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课堂实录(蒋军晶)
《月光曲》优质课课堂实录

《月光曲》优质课课堂实录《月光曲》优质课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3、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1、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2、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同步阅读教材《贝多芬》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激情回顾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记住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知道了一首曲子的创作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
板书课题:月光曲2、齐读课题。
二、重点品读,感受意境过渡:盲姑娘兄妹是《月光曲》最初的听众。
贝多芬的美妙的琴声将他们带到怎样的境界?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课件出示文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1、自读课文,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
(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写盲姑娘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
)2、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课件出示三个画面)板书:月亮:升起升高照耀3、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旋律会是怎样变化的?(大屏幕出示可供参考的.词语:高昂激荡、轻柔舒缓、刚健明快、低沉忧伤)板书:乐曲:舒缓明快激昂4、月光曲的旋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倾听这首优美的月光曲。
(课件播放《月光曲》,生欣赏)过渡: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里,他陶醉了,我们再回到文中看看皮鞋匠的妹妹,她更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5、指名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说说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6、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一起来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月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实录一、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
"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出示课题《月光曲》。
师: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生读课文。
生: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师:还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生:课文主要写了贝多芬在散步时听到盲姑娘兄妹的谈话,就给盲姑娘弹了一首钢琴曲,盲姑娘猜出他就是贝多芬,他又即兴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并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了下来。
二、初读感知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生:钢琴曲,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写的。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三、学习生字词语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
(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
)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
)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月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月光曲》生读课题师:先听老师说一段话,看你能从中搜寻到哪些信息?生:月光曲是贝多芬谱写的,而且是一首钢琴曲。
板书谱写师:你还了解到什么?生:月光曲有一段动人的传奇。
生:那个故事是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
生:贝多芬是100多年前写的。
师:你能不能把这几个词组连起来说说100多年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传奇故事读第一自然段师:读到那个地点,你觉得接下来会写什么?生:传奇中是如何样谱写成的。
(生回答没有说“传奇”,老师及时进行了补充。
告诉学生“传奇”能够有虚构的成分。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咱们差不多把课文读正确了,现在谁能用简单的语言说说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通过。
出示课件,进入情境。
生:他看到了一个小茅屋。
生:他看到了路边高大的树林。
生:他看到了明亮的月光。
师:如此的环境用一个词形容“寂静”。
师板书,学生读。
师:在如此寂静的环境里,一段优美的旋律差不多在贝多芬心中酝酿。
他不由自主被琴声吸引走近茅屋。
自由读对话师:看从这段对话中听到了什么?生:他听出小姐专门想听他的音乐会。
师:你再读一遍,读出她的心愿。
生读师:接着贝多芬听出——生:小姐对音乐的期望。
生:小姐专门想去听他的音乐会。
师:再来听哥哥的话。
生练习读师:哥哥想说——生:那张入场券太贵了。
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哥哥是什么心情?生:专门无奈师:你来读师:贝多芬听出了他们对音乐的期望。
师:是啊,我们来读读小姐的话,读她对哥哥的安慰,你最想圈出哪个词?生:我想圈出“随便说说”,她不想让哥哥感到专门内疚。
生:我圈的是“难过”。
师:妹妹说,“我只是是随便说说罢了”。
谁圈了那个“罢了”。
生:确实是罢了师:大伙儿把“罢了”圈出来,把“专门想听”写在旁边。
点生读师:我看得出你专门无奈,男女生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师:贝多芬从这段话中听出妹妹专门想听音乐,感受到哥哥的无奈。
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师:贝多芬觉得自己应该走到里面去。
生:他想听听。
《月光曲》教学实录(优秀3篇)

《月光曲》教学实录(优秀3篇)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贝多芬,你知道这个人吗?板书:贝多芬生:知道。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
生:他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是从书中读到的。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词整体感知师:一百多年前他就已经享誉世界,现在他的音乐仍然被人所熟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讲的就是贝多芬的传说,那么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就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借助课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自读课文。
师:第2个问题,有点难,那就说明读书的遍数还不够多,那怎么办呢?继续读师:谁来说说我们的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讲了一件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听到一位盲姑娘弹他的曲子,于是他走进去弹了刚才的曲子,然后他又弹了另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还用上了课题,不错,可大家有没有发现他说得好象有点太(罗嗦)。
师:再请一位。
生2: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为一位盲姑娘弹钢琴曲,后来又创作了《月光曲》。
师:这位同学就说得十分简略,我发现大家说的时候,都用到了这2个词语。
(板书几个词语。
)师:你能用上课题,再用上这4个词语来说说主要内容吗?生:贝多芬的月光曲是这样谱成的:传说有一年,贝多芬小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散步,听见一位姑娘在弹他的曲子,他走进去为他们弹刚才的曲子,后又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和他的哥哥都被曲子陶醉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的很好,当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课题,借助中心词。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师:月光曲是著名的钢琴曲,当我们听一个曲子的时候,就该理解它的。
生:旋律。
师:课文中有一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月光曲,读读这段话,看看它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生1:2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那时大海很宁静;第二个画面是海面刮起大风,很不平静。
师:既然是月光曲,那就可以从月光入手,谁再来说说看。
生2:月亮从水面上升起,月亮照在海面上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刮起大浪,一个边一个涌上岸。
《月光曲》课堂实录及评析

《月光曲》课堂实录及评析《月光曲》课堂实录及评析?【课堂实录】师: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读得响亮,他是我们的课文题目,也是贝多芬的一首夜曲,你再把他当作乐曲读一读。
生:读。
师:你猜一猜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
你最想干什么?师:语文课不是音乐课,音乐的旋律要到课文中去听,轻快速浏览,找一找月光曲的旋律。
生:快速浏览,第九节。
师:读一读,你听出了月光曲是怎样的旋律?生:自学。
师:月光曲是怎样的旋律?生:平和的旋律。
师:读出来。
生:“他好象面对……”师:你听出了怎样的变化?生:越来越高。
师:再后来你听出了怎样的月光曲。
生:激越的……高亢的月光曲,……师板书:旋律舒缓起伏激越师:你来读出高亢的月光曲。
一起读,读出这种高昂的旋律。
生:“……随便说说”。
师:为什么这么说?屋外的音乐大师是怎样的心情?生1:贝多芬同情他们,想立刻进去为他们弹。
师:板书:同情。
贝多芬走进屋子又是怎样的心情?他看到了什么?读一读。
生:读“……窗前……”师:太轻松了,再读一遍。
你听出了贝多芬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十分感动。
师板书:感动问:贝多芬怎么弹完一首又弹一首,读读这三段,想想为什么?生:轻声读,师巡视指点。
生1:因为姑娘听出是贝多芬。
生2:姑娘是他的知音。
师:从哪里感受到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生:姑娘从音乐中能悟出贝多芬的情感。
师:读读盲姑娘激动的句子。
生:齐读。
师:知音难求。
查了资料,有人知道贝多芬的性格吗?生:性子直的人,很耿直,性格狂燥。
师:贝多芬一生很孤独。
就在茅屋,贝多芬遇到了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激动的又何尝是盲姑娘,贝多芬也非常激动。
生:齐读盲姑娘激动的句子。
师:出示图片,师深情过渡……面对这如水的月光,面对这盲姑娘,此情此景,灵感汇集指间,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曲子。
生:欣赏。
师:读读第九段。
生:配乐深情朗读。
师:美中不足:“似的”没有读准。
在英国有句谚语:音乐是耳朵的眼睛,读了月光曲,就理解了,贝多芬也给了盲姑娘一双眼睛。
《月光曲》教学实录 2份优秀5篇

《月光曲》教学实录2份优秀5篇《月光曲》课堂实录及评析篇一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谈)小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
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
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板书课题),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1、交流收获:(1)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那么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若学生答上一个问题时已说出,这里就灵活处理)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2、质疑问难: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是想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根据学生问题的多少确定是直接交流还是小组讨论再交流)3、梳理问题: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并相机板书。
4、交流并明确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你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总结归纳出这节课将要运用的学习方法)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目标: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想象、交流等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并从中受到感染)(一)了解弹奏月光曲之前的情境(目标: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1、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体会,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了两首曲子,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前8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他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然后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试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生自由读书,边读边体会。
3、师凭借问题引导学生谈体会,从中获得情感熏陶: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呢?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4、全班交流5、贝多芬怀着同情的心情给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弹第二首曲子呢?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6、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灵活引导,可用交流引导体会,也可引导朗读盲姑娘的话体会等,使学生体会到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7、谁还有不同的感受?8、感情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小结:通过刚才读书交流我们体会到,刚开始贝多芬是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来弹一首曲子给他们听的,可是接着他发现盲姑娘不仅非常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他感到非常高兴、激动,于是产生了激情,要再弹奏一首。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评析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评析一、引言《月光曲》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钢琴独奏曲之一,被广泛认为是古典音乐领域中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月光曲》的课堂实录与评析,深入探讨这首音乐作品的魅力所在。
二、课堂实录在课堂上,老师首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了《月光曲》的背景和作曲家贝多芬的生平。
接下来,老师便开始详细讲解这首曲目的构成和演奏技巧。
1. 曲式分析《月光曲》以C小调为基调,采用三部曲式(奏鸣曲的标准形式),由悲伤的慢板开头,接着是快板的转折部分,最后再回到慢板结尾。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整首曲子在节奏上变化多样,充满了戏剧性与张力。
2. 演奏技巧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演奏时,强调了以下几个关键点:•温柔的弹奏:《月光曲》整体风格较为柔和,要求演奏时轻柔细腻,给人以安详的感觉。
•注意音乐的延续性: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音符之间的连接,保持连贯性和流畅性。
•控制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曲子中快板和慢板的转换需要准确的掌握,以及在演奏过程中适时地加强或减轻力度。
通过这些技巧的指导,学生们逐渐掌握了如何演奏出《月光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韵味。
三、评析1. 曲目魅力《月光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深情的旋律震撼了世人,让人陶醉其中。
它既有着悲伤与忧郁的情感表达,又到了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氛围,给人一种饱含着生命力量的感受。
2. 音乐表达整首曲子贯穿着一种温暖而平静的情绪,它通过音乐表达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从慢板开始,以柔和细腻的音符,仿佛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和安慰;而在快板的转折部分,曲子变得愈加热烈,像是一股积蓄已久的力量爆发出来,让人振奋。
3. 曲目演奏与表现《月光曲》的演奏要求非常高,除了技巧上的要求外,还需要演奏者能够真正理解曲目所表达的情感,并将其通过演奏有效地传达给听众。
只有真正将自己融入到音乐中,才能演奏出令人动容的美妙旋律。
四、结论通过课堂实录与评析,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月光曲》这首音乐作品。
月光曲课堂实录(精选3篇)

月光曲课堂实录(精选3篇)月光曲篇1一、复习入课。
师:大家好!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了解了一首曲子产生的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
(师板书课题)师:来读课题生:月—光—曲二、直入重点,感受《月光曲》。
师:盲姑娘兄妹是“月光曲”最初的听众,贝多芬的琴声将他们引到了怎样的意境里?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生思考)师:第几自然段?大声地告诉老师。
生:第九自然段。
师:请自由地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想一想哪些是写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哪些是写兄妹俩因琴声展开的联想,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自由读!(生自由读第九自然段)师:文章中哪些是事实描写?生:文章的事实描写有: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还有吗?你说。
生: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师:哪些是兄妹俩因听琴而产生的联想?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师:还有没有联想的内容?生: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读清楚。
刚才同学在读的时候“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的“似的”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hì de”,我们同学们读得很准。
师:皮鞋匠听到了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想一想。
(生思考后回答)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师:皮鞋匠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月亮。
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几个画面?生:描写了三个画面,一是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第二个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个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设计浙江杭州余杭区临平一小蒋军晶课前准备与谈话: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
放音乐《致爱丽斯》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是这样的,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太——生:刻苦了。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
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上网查的。
师:恩,其实课后资料袋也写着呢,说明他生活坎坷。
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但是——生:但是贝多芬用他自己的顽强的毅力,不断的努力,赢得了更多的观众,逾越自己音乐上的最高峰。
师:说得多好啊,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芬,我们开始上课好吗?生:好。
(师:上课。
生:老师好老师:请坐。
)正式上课: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
(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
1,听写词语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一笔一画工整有力。
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
(生写)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的对吗?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
这个键他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正确,左中右结构。
最后写“建字底”,明白吗?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学生写)。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生: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皎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到是皎洁的月光。
生: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师:恩,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生小声说)师:没事儿,放出声音也没关系。
师: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谁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师:是吗?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
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师生:月光曲。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生默读,师巡视,师:恩,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一些句子画了下来,我相信他的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好,请你读吧。
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师:这个同学读的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想,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的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生:我认为应该是这句话“这首曲子多难谈啊……那有多好啊”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读一读,来,读出声音来。
(生读)。
师:恩。
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
生:朗读“贝多芬走近茅屋……那该有多好啊。
”师:好的,他后边强调了那该多好啊,读出了盲姑娘内心的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学生读)师: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自己,贝多芬从姑娘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名字能不激动吗?我们一字一句要读到贝多芬的心哪,来,我们一起来读。
一个姑娘说……(读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师:是,贝多芬听出了他内心满心的渴望。
他还听出了什么?生: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师:很喜欢音乐你听出来。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
师:追求,而不仅仅是喜欢,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生:我是从“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师:我也感受到了,这是他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我是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当的,这表现出她内心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我从课下知道贝多芬立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贝多芬,从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贝多芬为他们弹奏曲子。
师:我感觉到了,你真正是以贝多芬的身份,音乐家的身份来体会,富有同情心的贝多芬从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呢?生:从这句话他还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师:用另外一个词形容,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生: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他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他的苦衷是什么?生:他的苦衷是家境贫寒,所以他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师:他用了一个词,什么词?生:贫寒。
师:贫寒哪,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学生:我从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师:种种细节让你感觉到了。
生:我体会到的是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让我感到了他家境贫穷。
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他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
生:还有我还从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这首曲子多难谈啊,”(起,学生读)师: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继续读妹妹的话学生接着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生: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他想听贝多芬弹钢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的钢琴而难过。
师:你也是善解人意的姑娘,明明是非常想听却说是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生: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真希望能听到贝多芬弹,但却说只是随便说说。
随便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而是压抑了他内心的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我倒还不至于,但我跟你同样的感觉是盲姑娘在掩饰自己的愿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却说成随便说说。
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抉择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
师:体会得真好。
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我们来分角色,分头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
你读妹妹的话,我读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师生分角色读)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他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生:我觉得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是为穷人服务的。
而他这家非常贫穷,没办法听贝多芬的音乐,书上也说了“他们……”这说明他们家非常穷,而贝多芬却没办法实践他自己的话,也就是他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服务的,我觉得他在这里不光感动于姑娘热爱音乐,而且也很痛心,他想满足他们的愿望。
师:你在用心体会一个音乐家的心情,去揣摩他的创作的心理,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生:是这段话“他多纯熟啊,……”师: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学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问为什么再弹一曲呢?师:哦,我想贝多芬被感动了,所以再来一曲,第一个问题还有吗?生:我的问题是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没有承认。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怎么说?生:我会先弹一曲,然后再说。
师:所以你会有此一问,这是你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还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