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地利用规划》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地利用规划》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旦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土地利用规划》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10小题,共30分)1.按照八大类土地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不属于交通用地的是()A.沟渠B.公路C.民用机场D.农村道路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原则不包括()。
A.因地制宜原则B.层次性原则C.主导性原则D.协调原则3.下列不属于地下水的是()。
A.上层滞水B.潜水C.承压水D.雨水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的时限一般是()。
A.二至三年B.三至五年C.五年或十年D.十年或二十年5.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中的作用不包括()A.规划的定量化和科学化B.计算更为精准C.评价过程和规划过程的“可视化”D.动态规划功能6.能表征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指标是()oA.绿色植物覆盖率B.单位耕地马力数C.建筑密度D. 土地垦殖率7.影响水土流失因素中,目前人类可控制的是()。
A.单位面积上的土壤流失量B.降雨因子C. 土壤可蚀性因子D.坡度因子8.土壤腐殖质的热容量比空气、矿物质大,比水()oA.大B.相当C.不确定D.小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主要体现在()A.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B.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控制C.对土地整理、复垦潜力分析D.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10.下列指标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A.人均用地而积B.交通密度C. 土地开发利用率D. 土地垦殖率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2小题,共10分)11.耕地利用单元(简称田块)12.土地利用规划三、填空(每空4分.5个空,共20分)13.±壤是指能够支持—生长的陆地表而的14.耕地的规划要考虑“—、水、—、林、—”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地利用规划》形考任务参考答案.pptx

二、人口统计数据
总人口数据:获取规划区域内的总人口数fit.城慎化率数据:了解规划区域内城镇化水平.段测未来城镇化趋势.
人口密度数据:分析不同区域的人I」密度差异,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整体性:土地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各种要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综合考出各 种要素,确保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部分土地资源,如森林、草地等,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可以通过自然过程 或人工措施恢发和更新。然而,也有一些上地资源,如矿产资源等,属于非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就无法恢发,
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土地整理发垦开发全面推进。守住18亿由耕地红线。保障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土地 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枳极成效.
四、主要内容
围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格局和总体布局。IH上空间发展战略和政策。各类功能空间的规划布局。国土空间生 态环境保护和修史。国土空间管理体制和机制.
五、特别说明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是贯彻国家大政方针的综合性、纲领性规划,是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区域性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号级规划和年度土胞利用计划的依据,全国性规划的成果主要体现为制订一系列政策,同时确定 一些土地利用的故略性指标。
2,战略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别是全国、省级和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现翅,侧重研究解决-■些重大的 战略性向阳,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问®、土地利用结构与用地布同的调整、土地利用方 式的童大变化等.
3、长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笫要经济、社会、环境问即的长期变动趋势作HI按测,据 此制订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拟订战珞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土地规划利用学(A)答案【考试试卷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试卷(A)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1.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使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4.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5.趋势预测法:若假定变量的过去变动趋势外延到未来,从而得到预测期的变量数值,这就是趋势预测法。
6. 人口预测:就是根据规划区域或单位现有人口状况和可以预计到的未来发展趋势,渢未来某个时点人口的状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等。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中期计划、年度计划。
2.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自由式。
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4.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5.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6.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7.土宜法、综合法、模型法。
8.综合分析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聚类法。
9. 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答: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1分)(1)准备工作阶段(1分)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准备、制定工作计划、制定技术方案、收集资料。
(1分)(2)方案编制阶段(1分)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编制供选方案、方案择优、编制规划成果资料。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地利用规划》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73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地利用规划》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2732)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10小题,共30分)1.从生态角度看,土地不具有( )功能。
A.支撑B.养育C.净化D.生产2.土壤腐殖质的热容量比空气、矿物质大,比水( )。
A.大B.相当C.不确定D.小3.下列不属于对地下水影响因素的是( )。
A.气候的影响B。
风向的影响C.地质构造与岩性的影响D.水文因素的影响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的时限一般是( )。
A.二至三年B.三至五年C.五年或十年D.十年或二十年5.下列指标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
A.人均用地面积B.交通密度C.土地开发利用率D.土地垦殖率6.能表征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指标是( )。
A.绿色植物覆盖率B.单位耕地马力数C.建筑密度D.土地垦殖率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主要体现在( )。
A.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B.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控制C.对土地整理、复垦潜力分析D.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8.下列没列入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 )。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C.土地利用结构优化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9.影响水土流失因素中,目前人类可控制的是( )。
A.单位面积上的土壤流失量B.降雨因子C.土壤可蚀性因子D.坡度因子10.下列关于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施周期长B.与工程措施相比在用工和投资方面均较多C。
防止水土流失D.促进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2小题,共10分)11.土壤有机质:指存在于土壤中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产物。
12.土地的纬向地带性:指土地资源特征大致沿纬向方向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地带,呈有规律的南北更替变化规律。
三、填空(每空4分,5个空,共20分)13. 1993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发表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指出,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同时考虑:保持和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风险、保护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经济上可行、社会可以接受。
土地利用规划答案

一、简述题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过程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已组织开展了三轮全国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
(1)第一轮规划:1987年开始,初步建立了由5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基本农田、土地开发等专项规划构成的体系框架,这可以看作我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雏形。
(2)第二轮规划:1997年开始,建立了自上而下逐级控制、以土地供给制约引导需求的规划编制体系和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规划实施制度,基本奠定了我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基础。
(3)第三轮规划:自2005年起,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开发格局的深刻变化,开展了第三轮规划。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应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各业各类各地区有限土地资源。
国务院批复《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相关规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总体布局安排。
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
二、叙述题1. 阐述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临的形势。
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临的形势主要从我国宏观经济、耕地和建设用地三部分来分析。
(1)宏观经济:供需矛盾突出,今后压力很大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1979—1989:从饥饿到温饱,沿海地区局部发展1989—1999:东部地区、城市地区开始加快建设1999—2009:东中西部全面发展,生活水平快速提高2009—20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2050:中华民族全面复兴(2)耕地: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我国耕地从1997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净减少1.25亿亩,减少的主要原因是1亿亩左右的生态退耕,我国人均耕地1.37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40%,排在世界第67位,约相当于美国1/7,印度的1/2。
而我国人口还在持续增长,耕地持续减少。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土地利用规划(一村一)》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一村一)》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土地利用规划(一村一)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
A.连续性B.面积的有限性C.整体性D.多用途性2.下列不属于对地下水影响因素的是( )。
A.气候的影响B.风向的影响C.地质构造与岩性的影响D.水文因素的影响3.土壤腐殖质的热容量比空气、矿物质大,比水( )。
A.大B.相当C.不确定D。
小4.按照八大类土地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属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是( )A.农村居民点B。
林地C.水库水面D。
沙地5.下列指标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
A.人均用地面积B.交通密度C.土地开发利用率D.土地垦殖率6.降水量的单位为( )。
A.cm B.mC.mm D.ha7.下列不属于地下水的是( )。
A.上层滞水B.潜水C承压水D.雨水8.地理息系统(GIS)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中的作用不包括(一A.规划的定量化和科学化B.计算更为精准C.评价过程和规划过程的“可视化” D.动态规划功能9.下列属于沉积岩的是( )。
A.砂岩B.板岩。
)。
C.千枚岩D.片麻岩10.下列没列入地皮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 )。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C.地皮利用结构优化D.地皮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11.下列不属于土地保护的原因的是(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B.地皮开发利用不当,地皮资源严重退化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D.地皮资源需要保护才干体现出自然之美12.下列不属于三基点温度的是( )。
A.日均温度B.最适温度C.最高温度D.最高温度13.地皮利用总体规划修订的时限普通是( )。
A.二至三年B.三至五年C.五年或十年D.十年或二十年14.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域之后,由于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资进一步沉积,形成了广大的( )。
A.冲积平原B.湖积平原C.滨海平原D.山前平原15.能表征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指标是( )。
土地规划与利用试题答案

土地规划与利用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土地规划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可持续性原则B. 公平性原则C. 经济性原则D. 随机性原则答案:D2. 下列关于土地利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管理和保护的活动。
B. 土地利用的目的是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和生态价值。
C. 土地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随意改变土地的原有状态。
D. 土地利用的类型包括农业、工业、住宅、商业等多种用途。
答案:C3. 土地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保障国家安全B.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C.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D. 所有以上目的答案:D4.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A.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B. 土地需求的预测与分析C. 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D. 土地价格的调控政策答案:D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主体通常是:A. 土地所有者B. 土地使用者C. 政府部门D. 私营企业答案:C二、填空题1. 土地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合理利用有效保护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答案:自然资源社会经济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答案: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4.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当优先保障__________用地和__________用地。
答案:农业公共设施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订应当根据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变化进行。
答案: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状况三、简答题1. 简述土地规划的重要性。
答案:土地规划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土地规划,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年1月5日
适用学生:2014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
一、案例分析题(总分30分,共2小题,第1题20分,第2题10分)
1、据黑龙江省科研部门观测和水文部门推算,坡耕地每年亩流失水量约75立方米。
如以600万公顷坡耕地计算,每年流失水量约66亿立方米左右,这是造成岗地缺水干旱,洼地内涝的重要原因。
据克山、拜泉、尚志、宾县、阿城等市县调查,开垦六、七十年的坡耕地黑土层,一般都由原来的60—70厘米,减少到30厘米左右,土壤抗冲抗蚀性能降低。
据黑龙江省全省土壤普查资料统计,由于水土流失,坡耕地露出黑黄土、破皮黄、黄土蹶子和蒜瓣子黄土面积已达104.73万公顷。
据克山水土保持实验站多年观测资料分析,黑土坡耕地每年流失表土厚0.4—0.7厘米,有的地块达1厘米,折合土方2.7—4.7立方米。
黑龙江全省每年因水蚀和风蚀流失掉的土壤,再加之重力侵蚀的跑土量,大约在2—3亿立方米。
随着表土的流失,养分逐渐减少。
据调查,开发40—50年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一般降低1/3—1/2。
又据克山水土保持实验站试验观测分析,3度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氮磷素12—16公斤,钾24—32公斤,相当于500—1000公斤农家肥的肥力。
以此推算,黑龙江全省坡耕地每年流失氮磷7.2—9.6亿公斤,钾14.4—19.2亿公斤。
如果把这些流失的养分折合成化肥(标准吨)大约500—600万吨。
由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严重地影响了粮食产量。
据调查分析,每年每亩可少收粮食25—40公斤,黑龙江全省由于水土流失,每年少收22.5—25亿公斤粮食。
请结合上述资料,运用所学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知识,为水土流失区进行水土保持林布局的规划设计。
答:包括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和沟谷防护林。
(4分)
(1)分水岭防护林在丘陵区山丘顶上顶部浑圆的,防护林配置在凸形斜坡的转折线上,一般带状横向配置,带宽10~15m,乔灌木三角形混植;(2分)顶部尖削的,防护林设在狭窄的分水线以下到坡耕地之间,采用宽度较大的乔灌混交或纯灌木林带。
(2分)
(2)水流调节林防止地表径流,促水下渗。
在凸形坡上,林带设在斜坡较下部坡度较大的地形转折点;(1分)在凹形坡上,林带设置在斜坡上中部坡度较大,或陡坡部分;(1分)在阶梯形坡上,林带设置在坡面曲线转折处;(1分)直线坡,林带配置在斜坡中部。
(1分)
(3)沟谷防护林包括沟头、沟岸、沟坡和沟底。
沟头最好结合工程措施,修围堰,堰外沟边栽种根蘖性强的灌木,堰内乔灌结合;(1分)沟岸边留作天然草地,2~3m外开始造林;(1分)沟坡因为陡,造林困难,可修梯田造林;(1分)沟底可配合筑堤工程,造片状林。
(1分)
(4)树种选择(2分)应选易繁殖、生长快、根系发达,并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树种,对某些立地条件,还应选耐旱、耐瘠薄的树种。
(2分)
第【1】页共【5】页
2、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0°75′-32°07′,东经106°94′-108°06′。
大巴山横直在万源宣汉北部,明月山、铜锣山、华釜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将全市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3块,山地占幅员面积70.70%,丘陵占28.10%,平坝占1.20%。
其辖区面积165.79万公顷,其中:耕地42.71万公顷(划定基本农田面积35.74万公顷),占总面积25.76%,其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和紫色土,90%以上坡地位于山地和丘陵区。
请结合上述资料,运用所学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知识,为山地丘陵区制定土地开发保护战略规划的总体思路。
答:山水田综合治理;(2分)立体农业开发;(2分)水土保持是根本;(2分)以林为主,发展多种经营;(2分)山地丘陵土地使用权长期不变。
(2分)
二、计算题(总分70分,共3小题,其中第1题30分,第2题16分,第3题24分)
1、某市某乡1996年土地总面积29106.84公顷,其中耕地11019.53公顷、园地347.89公顷、林地7798.99公顷、牧草地237.9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930.46公顷、交通用地486.93公顷、水域1036.35公顷、未利用土地7248.79公顷。
预测1997-2010年用地变更情况如下:
(1)耕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耕地345公顷,交通用地占用耕地140公顷,水域占用耕地130公顷,同期因灾废弃耕地250公顷;
(2)园地:期内有1040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园地,另有456公顷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
(3)林地: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456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林地315公顷,交通用地占用林地85公顷,同期有2054.85公顷未利用地开发为林地;
(4)牧草地:期内有239.44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牧草地;
(5)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期内增加676公顷,其中占用耕地345公顷、林地315公顷、未利用土地16公顷;
(6)交通用地:期内增加228.35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40公顷、林地85公顷、未利用土地3.35公顷;
(7)水域:期内增加130公顷,均来自耕地;
(8)未利用土地:变化如(1)-(7)所述。
请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下表中(1)-(30)的数值。
第【2】页共【5】页
表—1 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单位:hm2
请将计算结果填在下列横线上:
(1)347.89(1分)(2)6942.99(1分)(3)237.9(1分)(4)930.46(1分)(5)486.93(1分)(6)1036.35(1分)(7)3895.15(1分)(8)856(1分)(9)3353.64(1分)(10)10154.53(1分)(11)1843.89(1分)(12)8997.84(1分)(13)477.34(1分)(14)1606.46(1分)(15)715.28(1分)(16)1166.35(1分)(17)4145.15(1分)(18)1496(1分)(19)2054.85(1分)(20)239.44(1分)(21)676(1分)(22)
第【3】页共【5】页
228.35(1分)(23)130(1分)(24)250(1分)(25)+1198.85(1分)(26)+239.44(1分)(27)+676(1分)(28)+228.35(1分)(29)+130(1分)(30)-3103.64(1分)
2、下表为某县的土地利用结构表,请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下表中(1)-(8)的数值:
2
请将计算结果填在下列横线上:
(1)3.58%(2分)(2)37.78%(2分)(3)146(2分)(4)1080(2分)
(5)21.67%(2分)(6)27.00%(2分)(7)100%(2分)(8)100%(2分)
3、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4678hm2,养殖水面为30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1)土地垦殖率;(2)土地农业利用率;(3)耕地复种指数;(4)林地覆盖率;(5)水面利用率;(6)建设用地利用率。
2
答:
(1)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2分)
=3386/7480×100%(1分)
=45.27%(1分)
第【4】页共【5】页
(2)土地农业利用率=(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养殖水面)/土地总面积×100%(2
分)
=(3386+678+192+790+300)/7480×100%(1分)
=71.47%(1分)
(3)耕地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2分)
=4678/3386×100%(1分)
=138%(1分)
(4)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2分)
=790/7480×100%(1分)
=10.56%(1分)
(5)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水域面积×100%(2分)
=550/850×100%(1分)
=64.71%(1分)
(6)建设用地利用率=(城镇村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土地总
面积×100% (2分)
=(399+278+285+290)/7480×100% (1分)
=16.74%(1分)
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