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混合痔诊疗方案2012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中西医诊疗优化方案师宗县中医医院外科2012年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痔,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
医学所指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一、病名中医病名:庤 ICD编码 BWG000西医病名:混合痔 ICD编码 90394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混合痔2012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2012)一、临床资料痔,又称痔疮,是常见多发病,故有“十人九痔”之说。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发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粘膜下的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称为内痔;发生于肛管齿线之下,由肛缘皮肤感染、痔外静脉丛破裂、反复感染、结缔组织增生或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而成的称为外痔。
混合痔是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与相应部位的外痔静脉丛相互融合形成的隆起团块。
对于痔的治疗,目前,比较被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的观点是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
治疗的目的重在消除、减轻痔的症状。
解除痔的症状较改变痔体的大小更有意义,应作为治疗效果的标准。
2012年共收治混合痔病人100例,其中环状混合痔病人65例。
100例病人中,中医辩证属风伤肠络证25例,湿热下注证40例,气滞血瘀证20例,脾虚气陷证15例。
按手术方案治疗100例,中医药治疗率100%.参照《痔诊治暂行标准》,治愈100例,治愈率100%,总有效率100%。
二、分析、总结、和评价肛裂主要是应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另辅以中药坐浴熏洗,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痔治疗以清热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主。
风热肠燥证选用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鲜生地、炒枳壳、当归、荆芥炭、地榆炭、粉丹皮、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
湿热下注证选用龙胆泻肝汤、五神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栀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
气滞血瘀证选用方药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
乳香、没药、当归梢、白芷、牛膝、秦艽、苍术、甘草。
脾虚气陷证选用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潞党参、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淮山药、白芍、当归、熟地、黄精、甘草。
一般性治疗(包括多饮水,多进食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温热坐浴,保持会阴清洁等)对于无症状痔可防止出现症状,对症状轻微的痔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对于严重痔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措施,利于病情的缓解与恢复。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痔病(混合痔)-推荐下载

肛肠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痔病(痔)中医诊疗方案--解析(一)纳入的中医特色疗法1.辨证论治2.中药熏洗疗法3.中药栓剂塞肛和膏剂涂敷疗法4.针刺疗法5.手术疗法中的枯痔疗法、痔结扎法、注射疗法6.中药超声雾化吸入7.艾灸8.耳穴压豆9.穴位按摩10.中药热熨11.刮痧12.拔火罐13.理疗(二)纳入的中医诊疗设备1.肛肠综合治疗仪2.超声雾化熏洗仪3.智能肛周熏洗仪4.结肠水疗仪(药疗)5.电针治疗仪6.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三)纳入的适宜技术1.剪口结扎结合PPH术2.内痔结扎术3.剪口结扎术4.消痔灵注射术5.PPH联合消痔灵注射术6.混合痔外剥内扎术7.针刺疗法8.耳穴压豆9.穴位按摩10.中药热熨11.刮痧12.拔火罐13.中药超声雾化吸入14.艾灸15.理疗(四)纳入的中成药(五)纳入的现代技术1.检测方法肛门视诊肛门直肠指诊肛门直肠镜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全结肠镜检查2.手术方法消痔灵注射术PPH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六)纳入的科研成果(七)纳入的名老中医治疗经验(八)纳入的收费项目痔病(痔)中医诊疗方案痔的传统概念是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及肛缘皮下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痔的现代概念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
俗称“痔疮”,是一种常见病,以便血、脱出、疼痛、肛门潮湿等为主要症状。
一、诊断本病种疾病诊断、症候诊断、疾病分期分类、鉴别诊断等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1994)、《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痔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见附录)二、治疗(一)内治法适用于一期、二期内痔,患者不适于或不愿手术者。
1.湿热下注证:大便出血,血色鲜红,出血量多,点滴状或喷射状,肛门肿物脱出、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伴有肛门坠胀不适,大便干或质稀而臭,舌质红,苔黄腻或腻,脉滑数或滑。
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混合痔,有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症的患者。
一、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痔病(TCD编码:BW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编码:I84.1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临床常见证候: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痔(混合痔)。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痔病(TCD编码:BWG000)和混合痔(ICD-10编码:I84.102)的患者。
2.有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5.伴有以下情况患者不进入本路径(1)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
(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4)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
(5)孕妇。
(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
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西医诊疗方案一、混合痔中医属“痔”,共分四个证型:1.风伤肠络证:证侯: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生地15g 当归15g 地榆15g 槐角15g黄连6g 天花粉6g 生甘草6g 升麻6g赤芍12g 枳壳12g 黄芩10g 荆芥10g2. 湿热下注证:证侯: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
舌脉: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克黄芩9克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6克当归3克生地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车前子9克3.气滞血瘀证:证侯: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
舌脉: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8克桃仁9克红花6克4.脾虚气陷证:证侯: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g 人参15g 炙甘草6g 当归12g橘皮12g 升麻10g 柴胡10g 白术15g二、术前处理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生化全项、传染病8项、胸部X线片、心电图、腹部超声、乙状结肠镜等,60岁以上心脏超声检查。
2.术前应完善系统性评估,如对患者的内科情况,请内科会诊。
术前评估应有医生、护士和麻醉师共同参与,内容包括排除手术禁忌症,预防并发症和术后随访康复计划。
患者教育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应重点介绍手术的意义和术后康复程序。
3.术前8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
4.术前口服泻药肠道准备,术晨灌肠。
5.填写手术知情同意书。
三、手术方式1.痔外剥内扎术(1)适应症:外痔内痔混合痔。
(整理)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混合痔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2012年肛肠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1

2013年肛肠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痔疮(混合痔)的中医治疗方案痔是指肛垫病理性肥大。
移位,齿线远侧皮下的直肠下静脉丛发生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
在肛肠疾病中,痔是最常见的,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
本病以便血、痔核脱落、肛门不适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中“痔”的范畴一·病名中医病名痔疮西医病名混合痔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诊断依据:(1)便血,色鲜红,或无症状,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淡红。
多见于一期内痔。
(2)便血,色鲜红,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复位。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暗红。
多见于二期内痔。
(3)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内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后或手法复位,甚者可发生嵌顿,伴有剧烈疼痛,便血少见或无。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有粘膜隆起,表面多有纤维化,多见于三期内痔。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1)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内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内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内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可有便血:内痔持续脱出并发血栓或嵌顿。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充血﹑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线上纤维化痔组织。
排除肛门直肠肿瘤等。
③肛门直肠镜:可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痔(混合痔)中西医诊疗优化方案师宗县中医医院外科2012 年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痔,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
医学所指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一、病名中医病名:庤ICD 编码BWGOOO西医病名:混合痔ICD 编码90394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 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 4 度。
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U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川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W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I、U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川、W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
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③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 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二)证候诊断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一)手术治疗:PPH术称为“痔上黏膜环切术”,这是一种以肛垫病变引起痔疮这一发病机制的新认识为理论根据的新技术。
PPH手术是用一种称为“ PPH吻合器”的特殊器械,将痔上方的直肠黏膜脱垂带做环形切除。
由于齿状线以上的直肠黏膜受内脏神经支配,手术后患者几乎没有疼痛的感觉;又由于手术既切除了直肠黏膜脱垂带,又阻断了直肠末端动静脉的终末吻合支,消除了痔疮发生的根源,对内痔、外痔、混合痔、环状痔、严重痔脱垂、脱肛等都有着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具有术后见效快、恢复快、无痛苦等特点。
1.适应症::对内痔、外痔、混合痔、环状痔、严重痔脱垂、脱肛等都有着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用于度内痔的治疗。
2.术前准备(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传染病四项、胸部X线片、肛门镜检查、心电图,必要时可行腹部超声及结肠镜检查。
(2)一般采用腰麻,须术前禁食4小时以上。
(3)术前局部备皮,排空直肠。
(4)填写手术知情同意书。
3.手术方法:(1) 麻醉选择:一般采用腰麻。
(2)操作方法:麻醉满意后,适当扩肛,指诊及肛门镜全面检查肛门情况,手术时先扩开肛门,于齿状线(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上方约 4 厘米处将直肠黏膜环形缝合一圈,然后将PPH 吻合器插入肛门,吻合器可将脱垂的黏膜带切除下来,整个过程只需半小时左右,油纱条纳肛,加压包扎固定。
4.术后常规处理(1)依据相关麻醉情况处理。
(2)无需禁食,但忌辛辣炙煿之品。
(3)术后当日注意出血情况和小便情况,活动出血应及时处理,术后8 小时未排小便应采取措施。
(4)酌用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和粪便嵌塞。
(5)酌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6)便后坐浴,换药。
(7)观察伤口情况,术后l 周,应注意肛门功能情况,注意有无肛门狭窄。
(二)中药坐浴熏洗术后首次排便之后,辨证选用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为主的中药坐浴熏洗,利于预防术后创面出血水肿、疼痛。
推荐处方:蒲公英、生侧柏叶、花椒、苦参、芒硝、苍术、生地榆、防风、黄柏、赤芍、生甘草、五倍子。
上药煎取药液,于排便后坐浴熏洗。
(三)消痔灵四步注射疗法消痔灵四步注射法:也是硬化萎缩注射法的一种,原理与硬化萎缩注射法同。
①适应证:各期内痔、出血、川期内痔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静脉曲张性内外痔。
②禁忌证:内痔嵌顿发炎;伴有急性肠炎、痢疾;皮赘外痔。
③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用碘伏棉球局部消毒,充分暴露病变部位,用l %普鲁卡因10-15 毫升作肛门局部麻醉,再用碘伏棉球消毒肛内痔区。
用手扩张肛门,在嗽叭形肛门镜下仔细查清内痔部位、数量及大小,再用食指触摸痔区有无动脉搏动,确定注射部位。
然后用5号针头,5 毫升注射器,吸取消痔灵液,在肛门镜下分四步,进行注射。
下面介绍各项具体操作。
直肠上动脉区注射:为避免药液集中引起组织坏死出血,用l %普鲁卡因将消痔灵液按I : 1的比例稀释的药液进行注射,每点注射2〜3毫升。
痔粘膜下层注射:为防止组织坏死,用1%普鲁卡因将消痔灵按2:1 稀释的药液从痔核中部进针至肌层。
当出现肌性抵抗感后边退针边注射,再呈扇形注射,使药液均匀充盈到粘膜下层组织中。
注入的药量可视痔核呈弥漫性肿胀为宜,每核注药量为4—6 毫升。
痔粘膜固有层注射:当第二步注射完毕,再缓慢退针,出现落空感时,即进入到痔粘膜固有层,缓慢注药,每核注药2—3 毫升。
注药后可见痔核粘膜呈水泡状,并能见到粘膜的微细血管。
洞状静脉区注射:最后在齿线稍上方的内痔最低部位,即洞状静脉起始部进行注射。
为避免药液扩散到齿线以下引起疼痛,将药液稀释为l :l 浓度。
在肛门镜下或用手指暴露内痔下部,在齿线上O.1 厘米处进针,针尖穿入内痔的斜上方作扇形注射,每核注药1-3毫升。
川期内痔一次注药量为20〜45毫升(稀释后剂量)。
最后用3厘米长、1 厘米宽的凡士林纱布,大部分放入肛内,固定内痔,防止嵌顿。
外用纱布固定。
原则上一次注完所有内痔,注射后内痔因组织萎缩,干枯成为异物。
本法一般无不良反应,若注射后稍有疼痛,不须处理;可能有低热,极少数病例体温较高,可对症处理,3-5 日可恢复正常。
注意事项:注射时要严格消毒,每次注射进针处必须消毒,以防感染。
必须选用细针头,以免针孔太大引起出血。
进针后应做回血试验,无回血方可缓缓推药。
针头勿向痔核内各方向乱刺,以免损伤痔内血管引起出血,造成痔核血肿,局部渗出液增多,延长痔核萎缩时间。
注射的深浅要适度,太浅易引起粘膜溃烂,过深可使肌层组织硬化。
勿使药液注人外痔区,或注射位置过低,以免药液向肛管扩散,造成肛周水肿疼痛。
注射后24 小时不宜排便,并减少活动。
(四)辨证选择口服汤剂或中成药1 .风热肠燥证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鲜生地、炒枳壳、当归、荆芥炭、地榆炭、粉丹皮、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
2.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五神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栀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
3.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黄、桃仁、红化、赤芍、乳香、没药、当归梢、白芷、牛膝、秦艽、苍术、甘草。
4.脾虚气陷证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潞党参、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淮山药、白芍、当归、熟地、黄精、甘草。
中成药:术后便血可用云南白药胶囊等凉血止血。
术后大便干燥可选用:麻仁润肠丸、麻仁软胶囊,槟榔四消片等润肠通便。
(五)中药外敷或中药纱条换药1 .术后可选用活血生肌中药纱条换药,每日一次。
2.术后创面水肿可选用高渗盐水纱条或清热消肿、活血止痛中药外敷,以消肿止痛。
(六)中药塞药法便后或睡前或换药时选用栓剂纳肛,如:化痔栓、马应龙痔疮栓等。
(七)护理:辨证施护1.实证: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淤型病室室温宜偏凉,空气新鲜,衣被不宜过厚。
有汗出者用温热毛巾擦干汗液,汗退后及时更换衣被,避免对流风。
宜卧床休息,避免劳倦。
对于急躁易怒者要注意调畅情志,要鼓励和安慰患者应静心调养,保持情绪稳定,讲解气滞化火会导致病情加重的道理。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品如:雪梨,莲藕,荸荠,甘蔗,百合,银耳,花生,蜂蜜等清热化火之品。
夏季暑多夹湿,湿热中阻,因此,有恶心呕吐泄泻者宜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忌烟酒。
口服中药宜偏凉。
2 .虚症:脾虚气陷。
病室宜保温,空气宜流通,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
患者情绪易低落情志不畅,护理人员应多关心爱护患者,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饮食予以甘温补气作用的食品,如牛肉,鱼肉,蛋类,山药,扁豆,豆制品等。
中药宜温热服,服后休息片刻。
四、难点分析(一)中医治疗难点:我科 1 年来收治的混合痔的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患者病情多样,分度不一,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
部分治疗效果欠佳,部分患者复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疼痛,出血,尿潴留。
(二)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加强中药辩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