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晶课堂实录《后一句诗》
语文名师蒋军晶《走进孔子》课堂实录

《走进孔子》——蒋军晶老师一、师生问好二、导入:师:前段时间你们看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出示书籍),具体的来说就是书里的一个章节,讲的是孔子。
这本书或多或少给我们有些启示。
大概有两万多字,有一天两个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就有一个观点三、出示观点:1.孔子再音乐上很有造诣,是一位大音乐家问:这个人的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是因为孔子是一位伟人,所以他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生答。
师:就是这种学习的经历,对吧?这位同学是凭着回忆来和我们交流的。
大家迅速浏览章节中的话。
出示:(孔子不仅——后来?)师:这是证据,很有意思,这段话是这样写的,所以这本书的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写法。
2.孔子培养了很多人才,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师:这个观点你认同吗?要找到证据。
生答。
师:类似这样的句段还有很多出示:(孔子三十岁时——孔子一直在家授徒弟)生答。
师评价:看小说我不划,不圈的,但是看这类书我也要做笔记,不同的书用的方法不一样(表扬学生看书时及时做笔记)3.孔子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师:这个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出示:在这个本书有这样一段话:孔子编订——读不到诗经4.孔子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
为什么?生答师评价:我要表扬这位同学,虽然他说不清楚,但是他对这个书有印象,从当中找到依据。
出示:(对于《春秋》,孔子更是花了大力气——《公羊传》和《毂梁传》)师:我们不能围绕细节来说,其中的笔则笔,削则削,什么意思?生答。
师:该记录的就记录,该删除的就删除。
所以孔子写的春秋很有意思!历史上发生的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孔子,但是我要问大家,这本书的章节主要在写孔子什么?生答:人生经历师:我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给他家一张表格(填写)师:这就是申赋渔在这个方面花了大量的手笔。
关于孔子,你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想说的?我只负责递话筒,我是中立的。
我什么都不说?生:没有放弃过弟子、、、、、生:思想和能力都很厉害,在每个国家都没受到重用,如果受到重用,会是很重要的人才师:那时的人,生存是第一的,侵占才是他们想做的?对于他的人生经历还有什么想说的?生:孔子的人生经历很坎坷,不能实现抱负生:孔子的儒家给人们带来信仰,把君主的权利分给官员,让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保持活跃状态,不让法家有点资本主义的感觉。
班级读书会《毛毛》课堂实录

班级读书会《毛毛》课堂实录(执教:蒋军晶)上课时间:2009年4月★上课地点:扬州大学大礼堂师:蒋老师今天有点焦虑,不知道短短四十分钟可以讨论些什么,可以讨论的东西很多。
这个黑板又太小了,待会儿讨论的话题要在黑板上呈现出来。
希望讨论你们感兴趣的话题。
我发现你们的书不太一样,有三种版本。
老师这里也有其他版本的封面(大屏幕出示)。
读了这个故事,你发现这个故事有点与众不同,有特别的地方。
我们就聊聊特别的地方。
你们先在小组里面聊一聊,说一说,有发现的同学多说说,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暂时没有发现的同学就听一听别人的想法。
(小组讨论)师:你的发现可能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所以请大胆地来说一说。
生1:这是一本关于时间寓言的书,其他的书都没有提到“时间”这个话题。
师:前面的话我认同。
后面的不一定,其他的书也有关于时间的话题,还有格言呢。
生2:其他的书都是告诉我们怎么节约时间的,这本书不是。
师:主题与以往的书不一样。
(板书:主题。
)(出示:关于时间的格言)[要想知道具体的格言内容请在本网站里搜索蒋军晶老师写的《怎么“聊”书》一文,里面有具体的格言内容]师:还有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生3:主人公是个小女孩,她叫毛毛。
其他的书里通常写的都是伟大的人,而这里的毛毛是个衣衫褴褛,到底长什么样也不清楚的女孩。
师:你关注了主人公。
(板书:人物)的确如你所说,毛毛还有特别的地方吗?生:她很会倾听,拥有常人没有的灵敏听力,她以倾听的方式就能解决朋友们的争论和疑问。
生:对主人公没有进行细致地刻画,这本书很模糊,连主人公的年龄都不知道。
师:我们来假想一下,如果作者米切尔·恩德来到现场,你会问他什么关于人物的话题?生:你的书里人物为什么十分神秘?生:为什么选小女孩做主人公?生:我也想问,为什么不写她的样子呢?为什么不让她转过来面对我们呢?师:还有没有发现?生:目录是对仗的。
师:你在关注目录。
我们来看一下目录。
(出示;目录)第一部毛毛和她的朋友们第一章一座大城市和一个小姑娘第二章一种不平常的优点和一次很一般的争吵第三章一场假的风暴和一场真的雷雨第四章一个沉默的老人和一个善辩的孩子第五章为许多人讲的故事和为一个人讲的故事第二部灰先生第六章打算虽然错误,但却如愿以偿第七章毛毛寻找她的朋友,一个敌人来找毛毛第八章一串梦想和几个疑虑第九章一次没有召开的好集会,以及召开的坏集会第十章一场疯狂的追捕和一次从容的逃遁第十一章假如恶魔能把坏事变成最好的事……第十二章毛毛走向时间的发源地第三部时间花第十三章那里方一日,这里已一年第十四章可吃的东西太多,回答的却太少第十五章得而复失第十六章富裕中的贫困第十七章非常的恐惧和超凡的勇气第十八章瞻前不顾后第十九章被围困者必须当机立断第二十章跟踪追踪者第二一章终结就是新的开始师:看第一章和第三章,你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标题很长。
课堂实录

我们在三明听了这节课,现在以博客文章(【蒋军晶的课】:《桥》这样上作者:浩友玉汝)为基础,个别地方作了补充、更正,整理如下。
一、引入、多音字教学师:用比较的方法阅读、交流,不仅可以多篇文章,一篇文章内也可以比较,句与句之间比较。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课文大家都已经读过了。
有些字大家未必读准了。
(师出示句子)①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将要退休的老汉。
②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③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④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⑤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⑥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学生读得很小声,有的默读。
老师提示:拜托,读出声音来,让耳朵听到自己的声音。
学生习惯性地齐读,老师提示:用自己的速度读,不要齐读。
【呵呵,学生爱齐读的习惯,对公开课的老师来说,可真头疼!根本读不出味来,老师很郁闷!】师:你有没有看出根据什么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前面两个多音字学生都能自己分辨,老师也想让学生自己悟出:什么情况下“奔”念第四声,结果费了很多功夫,学生都答非所问,只好老师自己讲解:“奔”念第四声时,表示有目的、有目标地跑。
)二、师:下面,大家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是讲什么的?(师出示短句)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⑤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⑥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⑦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⑧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⑨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⑩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生:朗读句子,一人一句(师指导句子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应该与当时所处的情境相符合)。
蒋军晶班级读书会课堂实录

蒋军晶班级读书会《草房子》课堂实录时间:2014-01-08 12:21来源:网络分享作者:叉叉兵推荐点击:160 次蒋军晶班级读书会《草房子》课堂实录师板书:秃鹤桑桑细马林小康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四个人物。
(师与学生确认自己的身份)师:你们是组1:秃鹤组2:桑桑组3:细马组4:杜小康师:看来你们都知道了你们新的身份,但对新的身份是不是了解呢。
蒋军晶班级读书会《草房子》课堂实录师板书:秃鹤桑桑细马林小康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四个人物。
(师与学生确认自己的身份)师:你们是——组1:秃鹤组2:桑桑组3:细马组4:杜小康师:看来你们都知道了你们新的身份,但对新的身份是不是了解呢。
指名组1的同学:你叫什么名字组1A:我叫秃鹤。
师:是姓秃名鹤吗?百家姓里有“秃”这个姓吗?组1A:我正式的名字叫陆鹤。
师:为什么大家都叫你秃鹤呢?组1A:因为我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
师:哦,因为你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没长头发是吧。
(学生点头。
)师:那我想再问问,油麻地的屠户丁四特别想摸你的光头,他还答应给你两斤肉呢,你干吗不答应?秃鹤2:因为我一要肉,他就能摸我的头,我就失去自尊了。
(师走到组3跟前)师:你们叫——组3:细马师:说起来我跟你们还是同乡呢,为什么这么说?组3A:因为你在江苏的,我是江南的师:你来自江南小镇,我来自浙江的,咱们是同乡对不对。
(生点头)师:当初来到油麻地的时候,最让你感到烦恼的是什么?细马2:最苦恼的就是和别人无法交流。
师:怎么和别人无法交流呢?细马2:我来到油麻地以后和他们语言不同。
师:你说的话他们听不懂,我说段浙江话看看大家是否能听得懂。
(师讲浙江话,大家笑。
)师:书当中就有一段话说细马讲话叽哩呱啦的谁都听不懂,是吧。
(师走到组4跟前)师:你叫什么名字组4A:我叫杜小康。
师:声音很响亮,很自信对不对。
(指另一名)你叫什么名字?组4B:我叫杜小康。
师:杜小康啊,我听说你拥有很多其他孩子没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呀。
群文阅读:诗(蒋军晶)实录(根据图片整理)

群文阅读:
诗
蒋军晶1.出示:《南山大侠》文字
变身成诗歌形式出示:
2.出示《秋江的晚上》文字
变身成诗句形式出示:
提问:头白的芦苇,装成一瞬的红颜是什么意思?
3.出示:《秋》文字
提问:怎样变,才像诗?归纳出示:
请说出原因。
4.出示文字段落:
分行之前已经有诗的味道,请圈出词或画出句子,学生自由阅读、画圈。
5.学生上台写出自己的发现:特别的用词、弦外之音、夸张、
6.出示:把它改为六句,更有诗的味道
群文教学中,小朋友非常享受发现的过程,懵懂的模仿其实就是语感的体现。
学生的改写。
7.出示:你喜欢哪一句?哪个地方非常像诗?。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堂实录

《总也倒不了的⽼屋》课堂实录执教:蒋军晶听完这节课,我就想起蒋⽼师说的,让每个孩⼦动起来,让每个孩⼦都忙起来。
他的课就是这样的。
看起来轻松,其实容量很⼤,⼩朋友要认真上完⼀节课,必须⼀直动脑筋,真⼼不容易。
可是,他的课⼜让⼈很喜欢,孩⼦需要这样的点拨,需要这样的规律,也需要这样的实践,是⼀节可以复制,可以借鉴的课。
01填表格,找规律师:我们⼀起读⼀个故事,这个故事⾥⾯读过了,对吧。
总也倒不了的⽼屋,蒋⽼师常常给⾼年级的同学上课,所以我提的问题有点难,怕吗?⽣:不怕。
师:我们今天要⼀起来填这张表格,这张表格有很多个格⼦,不好填,所以蒋⽼师先帮⼤家填了。
我们⼀起来读⼀读。
⽣齐读。
师:读得真好,朗读你们⽼师教得真好,今天这节课就不朗读了。
我⼜填了⼀格。
是第⼆格哦。
⽣齐读师:我请⼀个⼩朋友猜⼀猜,这⼀页的最后⼀格填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做⽼师的当然希望所有的孩⼦都举⼿,我可以等⼀等。
你觉得最后⼀格填什么,理由是什么?⽣: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师:你觉得和前⾯⼀样是吧?你的理由是什么?⽣:我觉得有些课⽂前⾯和前⾯是⼀样的,后⾯也是⼀样的。
师:我其实没听懂。
谁也是填这句话,你能把理由说清楚。
⽣:前⾯两个都是这句话,后⾯也可能是这句话。
师:理由没有发现,我的表格真的是这句话哦!可不是乱填的,我是跟这个故事来填的。
这句话在故事中,也出现了三次。
⽼屋⼦反复说这句话是因为他的年纪太⼤了。
这个故事⾥不仅从这三句话能看出他年纪⼤了,你还能看到,如果你找到这样的句⼦,把它画下来。
不要太快举⼿,因为很有可能不只⼀句。
⽣勾画屋⼦很⽼的句⼦。
师:我们来对照⼀下,很有可能⼤部分⼈划了,有的时候学习就是⽐较和对照。
划了的举⼿。
⽣举⼿。
师:落下了,太可惜了。
说他明显是因为有的关键词直接就说他很⽼了。
⽣:因为它说⽼屋已经活了100多岁了,100多岁的⼈肯定很⽼了。
师:那当然,100岁是关键词。
⽣:他的窗户变成了⿊窟窿,门板也破了。
蒋军晶《光曲》课堂实录

蒋军晶《光曲》课堂实录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月光曲》课堂实录随感:1、正如台湾教育家所说的:学生的起点已经是很高很高了。
不是普通的学生所能答的。
精彩来自学生。
比如想像内心的话,学生写得不是一般得好了。
2、让学生读句子,设疑,体现了一个学习过程。
3、整节课前部分比重很大,最精彩的联想段没有攻破。
课前准备:板书课题,打开课件:深蓝色的背景,月光下的大海,左中贝多芬头像照片,播放钢琴曲《致爱丽丝》,师生静静地欣赏。
(一)听曲谈话走向人物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
有人知道吗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
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在音乐上有很大的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要求他学得太——生:刻苦。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着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蒋军晶群文阅读《神话传说》课堂实录

蒋军晶群文阅读《神话传说》课堂实录
本文档记录了蒋军晶群文阅读《神话传说》课堂的实录。
课堂实录
蒋军晶群文在课堂中深入探讨了《神话传说》中的内容。
下面是课堂实录的摘录:
1. 学生们就《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展开讨论,包括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和中国神话等。
他们分享了对神话中角色和情节的理解和解读。
2. 蒋军晶群文指出,神话传说是人们创造并传承的一种文化形式,通过神话,人们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3. 学生们积极提问,讨论了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思考了神话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4. 蒋军晶群文分享了她对一些故事的独特见解,引发了学生们对神话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他们研究如何分析和解读神话中的象征和隐喻。
5. 课堂结束时,蒋军晶群文总结了学生们的讨论和观点,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神话传说的世界。
总结
蒋军晶群文阅读《神话传说》课堂实录充分展示了学生们对神话的热情和对文化的理解力。
通过深入讨论和思考,学生们对神话传说的含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蒋军晶群文在课堂中起到了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促进了他们对神话的理解和探索。
该实录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有趣和启发性的研究体验,使他们能够从神话传说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这种课堂讨论和探索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意识,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通过蒋军晶群文阅读《神话传说》课堂实录,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对知识的追求。
这种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参与态度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军晶课堂实录《后一句诗》————————————————————————————————作者:————————————————————————————————日期:蒋军晶课堂实录《群诗阅读之最后一句诗》师:上课生: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这话筒声音有点怪怪的,大家坚持一下。
我给今天的课起了一个名称,我把它打在屏幕上,咱们一起读生:最后一句诗师:这样的题目你们都读的这么有感情呀,真厉害啊。
什么句子你们都能读好,这个题目中间有个间隔号,最后一句——诗,也就是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读诗。
要读好几首诗。
而且老师要你们关注诗的最后一句。
注意喽,今天我们要关注诗的最后一句。
我们先来读一首诗。
(老师播放PPT),这首诗,我非常喜欢。
它是台湾诗人林武宪写的,我到台湾的时候,专门去拜访过他,我先读给大家听阳光林武宪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跳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就这样读,很自然的读就可以了。
自己也读一遍,开始。
生:自由朗读师:真好听,感觉比我读的好听。
我要问一个很难的问题。
大家做好准备,非常难,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诗哪一句?师:大家是不是觉得我不够幽默,怎反应都没有。
其实是一个蛮简单的问题,对不对?最后一句诗哪一句?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同意吗?再确认一下,请一个同学来读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一起来读,预备读生齐读诗:大家都确认这一句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吧,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诗,都是差不多的,阳光在哪里,怎么样,同意吗?生:同意师:既然差不多的,老师把这一句诗换到另外地方,可不可以?比方说这样(出示PPT)我请各同学读一读生: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阳光在花上跳着,阳光在溪上流着,师:读的太好了,但是这样改一改可不可以,生:摇头师:很多人摇头了,第一反应是这样不可以,是吧。
我再换一换,把最后一句换到这里,(出示PPT)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跳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阳光在溪上流着,师:好,这样改可不可以?生:不可以师:大家直觉也不可以,也就是说,大家直觉还是这样好一点。
(出示PPT)我们再来读一遍。
起生齐读师:你们总觉得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放在最后最合适,那么各位,这一句诗跟前面差不多的,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呢?这一句诗跟前面的打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举手师:不忙着举手,想一想,今天我时读诗。
师等待师:现在可以就近把你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聊一聊,为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生:自由讨论师:好,下面,我要听听你们的想法了。
我很欣赏这个男孩,交流的时候吧自己的想法很真诚的说出来,这孩子很会学习,你先来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一生:阳光在窗上爬着,这窗是一个物体,阳光在花上跳着,花也是一个物体,溪上流着,溪也是一个物体,然后妈妈的眼里亮着,他妈妈是一个人。
师:简而言之,前面不是人,后面是人,差别吧,这就是差别。
还有没有其他的差别?生:前面的在什么地方都是三个字的,后面在妈妈的眼里是5个字的。
师:对,字数上也有差别,你课不要小看这个差别哦。
刚才放在中间就很突兀,很难看了,是吧?有形状美的,你很了不起。
有没有第三点?生:前面爬着,跳着,流着是动词,亮着不是动词师:你说亮不是动词吧,也可以说动词,但老师知道你的意思,是说前面的动词时看得到的,而亮着是感觉到的,是不是?她的感觉非常敏感,真棒!还有没有要说的?后面要说的就是很了不起的了,前面已经说的那么好了。
生:最后一句作者抒发的感情最深,就应该放在最后。
师:你看,话句通俗,但是很重要,他觉得最后一句表达的感情最深,所以放在最后。
而前面是一个铺垫,是这个意思吗?非常好,还有要说的吗?真的还有人要说,厉害生:我觉得最后一句程度最深,因为前面都是容易看到的,但是最后一句是很难发现的。
师:对,只有敏感的人才能看到。
所以,程度上不一样,这个补充液挺好。
还有要说的吗?生:我觉得诗应该要讲究押韵,最后一句话很押韵。
师:你觉得最后一个字是“着”,放在第二句也一样啊,说服不了别人。
生:我觉得前面几句说阳光在哪里怎么样,最后一句是在想念妈妈的。
师:你读出了最后一句的意思。
综合以上原因,诗的最后一句是很特别的,这一句就是要放在最后,来,我们一起慢慢来读这首诗。
生:齐读师:我觉得我跟你们上课既会面临挑战,你们等一会会很过瘾。
下面,老师已经发下一张作业纸,上面有四首诗,我们一下子要读四首诗,每一首诗的最后一句诗,老师都空着,慢慢来,你一首一首读,你仔细揣摩,把你们的想法用铅笔写上去,今天要写的字比较少,但是难度有点大,待会儿你可以随时修改,诗歌的事情可以少考虑,主要凭自己的感受。
你们写十分钟,我等你们十分钟,如果写20分钟,我也愿意等,不急。
想好了再下笔,开始。
生:开始写师:巡查师:好,把笔放下,你们在写的时候,我在观察,你们在读四首诗,努力的把四首诗变得完整,我发现有一首诗,大家的答案都是差不多的,而且感觉这首诗比较容易填写,你们觉得哪首诗答案是差不多的?生:《“死”了十二次》师:那我们看看你们的答案是什么?张秋生的《“死”了十二次》,后面老师没读过,有可能,(出示PPT)第一次死,请同学来读一生读师:好,死了一次了,第二次谁来?生读第二次师:死了两次了,第三次一生读师:看三次了,第四次一生读师:第五次一起来生读师:继续死生笑,一生读师:两个人谈话不到十分钟,整整死了12次,最后一句,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不死呢?办法就是,你们都填了,还差不多的,我们来验证一下,全体起立,谁填了?生:办法就是多学一些形容词。
师:我来重复一遍,办法就是让他们多学一点形容词。
你可能表达上有点不一样,就是这个意思的,请你坐下。
生:部分坐下师:有同学可能写的不一样,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不死呢?办法就是——生:以后不要用死来表示情绪师:不要用死就是换其他词,所以要多学一点形容词喽,坐下师环视四周师:还有两个,我要听听看,不一样的就要关注唉,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不死呢?办法就是生:跑到天堂活了师:你让他们到天堂去,你还以为他们真死了。
生笑师:那你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学一点……师:还是让他们学形容词,坐下师环视教室:还有不一样的,我们要关注生:让他们上这张死嘴巴,这个死要加上双引号师:你表明他们不再骂人,闭上这张死嘴巴。
但他们还是要表达啊,怎么办呢?其实大概的意思就是大部分所选择的,多学点词汇看两个人之外,其实我们的意思差不多,我们大部分人最后一句补的都一样,就是多学点形容词,表明什么呢,表明最后一句,跟前面是有紧密关系的,是不是啊,我们要充分理解前面的,才能把最后一句写出来。
尽管最后一句蛮特别的,蛮幽默的。
好,刚才四首诗里面,还有一首诗真的要好好理解前面的几句,而且最后的答案大家也是差不多的,你看是哪一首?师:对,花一把,最后一句真的要好好体会前面一句诗什么意思,否则,你续的最后一句诗,意思不大,那我们来看一下前面到底写了什么意思?尽管没有什么形容词,好像看起来很简单,(出示PPT)来,我们把题目一起读一读,预备起师:花一把,七星潭是他的笔名,真名叫做杨茂秀,台湾一个注明的儿童文学研究者,也是一个诗人,花一把,第一句,读生齐读师:好不好看生:好看师:你们看到了?生:没有师:读到了?这朵花怎么好看?你看到了什么花?读诗没那么简单的生:我看到了玫瑰花的花瓣很好看师:哦,她看到了玫瑰花,好看生:我看到一支菊花在草地上面一枝独秀师:你看,这支菊花叶挺特别的,菊花都是一片一片的,结果他的菊花在草上一枝独秀,但他强调的是他的菊花是在大自然里的,不是在瓶子里的,对不对?大自然里的花,好看。
生:我闻到了百合花,香味芬芳。
师:她闻到了花的香味,所以觉得好看,所以这一句诗读的时候要有点味道,要像诗的,一起读生齐读师:花一朵好看哪,这是最后一句诗吗?生齐答:不是师:为什么?生:因为我觉得程度要越来越深,从一朵到一山越来越多。
师:你看到了后面,(出示PPT)生齐读:花一山好看师:好不好看?有同学不敢说了,因为蒋老师要问的,你看到了吗?你看到过一山的话吗?生:看到过师:没吹牛啊生:没有师:描述一下,你千万不要告诉我你看到了一山不知名的花生:我看到了山上有一簇很白很白的梅花,满山都是师:哦,梅花,哪里看到的?生:我家附近公园的小山上,上面种满了梅花,快到冬天的时候,花圈都开了。
师:你确定你家后面公园的山上都是梅花吗?生点头师:哦,看到过的,我相信她。
你看到过怎么样景象?生:我看到过漫山遍野的映山红。
师:哦,映山红,它把山都映红了,它有一个学名,杜鹃花,都看到过满山的花吗?我们再来看一看,(出示PPT),这就是什么?生:映山红师:这是什么?(出示PPT)生:野花师:也只能是野花了,是油菜花。
(出示PPT),这是什么?生:有人不知道,对这是樱花。
这是什么花?(出示PPT)生:桃花师:咱们再来读一读,预备起生齐读师:不是最后一句,花一盆——生:还好师:有变化了,前面说好看,这里说还好,你读出什么了呢?生:花一朵的话可以一枝独秀,花一山的花更吸引人的眼球。
花一盆就不吸引人的眼球。
只有一点点。
师:它既没有一枝独秀,也没有漫山遍野,不多不少,吸引不了人的眼球,所以还好,这是他的理解。
28:20生:花一盆一般是离开大自然的,所以不大好看。
师:好。
它已经离开大自然,栽在盆里受约束了,所以是还好。
还有意见吗?生:盆里是娇嫩的花,在大自然里才是最好看的花。
师:你们这些理解对写最后一句都是有帮助的。
我们再往下读——花一把就笨了。
都是花怎么就笨了呢?生:花一把把,根都切除了。
师:你的意思是把根留住。
生:花一盆是有水的,花一把是连水都没有了。
师:好,笨了。
但诗是要转折的。
刚才你们已经初步体会了,你看刚才仔细地读了前面几句之后你就会修改,转折过,,还是没了,对不对?那除非怎么做呢?想改的修改一下。
(学生修改,教师巡视)师:所以你看哦,四首诗是有区别的。
有些诗跟前面是有很紧密的联系的,你要读懂前面。
(学生继续修改,教师巡视)师:有个同学他肯定改了,因为我前面看到的是“除非它是一把漂亮的花”等于白说。
是你吧?哦,你还没改。
它没有了根,没有了自由,失去了水的浇灌,怎么又变成漂亮的花呢?你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诗了。
(学生继续修改,教师巡视)师:行了吧!你觉得自己写得还不错,有点像诗的请起立。
(个别学生站起来)师:终于有人站起来,否则我很尴尬的。
三位。
其他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还有没有站起来的?(又有学生陆续站起来)哦,你看,这是对我莫大的支持。
站起来就是站起来,不要很勇敢的样子。
不想站的也可以。
如果你把它写成“除非种回大自然”也一般般啦!还不是诗歌,请坐。
(有学生坐下)我就知道有学生这样写。
幸亏有人站着。
这位同学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听是不是诗?花一朵好看,花一山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