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晶《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优质课课堂实录

《月光曲》优质课课堂实录《月光曲》优质课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3、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1、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2、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同步阅读教材《贝多芬》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激情回顾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记住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知道了一首曲子的创作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
板书课题:月光曲2、齐读课题。
二、重点品读,感受意境过渡:盲姑娘兄妹是《月光曲》最初的听众。
贝多芬的美妙的琴声将他们带到怎样的境界?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课件出示文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1、自读课文,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
(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写盲姑娘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
)2、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课件出示三个画面)板书:月亮:升起升高照耀3、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旋律会是怎样变化的?(大屏幕出示可供参考的.词语:高昂激荡、轻柔舒缓、刚健明快、低沉忧伤)板书:乐曲:舒缓明快激昂4、月光曲的旋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倾听这首优美的月光曲。
(课件播放《月光曲》,生欣赏)过渡: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里,他陶醉了,我们再回到文中看看皮鞋匠的妹妹,她更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5、指名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说说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6、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一起来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蒋军晶作文课堂实录

蒋军晶作文课堂实录蒋军晶作文课堂实录作文教学面临非常窘迫的现状,一是教师不知道如何去上作文课,二是学生提到作文难,作文整体质量差,精品少,分享了蒋军晶作文的课堂实录,欢迎大家参考!蒋:同学们,蒋老师自己班里有一个孩子也非常怕写作文。
而且他还有一个特点。
什么特点呢?我把它写在黑板上啊!他有时候爱耍小聪明。
(板书:耍小聪明)这是咱们班里的一个孩子。
我说他爱耍小聪明,你心里肯定有疑问了是吧?为什么说他爱耍小聪明呢?所以,蒋老师给你们说一个事。
说了这个事之后,你就应该明白了,知道他这个特点了。
(板书:“事”、“特点”)。
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作文题是怎样的呢?大家可以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来,咱们一起读一遍。
【假设有一天回家途中,你遇到商店遭受抢劫,请你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劫案的经过,不少于400字。
】蒋:结果这位同学五分钟之后就把作文交给我。
我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呢?5分钟怎么可能写一篇400多字的作文呢?你们也不相信吧?想不想看看他怎么写的。
(大屏幕出示,师读,学生大笑)【一天回家途中,我正在买东西的商店遭遇抢劫,我很害怕,于是晕倒,什么都不知道了……………………………………………………………………………………………………………………………………………………………………………………………………………………………………………………………………】蒋:我把省略号数完,刚刚好四百个字,这就是他的作文。
将心比心,如果你是他的老师,能同意他这么写吗?生:不同意。
蒋:你们跟我一样,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
(笑)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你们知道我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让他重写吗?我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生5:标点符号不算。
蒋:你看,跟我一样聪明。
标点符号咱不算,不算字数。
让他重写。
结果,你猜怎么着,过五分钟之后,他又把作文交上来了。
而且,我一数,不算标点符号,又有四百字。
想不想知道他怎么写的?生:想(兴奋)。
蒋:好。
(大屏幕出示)【一天回家途中,遇到商店遭到抢劫。
蒋军晶《月光曲》有感:情感的盛宴

蒋军晶《月光曲》有感:情感的盛宴蒋老师执教的《月光曲》,以“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问题引领着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反复地走了好几次来回,走进去,走出来,读进去,想开来。
教学完全着眼于学生的学,指导细致缜密,因而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听写词语老师不是简单地报一个词语,学生听写一个。
有的字笔顺不易掌握、容易写错,给予提示;“清幽”这个词语是难以理解且难用文字来解释的,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情景;“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个传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儿”,看似不经意的引导,却一举多得。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导入课文,围绕中心问题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体会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
如盲姑娘对音乐的追求与梦想,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家境贫寒买不起入场券,又不忍使哥哥为难,明明内心有强烈的愿望,却以“随便说说罢了”来掩饰(用“掩饰”来替换“压抑”,这就是语文味)。
教师的引导丝丝入扣。
二是选择了最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点段落反复朗读,以此来再现盲姑娘与哥哥对话的动人场面。
有朗读又有默读思考,情理交融,有“感”又有“悟”,感(读)得越透,学生悟得也就越深越多。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知音”边读边思。
盲姑娘与贝多芬对话的“潜台词”很多,先让学生提问这一设计精妙。
盲姑娘从弹奏者“弹得多纯熟”“弹得感情多深”猜出了“您是贝多芬先生”,贝多芬也因此找到了知音,愿意为盲姑娘即兴再弹奏一曲。
教师较多着眼于课文内容,这样的内容在表达方法上,作者的用意能否引导思考呢?譬如当学生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对盲姑娘的提问避而不答,主动说“为您再弹一首吧”,这样表达文字更简洁,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语文课是教人智慧的,智慧蕴含在文字表达之中。
第二次写话,目的是再次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心灵世界,通过想象体会一位伟大音乐家博大的情怀。
这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直接动因。
教学设计是颇具匠心的。
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教师都有内容上的点评;学生交流较为充分,当肯定了一位学生的发言以后,一句“他心里还在想什么呢”,引导广开思路,使交流充盈而丰富。
蒋军晶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

蒋军晶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第一篇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蒋军晶老师那超级精彩的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
蒋老师一进教室,那气场,就像个故事大王要开启神奇的冒险之旅。
他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开口就问:“孩子们,你们觉得故事的魅力在哪呀?”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能让人开心,有的说能学到道理。
蒋老师点点头,那眼神好像在说:“不错不错,接着来!”然后,蒋老师开始讲一个小故事,那声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把我们都带进了故事里。
讲完了,他问:“这里面哪个情节最吸引你们?”大家纷纷举手,争着说自己的想法。
有个小伙伴写着写着卡住了,蒋老师轻轻走过去,弯下腰,小声地给他出主意,那模样可亲切啦!到了分享环节,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读自己的故事,蒋老师认真地听着,还时不时地点评几句,“这个想法好新颖!”“这里要是再加点细节就更棒啦!”这堂课下来,我们都觉得自己变成了小作家,收获满满,对写故事充满了信心!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蒋老师的课超有趣?第二篇嘿,亲!今天来跟您唠唠蒋军晶老师的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
一开始,蒋老师就像个魔法师,用几句话就把我们的注意力全吸引过去了。
他说:“故事的世界就像一个大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听得我们心里直痒痒,都迫不及待想开始探索。
蒋老师可会引导啦!他给我们展示了一些精彩的故事片段,然后问:“这里面的人物为啥让你印象深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之后,蒋老师让我们分组编故事,那场面,热闹极了!每个小组都在激烈地讨论,有的小伙伴激动得手舞足蹈。
蒋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时不时停下来听听我们的想法,给我们点赞。
等到展示的时候,每个小组都派代表上台讲,那紧张又兴奋的心情,现在想起来还心跳加速呢!蒋老师不仅夸我们有创意,还指出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让我们明白了怎样才能把故事写得更精彩。
这堂课,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让我们在故事的世界里尽情畅游,真的太棒啦!您是不是也想感受一下这样的课堂?。
群文阅读:诗(蒋军晶)实录(根据图片整理)

群文阅读:
诗
蒋军晶1.出示:《南山大侠》文字
变身成诗歌形式出示:
2.出示《秋江的晚上》文字
变身成诗句形式出示:
提问:头白的芦苇,装成一瞬的红颜是什么意思?
3.出示:《秋》文字
提问:怎样变,才像诗?归纳出示:
请说出原因。
4.出示文字段落:
分行之前已经有诗的味道,请圈出词或画出句子,学生自由阅读、画圈。
5.学生上台写出自己的发现:特别的用词、弦外之音、夸张、
6.出示:把它改为六句,更有诗的味道
群文教学中,小朋友非常享受发现的过程,懵懂的模仿其实就是语感的体现。
学生的改写。
7.出示:你喜欢哪一句?哪个地方非常像诗?。
蒋军晶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

蒋军晶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标题:蒋军晶《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解析文档内容:【课堂导入】在某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以“笔尖流出的故事”为主题,引领学生开启了一段生动而富有深度的语文学习之旅。
课程开始时,蒋老师首先以一段深情并茂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由笔尖流淌出的小故事,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蒋军晶老师引导学生们阅读一篇精心挑选的短篇小说,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关注作者如何运用文字描绘情节、塑造人物,以及如何通过笔尖的力量传达情感与思想。
他强调:“每一个字词都是作者的心声,每一段描述都是故事的灵魂。
我们要学会从笔尖流露出的文字中读出故事背后的世界。
”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蒋老师鼓励学生亲自尝试创作,让他们用笔尖写出自己的小故事,体验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期间,他穿梭于学生之间,进行个别指导,对每个孩子的作品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积极的反馈。
【互动交流】在学生展示自我创作的小故事后,蒋军晶老师组织了一场深入的分享与交流活动。
他倡导学生们互相点评,挖掘各自作品中的亮点,并就如何改进提出建议。
这一过程中,蒋老师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更着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总结升华】最后,蒋军晶老师对整堂课进行了总结,强调“笔尖流出的故事”并非单纯的文字堆砌,而是蕴含了作者的情感、观察与思考。
他勉励学生们要用心去感知生活,用笔尖记录下每一次感动,让每一篇故事都能承载起丰富的内心世界。
此次蒋军晶老师的“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学实录,以其独特且高效的教育方式,展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与创新实践,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参考和启示。
课堂打磨蒋军晶小学语文典型课例

课堂打磨蒋军晶小学语文典型课例蒋军晶,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在我们熟悉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以其特有的教学特色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他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纯粹的世界,让学生们将汉字从僵硬的学习变成更加健康自由的理解和创造。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蒋军晶老师的课堂来看看他的教学是怎样的吧。
在蒋军晶老师的每一堂课上,他开头总是以一句朗诵给学生们听,比如:“学语文,提早如此”,让学生们都乐于学习。
然后,他便会以“三步走方式”,将课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述,让学生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还能够增长知识,扩展见解,增强能力。
首先,他会在讲解课文和释义的时候,让学生用口头仿照讲出来,比较练习,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其次,老师会总结前面讲述过的知识点,重点放在固定搭配、及物动词、生僻字等,把重点内容突出,助学生深刻理解。
最后,老师会利用教学中的小游戏及活动,把课文和释义的内容变成学生们身边都能体会到的生动形象,并让学生们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种形象,活跃课堂气氛。
蒋军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他总是带着温暖的微笑,热情的回应学生的提问,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舒畅的学习,他所创造的课堂被学生们称赞为“温馨的书房”。
而他教学中认真的态度,严谨的语言,流利的表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蒋老师的教学,让我们在知识的学习中也活跃起来,有趣的教学让我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好的教学也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而他用自己出色的教学,与众不同的实践,也让小学语文课堂精彩纷呈,活跃而生动。
总之,蒋军晶老师所带来的教学带给了学生们一个学习语文新体验,他以独特的教学特点,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能力,也让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广泛深入,也让普通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有价值。
以上,就是蒋军晶老师所带来的小学语文典型课例。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不断的创新,立足本职,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蒋军晶《光曲》课堂实录

蒋军晶《光曲》课堂实录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月光曲》课堂实录随感:1、正如台湾教育家所说的:学生的起点已经是很高很高了。
不是普通的学生所能答的。
精彩来自学生。
比如想像内心的话,学生写得不是一般得好了。
2、让学生读句子,设疑,体现了一个学习过程。
3、整节课前部分比重很大,最精彩的联想段没有攻破。
课前准备:板书课题,打开课件:深蓝色的背景,月光下的大海,左中贝多芬头像照片,播放钢琴曲《致爱丽丝》,师生静静地欣赏。
(一)听曲谈话走向人物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
有人知道吗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
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在音乐上有很大的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要求他学得太——生:刻苦。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着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课堂实录随感:1、正如台湾教育家所说的:学生的起点已经是很高很高了。
不是普通的学生所能答的。
精彩来自学生。
比如想像内心的话,学生写得不是一般得好了。
2、让学生读句子,设疑,体现了一个学习过程。
3、整节课前部分比重很大,最精彩的联想段没有攻破。
课前准备:板书课题,打开课件:深蓝色的背景,月光下的大海,左中贝多芬头像照片,播放钢琴曲《致爱丽丝》,师生静静地欣赏。
(一)听曲谈话走向人物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
有人知道吗?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
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在音乐上有很大的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要求他学得太——生:刻苦。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
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上网查的。
师:嗯,其实课后资料袋也写着呢,说明他生活坎坷。
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同学知道我想说什么吗?但是——生:但是贝多芬用他自己顽强的毅力,不断的努力,赢得了更多的观众,逾越自己音乐上的最高峰。
师:说得多好啊,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的坚强。
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芬,我们开始上课好吗?生:好。
(二)以词串文,轻叩心扉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
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
(生准备)师: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
(一位女生到黑板前,其余学生写在本子上)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
师: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
(师对着那位女生说:一笔一画工整有力。
)师: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得对吗?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
这个“键”她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正确,左中右结构。
最后写“建之底”,明白吗?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
(学生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生1: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生2: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到是皎洁的月光。
生3: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师:嗯,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3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生:第2种。
师:第2种,清幽的月光让人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生小声试说)师;没事儿,放出声音也没关系。
(约2分钟后)师: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1: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师:说得真不错。
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创作的情境,谁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生2: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师: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
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师生:月光曲。
(三)一番“对话”聆听心声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生默读,师巡视)师:嗯,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一些句子划了下来,我相信他有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交流。
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好,请你读吧。
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师: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
咱们再往具体想,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生自由读对话)生:我认为应该是这句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读一读,来,读出声音来。
(生读盲姑娘的话)师:嗯。
谁再来读一读?来打动贝多芬的心。
生1:朗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
”师:好的,他强调了“那该多好啊”,读出了盲姑娘内心的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生2:(读)师: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贝多芬从姑娘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名字能不激动吗?我们一字一句要读到贝多芬的心里。
来,我们一起来读。
一个姑娘说,读——(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生1: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师:是,贝多芬听出了他内心满心的渴望。
他还听出了什么?生2: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师:很喜欢音乐你听出来了!生: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
师:追求,而不仅仅是喜欢,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生:我是从“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感受到的。
师:我也感受到了,这是她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3:我是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的,这表现出她内心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
我还从课外知道贝多芬立志为穷苦人造福,贝多芬想到我能为贫穷的兄妹俩弹钢琴,也是幸福的。
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贝多芬,从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贝多芬为他们弹奏曲子。
师:我感觉到了,你真正是以贝多芬的身份,音乐家的身份来体会,富有同情心的贝多芬从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呢?生4:从这句话他还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师:用另外一个词形容,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生5: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她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她的苦衷是什么?生:她的苦衷是家境贫寒,所以她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师:她用了一个词,什么词?生:贫寒。
师:贫寒哪,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生1:我从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师:种种细节让你感觉到了!生2:我体会到的是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让我感到了他家境贫穷。
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他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
生3:还有我还从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起——(学生读)师: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继续读妹妹的话——(学生接着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生1: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他想听贝多芬弹钢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的钢琴而难过。
师:你也是善解人意的姑娘,明明是非常想听却说是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生2: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真希望能听到贝多芬弹,但却说只是随便说说。
随便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在压抑她内心的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倒还不至于,但我跟你有同样的感觉是盲姑娘在努力掩饰自己的愿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却说成随便说说。
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生3: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手足情深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们家境贫寒,不想再给她哥哥加重负担。
师:体会得真好。
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我们来分角色读,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
你们读妹妹的话,我读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师生分角色读)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生:我觉得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是为穷人服务的。
而盲姑娘家非常贫穷,没办法听贝多芬的音乐,书上也说了“他们……”这说明他们家非常穷,而贝多芬却没办法实践他自己的话,也就是他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服务的,我觉得他在这里不光感动于姑娘热爱音乐,而且也很痛心,他想满足他们的愿望。
师:你在用心体会一个音乐家的心情,去揣摩他的创作的心理。
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生:是这段话“他多纯熟啊,……”师: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读——(学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四)两番“对话”心灵互通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我想问为什么再弹一曲呢?师:哦,我想贝多芬是被感动了,所以再来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