野外观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规律性。

野外观察需要到野外实地观察和记录,采用目测、听觉、嗅觉等感官来获取所需信息。

通过野外观察可以获取大量的现场数据,分析数据得到生态规律和生态过程。

2. 实验法实验法是生态学研究的又一重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生物和环境因素的控制来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中,生态学家通常会选择一些典型的生态系统来研究。

实验要进行严密的设计和操作,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 数学模型法生态学研究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数学模型可以通过对野外观测和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模拟,从而帮助生态学家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转机制。

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有足够准确的数据为基础,在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

4. 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是生态学数据处理的基本手段之一,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测算某些生态变量的变化规律。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但都要突出生态系统复杂性和生态学的特殊性。

在实际应用中,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利用、荒漠化治理等方面。

1. 环境保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生态学家寻找环境变化过程中的规律,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不同生物种群的影响程度,评估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措施。

2. 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生态学家评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掌握生物生长的规律,了解不同资源开发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调查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和数量,从而制定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方案。

野外监测实施方案

野外监测实施方案

野外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野外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野外环境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野外监测实施方案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目标1. 生物多样性监测: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进行监测,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变化情况。

2. 自然资源监测:对土壤、水质、空气质量等自然资源进行监测,评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3. 灾害监测:对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进行监测,及时预警并采取防范措施。

三、监测内容1. 野生动植物监测:通过摄像头、红外相机等设备对野生动植物进行监测,记录种类、数量、活动规律等信息。

2. 环境监测:设置气象站、水质监测点等设备,对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水质指标等。

3. 灾害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点、洪涝预警系统等设备,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四、监测方法1. 野生动植物监测:采用摄像头、红外相机等设备进行定点监测,也可以通过人工巡逻、生物标本采集等方式获取数据。

2. 环境监测:建立气象站、水质监测点等固定监测点,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3. 灾害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点、洪涝预警系统等设备,通过遥感技术、地质勘测等手段对潜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收集:及时收集监测设备获取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GIS技术等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规律。

六、监测报告与应用1. 监测报告:定期编制监测报告,总结监测结果和数据分析,提出问题和建议,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交。

2. 应用推广:将监测结果和数据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灾害预防等方面,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荒漠生态学

荒漠生态学

荒漠生态学
荒漠生态学是研究荒漠地区的生态系统以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学科。

荒漠是指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的地区,极度缺水和高温使得植被生长受限。

荒漠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而特殊,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在荒漠生态学中,人类视角至关重要。

人类在荒漠地区的活动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过度放牧、过度开采和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退化、水资源枯竭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荒漠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了荒漠植被的适应机制、荒漠动物的生存策略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等方面。

荒漠植被通常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等特点,以适应干旱和高温的环境。

荒漠动物则通过降低代谢率、减少水分蒸发等方式来适应荒漠的极端环境。

同时,荒漠中的生物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同维护着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

为了保护荒漠生态系统,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了解荒漠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演替规律。

其次,要加强对荒漠地区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禁止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破坏性行为,恢复荒漠植被,保护荒漠动物。

此外,还应加强科学研究,推动荒漠生态学的发展,提高人们对荒漠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荒漠生态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荒漠地区的生态系统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自然界的宝贵资源。

只有保护好荒漠生态系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洲般的美丽家园。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即气象指标、土壤指标、水文指标和生物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荒漠生态系统的定位观测。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荒漠生态系统desert ecosystem由超旱生、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以及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干旱的非生物环境共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

2.2天气现象weather phenomenon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包括降水现象(如雨、雪、霰、冰雹等)、地面凝结现象(如露、霜、雾凇等)、视程障碍现象(如雾、雪暴、扬沙、沙尘暴、浮尘等)、雷电现象(如雷暴、闪电、极光等)和其它现象(如大风、飑、龙卷风、尘卷风、冰针、积雪、结冰等)等。

2.3雪深depth of snow从积雪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

2.4雪压snow pressure单位面积上的积雪重量。

2.5大气降尘dust fall从空气中靠重力自然降落在集尘缸中的颗粒物。

2.6水面蒸发量water surface evaporation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一定口径蒸发器中的自由水面因蒸发而失去的水层深度。

2.7冻土frozen soil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或岩)。

2.8土壤微生物结皮soil microbiotic crust由生长在土壤表面和土壤表面以下的细菌、真菌、苔藓、藻类和地衣等个体微小的生物成分与土壤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合层次。

2.9土壤孔隙度soil porosity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所占的比率。

孔径小于0.1 mm的称为毛管孔隙,孔径大于0.1 mm的称为非毛管孔隙。

2.10土壤水分特征曲线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土壤水势与土壤容积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2.11渗漏量percolation在有水层条件下土壤内部一定深度处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水平面积的水量。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陆地⽣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的通知⽂号:林科发[2014]98号颁布⽇期:2014-07-09执⾏⽇期:2014-07-01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录第⼀章总则第⼆章管理体系第三章站⽹建设第四章站⽹运⾏第五章考核第六章附则各省、⾃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兴安岭森⼯(林业)集团公司,新疆⽣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有关直属单位:为加强国家陆地⽣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态站⽹”)及其所属⽣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态站”)的建设和管理,保障⽣态站⽹⾼效规范运⾏,我局组织编制了《国家陆地⽣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

我局已建⽴的140个⽣态站作为⽣态站⽹成员(详见附件)⼀并纳⼊管理,后续新⼊⽹的⽣态站将依本办法定期予以公布。

附件:国家陆地⽣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成员名单国家林业局2014年7⽉9⽇国家陆地⽣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第⼀章总则第⼀条为加强国家陆地⽣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态站⽹)的建设与管理,保障科学持续发展和规范⾼效运⾏,结合相关发展规划,特制定本办法。

第⼆条本办法所称⽣态站⽹是以森林、湿地、荒漠三类陆地⽣态系统为主要观测研究对象,由分布在全国典型⽣态区的若⼲陆地⽣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态站)构成的⽣态观测⽹络体系。

⽣态站是指按照国家林业局规划布局,符合建站要求,按照相关程序加⼊⽣态站⽹的站点。

第三条⽣态站⽹是准确掌握国家⽣态状况、开展⽣态效益评价和⽀撑⽣态⽂明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科学与数据平台,主要承担数据积累、监测评估、科学研究等任务。

(⼀)数据积累。

对⽣态系统的基本⽣态要素进⾏长期连续观测,收集、保存并定期提供数据信息。

同时,根据业务需求,开展专项数据观测。

(⼆)监测评估。

基于⽣态站观测数据,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开展⽣态效益评价和⽣态服务功能量化评估;根据业务需要,监测、评价国家林业重点⼯程⽣态效益,科学反映林业⽣态建设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次
前言 (ⅱ)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 (2)
6 荒漠生态系统 (2)
7 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
8 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3)
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野外观测表 (6)
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荒漠生态系统的类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野外观测指标体系、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及省级行政区域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其他自然地理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T 3522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GB T 3522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空气温度和湿度
GB T 3522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风向和风速
GB T 3523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蒸发
HJ 615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LY/T 1225 森林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的测定
LY/T 1698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752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
LY/T 2936 荒漠区盐渍化土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NY/T 1121.4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荒漠生态系统desert ecosystem
指由超旱生、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以及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干旱的非生物环境共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本标准中包括沙漠、沙地和盐碱地。

3.2
沙漠desert
指地球表面干燥气候的产物,一般是年平均降雨小于250mm,植被稀疏,地表径流少,风力作用明显,产生独特地貌形态的土地,如各种沙丘,风蚀劣地等。

3.3
沙地sandy land
指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地表被沙丘覆盖的土地,通常以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为主。

3.4
盐碱地desert saline land
指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土地。

4总则
4.1原则
本标准规定的内容遵循规范性、可操作性、先进性和经济与技术可行性的原则。

4.2内容
本标准以现场观测手段为主,辅以资料收集与访问调查等手段,对沙漠、沙地和盐碱地的基本情况、生态系统的生物指标、土壤指标和气象指标等内容开展野外观测,服务于全国和区域尺度生态状况评估。

5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
本标准制定了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识别、样地样方设置、观测指标体系构建、明确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技术流程,具体如下。

图1 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
6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根据《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中生态系统分类体系,荒漠生态系统的类型包括沙漠、沙地和盐碱地。

7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7.1样地选择
7.1.1样地选择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避免在权属不清、变更频繁的地区选择样地。

7.1.2外业采样率平均每10000km²设置1个固ZB土建设计室定样地,在农牧交错带等类型复杂的区域可适当增加样地个数,在类型单一的区v加shejiyuan8域可适当减少样地个数。

7.1.3针对观测对象,在可能的情况下,至少选择2个能够代表观测对象的样地,地表覆盖相对均一,样地面积为10000m²。

7.1.4样地选择应在生态系统类型一致的平地或相对均一的缓坡坡面上。

7.2样方布设
7.2.1样方应反映各类荒漠生态系统随地形、土壤和人为环境等的变化特征,每个样地须保证有不少于3个重复样方,样方大小为30m×30m。

7.2.2对于均一地面样地,样方布设应在区域内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代替整体分布。

7.2.3对于非均一地面样地,应根据样地内空间异质程度进行分层抽样,要求层内相对均一,并在层内进行局部均匀采样,表达各层的参数。

8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主要针对沙漠、沙地和盐碱地开展,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物指标、土壤指标和气象指标。

根据不同观测内容,设定不同野外观测指标(表1)。

9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9.1荒漠类型
根据调查范围大小,利用现场调查的方法,确定荒漠类型。

9.2荒漠植被类型
利用样方法,对不同样方植被类型进行分类和计数统计,对同一荒漠类型区域多个样方分类和统计结果取平均,确定所在荒漠的植被类型。

9.3植被覆盖度
荒漠生态系统的植被覆盖度采用目测法和照相法相结合的方式观测。

利用相机获取植被覆盖的数码照片,重复拍摄2-3次,最后分别计算每张相片植被覆盖度,取其平均值作为样方植被覆盖度。

对于相机不易识别的区域,采用目测法观测植被覆盖度。

9.4叶面积指数
荒漠植被的叶面积指数采用叶面积仪或冠层分析仪测定。

对于较高的草类和乔木采用叶面积指数仪器进行测量,然后计算样方平均叶面积指数。

采样点沿样地的两条斜对角线等间距分布,两点之间间隔不超过5 m,每条对角线上观测至少8次。

对于大量矮草、稀疏、低矮草地采用冠层分析仪测定。

将冠层分析仪置于草地群落草本层下的地面上,对整个群落进行扫描,可得出群落的总叶面积指数。

9.5木本生物量
对荒漠中的森林群落,生物量观测内容主要为地上生物量,包括立木和冠层下部观测,立木与冠层下部生物量之和即为样方生物量。

立木的地上生物量观测:是通过样方内所有林木进行测量,获取其树高、胸径等地面观测数据,依据相对生长方程计算,对所有立木生物量求取平均值并除以样方面积,获取1m²面积的立木生物量。

冠层下部生物量观测:在样方内,随机选择不小于3个区域,分别收集其中全部地上植被,称量鲜重,并从中抽取不少于5%的样品,105℃下烘干称干重,获取植株含水量,进而获得实测的地上生物量,计算多个区域平均值并除以样方面积,作为冠层下部单位面积的生物量。

9.6草本生物量
针对荒漠草地群落,生物量野外观测应选择植物生长高峰期时进行,主要方法是将不少于3个样方内植物地面以上所有绿色部分用剪刀齐地面剪下,不分物种分别装进信封袋,做好标记。

对采集的样本进行称量鲜重后,65ºC烘干称量干重,将多个样方内干重值求平均,得到单位面积的生物量。

根据根冠比来计算地下生物量。

9.7优势种
主要采用照相法进行植被优势种的测量。

在荒漠生态系统观测区内对植物群落的组成进行调查,利用相机获取优势种的数码照片,并记录。

9.8土壤有机质含量
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采样方法和测定步骤具体依据HJ 615的相关要求执行。

9.9土壤pH
采用电位法观测。

土壤pH 的采样方法和测定步骤具体依据HJ/T 166的相关要求执行。

9.10土壤容重
通过野外土壤剖面,利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具体采样方法和测定步骤依据
NY/T1121.4的相关要求执行。

9.11土壤机械组成
采用吸管法测定,具体采样方法和测定步骤依据LY/T 1225的相关要求执行,主要测定土壤粗砂、粉砂和黏粒含量,土壤颗粒分级标准见附录表A.2。

9.12风速/风向
通过风速仪和风向标观测风速风向,具体依据GB T 35227的相关要求执行。

9.13气温
采用温度计人工测量或气象站点自动测量,具体依据GB T 35226的相关要求执行。

9.14降水量
采用雨量器人工测量或气象站点自动测量,具体依据GB T 35228的相关要求执行。

9.15蒸发量
采用蒸发器测量,具体依据GB T 35230的相关要求执行。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野外观测表
表A.1荒漠生态系统样地基本情况调查表
表A.2荒漠生态系统样方调查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